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获得不少朋友的支持和关注,又去多回答了几个摄影方面的问题:
-------------------------------------------
可以在几个方面练习:构图,颜色(黑白,单色),创意,APP工具, 最后是摄影观
当手指滑过instagram, path, pinterest的瀑布流,骨架往往是吸引人眼的第一因素。小时候学习绘画时最开始就是练构图,在平面上表现出空间立体感和纵深,这是美术的基本功。
另外,经常拿建筑来练手,可以提高对空间和构图的透视能力。有个小tip,拍照时注意对于黄金分割,1/2, 1/3的一些特别的点位的注意。
建筑中蕴含太多构图美学,我一直相信能发现线条之美、框架之美的人才能拍好图片。尤其是我们大部分时间是穿行在城市中,发现周遭建筑之美比较容易,能练习观察能力。
下面这张拍于陆家嘴,《MIT Tech Review》(《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杂志编辑看到后希望能使用,因为手机图片像素无法满足杂志高清要求,重新拿单反再拍一模一样的一张,成为2013年9月刊主题图。
模特身材好,也要好衣服来衬托。有好的构图感很重要,然而摄影是色彩艺术,要有对于颜色的敏感度。
上图这个构图整体是蓝天线/居民楼/黄色桥栏/灰色地面, 四个节面分层明显,色彩填充框架,体现比较匀称的整体效果。中间红衣小童在整体框架中凸显出来。
好吧,事实上,我觉得这个图层次稍微多了,如果拍照时再低下身,让桥栏挡住房子,只有蓝黄灰三层会更好。或者只有蓝黄2层更好。这是手机随手拍照的缺憾美。
色彩随沟通有规则的变化也容易吸引视觉的注意。比如相当多的摄影师钟情于螺旋状楼梯独特形状,跑遍世界寻找这种构图。 下面这张拍于上海商城,仅仅3层,但在我的instagram, Flickr, path上点击,赞都很高,这也得益于它内部色彩的设计,底部的灯饰散发的光晕与地毯,墙壁的底色相得益彰。
说到色彩,要提特别的几个点:
在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里,杀手里昂在培训小萝莉时说“会用匕首的杀手才是最顶尖的”。在这里我觉得会用黑白的摄影师必定是高手。
我相信黑白美蕴含中国阴阳美学。它剔除了色彩的影响,要完全靠物体阴暗关系来表达,貌似最简单,但其实是最能体现构图和创意的表现方式,把握好了表现力超强。
上图是表达时间的,随手拍于某大超市,拍完后觉得实在不好突出关于时间的亮点,当黑白影像出现在脑子里时,就有单一的艺术美感,黑白照片拍的是灵魂
单色有非常强的突出效果。下图是拍于2014年2月上海下雪时,目前为止我收获LIKE最多的一张图。通过color splash的一些APP将整体调成黑白,然后突出人、物的色彩。
这个词有点伪命题,摄影本身就是创意。但除了上面的技巧,还是要些小聪明的
举例:下图拍于陆家嘴高层建筑,因为隔着很厚的脏玻璃而且有点雾霾,拍得相当不好,但当把它倒立之后,马上就有电影《逆世界》《盗梦空间》《全面回忆》的感觉,脏玻璃和雾霾以及乱糟糟光线造成的粗略画质反而为图片添加未来时间科幻感觉。
这张图正看的话质量奇烂,但反转后反而成为我instagram上点评和LIKE最多的图片之一
创意:一些场景巧妙利用
这张是下雨时的倒影,如果全幅看的话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我截取其中一部分,并利用单色凸显的color splash效果,呈现的就是江南春雨的感觉。请反转屏幕看就明白了。
借用前景道具:因为正门用铁链拦着禁止行人通行,就借用了下... ...
