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根据某网站统计,重名前五位的人,大部分都是 80 后,这是为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chenq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谢邀请。

看到这个问题,我的第一反应是:全国重名最多的名字最多出现在80后,会不会是因为80后末到90后之初的人口最多的缘故?但仔细一想,不对呀,全国人口最多的群体出现在66到70年,接下来是71到75年,然后才轮到80后。那么,如果问题中图表是正确的,80后的重名比起70后的重名来说,是不是显得太多了?

所以,事情可能没有这么简单。由于缺少最近的姓名数据,我暂时只能使用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样本来做这个研究。这个有258多万人的数据库,最多研究到2005年出生的中国人口。首先看几项基本特征:

上图是每个年龄段出生的人口中,每个姓名有多少人使用。可以看到,在1920年,每个姓名的使用人数仅有1.02人左右,然后这个比例逐渐提高,到了文革开始,每个姓名的使用者已经超过了1.1人,到了80年代后,重名率更是大幅度上升——1988和1989年出生的人口,每个姓名有1.2个人使用。


上图是每个年龄段出生的人口中,有多少比例的人口可以找到重名。1920年出生的人,只有4%左右可以找到重名者。后来的趋势,就和前一副图差不多了,开始节节攀高。如果你不幸是1988年或者1989年出生的,那么你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机会至少找到一个重名者

上两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从90年代开始,重名概率从高点一路下滑,到2005年,重名概率已经回到了60年代。

我们再仔细看一看各个年龄段人口中的「最流行」名字。先看男性名字的历年前十名:

很多有趣的点,比如46年就有那么多人给娃儿取名叫「建国」的到底是在闹哪样,比如文革开始第一年「立新」就成为名字第三名……这些东西我们以后有机会再看。基本上,有一个明显趋势:建国后,单名越来越多,双名越来越少,在77年至00年间,前十大名字没有一个双名,只有「俊杰」在01年之后重回前十名。

再看女性名字:

有趣的点也很多,比如长期占据解放前女性名字排名前三的「秀兰」、「玉兰」和「桂兰」在60年代末被广大劳动人民换成了「红」、「丽」和「梅」。我们还是先看单名与双名——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女性名字排名前十的,全部是单名,后来才让「婷婷」挽回双名的一丝颜面。

那么,是否有可能是单名和双名的比例造成了重名概率的不同呢?

上图是每个年龄段出生的人口的平均名长度。可以看到,在20年代到建国前,绝大部分人都是双名,但双名的比例在建国后快速下降,到了80年代末,双名的比例下降到仅有七成,从90年代开始,双名的比例才重新回升。单名没有几个字可选,比双名更容易重名,那么当单名比例上升时,重名的概率也就上升了。所以,单名双名的比例变化,可能是导致80后重名最多的重要原因。

但是问题仍然没有完全解决:又是什么影响了父母对单名或双名的选择呢?

因为父母的教育程度变化了,因此倾向于取一个字当作名字?不是。单名概率在建国后单调上升,但是同时期的教育程度并不是单调变化的。在建国初期有初等教育的大普及,文革开始有停课干革命、上山下乡,80年代后有教育的逐渐恢复。可是在90年代前,不管教育程度如何变化,单名概率始终在上升。

因为西方和港台影片被引进,人们开始模仿这些影片,不再喜欢X伟、X刚之类比较「土」的名字了,双名率才会重新上升?也不是,如果港台片真的有用,那么双名率在80年代就应该开始变化了。

因为90年代后社会风气变化,个人主义重新兴起,使人们开始重视让孩子起一个独一无二的名字?这看起来对于90年的那个转变是一个不错的解释,至少市场化是在90年代开始加速的。但是仍然不能解释为什么80年代后的重名概率还在继续上升,难道80年代后的个人主义还不如文革时期吗?

又要解释90年代的突然下降,又不能违背80年代的继续上升,还必须和建国之后的趋势相吻合,我唯一能想到的能与该时间段完美吻合的重大历史事件,就是——

你以为我要说什么?我要说的是铁幕升起和冷战结束!

但这大概是最差的解释,若有更好的解释,欢迎补充。

注:该数据库中,没有一个人以「伟」为名,尚不清楚是为何。




  

相关话题

  刘慈欣按照“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幻想科技高度发达,出现了终产者,终产者是否会出现呢? 
  为什么几乎所有有关赛博朋克艺术作品中(比如影视、绘画等)都充斥大量的日、韩和香港文化的元素? 
  你们有信仰吗?又该如何找到自己的信仰? 
  中国社会哪些方面已经畸形?解决办法是什么? 
  农村人为什么要比城里人淳朴? 
  如何看待赵鼎新的观点:“历史学和社会学是其它社会科学的母学科”? 
  如何看待“英国社会学者”何越? 
  怎么理解本尼迪克特在《想象的共同体》中所提到的“弥赛亚时间”? 
  现实生活中,真的会有人一夜之间从富人变得穷得叮当响吗? 
  内卷是否意味着人才是过剩的呢? 

前一个讨论
20世纪初阿提卡地区为什么会有许多阿尔巴尼亚人?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罗马帝国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巴列奥略?





© 2024-09-1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9-1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