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魔法少女小圆剧场版[新篇]叛逆的物语》? 第1页

  

user avatar   yi-fu-mu-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全文万字,大量剧透!

【《叛逆》的记忆】

不容易啊!

当我打开熟悉的word,写下这篇影评的标题的时候,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以上四个字。

还记得那是2017年某个无课的周三,我打算看一看自放映起(2011)被人吹了六年的《魔法少女小圆》TV版。

结果是,我从没有看过如此好看的动画,一直从中午十二点看到下午五点,激动得连饭都不想吃了。

当我舍友回来后,我急不可耐地想要跟他讨论剧情,但他只轻描淡写地跟我说:想知道下面发生什么吗?自己去看剧场版啊。

于是,喜出望外的我怀着这辈子在看电影上最大的期待,看完了剧场版——《叛逆的物语》。

当闪耀的屏幕渐渐转黑,“Final”的字样从黑色中慢慢浮现之时,我那终于冷静下来的大脑里只盘旋起一句话:看……看不懂啊。

是的,我看不懂。

于是,当时还是业余观众的我翻遍了豆瓣上所有的影评,含含糊糊地在各位“细节大牛”的分析下明白了这是一部多么了不起的作品。

但是说实在的,看不懂就是看不懂,不会因为你看过多少影评,就可以装成什么行业大佬去吹牛逼。

于是我看了第二遍,第三遍……我终于发现了一个问题:无论在诸多优质影评的分析帮助下把剧情走向和主题思想摸得多么滚瓜烂熟,只要我每次看这部电影,每次都有新的感触;就好像米饭的味道似乎总是如此,但你每天吃它,每天都能尝到不一样的滋味,且永远不会腻烦。

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对一部电影产生了敬意。

我希望自己能看懂它。我希望自己能分析它。我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写它的影评。但是当时的我有自知:我的能力还不够格。

两年过去了,我跟着国家一级导演的老师学习专业的线性故事技巧,将自己以前作为“创作者”的骄傲全部扔掉,以最差劲的业余者身份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养分。

写剧本,改剧本,不合格,删掉,重写,再改,再重写……

我已经记不得自己在学这些知识的时候,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在努力着。

我只知道一件事:我的老师是专业的,如果错过了他,我这辈子都只是个外行人。因此我要比其他人更努力,记更多的笔记,问更多的问题,看更多的电影,写更多的剧本……我一定要踏进专业故事创作者的行列!

然后有一天,我重新打开了那个仅存有一部电影的文件夹,重温了那部早已看过十多遍的《叛逆的物语》。

当影片放到晓美焰的中点场景,小圆温柔地说着“做出让小焰都哭了的痛苦的事情,我怎么可能会忍受得了”的时候,看见晓美焰那绝望的表情,我竟然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

我被这天大的鸿沟给震撼了。

同时也证明了,我终于……凭自己的能力看懂了它。

现在,我将用自己专业所学,来分析一下《叛逆》究竟想讲什么,它是如何讲的,以及它给我带来了哪些思考。

下面正文。


【《叛逆》的结构】

先放出我拉片后粗略整理的《叛逆》的线性结构,以供专业编剧了解故事大概。

这段不分析,不喜跳过。

片名:《魔法少女小圆:叛逆的物语》

主人公:晓美焰

欲望动机目标:找出魔女,维护圆神的尊严(外);“独占”并保护/拯救小圆(内)。


第一幕(40min):

铺垫/必要信息:五人幸福的日常。

晓美焰的记忆产生违和感。

激励事件(30min开始):无法离开见泷原,幸福的日常可能是伪造的记忆。(激励事件来得稍晚,掐着点到的。因为激励事件要在前四分之一的时间开始,恰好是30分钟左右。前30分过渡期对一刷的人来说有些冗长。)

第一幕高潮:晓美焰恢复记忆。

第二幕(40min):

进展纠葛/鸿沟/节奏:

1.审问蓓蓓,导致与巴麻美开战(动)。中间有很多小鸿沟,包括巴麻美不断的丝带、两人相互预判对方动作的枪战、晓美焰“自杀”后设下的二次陷阱等,完全符合鸿沟原则,加上堪称艺术的画面及音乐,这一场戏不禁让人拍案叫绝。

2.败给巴麻美后被蓝毛救下,蓝毛记得小圆的事(静)。蓝毛变成了人鱼魔女“逃走”(动)。

3.与小圆谈心时,得知小圆的真实想法(静),大鸿沟,人物中点(2小时的电影,正好在1小时处,完美中点)。就是从这一刻开始,晓美焰下定决心不再把小圆让给世界,而要自私地将她保护起来。

4.晓美焰怀疑唯一记得小圆存在的自己,用自己的生命/灵魂宝石来验证(付出代价),最终证明了自己的魔女身份。伪世崩塌。(动)。

5.丘比揭示真相(静)。

6.第二幕高潮:晓美焰魔女化(动)。这里有个算是两难的选择:晓美焰宁愿自己死在巴麻美和杏子的手上,也不愿暴露小圆的秘密。如果不是最终高潮的力度更强,这个地方可能会成为败笔。然而,最终的两难明显是力度更大的两难,也就是所谓的“神转折”,确实地盖过了第二幕高潮,完成了高潮情节的螺旋式上升;这是导演新房昭之的神来之笔。

第三幕(20min)

1.四色魔法少女合力拯救晓美焰,打破了结界的封锁。晓美焰终于得以与圆神相见,即将获得救赎。(假结局

2.危机、全作高潮:晓美焰彻底牺牲自己的幸福(放弃和小圆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对晓美焰来说是最痛苦的结果,因此这一选择比之前更加两难也更加震撼,是真正的危机/至暗时刻),只为了成全小圆的人性(第二幕中点场景中,身为“人”的小圆真正的心愿),最终蜕变为创造新世界的恶魔(实现人物价值不可逆转的变化)。晓美焰真正的欲望动机目标就是“独占”小圆(与“心系苍生”的神对立),凭一己之力去创造仅让小圆幸福地作为人类生活下去的世界。

揭示主旨:比希望更炽热,比绝望更深邃的,是爱的极致。

结局(10min,标准功能):展示后事。平复心情。强调主旨。

晓美焰与小圆在“规则”问题上的对话,分别代表了“私欲”与“秩序”/“小爱”与“大爱”这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

一个为恶魔,一个为神,他们的价值表述,就是剧场版和TV版的两大主旨。

一言以蔽之:恶魔爱神,神爱世人。

彩蛋:晓美焰一个人承受了新世界的重压(黑眼圈、敏感多疑、月下独舞),孤身一人默默地守护着小圆。


【《叛逆》的主角】

《叛逆》是标准的线性故事,每一个线性故事,都需要至少一个主角。除了类似《金桔》这样的双主角成功牛片,大多数的故事都只有一个主角,《叛逆》也一样。

我在标题中给片名开了个玩笑:《魔法少女晓美焰:叛逆的物语》。

正如我所写,小圆虽然是系列作品的核心人物,系列作品也是以她命名,但她的主角地位仅存在于TV版。《叛逆》讲的是晓美焰的故事,晓美焰是影片的唯一主人公。

这里简单说说TV版。《魔圆》TV版也是一部非常优质的作品,但是存在一些遗憾,其中非常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晓美焰的人物塑造太过成功,收获了大批的粉丝,以至于抢了主角小圆的戏。这颇有我在《游戏人生:Zero》的影评中所写的“里库被自己老婆休比抢戏”的风范。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也如出一辙:主角(小圆、里库)的主动性在前中期有些弱,而主配(晓美焰、休比)的欲望动机目标实在太过强烈且亲民。