事实上这种类似的手法和主题可以经常套用下,比如下图是2013年春拍,是类似的主题:None can Lock the Spring
创意:场景的设计
对于摄影师来说很多时刻(moment)是设计不来,好作品往往是光影、人物等的巧合。然而如果有好的构思,就可以提前设计。
下面这张拍于2013年8月的强光天,8:30出上海南京东路地铁时脑子还在想一张广告图片,突然看到路面上对面建筑反到路上的光线,倾斜着投入建筑的阴影里,非常像是摄影棚的光线,于是拿出手机想拍张骑行的自行车光影,刚刚好就有位女生踏入这光线,无意中就抓拍,仅此一张。
下面这张拍于上海人民广场。有段时间在拍圆形的元素,看到地板上的大圆当然不愿错过,但人民广场人太多,希望等到一个人站到圆心是很困难的,(关键是我通常一个人,没有模特可摆拍),这张差不多等了20多分钟,(请忽略腿型,实在等不起了)
工具:各种APP
如果想PK单反的话,要会几个APP,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Instagram自身的滤镜已经相当好了,可以用Snapseed来调各种图片,以前还用过path来调图。
整体黑白而突出某个单色,这个叫color splash,可以搜到几个不同APP,如ColorBlast, Instasplash等
其他... ... 就没有了其他:) 也不需要了。我下载使用过上百种图片编辑APP,但到最后还是用这几个,18般武器,一种玩好就是高手。
下面这张就是仅仅使用了color splash和Snapseed,并利用地板的反光。
对于APP的熟练使用是手机摄影最后的关键步骤,当一张不怎么样的图片构思出现时,你能马上想象到如何去调整它。
还有一些特别的APP,但我认为对图片改变太大,已经超过了摄影的范畴。
比如下面这张由APP TinyPlanet实现,对于表现宏大的场面非常有意思,有超级鱼眼功能,但变形过大,事实上和摄影水平没有关系了。偶尔用用,just for fun.
城楼这张在1年前就构思好了,后来到出差到北京后碰到难得的超级蓝天,分分钟就完成这张图。
其实手机摄影还有很多好玩的技巧,以后慢慢分享,但玩过这几年后,慢慢就明白摄影的真谛。
最最重要的——摄影观
在我办公司楼下有位每天早晨都练水字的老先生,也是摄友,他9年时间寒暑不惧在练习《兰亭集序》那324个字。我拍下面这张图时,说我在拿手机玩,每天都瞎玩,可比不过他的单反,他以英文告诉我他的摄影观:it is not about expensive cameras but the man behind the camera.
你的摄影观是什么?你希望通过你的摄影作品表达什么?
我觉得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单幅的图片比较容易会有亮点,但在提高摄影技巧的同时,将你对事、人、物外部世界的的理解,完美地通过影像表达给更多人,引起共鸣甚至共振,这才是摄影师要一直追求的事情。
我相信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编辑、导演和演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我相信每天都有一个时刻是值得记录,并值得分享的。
自从2011年开始玩手机拍,2012年至今一天不落地玩手机拍已经超过千天了,每天都会记录一刻在:我的instagram@: http://instagram.com/lawrenceim 下面是2013和2014年我的top5图片,进入2014年突然发现国内玩instagram的越来越多了,也获得了2万多粉丝的关注。很高兴和大家交流,希望和大家共同进步。
-----------------------------------------------------------------------------------------------
其实在手机拍照圈子里有很多高手,但是并未被大家注意到,这就引申出另一个话题:如何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作品 如何增加instagram的粉丝?
照片没整理,放在 第二季下面。
其他关于手机拍的拙作:
作为分享主义者(sharism),我的所有互联网发布的图文均遵从CC版权,转载请注明作者的instagram: http://instagram.com/lawrenceim 和微博Lawrence治钧的微博。
