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让老师帮你写推荐信? 第1页

  

user avatar   may-may-1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实际上国内学生的困难不在于如何要到推荐信,而在于自己如何以教授的视角写推荐信。众所周知国内很多教授虽然愿意做推荐人,但是不善于也不愿意写推荐信的。这里我的看法是如果不是那种本来就在国外留学过的大牛,其实还不如自己写,因为国内的很多教授都没有推荐信的写作训练,要恰当地表达你的优点还是有一定困难。

自己写推荐信一样会面临很多问题,鉴于大多数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和经验都欠缺,推荐信写得过分夸张或者过分平庸就成了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也是大家需要中介的原因。17年我入学哥大到我自己进入留学行业这段时间,已经帮助过很多学弟学妹做申请、写文书,这期间就看过不少学生自己写的推荐信和中介给学生写的推荐信。学生自己写的推荐信大多数都存在视角、力度等问题,而中介写的推荐信则往往是过于模板化。


这里我举几个学生自己写推荐信存在典型问题的例子:


问题一 无事例可写

国内不可忽视的情况是,即便是踊跃参加学术比赛、课外活动的同学,当选择三位定位不同的推荐人时,也很可能出现实际生活中与推荐人除了上课没有任何互动的问题。本科期间一门课的重难点内容多数用一段话就可以描述,要如何撑起一篇推荐信呢?

如前所述,大家在选择推荐人时已经对每封推荐信的内容做了一定的规划。假设这是一封与专业非常相关的推荐信,选择的是重要专业课的授课老师,那么首先可以考虑的就是学期项目或者自己以前做过符合该门课内容的小项目,作为科内评估项目使用(注意时间线的调整)。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能够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表现学生的能力,丰富了整篇推荐信的层次。另外还可以考虑,在自己的参赛经历中寻找与老师研究方向相符或者有关联的项目,把推荐人写成自己的指导老师。当然,考虑参赛时间和课程时间,两人结识的前因后果可能会发生变化。

以上处理的前提是自己的经历是真实的,只是在经历中引入了推荐人作为指导老师的角色。如果确实没有相关经历,就只能考虑增加一个较为薄弱的事例,那就是学生咨询了申请该方向海外研究生的问题,探讨了未来的学习方向,并对xx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一定的知识基础。

今年有一个学生就做了这样的调整,但是他的原因并不是没有互动经历可写,而是与老师有互动经历的这个比赛是PS中要重点描述的,我们沟通过后发现留给推荐信可写的内容并不多,于是考虑把另一个含金量高的比赛作为与老师合作过的经历来写。

During preparation for the Challenge Cup, she also showed strong teamwork and research skills. As team leader, she took time to familiarize herself with team members' strong suits, and based on them assigned different and yet matching tasks. For starters with less experience in such events, she was patient and supportive to help them quickly build up competence for regular practices like running simulations. Since the get-go, she has honored our agreement of submitting weekly reports, in which I saw their continual efforts and progress. From brainstorming, through conducting experiments, to enriching their project proposal, she led the whole process and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every detail.

鉴于在简历里该参赛项目名称一目了然,足够涵盖其内容,同时也给出了得奖名次(体现优秀程度),那么在推荐信中我们着重写了同学在研究小组中的积极作用,其中体现的主动性等品质是在研究生阶段至关重要的技能。

不管是推荐人,到互动经历的选取,一定要灵活。推荐信是比PS更加fit-for-purpose的写作。提前明确每封推荐信的作用,对于事例的铺开、性格的挖掘,都至关重要。


问题二 无法把握老师口吻

如果现在让你以任课老师的身份给班里一位同学写一份评语,或者以主管的身份给同期实习的人写评价,你会怎么写?

推荐信就是这样的存在。虽然个人语言习惯会有偏正式和偏口语之分,但是上下级、师生关系下的评价,语言是有其规则的。比方说,作为老师,可能会说“该生项目完成超过了我的预期”,却大概率不会说“该生项目完成超过了我的想象”。这是很多同学纠结的点:“度”。

对于自己的优异表现,多高的认可程度和言语间的表扬是合适的,而哪些是不必说、不能说的?关于这个问题,大家要遵守的原则就是,尊重事实,客观评述。如果你真正了解在写的事例,知道自己的实际水平和项目的实际难度,想必用词不会过于夸张。

如果选取的是没有对应量化评估体系的,如上课的活跃程度、课后对于课外知识的大量补充等等,这种就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就说上课“非常活跃”、课外知识“大量补充”,而不必非要写成“最活跃的” (除非事实确实如此)、“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海量学习”。