事实上,非主角的晓美焰能得到观众如此多的移情,其人气也并非凭空而来的。晓美焰在TV版中严格遵循了成功人物的塑造原则:从激励事件(小圆之死)开始,坚定地追寻着自己的欲望动机目标(拯救小圆),逼迫自己由懦弱胆小变得强大勇敢(人物弧光),往返于时间的迷宫中历经千难万险(鸿沟),最终还是没能战胜“魔女之夜”,陷入绝望(移情产生)。

虽然小圆的人物塑造同样符合原则,但是相比晓美焰,她的欲望动机目标更含蓄,前中期的主动性也不强。故事一直在把小圆往价值的负面压,着重刻画不断出现的鸿沟给其内心带来的挣扎与迷茫,以实现高潮场景中价值突变时的“神逆转”。这从技巧上来说并没有错,因为最终小圆成神的那一刻以及她对“希望与梦想”的诠释,真的能让人泪目。问题是,作为其对手的晓美焰对“拯救小圆”的执着超乎寻常的强大,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的心,再加上其帅气的能力、内心温柔与外表冷酷的强烈反差、人物在追寻欲望动机目标过程中受到的重重伤害,以及最终希望破灭时即将转为绝望的瞬间——都让晓美焰的形象深深地刺痛了观众心中最柔软的角落。

晓美焰的超高人气,让导演新房和编剧老虚都大跌眼镜。他们似乎也意识到了,晓美焰这个人物的一切设计,都是为了“成为主角”啊!

因此,故事的编导大笔一挥:那就拍一部晓美焰的专属作品吧!

于是,一部在动画电影史上足以留名的作品,就这么诞生了。

成为主角的晓美焰果然不负众望,凭着对小圆始终如一的执着,完美地吊起了观众的胃口。当她最终蜕变成足以与神比肩的恶魔的那一刻,晓美焰不仅创造了人类情感的奇迹,更是让观众压抑已久的情绪彻底释放了出来——他们终于如愿以偿地看到一直饱受因果欺凌的晓美焰,反过来支配了因果。

主角晓美焰在《叛逆》中的欲望动机目标是什么?

在影片中两次出现这样的镜头:晓美焰跪在圆神的壁画下,用双手去抚摸圆神的脚,就如同在向神祈求的朝圣之人。

然而,朝圣者的表情却毫无幸福感可言。浓浓的阴影遮盖了她的面容;与其说是祈求,倒更像是在哀求。

祈求的动作,似乎代表着对圆神的拥护。当晓美焰(在激励事件处)发现他们被困在了虚假的见泷原,存在某只本不该存在的魔女在伪造他们的记忆的时候,她就出离愤怒了。她的外在欲望动机目标无比明确:找到这只魔女,然后将她杀死。晓美焰这么做只有一个理由:魔女的存在是对小圆牺牲的亵渎;既然小圆成为了消灭一切魔女的神,晓美焰就有义务见证一个没有魔女活跃的世界——至少她那时是这么认为的。

然而,晓美焰一边说着不能让小圆白白牺牲,一边又难掩自己内心的痛苦;一边拥护着圆神,一边又痛恨着小圆“成为神”的选择。说白了,她内心根本就不希望小圆成为神;失去一切记忆,成为只有晓美焰一人记得的“概念”——这并不是晓美焰认为的幸福结局。

在TV版的最后,晓美焰依旧是一脸无法释怀的表情。

然而,她却没敢跨出决定性的一步——没敢去质疑小圆的正确性。

因为小圆临走前给她灌了鸡汤,让她认为这是小圆自己的意愿,让她认为小圆并不孤独,让她认为小圆一直都有人陪伴,让她认为小圆一直都是幸福的……

晓美焰一定曾欺骗自己说:只要小圆觉得这是真的幸福,那她就可以接受。

但是她真的接受了吗?

她没有。

在她内心深处,她只想要生活在一个“小圆还在”的世界。至于这个世界是充满希望还是布满绝望,这都没有小圆的“存在”来得重要。

小圆的神像第二次出现的时候,晓美焰正在向着魔女转变。祈求的双手已经消失了,只留下无数由黑血印出的掌纹慢慢地滑落下来。

那个时候已经过了人物“中点”。在中点时,听到小圆真心话的晓美焰终于意识到了自己心中真正想要的东西(中点问题我放在鸿沟里分析)。她彻底放弃了对圆神的尊敬,并且做出了把神拉下人间的决定。

这里不得不提一提远街的孩子。

晓美焰第一次向圆神祈求的时候,他们朝神像丢石榴,并且喊着“神已死”。晓美焰心里其实是对“神”不满的。

远街的孩子是晓美焰魔女世界意志的体现,魔女结界中发生的种种,全是晓美焰潜意识里最真实的愿望。所以这些“代行者”首先就把其他魔法少女(包括圆神)全拉进了结界里,证明晓美焰最初是真的把他们当作重要的存在。尤其是小圆——晓美焰心里一定希望自己的世界中有“真实”的小圆存在着,至于敌人是“魔女”也好,“魔兽也好”,“梦魇”也好,都无所谓——她想创造一个“存在小圆”的世界。远街的孩子们所执行的,正是晓美焰的真心。

而在晓美焰成为恶魔后,远街的孩子转而将番茄砸在晓美焰头上,番茄汁如血一般从她的额头慢慢流下,被砸死的,正是那个在乎其他人(巴麻美、红毛、蓝毛)的幸福和尊敬圆神的自己。那时候的恶魔焰,刚拒绝了巴麻美(摔碎茶杯),拒绝了红毛(拒接苹果),现在则是用这种方式在蓝毛面前展示了彻底的决裂——我不在乎你们的看法,但你们最好给我老实一点,要是让小圆生活得不舒服了……后面的话她没说,但我们都知道她会做出什么。

晓美焰在漫天黑羽中看见的,竟然是“白色的羽毛”:这既代表了她眼中只有那个与自己立场截然相反的小圆,又代表了她只以自我价值观(小圆一人的幸福)为唯一正义的恶魔心态。

晓美焰的外在欲望动机目标是消灭魔女,这看似是对圆神尊严的维护,但在她的内心深处,却从来没有尊敬过神。她爱的是小圆,不是圆神;她希望保护的是小圆,不是圆神。她真正的欲望动机目标始终没变:守护小圆的幸福。谁阻止了这个欲望动机目标的实现,晓美焰就决绝地除掉它。

