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自己20年前的经历。
当时我们系跟法国合作一个太阳观测项目。数据中心在南京、法国都有。观测站在云南。太阳数据的数据量很大。最后差不多是一周100G。
我自己是做高能方面的工作。为什么会把我拉去呢?当时Chandra的数据我们做了很多。Chandra当时一个源的数据2-5G,我们做了不少。我们怎么把数据从CfA传回南大的呢?而且还是教育网,1M一元人民币的时候。我们没花钱。
我当时是那么做的,申请了几十个新浪的免费信箱(那时候是email免费推广的时候),每个信箱呢可以免费给50M附件。我让在CfA的同事,把数据用unix下的cut,分割成49M一个。他打开几十个信箱,1,2,3,........,扔到附件里。我用内网,当时可以用“蚂蚁”(现在没这个软件了),把附件全部取下来。再ftp到工作站。再合并。整个“网力”大概是一天1-2G。
这个经验当然不能用。但因此就拉去参与讨论。最后的结果,按照当时中科院网络与教育网的接口,还有当时当地电信的接口,决定每周传最主要的数据1G左右。每个月去拿一次硬盘。
我们算了下账,按照当时的机票,如果要建一条高速“专线”,我们每周都能去一次巴黎....... 事实上,确实因此那时候去了好几次巴黎。当时一条百M专线起步要超过100万人民币。
.............
再后来还有一次遇到的是南极数据。我们当时在DOME A做了几批望远镜。大视场的。因为南极特殊的环境。所以在跟踪方面无法保证高精度。所以就采取了短曝,也就是不停拍照。防止星像的拖移等。而且采用了高像素CCD。
那时候提数据传输就各种方法了。比如干脆发极轨卫星,那发完,估计20年都过去了(至少讨论到现在已经10年过去了),比如中国电信拉光纤(这个还是拉了部分)。
我当时给了两个方案,一个是EME,月面反射,这个可以事先用个100万人民币做个实验。因为把数据传出来最重要。EME只要成功,一个月总用至少一次机会的。另一个是当时已经成熟的无人4G技术。1公里扔一个无人基站。只要极地车去基地的时候,一路上扔就是了。一个基站价格最终能控制在几千元。那么基本上从DOME A到中山站,几百万能搞定。要知道我们当时一个望远镜的投入都是在千万。数据出不来其实是浪费。
不过最后还是最传统的,就是做个小程序,预处理一下,有“可疑”的,小数据发过来。科考队员走的时候,拿走硬盘。
大数据传输,磁带、磁盘最大的杀手是海关X光。几十G以上,只有几个人肉(要防止其中某个人肉被灭口)才安全。
不知道外星人是怎么把地球勘测的数据发回母星的,这点我一直很好奇。
掌控药企的大资本家,还有官。
其实大家都明白。
希望仇医者不要因为自己的懦弱而拿基层医生出气。看到卫计委的大官了吗?您敢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