总的来说,如果推荐人与学生非常熟悉,互动很多,语言上可以些许放松,有些个人特色。如果是很专业的学术互动,建议是准备严谨的书面表达。在这方面,基本举过的推荐信案例都可以作为推荐人口吻而参考,这里就不再补充了。


问题三 表达雷同

这一点其实是很多同学写作时没有注意、而我在修改稿件时经常碰到的问题,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 推荐信中使用了与简历或PS中相同的内容表述

注意,正规的申请流程中,多数项目中推荐信是由推荐人自行上传,cv和PS则是同学自己上传,理论上两者之间没有任何重合的可能。简略的学术事实和术语这部分不做要求。

2. 推荐信与PS语言风格相似

3. 三封推荐信格式相同、语言风格相似

有同学这样问过我,说觉得语言风格是很飘渺的一个概念;即便如此,还是感觉自己写的三封推荐信、推荐信和PS一看就是一个人写的。确实,这个问题是我们自己写作多个稿件时必定要面对的问题,针对它,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调整。

(1) 语言选择。如单词、词组搭配的选择,表述上可以有非常正式、偏正式、偏口语的区分。

(2) 文章结构。推荐信的结构是介绍写信目的、自己与被推荐人的互动历史、展开描述1-2个事例来表现被推荐人的可取之处。第一部分作为功能性论述,不要三封都一样。第二部分基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况,这里不做说明。第三部分,也就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是我们重点关注的。从上课到项目、从科内到课外是多数同学选择的路径,但是三封事例展开的思路不要雷同。

举一个通信专业学生的例子,他选择了两位专业课的老师作为推荐人,两封推荐信的而三段如下:


推荐人一:

My courses were scheduled in their sophomore year, when XX distinguished himself with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class discussions. After classes, he often consulted me about questions stretching beyond textbook principles. His opinions and answers showed his solid researches and preparations on the topics. I have praised his industrious learning attitude in the class many times.

For the experimental module in the Advanced Circuit Analysis course, he had always completed the pre-lab exercises before the class began, and was often among the first few students to finish the experiments. To illustrate with a filter design experiment, students were tasked to build LPF, HPF and BPF. XX came to the lab and completed most of the tasks the night before the class. The dedication and self-discipline were impressive. On the next day, unexpected waves emerged. XX maintained his logical thinking and trouble-shooting abilities. After examining each component and deducting causes of the abnormal waves, he located one misplaced resistor.


推荐人二:

Over the past semester, I have known XX as an enterprising and innovative person. He often raised thought-provoking questions in class, which not only reflected his grasp of the textbook knowledge, but enhanced other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essential topics and principles of the course.

Currently he is conducting the graduation project on modelling two-dimensional neural networks with MATLAB and building the algorithm through FPGA. Hardware coupled with algorithm engineering imposes high demands on practical skills, and so far, XX has preeminently completed all the assigned tasks. He shares confusion and progress with me on a weekly basis, and I shall say his project has already yielded promising results.

同学与第一位推荐人只有上课互动,因此从课上起手,说到实验课,并举了一个问题解决的例子来表现学生的勤奋和动手能力。第二位推荐人是同学的毕设导师,当然也是授课老师,虽然也是从上课开始说,采用不同的表述方法,并过渡到目前同学在做的项目,虽然都是从理论到实践,观感却大不同。

(3) 信件格式。 推荐信一般是以电子邮件成文,尤其自己固定的格式。但在这些要求之外,推荐信的格式不要完全相同。比方说推荐人联系信息这一栏,即便是同一个系的老师,由于个人习惯的不同,该部分不一定完全相同,甚至可以说大部分是不同的。除了在语言上做好区分,格式也应该调整。


问题四 边界问题

这里说的边界,是人与人之间的边界,即你打算写的内容,推荐人是否真的可能知晓。这个问题比较微妙,也最难为学生所发现,因此放在最后供大家参考。

首先,有的同学是工作后再申请研究生项目,或者快毕业找了大一大二的老师,与推荐人已很久没有联系。这种情况下,除非学生当时留下了非常夸张的印象,不然老师是否还会记得你上课“坐在第一排”等细节值得考量。

其次,很多同学在学术推荐信里夹带私货,盲目列举个人的其他活动。如最近在修改的一位传媒专业的同学,在学术推荐信的倒数第二段是这样的写的:

While at school, XX had excellent performances in all subjects of studies and demonstrated great potential, she is more than a knowledgeable bookworm. She joined many volunteer activities, such as Beiji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FIRST Youth Film Festival, where she showed good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ability of dealt with problems when facing directors and other honored guests, and won their applaud at the end. I remembered in Beiji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she picked up directors and actors at the airport and arranged their schedule perfectly, and hosted the Question and Answer part after showing the film, and the whole process was fluent.