于是,从QB开始,到蓝毛、蓓蓓、巴麻美,再到成为魔女的自己,最后轮到圆神——无论是谁都不允许妨碍小圆的幸福,哪怕是小圆自己的一部分(神性),也被晓美焰视为敌人。

故事的主人公有三个要求:1.有明确的欲望动机目标,并且坚定不移地追求它。2.故事的开头与结尾必须实现人物价值不可逆转的变化。3.主角必须是危机决定和高潮动作的执行人。

按照这三个原则来创造人物,就能够实现观众的移情,让他们的情绪随着主人公价值的正负转化而不断起伏——并为主人公最终的“危机选择”和“高潮动作”感慨万分。

很明显,晓美焰这个人物就是把这三个要求彻底地贯彻了。

前两个自不用说。尤其是晓美焰从魔法少女(人性)转变为恶魔(神性)的这个“不可逆变化”,更是将人物身上的精神符号——爱之极致——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想说一说危机高潮

其实在第二幕高潮的时候,晓美焰也遇到了一个颇为艰难的选择:她可以向圆神求救,但这样会在QB面前暴露圆神的秘密;她也可以为了维护圆神彻底陷入绝望,成长为魔女,然后被巴麻美等人杀死,永世不得超生——最终她选择了后者。

按照故事的逻辑,在第二幕高潮设置这种选择,就很容易导致最终高潮的脱力,也就是所谓的“次高潮抢戏”。《泰坦尼克号》中Jack舍身救Rose的选择就是一个例子,这让很多人误解了这部作品真正了不起的价值表达(爱能否永恒)。说实话,要不是我早就看过十多遍了,被剧透了第三幕的高潮强度,我真的会在这里大叹一声“败笔啊”。

事实上,按照老虚原来的剧本,最终的故事会止于晓美焰与圆神相见,获得幸福。如果《叛逆》真的这么拍了,那真的会成为我心中永远的遗憾。因为这就意味着,最终高潮是“四色”合力打破结界,圆神前来拯救晓美焰——这些都不是主人公晓美焰的主动动作。明明是主角,却并不担任高潮动作的执行人,反而被配角抢高潮,这是讲故事的大忌!晓美焰穿越时间的迷宫,坚持拯救小圆数十载,最后竟然告诉我什么都没救到,自己还陷进去了,只能以扭曲的姿态等着被神来拯救?你看,烂尾故事就是这么出来的。

就在这决定全片命运的时刻,导演新房昭之站了出来。他改写剧本,把晓美焰与圆神梦幻般的相见当做“假结局”,在调动观众正面情绪的同时,当所有人都以为晓美焰的故事将以一个“哄骗式大团圆”落下帷幕的时候,晓美焰脸上突然覆上一层阴霾。只见她猛地抓住圆神的手,在惊人的能量漩涡中,把“圆神”撕裂为“小圆”和“神”,然后成为了恶魔。

直到这个时候观众才意识到,原来晓美焰对QB说的“相信巴麻美和杏子”,并不是指相信他们会杀掉自己,而是相信他们会让自己见到圆神。细思极恐吧?(这场戏下文还会详细分析)

什么叫危机?一边是呆在圆神身边,作为神使享受至高的幸福,但是小圆将背负所有人的命运,被全世界共享;一边是彻底与全世界敌对,支配希望,背负绝望,只为了让小圆作为“人”无忧无虑地生活下去——在这种多重避趋式两难中做出的选择,才是晓美焰之所以为晓美焰的唯一证明!它彻底压过了第二幕高潮中的选择难度,贯彻了“不动点原则”(鸿沟、代价与价值表述只能升不能降)。这才是真正的“至暗时刻”!

什么叫高潮?晓美焰抛弃所有的一切,燃烧自己的“存在”去实现小圆的幸福。她的思念究竟要强烈到何种地步?明明只是个普通人,却仅仅依靠自己对小圆强烈的“情感”扭曲了因果,创造了与当年的圆神同等程度的奇迹——成为了摧毁旧世界、创造新法则的恶魔,实现了人物价值不可逆转的变化。不需要任何画外音解说,不需要任何口号式的呐喊,只需要一句简单的“终于,抓住你了”,就足以表达作品全部的主旨。这才是真正的影片高潮!

“这就是人类情感的极致——比希望更炙热,比绝望更深邃的,是爱啊!”

这句话,在晓美焰成为恶魔的那刻,所有看懂的观众都听见了。发出声音的不是人物,而是自移情产生的内心共鸣。

相比之下,越来越多的电影根本就没有“主角”——全程被动,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走到哪里算哪里,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最后莫名其妙地被卷入矛盾之中,以一个闹剧式的“高潮”草草收尾。然后,创作者终于发现这样似乎不足以表达主题思想,于是借人物或画外音之口,大声地呼喊着“友情”“爱情”“公平”“正义”之流的口号,配上那么几段颇为激昂的音乐,就可以把前100分钟都不知道在看些什么的观众欺骗得肾上腺素彪增。等他们迷迷糊糊地被哄出了电影院,只记得最后那些个燃烧经费的特效和文学素养极高的台词,至于前面讲了什么——我哪记得啊,高潮真尼玛燃!大概一个月后,这部电影从他们的人生中消失了。

所以你看,讲故事,真的是一门手艺。


【《叛逆》的鸿沟】

所谓鸿沟,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墙壁。

它是构成故事的材质,用“惊喜”或“惊恐”促进人物不断向前,不断付出,不断改变。当一个人物对其欲望动机目标采取行动的时候,期望发生的事和实际发生的事之间必然会出现障碍,于是故事才有趣。

故事的趣味不是靠低俗笑话堆砌而成的,尤其是漫长的人物转变过程。

正如作家雪小禅所说:

“一帆风顺从来都不是人生。”

谁的故事主人公一帆风顺,毫无障碍,谁的故事注定一塌糊涂。

鸿沟的意义有二:1.揭露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差距(客观>主观,付最小的代价不够);2.鸿沟导致人物进一步行动(付更大的代价,直到穷极其一切)。

我在前文的拉片记录中,其实有概括性地归纳了比较显眼的鸿沟。下面再结合具体内容,挑一些比较有趣的鸿沟分析一下吧。

影片的前30分钟,一派祥和的气氛,“五色战队”聊天、打怪、嬉闹,每个人的身上都洋溢着浓浓的幸福感。

直到激励事件出现,彻底打破了这样美好的日常:晓美焰发现幸福的日常其实是一个虚假的“牢笼”,有魔女伪造了他们的记忆。魔女结界的特点带来了熟悉的刺激,这让晓美焰找到了违和感的来源,也一点点取回了“真实”的记忆。她在第一幕的高潮中,再次丢掉眼镜,垂下长发,用那冷酷坚毅的眼神告诉观众——你们熟悉的黑长直回来啦!

