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表演艺术中的「体验派」、「方法派」、「表现派」分别指的是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Danchenk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我的回答与别人不一样,请以我的回答为准。

“体验派”对表演的要求就是:从自我出发,生活在角色的情境里。
体验派是在中国被误读最多的一个表演学派,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对体验派的理解基本都是错误的。这里有非常复杂的历史原因,我不细说了,就直接给大家说说这其中最普遍也最糟糕的一大误解——不承认表演应当始终“从自我出发”。
请注意,只有“自我”能完成真正的体验,即“真听、真看、真感觉”。如果你已在模仿一个臆想出的形象,或把自己套入一个与你的生活常态不同的表演的状态下,那是无法完成真实体验的。所以必须要强调的是,“从自我出发”是体验派表演整个塑造角色过程中的基础,而并非其中一个阶段,也就是说体验派要求演员在整个表演过程中“始终从自我出发”。
那么“从自我出发”与“成为角色”是否矛盾呢?不矛盾,因为你得生活在角色的情境里。举个例子,如果年轻人演一个老头,用体验派的方法不是去模仿老头,而是让自己去相信老头的情境发生在了自己身上,比如去相信自己关节不好、眼镜看不清、耳朵听不清……自己还是自己,只是情境变了(举这个例子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实际上年轻人演老人只能作为教学练习,在真正的创作中体验派主张演员应当尽量接近角色)。所以体验派所说的“从自我出发成为角色”并非是指“先从自我出发,再成为角色”,而是指“从自我出发地成为角色”,“从自我出发”是“成为角色”的基础,不能将二者理解为两个分开的过程。
那么“从自我出发”不就是本色演出吗?是否没有技术含量呢?错了,从自我出发是最难的。首先就要求暴露自我或许不想为人知的性格。比如体验派直男去演同性恋,他不能把自己伪装成别人去模仿,而只能把自己内心中哪怕只有一点点对男人的好感拿出来给角色,真的用自己同性恋的那一面来示人。其次要求相信情境,比如将一把假枪当成真的死亡威胁来相信,要求在情境中能下意识地反应,而不是设计好的表演,这种相信可比设计难得多。最后还必须做许多功课才能让角色的情境丰满,让一个虚构的情境如同生活一样丰满,其中需要填充的内容量是相当惊人的。
那么“从自我出发”是否意味着一个演员只能塑造一种性格的角色呢?不是的。因为人的性格是多面的,是一个大集合;而剧作家笔下的人物不可能像一个活人一样性格丰富,所以是一个小集合。一个大集合可以套住许多不同的小集合,一个演员可以一辈子本色演出,而又演出了许多不同的角色。所以体验派从自我中诞生角色的过程是在做减法——将自我大集合中不符合角色小集合的部分去掉,尽量让两个集合重合,即是自我又是角色;而不是做加法,去添加一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比如生活中的人在同事和在家人面前也许就是两个样子的,但他们并没有添加不属于自己的性格或者模仿谁,只是在不同的情境下隐藏了自己的部分性格。那么如果自我的大集合不包含角色的小集合该怎么办呢?一是拓展自我大集合,也就是挖掘自己的隐藏性格,解放自己未解放的天性;二是如果自我实在离角色太远,那就不要演那个角色了。斯坦尼说导演首先要熟悉了解手下的演员,就是为了能够在分配角色的时候避免选了块豆腐做牛排的情况发生——做牛排就要选合适部位的牛肉,用豆腐做牛排或许很炫技,但并不是真正的美食。
总的来说,体验派是三派中最难的,也最需要天分:解放自我的天赋,相信情境的天赋。能有天赋达到体验派要求的演员百里无一,所以有不少进行不下去的人不愿意承认自己天分不够,转而篡改或者反对体验派。
体验派的美学追求就是真实,一切都是为了让演员的表演达到一种接近生活、接近下意识的真实感。任素汐的表演就是非常典型的成功的体验派的表演。