这位推荐人的材料里没有行政职位,只是学生的毕设导师,是否真的会知道同学参加志愿活动的细节呢?通过进一步与学生沟通,我得知这位老师当时是志愿社团的指导老师,必须先补充这个重要细节,这一段才不显突兀。

Despite her academic excellence, XX is no bookworm. As designated supervisor for the Youth Volunteer Association, I have witnessed her efforts in many volunteer activities, such as the Beiji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FIRST Youth Film Festival. She showed good communication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 when receiving directors and other honored guests, and won their high recognition at the end. I remembered during the Beiji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she picked up directors and actors at the airport and arranged their schedule perfectly, and hosted the Q&A after showing the film. The whole process was fluent and pleasant.

以我个人为例,在第二封学术推荐信中,我补充了个人课外体育活动的经历,信中只说了一句老师也是体育项目的相关负责人。这一点在官网个人页面没有任何说明,但是老师的邮箱头像是穿一身球衣、带着裁判证在球场边的照片,这些细节加在一起,也是足够有说服力的。不管是推荐信还是PS,都要做到自圆其说。成文后应该反复审视其中的逻辑、事实链是否完备。当然,像这种微妙的问题,交给我们专业的人来做是更省心和高效的。


当然,推荐信主体还是写作。当学生需要自己撰写/起草推荐信时,在能力和经验都欠缺的情况下,求助中介似乎就成了不得不面对的选项。但中介文书模板化的问题一直就存在,而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多数中介的文书老师都存在资质和能力的问题,很多文书老师来自国内本科的英语专业,其水平和经验并不见得比学生自己好。这当然也和中介本身对文书的不够重视有关,后来越来越多机构去尝试在这一块做得专业,像我所在的admitwrite这样的线上平台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18年我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加入这个平台,担起北美留学版块的重任,其中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招募留学生导师。

其实前辈带后辈这种模式从一开始就存在,只不过早期大家在各个论坛贴吧询问前辈,很多时候我们没办法做到高效及时地获取信息。而我们平台的工作就是要把前辈的经验和能力直接带到大家面前。我们通过几年时间累计了500+的优质稳定的导师团队,他们是来自美国top30甚至常春藤、英国G5的学霸,在留学这条路上,他们的经验是最直接有效的。就拿推荐信来说,在国外留学的他们很清楚推荐信真正的价值是什么,学校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推荐信,同时也清楚国内大家写推荐信的现状。这种经历、认知加上他们的写作经验,一封滴水不漏的推荐信很容易就能写出来。

以上都是针对国内的情况,如果你是海本的学生,国内这套自己写推荐信的做法就不适用了。而且如果你跟推荐人并不熟悉,那么他大概率是不会答应做推荐人的,这一点和国内的情况很不一样。所以海本学生找推荐人的前提是找熟悉的、对你有好感的推荐人。

(但好感不是平白无故就有的,这需要我们平时多在对方的课堂上、项目里表现好一点,利用好office hours去和教授聊天,或者平时保持email联系,到时候要推荐信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而在要推荐信的时候,要注意时机,因为教授一般都很忙,如果不提前打招呼,很可能他们就没办法在按时写好。一般12月递交推荐信的话,建议11月初就开始打招呼了。我们有两种比较直接的沟通方式:邮件和面谈。

面谈当然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这也是我更建议大家选择的,因为只要你跟对方关系不是太差,一般都不会被拒绝,而邮件则有被搁置和无视的可能。当然,这也要看对方的习惯,有的教授喜欢通过邮件沟通,有的则更倾向于面谈。很多时候我们是先通过邮件来确定对方的意向,再邀请对方面谈的(直接通过邮件沟通最终拿到推荐信也是可以的)。本文也主要集中于如何通过邮件来向海外教授要推荐信。

在请求推荐信之前,我们再确认一遍我们要表达什么内容:

让教授清晰了解,你想要的是一封强推;
向教授说明,为什么你觉得这封推荐信应该由TA来写;或者为什么你认为这位教授合适做你的推荐人;
向教授坦白说明你期望申请多少所学校,以及大致的申请截止时间;


下面我以我们团队去年接手的一个学生为例,来讲一下海本学生如何要推荐信。

同学A在美国结束本科学习后选择回国工作,但未从事与本科专业对口的工作,后又想要申请同专业研究生,一番商议之后我们选定了最后一学期的两位专业教授作为推荐人,此时距离学生上次与两位推荐人联系已经过了大半年。