于是,找回记忆的晓美焰在激励事件的推动下,开始了“寻猎”魔女的道路。

晓美焰所做的第一个尝试,就是“审问蓓蓓”。因为在她的记忆里,蓓蓓是“零食魔女”,曾在TV版里成就了巴麻美的“无头梗”。而根据“鸿沟原理”,她自然是不能顺利地完成审问蓓蓓的工作的。如果她一帆风顺地问出了真相,观众就该在屏幕前痛骂“这什么无聊片子”了。

果不其然,晓美焰还没来得及从蓓蓓口中问出真相,就遭到了“早有防备”的巴麻美的半路截击。

这,便是鸿沟。

理想:成功审问蓓蓓,获取魔女的必要信息。鸿沟:被巴麻美打败,灰溜溜地被蓝毛救走。

至于巴麻美是什么时候给晓美焰设套的,电影也早有伏笔。当晓美焰借故支开巴麻美的时候,注意到晓美焰气场不同的巴麻美脚边快速飘过一根黄色的丝带,这便是她得以摆脱晓美焰的“时间停止”魔法的原因(触碰到晓美焰的身体就可以和她共享时间)。

好片与庸片在“可信性”上有一个巨大的差别:好片中人物的每一次变化、每一个选择、遭遇的每一道鸿沟,都是人物命运的“必然”,由此才可以揭示客观本质的真理,让主旨的表达变得更加“可信”。而庸片充斥着运气与巧合:即将领证的女主走在路上偶遇小三勾搭自己的男朋友、吃碗面听见隔壁包间陷害自己的坏人在讨论当年的“冤案”、侠客一出门正好碰见坏人在偷鸡摸狗抢孩子等,这种事谁都知道是假的、编的,如何能证明影片的主旨呢?观众可以说:“切,这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运气好一点和运气差一点吗?这种事一辈子也不会发生在我身上。”当观众走出电影院的时候,如果他们对这个故事的结局有自己的看法,认为在某一个情节点“如果巧合不那么发生”,人物的命运就会截然不同——那么,无论电影口号喊得多么“振振有词”,这个故事必然没有说服力。

当然,巧合能不能有呢?可以。激励事件可以是巧合。剩下的,最好都是“必然”。

所以鸿沟并不好做;创设鸿沟前,先问问自己:这件事一定会发生吗?如果不一定,或不能自圆其说,就该在前面提前埋下伏笔,把它变成“必然”。

无数次的“必然”给予人物“压力”,“压力”逼出人物“真相”,“真相”让人物做出“危机选择”,“危机选择”导致“高潮动作”的发生,“高潮动作”决定“人物命运”,“人物命运”揭示“主旨”——这是最能让观众对你的论点信服的方法了,即使你心里知道,这一切都是编的。

既然是编,就要编得“天衣无缝”。而真实的生活中充斥着意想不到的巧合,如果把生活照搬入电影,观众却反而会觉得假。很奇怪吧?明明是编的却让人觉得真,明明是真实发生的事却会让人觉得假——所以以后千万不要认为“真实事件”改编就可以拍得“真实”。在故事中,可信性主要由细节决定,而无关“真假”——这就是人性。

说回“大战巴麻美”这场戏,它无论是视觉效果、音乐、节奏还是战斗的艺术感都堪称一流,是全片的一大看点;一边看,一边不禁让人把嘴巴张成“O”型。能把战斗场景表现得这么美,导演的功力真的令人心服口服。

《叛逆》这部影片第一个让我泪目的鸿沟,正好发生在一小时左右的时间。

小圆与晓美焰在花间月下谈心,晓美焰将多年来对小圆的思念、孤身一人的无助以及对不确定未来的迷茫向最珍视的朋友全盘托出,这个时候小圆上前温柔地抱住她,说出了自己的真心话:

“做出让小焰都哭了的痛苦的事情,我怎么可能会忍受得了。”

天哪,好大一个鸿沟!

在视听语言中有一种“声画对立”的技巧:画面表现和音乐表现截然相反,以突出一种讽刺与绝望。这一段戏就运用了相似的技巧。

在这场戏中,唯美的花间月下、舒缓的BGM、温柔的小圆——导演刻意营造出纯爱片里情侣约会时的浪漫氛围——然而与之形成对立的,却是晓美焰颤抖的声音和绝望的表情。

为什么晓美焰会如此绝望?

上文已经分析过了,她从来就不愿意让小圆成为神,她之所以勉强接受这个结果,只是因为她认为“这是小圆心甘情愿的选择”,“小圆会因此感到幸福”。

本来,小圆就具有“人性”和“神性”两面。她的“人性”就是作为一名普通少女和重要的人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神性”则是守护所有人的“希望与梦想”,宁愿牺牲自己去拯救苍生。所以在TV版最后,小圆在许愿之前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这是她的危机/至暗时刻(正好是高潮前的静默时刻),她要在人性和神性间取舍,并最终成为了圆神(高潮)。

也就是说,小圆强迫自己压抑住人性,牺牲自己的“存在”去追求更永恒的价值——真正的“大爱”,亦是TV的主旨。

然而,在晓美焰的结界中,小圆受到晓美焰“记忆修改”魔力的影响,忘掉了自己的“神性面”。这个结界里的所有人,都是以最纯粹的本性来行动,他们所做的、所说的,全是作为“人”时的真心话。

所以毫无疑问,小圆的“人性面”里认为“孤身一人”是“痛苦的事”,她不愿与重要的人分离。

这一鸿沟,直接击碎了晓美焰一贯以来的“价值”(拥护圆神),让她意识到了自己自欺欺人的行为是多么愚蠢。本以为“只要小圆一个人好,自己无尽的孤独忍忍就过去了”——没想到真相却是“自己不开心,小圆更不开心,还编了个温柔的谎言来安慰自己”——这对一心想要保护小圆的晓美焰而言,是多么绝望的事情啊!

从这件事之后,晓美焰就变了。她的价值开始从“外在欲望动机目标”转为“内在欲望动机目标”——不再拥护圆神,而是回归到“保护小圆”的初心。这种人物价值从“外在欲望”切换至“内在欲望”的时刻,往往发生在电影一半的时候,专业上称之为“中点”。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末路狂花》。主人公塞尔玛的“中点”就是用来逃跑的钱被自己信任的牛仔骗走(大鸿沟),这件事同样发生在影片接近一半的地方。在这之前,她一直试图“向男权社会寻求帮助”,这是她的“外在欲望动机目标”,也导致了她在电影前半段里一直处于“被动”状态。而在“中点”过后,塞尔玛的价值由“寻求保护”变为了“反抗”——她对男权主义社会骨子里的痛恨终于被激发出来了!她的“内在欲望动机目标”觉醒,让她一跃成为了“反抗男权”的主导者,一路过关斩将,酣畅淋漓,最终完成了人物价值不可逆转的变化——以死对抗整个男权社会。你看“中点”过后塞尔玛的第一个“追求欲望的动作”是什么:抢劫商店。我相信这个戏一出,认真看电影的观众一定会爆发出欢呼!这就是“双重欲望动机目标”的奇妙之处。