“方法派”传承自体验派,同样要求演员达到下意识的真实反应,但有一点显著不同,那就是方法派允许演员替换交流对象,而体验派不允许。
举个例子,还是直男演同性恋,让他爱上一个男人。方法派允许直男演员将对手替换想象成一个女人,而体验派则要求你必须从这个同性身上找到你爱的部分。这是因为体验派认为替换交流对象不利于捕捉对手反应的细微变化,尤其对于舞台剧表演来说,一出戏演几十上百场,替换交流对象容易让演员在重复中失去临场新鲜感,最后使表演僵化。不过在电影的拍摄中,演员不是每次都能有一个真实的交流对象,而且最真实的表演只需要一条就够了,不用反复重复。所以在电影拍摄中,演员替换交流对象有时既是必须也无伤大雅。美国的电影演员有许多使用方法派的成功例子。

“表现派”不强调从自我出发,而是强调在内心中先构建出一个“角色的形象”,强调模仿。同时表现派不提倡下意识生活在情境里,而是强调“跳出来”拿捏和设计。
有人说体验派就是斯坦尼,表现派就是布莱希特。前半句是对的,后半句不对。布莱希特提倡的“间离”是一种演出效果,更多通过编剧和导演手段来达到,而非一种表演手段。布莱希特在他自己的演剧实践中,希望观众能间离,但仍然要求演员是体验的。国内某些表演者为了给自己的表演方法找理论依据,拉了布莱希特来当大旗而已,很多人受骗了。
至于有人说体验派是由内而外,表现派是由外而内……也是错的。体验派要求内外同时有机完成的“下意识”,表演时演员的注意力既不应该在自己的外部动作,也不应该在自己的内心,就像生活中大部分时候人的注意力并不在自己,而在对手和环境,无论内在感受还是外部行为都不是刻意产生的,表演时也应该是这样的。而斯坦尼晚期的“形体-心理动作法”其实就是导演为了帮助演员达到下意识而带领演员进行即兴创作的方法,并非某些人顾名思义的“斯坦尼晚年从由内而外变为由外而内”。有时候我真佩服国内一些人顾名思义的能力,以及他们大胆臆想、“创新”别人既有理论的勇气。

虽然各个派别的追求和方法之间泾渭分明,但在实际表演中不可能做到100%纯粹。表现派演员不可能完全不动真情实感,体验派演员也不可能完全不设计。所以“某派的演员”是说该演员认同某派的美学追求,主要使用某派的方法,而不是说他完全不使用别的方法。另外,由于国内缺少成体系的表演教学,大部分演员并不遵循某一个派别,而是在实践中摸索合适自己的表演方法。
优秀的演员往往是感性强于理性,加上他们需要综合运用各个派别的方法,所以演员自己阐述自己的表演派别,未必能说得清楚准确。比如有的演员主要使用的是表现派的方法,却说自己是斯坦尼的追随者。这样的例子很多,也造成了大众的一些误会。

我是老司机,我开过许多车,还造过车,相信我的。不要相信那些没开过车的人评车,纸上谈兵害死人。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章子怡在电视剧《上阳赋》中的演技? 
  有哪些甜炸的让人少女心爆棚的电影电视剧或动画漫画? 
  Netflix 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提供了服务,是否需要通过审查? 
  周星驰的电影好在哪里? 
  如何评价黄渤、贾玲、朱一龙主演的电影《穿过寒冬拥抱你》? 
  《让子弹飞》中黄老爷替身杨万楼被绑出来时,群众们就没有怀疑真假么? 
  如何评价电影《决裂》? 
  《云图》讲的是什么? 
  如何在火车站冒充农民工? 
  电影《红海行动》中的专业军事知识有哪些? 

前一个讨论
墨西哥、巴西等拉美国家,真如新闻报道的那样毒品泛滥、枪支横行吗?
下一个讨论
吕布辕门射戟难不难?为什么能让纪灵退兵?这样的射术在三国内算什么水平?





© 2024-11-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