两位推荐人,一位所教授的课程是专业最难的,该同学在期末考试成绩很高,学期中项目也完成的非常出色,之后与老师还进行了专业上的探讨,学生反馈说,自己有信心拿到这封推荐信。虽然这样,我们还是进行了周密的计划和准备。首先学生了解教授常参加的学术会议及时间,当时并无常规会议进行。其次我们在学院官网进行了查询,看最近是否有该教授可能参加的学院或学术活动。这两步骤的意义在于,当你不在推荐人身边时,对其日程不得而知,如果第一封询问推荐信意向的邮件石沉大海,推荐人的状态或日程会直接影响后续的跟进(措辞和联系频率等)。在通过可获取资源判定教授目前应该只有授课任务后,我们在当地时间周一早九点发送了一封邮件。发送邮件时间的选取当然也有讲究,这点我们有机会再谈。幸运的是,一天之后,得到了老师的回复。

Hi XX,

I am glad to help with your recommendation considering your extraordinary performances in my class. But with an urgent project at hand, I may not be fully available in the following month. You can draft the recommendation and send it to me.

Kind,

可以说,收到这封回信我们是非常开心的。首先,教授时间紧张,但仅过了一天就给我们回复,证明教授认可同学的能力;其次,我们可以起草推荐信发送过去,这样内容也更可控一些。这位推荐人的领域与同学要申请的专业非常相近,因此是非常重要的学术推荐信。能够由我们来起草,而不是全权交给老师操作,一定程度上学生也安心一些。

推荐信主体部分:

XX first demonstrated her strong academic focus by taking meticulous notes, initiating in class interactions, and delivering excellent assignments. It seems to me that this major is her life course. Unlike many of her age, she possesses the passion to pursue, the self-discipline to restrain, and the abilities to stand out.

In terms of her capstone project, XX was so remarkable (proficiency in simulation, initiative thinking and motivated interaction in group meetings) that she won a top score. Young as XX may be, she showed her impressive adaptability to the utmost. She was co-operative, cordial, and always eager to learn more from others.

Most of all, XX is an amazingly industrious researcher with great execution and potentials. During the project, she realized her interest in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She discussed with me about key nodes and device technology of optical communication, which is a good example of her excellence in literature reading and seeking for alternative scientific leads. Among excessive papers, she showed exceptional precision in locating section purports, analyzing logics and extracting related topics for her own project. Later, she did a wonderful job in the simulation of optical fiber coupler producing vertex light. Her studies were primarily focusing on basic vertex light mathematics, and later explored application of optical fiber coupler.

通过对于项目内容、学生自身努力的陈述,将事实完整而有层次的再现给招生官。该封推荐信初稿发送给教授后,我们后续没有再进行更改,教授那边也提前写好并按时提交了。

总的来说,这一封推荐信是非常顺利的,但它成功的要素有几个:

1. 学生本门课成绩优异,且在校时给教授留下了深刻印象。
2. 教授本身虽然有行政职务,但是我们进行联系的时间一不是学术会议高峰期,二不是期末/学期活动等,同时也错开了圣诞节等个人假期,教授时间充裕。

当然,不可能每位同学找到每位推荐人的过程都是顺利的,以上两个要素即便不满足,也有相应的补救措施。


这位推荐人是好说话的类型,同学说上课时就觉得人很nice。而第二封推荐信的情况就糟糕得多,可以说是最坏的情形了。这一位教授的课程也与申请专业非常吻合,同学这门课成绩虽不是顶尖,也算中流。问题在于这位教授年龄大一些,人很严肃,给人一种不好相处的感觉(同学之前与这位教授没有过多交流)。

前期准备工作也是一样的,调研教授的日程。这位教授没有行政职位,一心钻研学术,参加的会议很多。在我们排查完觉得没什么问题后,考虑到教授的性格特点,选择了更为审慎的措辞来书写邮件,发送时间也没有第一封那么激进。

然而第一封邮件发出后石沉大海,三个工作日后我们发送了第二封邮件,去掉了学术的内容,增加了问候与询问,更为恳切地请求帮助。可惜等了一个星期,还是没有回音。注意,我们开始准备的时间其实只留了一个月,这已经消耗了两个星期,到第三个星期还没有收到回信时,我建议同学马上更换推荐人。

这时问题又来了,其他可选的教授情况跟第二位差不多,都属于运气求推。这时如果单独联系一位教授,如果再无回音,就要面临少一封推荐信的情况,而如果同时多联系几位,又怕多于一位教授回应,之后用不上还要跟教授解释(同学因为要深造的关系,希望与顶级学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关系,这种情况也表示希望避免)。

考虑到以上种种,我让同学仔细想想,还有没有把握较大的人选,这时专业吻合度的门槛可以降低,把可转移技能和潜力讲一讲也可以。同学想了一天,想起另一个系的一位教授。当时这位教授正好与学生在上的一门课的老师做跨领域研究,学生参与了短短的一星期。更重要的是,这位教授是华裔!两人沟通无障碍,关系也不错,当时甚至保存了私人联系方式。顺带一提,学生要申请的专业其实也属于跨领域的细分学科,这样想来其实是非常合适的。于是我们当天发出邮件,焦虑地等了三天,收到老师同意做推荐人并且自己写推荐信的回复,谢天谢地,危机度过。


那么从这位同学的例子,大家可以得到什么经验呢?