回到《叛逆》,在“中点”过后,晓美焰就已经改变战略,开始策划自己的“成魔之路”了。

以晓美焰的智慧,结合已知信息,她多多少少已经对这个结界以及创造结界的魔女有一些想法了。只不过她之前苦于“拥护圆神”的理念(魔女的存在是对圆神的亵渎),不忍面对残酷的真相(不希望自己成为圆神的敌人);但是她现在已经不在乎“神”,也不在乎“神创造的世界”,她的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不择手段把作为“人”的小圆从永恒的孤独中拯救出来。

于是,晓美焰终于选择面对事实:

现实中不该存在的人(沙耶加、魔女蓓蓓、小圆)出现在了这里,是因为晓美焰自己还保有这些人的记忆。

无法到达杏子所在的风间野、杏子不知道何时来到了见泷原,是因为晓美焰自己并不知道这些信息。

当然,还有蓝毛在巷间对魔女“暧昧的辩护”,其实是她早就知道魔女是晓美焰,感到于心不忍。这个结界里的生活——不用变成魔女,不用与魔兽战斗,只要像玩闹一样收服梦魇,还有自己最亲爱的小圆存在——这正是晓美焰潜意识里最向往的生活啊!

以上信息都暗示了魔女就是晓美焰。她的结界根据她的潜意识愿望创造了一个美好的世界。这个魔女并不攻击人,她的目的只是“维持幸福的现状”——晓美焰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她还需要做最后的确认。

她将灵魂宝石放在车站,坐上了见泷原循环的大巴。

TV里说过,灵魂宝石是魔法少女的灵魂,离开100米,魔法少女就会因失去灵魂而变成“活死人”,失去活动能力。如果晓美焰是魔女,那么其灵魂已经受到诅咒,不再会受到灵魂宝石的约束。晓美焰便是用这种方式来确认自己的身份。

但是晓美焰非常聪明,她选择了见泷原循环的大巴,而非直接离开100米,是因为“循环大巴”最终会回到原点。万一晓美焰不是魔女,她还可以利用大巴回程时经过灵魂宝石的一瞬间取回行动的能力。事实上,最终晓美焰的确重新回到了灵魂宝石身边,顺带一枪把它崩掉了。

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晓美焰依旧保持着过人的冷静与智慧,着实令人惊叹——你看,晓美焰的人物形象始终如一,如此才有可信性啊。

然而,这个小技巧并不能改变残酷的现实。当离开灵魂宝石100米后,晓美焰发现自己依旧活动自如。她魔女的身份坐实了,虚假的世界也随之崩坏。

这里是一个大鸿沟:狩猎魔女的人,发现自己才是真的魔女。

紧接着,QB出现,告知真相:其实一切都是QB的阴谋,它们利用晓美焰独特的记忆来观测圆环之理,而他们最终的目的就是支配“圆神”,重现当年“魔女的悲剧”。

这个鸿沟有多大我就不用说了吧?

编导连续安排了两个大鸿沟在这里,作为第二幕高潮前的障碍,足见这两场戏力度之强。

不过,对这两个鸿沟的力度,我倒是有自己的理解。

这两个鸿沟对一刷二刷的人来说也许是足够大的鸿沟,但是在我看来,它们应该没有晓美焰听见小圆真心话时的冲击力来得大。我认为晓美焰本人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包括她后来所有的绝望都更像是在演戏。也许QB那妄图“支配小圆”的想法对晓美焰的冲击力是比较大的,远大于得知自己是魔女时的“绝望”。然而,这一切依旧逃不出晓美焰的计划。

她首先需要知道真相,获取足够多的信息——向来善于操纵人心的QB自以为得胜,就傻傻地告诉她了。紧接着,晓美焰要假戏真做,诅咒自己成为真正的魔女,假装被魔法少女们拯救——这样才能见到圆神。最后,她还得假装上演一出感天动地的久别重逢——因为她必须要触碰到“圆神”,如此才可以把“圆”与“神”分离,实现“拯救小圆”的终极目标!

至于我为什么可以肯定晓美焰是早有预谋,只要看最后高潮戏中晓美焰的表现便知。

按理说,刚体验完“伪世”中变成魔女的绝望,大梦初醒的晓美焰见到久别重逢的圆神带来的希望,应该是激动得涕泗横流。但她却无比平静,就仿佛之前所有的变故都是另一个人的故事一样。

不仅如此,她的视线并没有直接投向梦寐以求的圆神。她冷静地观察着巴麻美、杏子(可能的障碍、客观条件、背景环境等),随后才轮到圆神。

以上举动只有一个可能:她在“伪世”中早就策划好了“现实”中准备实行的一切,就等着你圆神飞下来呢。

而最终,晓美焰抓住圆神后,目标明确地将她一分为二,迅速吞噬了整个世界,蜕变为恶魔的她没有一丝困惑,果断先控制住罪魁祸首QB,然后重塑法则——她的行动迅速到连圆神都没有反应过来,当着神的面创造了新世界——你跟我说这是临时起意,可能吗?

还记得晓美焰抓住圆神前说的最后一句话吗:

“我一直在等着…这个时候。”

其实晓美焰在“中点”时遇到的鸿沟,才是她人生中第二大的鸿沟(第一大当然是“危机”鸿沟了)——只是从观众的视角看来,似乎“变成魔女”和“被QB利用”更令人震惊。然而对晓美焰来说,没有什么是比“小圆的不幸”更难以接受的事了。从效果上来说,这三个鸿沟并没有违反“不动点原则”(鸿沟要一个比一个大);但是从人物欲望动机目标角度分析,这三个鸿沟显然是“倒退”了。也正因如此,后两个鸿沟没让我泪目,而晓美焰在小圆怀中绝望的瞬间我是真的感到了无比的心疼。当然,要看到这个层面,除了得学过专业的故事创作技巧外,还得有像我一样把电影看过十几遍的耐心;所以我才有底气在这里写《叛逆》的影评啊。

最后再来说一下价值转变问题。

鸿沟前和鸿沟后的价值是不能一致的,必须要有一个变化。人物就是在各种正负价值的切换间获得观众的移情,增强可信性,实现人物弧光,以完成高潮时“不可逆转的价值蜕变”。

鸿沟前:支走巴麻美,带走蓓蓓,正价值;鸿沟后:被巴麻美击败,审问失败,负价值。

鸿沟前:自欺欺人地拥护圆神,负价值;鸿沟后:明确了自己“保护小圆”的决心,正价值。

鸿沟前:魔女的狩猎者,正价值;鸿沟后:自己才是魔女,负价值;再鸿沟:自己从头到尾都在被QB利用,负上加负。

负上加负这个动作是为了把价值压到负面的极点,如此,回弹时才会更有力度。

所以最后晓美焰成为恶魔,以一人之力扭转乾坤,其力度如此之强,就是因为之前把价值压到极点后回弹了,所以无比震撼人心。

当然了,最后晓美焰面对的选择可不是正负价值那么简单的问题。那是个“危机”。

危机问题我在“主角篇”中已经分析过了。“危机”并不是在同一价值的两极间游走,而是在“两善”、“两负”或“多重避趋”间做出的选择(即多重价值间的选择)。

这里讲得有些复杂了,就此打住吧。


【《叛逆》的节奏】

自己做过视频的朋友,应该都有这样的体验:在剪辑时经常会面临衔接不连贯的问题;解决的方法非常简单:放一首合适的BGM,就能很好地掩盖衔接上的不足。

在默片时代,电影是没有台词的,人物只能通过表演来传达想法。但是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当银幕上放映着影片的时候,银幕前方会专门雇一个乐队来进行演奏。