本文被多个微信号盗用,转载请私信联系!
—————原回答分割线——————
既然是心得,那么我便不摆出一个完整的手机摄影学习构架了。我以下几条,分别从观念、操作、练习几个方面进行建议,希望能帮助大家突破这样的困境——道理我都懂啊,就是出片不满意。
本人在IPPA,MPA,MIRA三项重要的国际手机摄影大赛中都获过奖,下面这几条对于我从一个普通摄影爱好者到受到一些国际赛事的承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的
获奖作品在这个回答里有总结)
提纲:
1 手机摄影几个有益的练习
2 本人常用的几个简单技巧
3 提高手机摄影水平的几个观念性问题
▲韩松 / 摄 iPhone7p。巴郎山。
文章略长,建议看完。恐消化不良者可以去专栏看文章,下面提到的问题后续会专门撰文解说。
—————分割线——————
PART 1
/ 手机摄影几个有益的练习 /
提高手机摄影水平,需要经过一些练习,将观念、观察和后期技术内化。
1.1 对一个场景多加研习
面对同一个拍摄对象,我通常一个人做头脑风暴。
举个例子,获得2015年人物类金奖的那张照片,前后我进行了这些尝试。
(关于这张照片更详细的解读见专栏文章
一张IPPA获奖照片的工艺全解析)
▲韩松 / 摄 iPhone5c,一个场景的多种尝试,尝试不同的角度,等待鸽子合适的分布情况
▲韩松 / 摄 iPhone5c, 这张不错,红房子排列很有节奏感,但是鸽子分布还欠一些
▲韩松 / 摄 iPhone5c,这张更好一点,不过头戴黑纱的女人和鸽子的分布有点冲突
▲韩松 / 摄 iPhone5c,试试调成黑白呢?好像还是有红色画面会更好
▲韩松 / 摄 iPhone5c,就它了。主题明确,鸽子的形态有张有弛。
此片获得2015年全球iPhone摄影大赛人物类金奖
拍一个东西,不停地拍,不同角度,不同光线地拍,是因为不可能有人物正好出现在你所要的三分点上,也不可能有那么多对称的场景来让你捕捉,神奇的光线不会乖乖地毕恭毕敬地投射在你身上。
对称、对角线、黄金分割构图,是通过什么方法实现的?颜色的获得是靠观察的挖掘,还是靠后期的调谐?一个决定瞬间,是设计场景等待而来,还是包括场景都是一瞬间的事?这些都不是看看微信文章和听我在这儿说几个技巧就能实现的。从技巧,到最后落到一张照片上,是需要操作流程的,我们需要反复琢磨这个流程。
这个方法很有益,无论是保证成片率,还是对我自己提高观察和拍摄水平。
比如最近的作品:
▲韩松 / 摄 iPhone7p ,里斯本街头,尝试不同远近,不同人物分布,不同的比例。拍摄中我在等待,也在思考。
▲韩松 / 摄 iPhone7p ,最后得到了人物比例和形态都比较满意的一张
(文章后面还有这个场景的另一张输出哦,彩色的)
1.2 控制住几个关键几何位置
中心点, 三分点, 对称轴,引导线。以及由他们衍生出来的位置。
其实本质是还是用简单的骨架来练习那些已经说烂了的构图法则。如对称、对角线、网格、框景、三分法……
但!上面说的几个位置绝对不是摄影的必要法则!!!只是初学者比较容易控制,很快能出效果的“咽喉位置”,大家最开始可以从这些关键位置入手,做一些比较“直白”的简单关系练习,到后面,不自觉地在复杂的场景中也能运用了。
▲韩松 / 摄 iPhone6,日本高松。一点透视,对称构图,简单的关系控制了局面。
▲韩松 / 摄 iPhone6,日本京都。引导线构图,最常见的摄影简单构图方法之一
▲韩松 / 摄 iPhone7p,青海。控制了三分点的位置
1.3 模仿好的作品练习
尽管许多科班出身或是高屋建瓴的摄影师一再强调不要去模仿,不要去生搬硬套,但模仿好的作品对于帮助一位手机摄影者上路还是很重要的。真正需要我们慎重的,是选择模仿的对象,以及模仿的方法。
审美趣味和艺术价值取向决定了你模仿的对象。光就IPPA的评奖取向,“好照片”的取向应该是——通俗耐看,主题明确,略带深意的。
举个例子:我“模仿”香港著名摄影师何藩的一张照片。
▲何藩 / 摄,香港。
▲韩松 / 摄 iPhone7p,里斯本。“模仿”了何藩,但是也有自己的考虑
最直接的模仿对象便是IPPA、MPA、MIRA主页上历年的而获奖照片,我建议是近三年的,因为头几年的风格略非主流。不建议模仿:网红的糖水照,甜腻得发紫的食物摄影,以及这种小中产审美趣味的背景虚化。
模仿不是表层模仿,最好从构图,色彩,场景三个方面来解读(暗扣了之前提到的三大构成学习)。这些照片是否用到了什么构图模式?如果不明确,那么是哪个部分让照片变得精彩?色彩是用到了对比,还是调和?场景和主题的关系如何解读?