首先,早联系!你不知道别人的写作周期是两个星期还是一个月,离校生也不清楚老师的个人日程,我有学生提前两周联系老师还是被告知时间不够、被拒绝的。美国老师工作和私人时间分得很清楚,而工作时间还要受到学术会议、个人项目、行政职责甚至日常授课的占用。提到文书,我们最常说的就是打好提前量,一方面是多思多打磨,另一方面也是避免出现意外情况导致稿件有问题甚至无法出稿。像推荐信这种需要两人完成的事情,不管自己这边准备的有多好,一定要给对方留下充足的时间和资料来写一份漂亮的推荐信。

其次,随机应变。通过第二位推荐人的例子想提醒大家,头脑要灵活,不要一条路走到黑,找到问题的核心去突破它,换汤不换药是不会有理想结果的。我们通过分析目前版式下的可能情形,确定了中心诉求在于锁定一位成功率极高的推荐人,而不是面对数位成功率未知的教授广撒网,进而用调整后的筛选思路再次过滤人际网。这种问题解决的思路,大家在之后的研究生活中肯定也会用到。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硬实力。对于美国的教授,几乎不存在100%用人情来做推荐的情况。退一步说,如果没有实力,别人写什么呢?如果上课时不出彩、考试时成绩不高,那在再次联系、介绍自己背景和已有基础之前,先做做功课,补充一下个人技能。要成功,该学的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哪怕只是临时抱佛脚背几篇论文、看看领域内最新进展、再不经意抖露一下自己的理论储备,也比两手空空跟教授要人情要好得多。


准备留学的同学

关注我的专栏,申请硬知识(持续更新中。。)



user avatar   fang-jiu-33-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你的目的性太强了。设身处地想一下,你也不会很乐意。虽然你说你和A老师表达很委婉,但是否真的得体显然是个问号。

二、没有互动经历就是没有互动经历,没有人愿意帮一个跟自己没什么交情的人,更何况你在人家的课上面表现并没有多好。想赢得好感,至少样子要做一做吧?可题主连人家的课都不愿意上。

老师不是推荐信机器,谁来都给,他要判断自己是不是值得花时间和精力,或者值不值得以自己的名誉做担保做你的推荐人。而如果他对你没有任何印象,或者没有什么好印象,他凭什么当你的推荐人呢?这是你的问题,你应该提前做好铺垫,让他了解,获得他的好感。

这个铺垫可以是长期的,如平时在课堂上与老师积极互动,学术表现好,或者直接加入老师的项目组,平时接触的时间更多,这会让他对你的能力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加上送送小礼物,多露面,建立更亲密的关系,到时候提起希望他做你的推荐人时,一切才顺理成章。

那么如何问老师要推荐信呢?(有很多老师只愿意当推荐人,不愿意写推荐信,这个其实不影响)。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一、表明理由(为什么找他做推荐人)

首先,我们要开门见山询问老师是否愿意做我们的推荐人,那么这个问题是一定要回答的:你为什么找他做推荐人?为什么他的意见对你和你的未来很重要。

无脑一点说,因为老师很牛呗。但实际上并不是老师牛就一定适合做你的推荐人,很多人都强调过,推荐人不一定要很牛,但一定要有能力评估你的水平。咱们表达的时候,你得这样说:老师你特别适合评估我某方面的能力。而且我们表达的时候要落到实处,要让老师感受到你是在过往的某些经历中切实受益于他。比如因为他的授课受到了什么启发?被他的某些观点触动,因为他的影响而做了什么样的成绩?这种切实的陈述其实就是变相的夸奖,老师看了心里肯定是愉悦的。至少在他眼里,你是一个会说话的学生,只要你本身问题不大,老师多半是愿意当推荐人的。如果你的理由不充分,那么无论怎么开口都不好使。

二、为对方提供你的背景素材,减少对方的时间成本

当你说明了理由,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让他快速地了解你了。推荐信对于教授来说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它毕竟是个义务劳动,而且还是得花费时间精力。所以我们要争取教授的积极性,就要减少他们的负担或者时间成本。

怎么做呢?主动提供关于你的背景素材。主动提供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你可以只提供你想让推荐人写的部分,尽量控制内容是你想要的。当然不同的老师有他们自己的要求,比如有的老师嫌麻烦要求你直接提供一个模板,有的老师只要成绩单和CV或者PS。

