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问我算是问对人了,我可以说是多年专治这种‘送礼心病’的。
每年一到各种节日送礼的时候,都是很多男生头疼的时候,即希望自己的钱和心思不白花,又希望可以从很多竞争者(包括她的回忆中的暗恋和前任较劲)中脱颖而出留下深刻印象,那么到底送什么比较好呢?
既然你想送一点‘与众不同’的礼物,自然不会是很多人都会直接想到的口红香水之类的。即花了钱,又泯然众人,那么最好的方式,是找对路子。
看好了,这里我给几个大的方向。
下面就来一一详解怎么送。当然这些礼物有些需要长一点时间,有的需要短时间就可以促成,所以无论是追求还是交往都可以应用的到。
很多人时候让人终身难忘的是这个人,而不一定非是什么礼物。也就是说,让她喜欢上你,你再送给她哪怕一根棒棒糖,她都能终身难忘。
如果你不是太着急赶日子送礼物的话,不是真的让你去找个蝴蝶结装个纸箱子去吓人,也不是让你大庭广众蜡烛鲜花去告白。
老哥是想告诉你,追妹子的至高法门就是让女生对你这个人觉得非常‘好奇,神秘感强,总是有挖掘不到的东西。和你约会总是惊喜不断的感觉。
在这个过程中,你自己就是一种礼物。因为和你见面就是一种‘赏赐。’他会愿意和你见面,也愿意等你。毕竟每次期待过后,你都能领她超出想象的满意。’
总体来说,这就像日本男公关一种提供高额的情绪价值作为一种体验,这种‘终身难忘’的高情绪价值其实是很容易让女生终身难忘的。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女生对于渣男分手以后都不愿意找老实人,久久不能忘怀。用女生的话来说就是‘渣男除了渣,别的方面都不错’,主要是体验太好了。
如果你能让妹子有了这个‘体验’,你基本上就能反超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男生。
这种留下影响的方式是很多小事累加出来的“特别”。
比如,
开始见面的时候不是很热络,但当你和妹子发信息的时候,她发现了你幽默风趣的一面;
反过来一样,你活泼,但朋友圈和聊天的反应是非常禁欲系高冷但不失礼貌的话少,这样的反差就能留下深刻影响。
她很生气明明你约了她还是爽约,但你下次可以‘补偿性’的夸张让她提要求,就请他吃一百碗你喜欢吃的小吃等。
比如她当众出糗,你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也出糗或者高情商的缓和气氛,让她不那么尴尬。人几乎都记得自己丢脸的瞬间,她很难不记得你。
这里简单举个栗子。比如,妹子从来没有体验过被男生保护的感觉。
你就利用心理学中的‘吊桥效应’,人容易把在桥上的惊悚体验和当时可以依靠的对象的心跳加速弄混了,这时就很容易爱上对方。
只要妹子对于一些冒险类的场景,比如恐怖电影密室,过山车吊桥等等之类的不排斥(特别排斥的别硬拉着)就可以体验一把。
‘Two-factor theory of emotion, states that emotion is based on two factors: physiological arousal and cognitive label. ’
关键词:从来没有体验过的(不排斥,有勇气,可依靠)场景,心跳加速的环境(惊险或昏暗,气氛好),通过周围的感觉和客观场景激发生理唤醒和情绪认知。
让对方把此时的‘生理唤醒和情绪认知’错误挂钩时,就唤醒了错误归因。
以后提起来不同的解压方式也好,与众不同的约会体验也罢,妹子首当其中想起来的就是你。
这里是双向。一方面是你送她,为她付出。
想留下深刻印象就不能太投其所好的送礼。假如她是个收集手办的行家,你一个小白就别花钱不讨好了。
反而要送一些可能不太和她喜好相符的体验,这些需要你在和妹子互动的过程中发觉她一些她自己可能都没有意识到的特质。
另一方面是引导她为你付出。
同好之间她要是非常投机也会送你她认为比较好的专辑,这种同类型引导付出运用好了非常自然。即加深了彼此共同点,又展开了关系,一举两得。
别觉得难,像纯情的乖乖女听金属乐的不要太多了。送过她一个她喜欢乐队的黑胶碟,她觉得好不容易遇到了知音,开心了特别久,和我说话也多了。
换句话说,哪怕以后交往分手了,她都很难在交往一个类似情况的男朋友了。
其他相关的以下提供点思路(要因人而异)。
因此,‘终身难忘的送礼’,需要满足“礼物和经历的独特性;送的时候突出你的身上与众不同的好的特质和个性特色;以及 从懂她开始引导对方为你付出”。
综合以上三点,基本上都不会有错。
因为重点不一定是实体的礼物,虚的也可以,重点在于‘难忘’。
Humphrey:伯纳,我们国防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Bernard:保卫英国。
Humphrey:不,伯纳,是为了让人们相信英国受到了保卫。
Bernard:让俄国人?
Humphrey:不是俄国人,是英国人,俄国人知道没有用。
——《是,首相》
从上面这段可以看出,英国畏惧俄罗斯由来已久,英国军事实力远不如俄国。
冷战时期,苏联战斗力惊人,所有欧洲国家都提心吊胆。
他们担心苏联西进,占领整个欧洲,可见苏联的军事威胁很强。
即使目前英国的军事实力有所提升,在面对俄罗斯的时候,还是瑟瑟发抖。
英国军舰闯入俄罗斯领海被投弹驱逐,这么丢脸的事,怎么能承认呢?
BBC跟CNN可真是一对里外不是人的难兄难弟。
新闻已死,有事炒作。这则新闻就是明证。
女子月经不调入院,医院检查中发现有癌症,标题居然用“月经不调就诊38天去世”来故意撩拨大众神经。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这不,今天的热搜就有患者砍儿科医生右手),此新闻推波助澜,带血吃馒头。
再看正文报道,大量采取患者一方的说辞,对于医院的说法则语焉不详。“平衡报道原则”去哪儿了?
平衡报道原则是从事新闻工作最基本的常识,也是最基本的操守。一篇好的报道,不仅仅是编排好文笔好,还需要对新闻对象进行多元化采访,不要只体现出一方的看法,要反映多方的见解,使一篇报道更加充实。通俗地说,要给正反乃至围观者方说话或辩解的机会。
而这篇报道,明显没有做到平衡报道。新闻已死,有事炒作。真相不重要,流量大就好。
很难,因为差不多已经把能拍的题材都拍差不多了。
讲丧尸爆发后末日求生的有《行尸走肉》
把丧尸和古装结合的《王国》
讲丧尸和人类谈恋爱的《温暖的尸体》
还有最经典的《生化危机》
印象中还有丧尸有思维的,就是史皇拍的那部。
还有丧尸和纳粹的。
太多了,但都是换汤不换药,没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