▲ Michal Koralewski / 摄, 上图是去年IPPA金奖得主的照片。IPPA官网上的获奖作品是不错的参考材料。
1.4 抽象练习
试着让所见和拍出来的东西不一样。“所拍即所见”是手机摄影最方便之处,也是最容易因为惯性而让照片变得平庸之处。抽象练习,帮助我们逃离这种惯性。
▲韩松 / 摄,iPhone6 。像拍建筑一样拍钢琴,而不是具象地表现之
▲韩松 / 摄 iPhone7p,川藏线,抽象的风景 。
————————————
PART 2
/ 本人常用的几个简单技巧 /
一大阻碍手机摄影水平提高的原因就是,“所拍逃不出所见”,不会归置、提炼和控制。以下几条操作技巧,是我经常提醒自己要遵守的,简单的,却又常常被初学者忽略的法则。
2.1 摆端正了
我们观察世界,头稍微歪一点,不会觉得世界是倾斜的。而对于照片来说,地平线的一点歪斜都会被敏感地感知。所以摄影操作的开始不是去寻找那些莫名其妙歪歪斜斜的“创新”,而应该是把手机摆端正了,老老实实,轻松明快而又坚定地拍下场景。
去看看2016年IPPA的获奖作品吧,至少一半以上遵循这个原则。
这意味着你要做到:让水平线条水平,让竖直线垂直,不能让竖直线垂直的时候至少保证水平线水平。
这还意味着,即使你要仰视,俯视,要摆正、端平手机。
▲谭凌飞 / 摄 ,iPhone6,日本金泽。端正,摆直,让建筑自身的美说话。
▲谭凌飞 / 摄 ,iPhone6,香港。尽管街道元素复杂,但是依然需要坚持横竖线条是否摆正了
此片获得2016年MPA 街道类荣誉奖
摆端正不是金科玉律,你可以说荒木经惟、森山大道有大量歪歪斜斜自然的、放松的、充满力量和冲突的照片。这里说的摆端正是要避免那些尴尬的歪斜,以及对拍摄场景的心中有数。
2.2 强化母题
任何东西都能成为母题。一个物体,一道光线,单个人,某种植物,等等。我们要做的,是想办法让他们以某种方式强化。
这种重复可以是直白的:可以是事物的完全重复、渐变、节奏。差别很小的东西,以一定的方式并置,这是一种安全的、主题明确的、成功率极高的构图方式。
某种色系的联系、光线的某种散射,软硬程度,方向,质感……一切一切都能成为母题的重复元素。
▲韩松 / 摄 iPhone7p, 波尔图街头,通过建筑外立面的母题重复让画面充满了节奏感
▲何藩 / 摄 尽管人物各不相同,凡是我们依然能感到它们是强有力的母题语言
2.3 放低和紧贴
这个方法能体现手机轻薄方便的优势,我在许多地方都提到过。前面说到了手机镜头和人眼的近似性,也提到了我们提倡的“照片的陌生感”。
放低和紧贴就是最方便的方法,用手机探索人眼不能达到的视角,以获得陌生感带来的冲击。
你可以如蚂蚁一般看到地面的质感,如小动物一般和宠物交流,如同微尘一般窥探一滩水中反射出的广阔世界……
▲韩松 / 摄 iPhone7p,法国国家美术馆,贴近水面
▲韩松 / 摄 iPhone6,香港
2.4 别拍全
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照片之外的部分会在观看者的脑海中以他自己的生活经验自行“补全”。这无疑给了照片和观赏者一个“交流的机会”,通俗地说就是给了我们们“更多想象”。
不拍全,只拍所见事物的一部分,能让表现对象更情切、画面更饱满、更充满不平衡的张力。
▲韩松 / 摄 iPhone7p,莫斯科
▲韩松 / 摄 iPhone6,北京鸟巢
▲韩松 / 摄 iPhone5c,不拍全人物,更有一种“闯入性”的侵略感。
————————————
PART 3
/ 提高手机摄影水平的几个观念性问题 /
一般人认为,对观念的思考是艺术家才需要做的事情,作为普通的手机用户只需要学会按快门、构图、后期,拍出喜闻乐见的“好看”照片即可。殊不知,即使只想拍出视觉上“好看的照片”,恰恰不只是操作、法则和后期技巧到位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观念问题。
3.1 找到自己兴奋点
“如果你喜欢拍照,那么你一定不是喜欢拍照本身,而是存在一些你特别有冲动记录下来的东西。”
这便是自己摄影的兴奋点。
在我理解中, 摄影只是媒介,真正要表达的是你的生活,是你的视觉审美情趣。
手机摄影最好的做法是多拍熟悉、能够容易得到自己和能很敏锐觉察到的题材。因为这些题材最容易代入我们的情感,同时也最能反映我们知识结构的和生活阅历的与众不同,最能激发我们的拍照冲动。手机摄影要出好片,不应该是看到别人的好片就去拍,而是看自己生活经历着什么,什么让自己有拿起手机拍下来的冲动。
以自己为例子。原画册工作室有建筑学背景,同时也是城市旅行爱好者,所以我们的作品大多是建筑、城市、人文。我们熟悉和喜爱。因为我比一般人更懂得发现建筑的美,比喜欢自然风光的人更能在城市的活力中找到乐趣。
▲谭凌飞 / 摄 ,iPhone6,京都火车站空间。
此片获得 2016年MPA 建筑类荣誉奖
▲ 韩松 / 摄 iPhone 7p,巴塞罗那街头,建筑外立面的几何形体在阳光下形成美丽的明暗面
▲ 韩松 / 摄 iPhone 7p, 里斯本街头建筑
▲ 韩松/摄 iPhone 7p , 玻璃金字塔
▲ 韩松 / 摄 iPhone 7p,巴塞罗那街头
著名手机摄影师刘辰(
Cocu Liu)曾生活在芝加哥,他便把芝加哥这座城市的冷峻和繁华表达得淋漓尽致;对于体育老师张煜(
我的照片是体育老师拍的)来说,他的日常生活是一群孩子的体育课,所以他能把孩子们的天真烂漫表现得真实动人。
其实,大千世界有那么几样东西能让我们兴奋便足矣。你的是什么呢?