关于学术成绩,如果你不是大神,就是个小透明,那么只要你这门课成绩不低于B,从大二到大四所有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选修课的成绩都建议发过去。因为这个东西是最直观证明你能力的东西。如果你成绩实在不太好看怎么办?你总不可能样样都不行吧?成绩不行至少应该有其他方面来弥补。什么都差的同学实在不在讨论范围内。

但光是学术成绩肯定是不够的,那么一份简历就很有必要了。不管是发邮件还是当面要,附上一份简历可以帮助老师迅速了解你。但我提醒一下,即便有CV,教授大概率还是很难写出非常outstanding的推荐信的,因为“你们平时互动太少”是一个既定事实,你让教授去花心思琢磨也不太现实。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与其找教授写,倒不如自己找专业的文书机构来解决的原因。

前面很多题主也提到了非常现实的一点,就是国内的教授一般比较忙,不太愿意亲自写推荐信(其实很多老师也没有写推荐信的能力,把学生的优点表现不出来),所以很多学生的推荐信往往都是自己操刀或者由文书机构代劳。自己写的话要清楚推荐信的一些写作原则,这个我后面会讲到。找文书机构的话,关键是要判断一个文书机构是否专业。专不专业的关键在于文书老师的身份背景,因为我之前申请英硕的时候接触过不少这样的机构,大致情况还是了解的。

大部分有文书服务的中介,其实都不太重视文书服务,这是因为他们的主要盈利还是靠中介费和学校返佣之类的(我在其他回答中专门讲过中介的运行模式)。而专门的文书机构,有相当一部分主打的是外籍导师服务,让外籍导师给你写推荐信,个人觉得不太靠谱,而且有外籍导师的机构一般沟通很难做到及时畅通,效率很低。

18年我成为admitwrite的合伙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觉得这种采用留学生作为申请或者文书导师的模式才是目前留学行业最合理的。为什么呢?满足学生需求的前提是了解学生的需求,而留学生本身就是最了解留学生的,他们知道自己的学弟学妹需要什么样的东西。就拿推荐信来说,代写推荐信在国内很普遍,但你让中介的国内英专毕业的文书老师写,其实就很难做到有效针对,不负责的甚至还私自给你伪造非常夸张的经历。我在负责admitwrite英国留学版块的时候,就很明显感觉到留学生导师在很多事情上都更加谨慎和专业,他们清楚申请和文书中的种种规则,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所以最终出来的东西都有稳定的质量。


下面我举两个我带过的学生的例子。同学A,国内985/211高校本科背景,绩点80出头,专业是工科的控制机械,想要申请帝国理工的化学生物交叉专业。首先,最突出的问题是绩点太低,其次专业并不是完全吻合,同学就很苦恼,如何处理推荐信呢?

这位同学的情况就是典型的推荐信服从申请主题的例子,在进行跨专业、转专业申请时,很多同学对于该突出的重点不太清楚,由于背景不甚吻合,更是觉得找不到老师来写推荐信。那在看过同学的信息之后,我建议了两位老师:

1) 毕业设计老师。毕业设计的过程,是要求学生短时间内全面了解一个与自己学术经历相关但不一定完全相符的话题、并进行深入的创新性研究。这个过程跟同学面临的研究生学习是很相似的。关于这封推荐信,我们考虑在概述学术能力的基础上,突出同学的自学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这两点对于同学要申请的交叉专业是核心技能。

2) 工业课题老师。同学学院的一部分老师有外部合作的工业项目,同学作为小组的一部分参与到实际生产中,初步感受了职场。那这段经历中,同学积累了校外的实践经验,虽然学术成就或潜力在这里体现不多,但我们可以从其他侧面切入,如批判性思维、多任务处理、抗压工作、与组内人员的协作能力。这些素质对于要到陌生的多文化环境、竞争激烈的世界顶尖大学深造的同学来说都具有很重要的辅助作用。

这样两封推荐信体现的品质、事例结合,既体现了同学的理论能力、实践能力,又从侧面佐证了学生能够应对之后的学术和职业环境。

关于如何与老师沟通要推荐信,第一封是考虑到毕业设计的1v1特性,师生互动可能比普通的授课要频繁、深入一些,那要到推荐信的概率更高。其次,由于毕业设计过程中同学已经多次提过打算出国留学并表现了持续不断的努力,老师看在眼里,也第一时间同意了推荐人的提议。在此也建议有留学打算的同学们,日常授课或研究日常中多与老师互动“搞事”。