艺术家们很早就发现,电影和音乐,是可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的。促进他们相融的那个要素,我们称之为“节奏”。

所谓节奏,用最通俗易懂的话来描述,就是“快”与“慢”的节拍。

回忆一下你们听上司开会或听老师讲课时的场景:当讲话人的声音始终保持着恒定的语速和音量的时候,困倦就会随之而来。将这种现象概括一下便是:当节奏始终如一的时候,人就会感到乏味。

声音如此,故事亦然。

无论是始终保持着情绪激昂的“快”节奏,还是始终保持着舒缓唯美的“慢”节奏,都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

花间月下的告白(慢节奏)多了,不仅不让人觉得美好,反而让人觉得做作。

兵戈相见的打斗(快节奏)多了,不仅不让人觉得激动,反而让人觉得烦躁。

所以,电影想要吸引观众,除了使用各种鸿沟之外,还需要适时地把控节奏。

这点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样的。如果你是领导,试试下次开会时多变换自己的语音语调:时而激昂,时而厚重,时而严肃,时而轻松……我相信下面睡觉的人一定会少很多。

在这点上,《叛逆》做得也是相当不错。

我这里从第二幕开始,到最终高潮为止,粗略地列出一些节奏,仅供参考。

1.审问蓓蓓,导致与巴麻美开战。(动)

2.败给巴麻美后被蓝毛救下,与蓝毛的对话。(静)

3.蓝毛变成人鱼魔女并成功“逃走”。(动)

4.与小圆谈心。(静)

5.晓美焰证明自己的魔女身份。伪世崩塌。(动)

6.丘比揭示真相。(静)

7.第二幕高潮:晓美焰魔女化。(动)

8.开战前魔法少女们的对话。(静)

9.大战彼岸魔女。(动)

10.圆神前来迎接晓美焰。(静)

11.第三幕高潮:晓美焰成为恶魔。(动)

关于节奏问题,要深入探讨的话就比较复杂了,这里点到为止。


【《叛逆》的恶意】

这里想说些题外话。

《叛逆》三幕的时间长度大约为2:2:1,第一幕的时间其实是有些过长了(一般是1:2:1)。这对于没有看过TV的观众极不友好——因为激励事件迟迟不来,会有让观众产生倦怠的危险。但对于从TV转来看电影的老粉来说,因为前30分钟的日常和记忆中TV版结局时的情况产生了巨大的冲突,这种冲突就以好奇心的形式吸引了他们的目光,让他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并以此为动力撑到了激励事件的到来。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对新人的确很不友好,甚至说恶意满满都不为过。

至于导演为什么要给第一幕安排整整40分钟的戏,我认为也许老虚打算借第一幕的详尽刻画,深入地展现晓美焰内心深处所期盼的世界(她最终就是创造了这么一个世界);同时将人物价值大幅地往正向拉扯,为后面价值的突降蓄势。而第一幕中小圆的出现与TV中圆神的宿命之间的矛盾,也成为了后面揭露“伪世”真相时的一个伏笔。当然,这些如果没看过TV版是根本无从知晓的。

话虽如此,我还是想在这里提醒一下刚入门的故事创作者,最好不要采用如此危险的三幕时间划分方法。即使是《叛逆》于老粉而言,前30分钟也是略显冗长的,对于新入坑的观众更是直接劝退。激励事件的设置,在必要信息交代清楚的情况下,一定要越快越好!

值得一提的是,全片充斥着大量的暗示、画面细节、音乐渲染等。这部电影在细节、隐喻和伏笔上做得实在是太过精致了!我看过十多遍了当然都懂,但是对于只看过一遍两遍的人……可能还真的看不懂。

曾经有日本的观众向新房和老虚提出过疑问:为什么在电影院里看不懂电影?为什么要把故事写得这么深?

两人是如此回答的:

“我们本来就没指望观众一遍就能把它看懂。这部电影的主场并不是电影院。我们希望他们能买蓝光碟,然后回家多看几遍。”

看看,这就叫大师的追求。

我就是那个“多看几遍”的人,每次看,每次都有新的感动,永远不会感到疲倦,是真的应验了那句“好片不厌百回读”。

你说我用错词了,该是“好片不厌百回看”才对。

但是对我而言,“看电影”,不如称为“读电影”。故事有故事的创作逻辑,就和文字一样,一个故事就是一本“会动的书”。

有的书,懂的人虽不多,却可以成为传世经典。

有的书,即使流量无数,却只能沦为娱乐热点。

书如此,故事亦然。

关于这部影片的细节和隐喻方面,豆瓣上应该有其他大神非常详细的分析,我前文也涉及到了一点,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


【《叛逆》的思考】

抛开国家问题不说,在国际的娱乐行业中,我以为是有一些标杆的。如好莱坞式的科幻片、韩国的剧情片和日本的动漫(动画与漫画的统称,现在扩充为了ACGN)。

日本是典型的动画强国,动画是日本的重要产业链,在全球鲜有对手。

1917年,《芋川掠三玄关·一番之卷》的出现标志着日本第一部动画作品的诞生。从70年代起,日本动画进入成熟期,并诞生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童年”系列动画片——著名的如《多啦A梦》《犬夜叉》《百变小樱》《死神小学生》等等。

发展至今日,日本动画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在这横跨一个世纪的创作中,无论其题材如何丰富、多变,无论相同题材间是否有剧情重复、创意借鉴,奇怪的是,几乎每一部动画作品总会有大批的粉丝,而每一部动画作品也总能吸引特定的人群、表达特定的主题。

反观国漫,这两年国漫的进步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无论是当年传得沸沸扬扬的《大圣归来》,还是后来在网络上好评一片的《哪吒》……我们国家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作品的决心可见一斑。但细细想来,除去那些个有商业追求的动画电影,中国动画的整体制作水平,依旧难以摆脱“低幼”和“刻板”这两个标签。(看得出《哪吒》有意在提高故事的价值深度,这点值得肯定。)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动画直接将观影人群定义为“孩子”,以至于创作者一心就是想制作出“只”属于孩子观看的作品。万变不离其宗的主题:友谊、团结、正义、善良……永远是主角团在打坏人,坏人是绝对的坏,主角是绝对的好——人物形象的千篇一律、作品主题的单调刻板、故事情节的低幼无聊,已经成为了中国动画的通病。或许中国动画一向把“寓教于乐”作为其创作宗旨,然而由于没有分级带来的创作限制,其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该教的没教会,还不怎么好看”。

