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
@杨庆林补充,鼓膜本身没有固定的振动频率,所以有较好的频率响应,也就是说外界的声波,可以使鼓膜产生相近频率的振动,从而有较小的失真度。
一个声音能够让我们感知到,经历了下面几步。
振动先由外耳道传进来,外耳道倒是有固有频率的(3KHz~4KHz),这个频率也是人类说话声音的频率。所以人声在我们听来是被特别放大的。之后到了鼓膜(eardrum),鼓膜随着振动产生压力,带动三块听小骨(Ossicles)振动。听小骨一边连着鼓膜一边连着内耳的耳蜗(cochlea)的卵圆窗(oval window),它就像一个杠杆,把振动统统放大了传入内耳的淋巴液里。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振动频率过大,连接听小骨的肌肉会把听小骨拉回来,不让它因为振动过大而破坏内耳)
振动进入耳蜗内淋巴液后,就遇到了基底膜,基底膜在离入口卵圆窗的地方比较硬,而在离入口远的地方比较松软,这导致了它每一段的固有频率不一样,外层的频率高,内层的频率低。当特定的振动正好是某一段的固有频率,基底膜就会剧烈共振起来,连着上面的毛毛(stereocilia)也会弯曲摇摆,毛连着神经细胞,所以就会产生电位差拉。而不同位置的基底膜产生电位差,我们就感知到了不同的声音。(所以并不是鼓膜共振,而是耳蜗内部的共振)
我们平常能够听到的声音都在20hz到20000hz内,是因为耳蜗能共振的就是这个范围。而由于神经细胞和基底膜的老化,人一生中听力的下降也是不可逆的,这一现象由我们失去对高音的知觉开始。
猫咪就不同了,它能听到60-65000hz的声音,比我们能听见的范围广多了。这也许就能够解释为啥有时候我觉得啥都没发生啥都没听见,它忽然会跳起来殴打我吧。(错误请指正)
感谢匿名知友提供翻译_(:3 」∠)_
reference
http:// droualb.faculty.mjc.edu /Course%20Materials/Physiology%20101/Chapter%20Notes/Fall%202011/chapter_10%20Fall%202011.htm The Ear's Protective Mechanis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