第二封推荐信的老师日程非常忙,也不太在学院,开始发了两封邮件都没有回音,后来我建议学生在工作时间给老师打了一个电话。这里要提到一个细节:当时学生参加的是暑期项目,每次结束同学都会看书等半个小时才走。项目结束时老师问为什么每天都这么晚走,同学说希望错开晚高峰。老师再问那几点能到家啊,同学说大概一个半小时吧。老师很震惊,但也表示了十分的肯定。打电话时老师乍一听学生名字并没有什么印象,但提到这个细节老师一口答应可以帮忙,学生自己写完推荐信给他签字即可。

附上两封推荐信的主体部分:

RL1

From my first course, XX established a solid foundation in equipment and machinery commonly used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productions, and first left a deep impression with his hard work and thoroughness in fundamental studies. In the second course, XX stood out with his fast-learning and comprehension skills. He grasped a new separation technique within a week, summarized the working principles of UASB, and precisely pointed out the technical limitations, such as low sludge activity and OLR. While initially the optimization methods he proposed were not applicable in real life operations, he researched on practical solutions and suggested to introduce gratings and add filling materials, which were economical and more effective. After the course, he shared intense interests in biomaterial preparation and water treatment. Considering his academic performances and potentials, I recruited him into my postgraduate team and agreed to supervise his graduation project.

To complete the thesis proposal, XX researched over 30 papers and books, to lay the ground work for exploring oil-water separation using super-hydrophobic materials. Since the nano surface in the original experiment plan poses extremely high demands on equipment, he switched to sol-gel materials, which were easier to operate on. The mastery of the experiment gist and flexibility to arrive at the same goal with alternative paths are required in advanced researches, and I believe they will continue to underpin his excellence 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

After experiments started, he chose six variables, designed six controlled environments for each variable, and maintained competitive and high workload in the following two months. He predicted weekly progress ahead of time, designated time points for better tracking, and strictly followed his plans. From 8am to 11pm, XX was always in the lab. The self-discipline, dedication and perseverance were mostly impressive even among postgraduates.

RL2

Equipment engineers are to interpret technological conditions received, and design detailed drawings for nonstandard pressure vessels while paying attention to quality, safety and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This position requires empirical chemical design insights, which are normally accumulated over the first two years. When XX joined the team, he quickly fit in the professional contexts, smoothened the change from an undergraduate to an employee, and exhibited prolonged visible progress. When facing multiple ongoing projects, he would first predict personal workload and schedule for each project, together with possible challenges and feasible solutions. This mechanism enabled him to efficiently handle each project, and manage multiple projects at one time. I would say that he has a natural mindset in favor of order and efficiency.

More importantly, XX builds on personal experiences to learn and evolve. Whenever he ran into unfamiliar terms/principles/standards/regulations, he dug deeper instead of settling for a best-effort action. He learned, and then tried to apply acquired new knowledge into real practices. In addition to theoretical improvement, he valued others’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regarding design concepts. If his drawings were challenged and corrected by auditors, he would review previous drawings more than once, revisit standards and regulations, and make full use of errors to progress. If his challenged drawings stood correct, he would reach out, double confirm the correction with auditors, articulate personal design concepts while learning from others’ philosophy.

在这里再举另外一位同学B的例子,这位同学本科为双非院校工科专业,希望申请红砖大学的对口专业。在选择推荐人时,第一位也是自己的毕业设计老师,第二位选择了自己两门主要专业课的任课老师,第三位不知道如何选择。拿到同学的信息表时我注意到,同学的英语成绩不错,也参加了多个校内的英语类比赛,如演讲、英文歌比赛等,进一步沟通中同学也说自己非常喜欢英语和英国文化。于是我建议剑走偏锋,找自己选修过的英国文化这门课的老师。这在推荐人选择里是比较少见的,但非常符合学生的背景和爱好。

这里的问题在于,同学在选修课中确实没有出彩的表现,甚至有缺课的记录,虽然最后成绩不错,但估计老师也没有什么印象。我建议同学准备一封简短但真诚的手写信,表明自己想要留学的各种考虑以及老师的推荐对他的重要性,最好能援引该门课提到的内容。同学回去苦思冥想接近一星期,把自己当时的学科作业以及一封大概三百字的信件送到了老师办公室,隔了一天收到了老师的邮件说同意作为同学的推荐人,并愿意亲自来写这封推荐信(同学在信中介绍了自己的背景、申请方向、动机、对于英国文化的向往,这些对于老师来说足以写一封内容丰富的推荐信了)。其实这个进展是我没想到的,很少有老师愿意自己动笔,我相信同学在信件中体现了自己的与众不同,并成功打动了老师。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想说的是,每位老师教过无数的学生,也都有自己的坚持。不要觉得老师有义务帮你背书,既然我们需要老师的帮助,就需要拿出诚意,去展示自己值得老师为你代言。不管是日常关系的维护还是最后一刻的争取,都要像申请学校一样去获取老师的认可和同意。


推荐信如果自己写又该怎么写呢?