正因如此,中国动画不止一次面临着“快餐式悲剧”:一旦被剧透,一旦习惯了那些用特效和BGM堆出来的场面(这里我得再夸一夸BGM这东西对电影的重要性),趣味就会大打折扣。

很少有哪个成年人,会将一部中国动画反反复复看上十多遍,每看一遍都能有新的感悟;也很少有哪个成年人,会觉得永远有一位中国动画片中的人物住在自己心里,当自己被现实锤得鼻青脸肿的时候,他/她/它能给予自己动力和指导。

缺少精品,是我国动画电影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即使是目前最成功的《哪吒》,也更多是靠IP效应、国漫加成以及十年磨一剑的良心取得了成功。如果非要剖析其故事结构、价值表达、情感深度及可信性——至少我是不愿意掏钱去电影院里看第二遍的。

这里有人要骂我:我就会看!而且我还要看第三遍。好吧,等你看过十几遍了,再来骂我也不迟。

日本动画的成功,我以为原因有三:1.自由开放的创作题材。2.天马行空的创意创新。3.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它们从整体上,构成了一个“自然流畅的故事展开”,使得整部作品可以浑然一体。主线、副线交错并行;人物个性鲜明,有充分的动机;故事自然流畅,伏笔到位,起伏不断;吸引人的同时,又将作品的主题浅藏其中,留给观者自行体悟的空间。这样的作品,怎么能不成功呢?

今天我影评的主角《魔法少女小圆》及其剧场版《叛逆的物语》,是在各大日漫推荐名单上均能排入前十的作品。作为著名编剧虚渊玄和著名导演新房共同成就的巅峰之作,《魔法少女小圆》注定是要成为经典的。

早些时候,我因为另一部探讨人性价值观的作品《沙耶之歌》认识了虚渊玄,转而知晓了《魔法少女小圆》(以下简称《魔圆》)。

仅从名字来看,《魔圆》似乎讲述了一群有魔法的少女的友情故事。有人要说,魔法这种老掉牙的题材,国漫里也有啊。那么如果我告诉你:因魔法而出现轮回,因轮回而引出羁绊,因羁绊而叠加着因果,因果的层积又造就了法则的降神,你又会作何感想呢?

又有人说,但凡魔法少女,不就是用魔法打打坏人,惩恶扬善,国漫里也有啊。那么如果我告诉你:魔法少女所打击的邪恶魔女,其实是魔法少女对世界绝望后的最终归宿,宿命论的沉重与悲剧感,是否一下子就袭上了心头?

还有人说,说来说去不还是友谊,还是没能脱离俗套。然而,因着出自友谊的承诺,走向进化为爱的执着;由一位腼腆害羞的少女,转变为一只强大孤独的恶魔;由生于乱世到囚于伪世,至打破伪世到创造新世——这些看起来气势磅礴、颇具史诗色彩的描绘,正是故事主角晓美焰与小圆的友谊发展历程。

当晓美焰说出“这就是人类情感的极致——比希望更炽热,比绝望更深邃的,是爱”的时候,或许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魔圆》既能够创造明星,又可以成为经典了。

仅仅看我只言片语的介绍,即使你是完全不了解《魔圆》的人,是否也有一种强烈想要观看的冲动呢?即使你最初对剧情有着无数俗套而又合理的猜想,最终却全部被天马行空的故事剧本推翻。随处都有惊叹和转折,随时都跟着主角一起体味价值的正负变化——这样的作品,你能不称之为经典吗?

我一直认为《魔圆》是最能体现日漫与国漫差距的一部作品,也是最能反映日本动画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的作品。

日本人对生命有着独特的理解。他们喜欢樱花并不是因为它好看,而是欣赏那种短暂却永恒的绽放。这,便是日式的生命执着。

在《叛逆》的故事最后,身为恶魔的晓美焰询问身为神明的小圆:秩序与私欲,你会选择什么?——当“秩序”与“私欲”这样的词出现的时候,作为观者的我们就应该知道,这部作品,早已上升至人性的高度。神之所以为神,魔之所以成魔——仅用这两个词,就轻易道明其本质。

然而在无数人爱着温柔善良、救济苍生的神的同时,也有无数人像我这样的人爱着挑战宿命、倔强地守护所爱之人的恶魔。小圆与晓美焰,将每个人人生道路上的必然抉择符号化了。每一种抉择,总能找到属于它的支持者。所以《魔圆》没有纯粹的反派,没有绝对的善恶,有的,只是一种人生态度,一份心灵共鸣。

从《魔圆》到整个日本动画体系,其本质上寻找的,正是这样一种与观者的共鸣。而这个世界上所有优秀的故事,也就是在寻找这一份共鸣。专业上,我们称之为“移情”。

优秀的动画故事,不仅仅是小孩子用以消遣的玩具,更是一种揭示人性本质、引导观者去思考人生价值的指路标。它不用寓教于乐,因为其本身就是一本人生的教科书。它不需要中二的口号与花哨的台词,人物随剧情发展发自内心所说的每一句话,或成为了经典,或叩击了心灵。它也不需要标榜什么大道理、大智慧,去刻意拔高其高度,因为它早已将最复杂的道理蕴含在最简单的故事中,自然而然地让人物用选择去诠释它们。当你看完一个优秀的故事,你也就明白了道理;你不仅明白了道理,还能由此产生出新的思考:无论是对人物、对剧情、对现实世界、对人生、对他人、对自己……这些因故事而衍生出的思考,才是你观看经典作品时最大的价值所在。

之前写过一篇《哪吒》的影评,我在看下面的评论的时候,也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明明只要讲个是人都懂的故事就可以获得高票房,为什么还需要创造那么深的价值深度?明明《叛逆》没几个人看得懂,总票房还不及《哪吒》一个零头,有意义吗?

当经典不够资本,而资本成不了经典的时候,作为故事创作者的我们,到底是该迎合大众的口味,还是坚持自己所谓的“专业操守”呢?

有意义吗?这问题也许不该问读者,而是该问我自己。

初中,是大多数人价值成型的时期。那时的我习惯于把他人的看法当做自我价值的评判标准。我不敢对他人说“不”,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别人说什么,我也跟着说什么——久而久之,形成了吃力不讨好的“讨好型人格”。

改变我价值观的,正是《叛逆》这部作品。

恶魔焰的惊艳蜕变,让我明白了一件事:人,原来并不需要为所有人而活着。

小圆象征着大爱:守护所有人的希望,相信奇迹和梦想,用自己的存在成就世间万物的幸福——这,无疑是伟大的。

但是,我和世上大多数人一样,只是个小人物。小人物,能轻易到达这种境界吗?