我们要搞清楚推荐信在文书中的作用到底是什么?说白了,推荐信要起到一个佐证的作用:即推荐信的内容要能佐证PS、CV中的某些例子。

因此,推荐信要和PS、CV呼应,而且看上去是否真实就非常重要(否则就起不到佐证的作用)。

但对于大多数自己写推荐信的同学来说,真实性恰恰是一个短板。和推荐人缺少互动,就会面临不得编造的情况,很多同学在这一步就难住了,心理上过不去这个坎,觉得自己编会失手,技术上又缺乏编的能力,编出来往往缺乏可信度。

这里园主给个原则:在真实的基础上编造。

凭空编造自然是不提倡的,既然不得不编,那就虚实结合,让虚的部分依附实的部分,从而达到看上去真实的效果。

首先,你要明白国外大学看重的是什么?需要你展现哪些优点?

其次,你要清楚自己有哪些优点。

最后,你要找到支撑自己优点的具体事例。

对于研究生申请者来说,大学最看重的是你的学术能力、潜力、态度以及其他相关的品质。而你则需要去挖掘自己身上和推荐人有交集的这样的具体事例,或者说,你要去编造这样的和互动的具体事例。

比如其实你和你的老师平时没什么课堂互动,但你写推荐信的时候编造了你在课堂上的表现,这对于申请是无伤大雅的,因为你的GPA 3.9能和你的课堂表现能互相呼应。但如果你的GPA2.9你还写你的课堂表现多好多好,那显然就已经超出真实的范畴了。

也就是说,你所编造的部分,所展现的你的特质是真实存在的。

当然啦,编造这种事,还是要和推荐人沟通,太过分的人家也不会同意(有的推荐人虽然不自己写,但是会很在意你写的内容)。

推荐信的结构和内容安排

推荐信的内容一般就这几点:

1、“你”(推荐人)是谁?怎么认识被推荐人的?也就是“你”和被推荐人的关系;

2、被推荐人在课堂上的表现或者其他学术表现如何(这里以学术推荐人为例)?

3、被推荐人的个人能力和个人目的;

4、被推荐人的其他品质和能力

推荐信的结构也比较简单,一般就是总分总。

首段:

这一段首先要讲清楚“你”(推荐人)的身份,以及“你”和被推荐人的关系,这是一个前提,而且需要表达对于做推荐人的态度是积极的(比如非常高兴做XXX的推荐人)。这里的身份要非常具体,如果是老师,就要写清楚是什么老师,是专业课老师还是毕业论文导师?之所以要写得非常具体,是因为你和推荐人的关系决定着这封推荐信的重要程度。

中间:

1)这部分是推荐人对被推荐人的个人印象的描述和评价,包括被推荐人的学习能力、团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前面说过,你的能力和特质得是真实存在的,只是具体事例可以编造,这些特质最终都要能在其他文书材料中找到对应。

除了客观能力方面的评价,推荐人也可以对你的精神和态度等进行主观评价,主客观结合,更加立体。

2)这部分要详细展示被推荐人的课堂表现,如果是实习的上司或者老板做推荐人,那么就要展示被推荐人负责的项目的内容。一些同学的成绩不理想,那么就可以利用这部分内容来进行解释,比如通过推荐人的描述来说明你之所以成绩不理想是因为在科研上有更多付出。如果是转专业申请,那么推荐人也可以在这一部分帮你争取机会,比如说明你在课堂上或者项目里对XX新专业的兴趣和表现。

最后:

再次表达对被推荐人的认可,并表示对申请人求学必成的信心,也会加上对读推荐信的人的感谢。

准备留学的朋友

可以关注我的专栏,全实战干货:

申请美国的同学,可以关注哥大学姐的专栏,超级系统:




  

相关话题

  收到 UCL 的 Offer,家里条件差,出国需借钱,还要去吗? 
  如何看待佐治亚理工女毕业生李舒意遭美军男友杀害? 
  为什么很少见到美本的学生读到博士并在美国找到教职的案例? 
  为什么现在有些研究生想退学? 
  本人本科国内top15的985商科,均分83+,申请英国g5有希望么? 
  我这个绩点想去美读CS,还有可能吗? 
  为什么知乎上有大量歧视黑人的言论? 
  有什么事情是你留学之后才知道的? 
  中国人在国外受歧视吗? 
  在美国读人文社科专业就业前景是怎样的? 

前一个讨论
如何找老师请他写推荐信?
下一个讨论
留学申请美国研究生奖学金怎么申请?





© 2024-11-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