然而,晓美焰明明只是个普通人,没有像小圆那么高的天赋,也从来不去奢望奇迹的降临——但她却凭借对最重要的人最强烈的情感,自己创造出了奇迹,放弃所有的一切去守护唯一的价值——这份执着,深深地打动了我。

在《叛逆》的彩蛋中,晓美焰脸上挂着淡淡的黑眼圈,一点风吹草动就让她无比警觉。然而,这位看似神经衰弱的恶魔却干脆利落地收拾掉了魔法少女们的宿敌QB,将整个世界都监视在自己的眼中。她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守护着小圆。当她神情陶醉地在月下独舞的时候,恶魔的身姿是多么优雅啊!

我无法做到像小圆那样去爱这个世上所有的人,因为有些人,真的不值得当人去对待。(说的就是你们,台独港独分子)

但我的确可以做到像晓美焰那样,不择手段去守护自己最重要的人——即使这意味着要承受孤独与质疑。

自看懂《叛逆》至今,我整个人都变了。

我一直觉得现在的自己是恶魔般的存在。可以温柔,但是温柔仅留给值得的人;可以残忍,但是也会狡猾地隐藏起来。

我不能说自己的蜕变对别人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但我心里知道,这对我而言一定是好事。因为我终于不再需要把所有人的价值都当回事,所以,现在的我永远快乐。

之前有人问我,“同情”和“移情”的差别在哪里?我在这里简单地回答一下。

同情,就是当你真的遇到“成见的大山”的时候,你觉得自己像申公豹一样可怜。

而移情,就是当有人拿无理的要求来指责我的时候,我可以像恶魔一样回一句:“你说得对。”


【《叛逆》的前传】

在写完上面的正文后,我特地去补了一下《叛逆》的官方漫画前传——《魔兽篇》。

《魔兽篇》中对《叛逆》里一些未能说明的内容进行了补充。

老虚和新房的官方解释跟我的分析和猜想基本吻合。

“疑问”和“彩蛋”初步整理如下:


Q1:晓美焰成为恶魔的力量从何而来?

A:新世界中的魔力来源是一种被称为“情感能量”的东西。晓美焰与小圆不愿将彼此忘却的强大思念化为实体,创造了“新的奇迹”。这种由极致的情感转化而来的能量,强大到能像圆神一样“修改法则”。(晓美焰也因为这个新力量,得到了“记忆操纵”的能力)


Q2:为什么被拖入彼岸魔女结界的人(包括圆神)都被伪造了记忆?

A:晓美焰在新世界中拥有“记忆操纵”的能力。原因见Q1。


Q3:晓美焰对于小圆成神到底是如何看待的?

A:晓美焰喜欢“小圆”,并不喜欢“圆神”。


Q4:丘比为什么会想到去监视晓美焰?只是因为TV最后晓美焰说漏嘴了吗?

A:其实丘比无论晓美焰怎么解释,都是不相信晓美焰的,但是它偷偷藏了一块晓美焰时间溯行的盾牌碎片,由于“接触晓美焰的身体或武器时可以共享时间”,所以丘比亲眼见到了“时间溯行”,于是相信了。


Q5:晓美焰潜意识中创造的世界为什么不是“魔兽世界”(现实世界)?

A:晓美焰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有小圆存在的世界”,而“魔兽世界”意味着小圆不可能存在。其实对晓美焰来说,即使是过去令人绝望的“魔女世界”都无所谓,只要有小圆就行。


Q6:晓美焰真正的愿望是什么?

A:晓美焰始终如一的目标就是“守护小圆”。一切阻碍都会被她清除。


Q7:小圆真的完全放下这个世界了吗?

A:并没有。圆神在晓美焰还差一点就可以打破“盾牌”之际拉了她一把。在内心深处,圆神依旧是有人性的,而最终恶魔焰拖出来的就是其人性。


彩蛋1:晓美焰在《叛逆》中点处见到小圆时,哭喊着“生活在只有自己一个人记得小圆的世界里,自己都开始怀疑对小圆的思念”,这种情况确实发生在了魔兽/现实世界中。因为晓美焰被魔兽夺走了“对小圆的思念”,她质疑小圆的存在是否只是“记忆操作能力实现的妄想”,这一度让晓美焰绝望无比,甚至自暴自弃,宁愿被魔兽吞噬情感。


彩蛋2:蓝毛在深巷中用剑卡住晓美焰的盾牌时,吐槽晓美焰“又打算逃到自己的时间里去吗”。晓美焰习惯于“逃到自己的盾(时间)里”在漫画里也有被提及,说话者就是“魔兽蓝毛”。


彩蛋3:圆神在接晓美焰上天的时候,对她说:“一直以来,都很努力呢!”

在漫画中,晓美焰表示希望圆神来接她的时候能对她说:“你很努力到最后了呢……”

说实话,由于我看过十几遍,重要的台词都背得差不多了,看漫画的时候一看见这个分镜,当场泪目。


彩蛋4:晓美焰解下麻花辫(象征软弱)、恢复黑长直(象征坚毅)的动作,在漫画里同样做过。


彩蛋5:晓美焰凭借对小圆的“爱”创造出了足以改写法则的奇迹,这股力量的化身最终会帮助晓美焰蜕变成为“恶魔”,其实在漫画中早有暗示。她蛰伏于晓美焰的灵魂宝石之中,如神一般的巨大手掌温柔地托起“凡人之躯”的晓美焰,遍地黑羽。同时她对自己的“规格外”能力非常有自信,亦为恶魔焰“改写法则”、“保护小圆”提供了力量支持。


彩蛋6:丘比曾经对“晓美焰仅凭记忆还原了整个见泷原”感到惊叹。其实彩蛋5中提及的“奇迹之力”亦是“灵魂宝石世界”的最初创造者。在这股力量的作用下,重现一个见泷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最终她作为恶魔焰的力量象征,亦成功改写了现实世界——虽然没圆神创造的“魔兽世界”那么“稳定”就是了。


彩蛋7:恶魔焰的象征符号,正是“奇迹之力”赐予晓美焰的“对小圆思念的结晶”。(动画画得稍微复杂了一点)


彩蛋8:“恶魔焰”与“奇迹之力”的真正体型是完全一致的,真的很大。(然而到达他们这种等级,体型什么的其实是可以随心所欲调整的)


-完-


文:Nyar

2019.8.8




  

相关话题

  为什么无职转生,回复术士这样三观不正的动画有人追捧 ,而鬼灭之刃这样还不错的动漫却有人辱骂? 
  如何看待百度改版后只允许手机号注册? 
  如何看待童瑶诈骗事件后,部分讽刺知乎的声音? 
  如何看待博主「你的游戏我的心」爆出的「网易裁员」事件? 
  大家如何看待《海贼王》武装色霸气黑化硬化的设定? 
  动漫中有哪些特别虐的ntr情节? 
  如何评价动画《理科生坠入情网,故尝试证明》? 
  如何看待 bilibili up主 Happylee 对 0.999...≠1 的证明? 
  为什么b站入坑人数突然曾多? 
  如何评价宫崎骏的动画《千与千寻》内地定档6月21日?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 12 月 4 号国行 Switch 发布会?
下一个讨论
音频剪辑软件哪个好?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