3.2 提升审美
“审美不能量化,但绝对有规律。”
我是这样理解审美的:它有规律,你可以去学习和掌握它的规律,但是这些规律无法被量化。一个美的东西,一定能用某种规律来解释;但你运用某种规律,却不一定能创造美。审美有天赋部分,也有熏陶和培养的部分。
我认为摄影爱好者要面临两个审美问题:
a.知道某件东西能否能称为美-为自己的摄影确立目标
b.能分析这件东西为什么美-为自己都摄影提供解决方案
大多数手机摄影用户其实是没有精力来进行系统的审美训练的。审美方面的基本训练我有些建议:
练习一:学习三大构成(平面、色彩、立体)基本原理,基本了解审美中的“规则”问题;
练习二:从“喜闻乐见”视觉作品学习:国家地理经典摄影,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的电影,名画,获得至少是正确的,最易理解的美的信息输入;
练习三:试着用练习一中所学解释练习二中的东西;
练习四:一段时间后重新审视生活,看看自己对美丑是否有不同的想法了。
▲ 韩松 / 摄 iPhone 7p,波尔图。
这样比喻吧,美丑之差是红与黑之差,审美高下是深红和浅红的问题。我们要学会判断红黑,然后尽量多地拿捏红的深浅。并且能简单地批评深浅。
3.3 远离刻奇
“对被广泛倡导的东西保持怀疑。”
在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读到了刻奇(Kitsch)一词。这个词被翻译为“媚俗主义”。手机摄影作为典型的受众极广的大众艺术爱好,每天都有无数照片被创造和传播,大众的传播帮我们筛选出受欢迎的照片,这些照片“总不会错”,但后者的刻意模仿便“有可能错”。
如果只想拍“不会错的”“还比较好看的”照片的话,那就把刻奇进行到底吧:去中国最佳100个观景点,去学老法师打鸟拍荷花(手机通常完败他们的长镜头),去按网红的构图和后期拍糖水照,去街头拍老头老太太记录“历史的痕迹”。
如果要提高手机摄影水平,记住刻奇的存在,避免之。
好吧我说人话:尽量拍审美观正而具有一定陌生感的照片。
举个例子,我们搜百度图片看看大家是怎么拍高迪的作品巴约之家的:
具有陌生感的照片,具有鲜明的特征:
▲ 韩松 / 摄 iPhone 7p 高迪的巴约之家,用最简单的黑白灰加上线条与几何形体来表现,巧妙的地避开了网络上流传的那些“刻奇”的拍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还有重庆,百度图片上的是:
好吧虽然有的比较炫,但对摄影来说真的没有太大价值。于是这样来表现:
(链接:
怎样在雾霾天中,拍出好的外景照片?)▲ 韩松 / 摄 iPhone6,用空灵的视觉表达一种别样的重庆
几个技巧,或许有些碎片化,但是我觉得我们更应该做的,还是思考一下观念。
审美很重要。
不是吗?
——20161116更新内容——
增加一些最近的手机摄影+图说,来给上面的建议添些料吧。
为避免给初学者造成误导,下面的照片换个风格,尽量少以单纯的几何形式表达。
▲ 韩松 / 摄 iPhone7p,布达佩斯。电线杆不是讨厌的东西,反而是“ 母题 ”,控制住了局面,也没有抢人的风头。
▲ 韩松 / 摄 iPhone7p,布达佩斯。占据了“重要位置”的元素。
▲ 韩松 / 摄 iPhone7p,里斯本。还是“母题”,还是“反刻奇”
▲ 韩松 / 摄 iPhone7p,布达佩斯。发现其中的“ 母题 ”了么?
▲ 韩松 / 摄 iPhone7p,关键位置。
▲ 韩松 / 摄 iPhone7p,简单关系一幅。
——20161117更新内容——
▲ 韩松 / 摄 iPhone7p,几何、光影和人,惯用素材。
▲ 韩松 / 摄 iPhone7p,莫斯科。不拍全又一例。
▲ 韩松 / 摄 iPhone7p,母题控制局面又一例
▲ 韩松 / 摄 iPhone7p,文中出现过的场景的另一种诠释方案。
文丨kkm
上面提到的问题后续会在专栏里专门撰文解说:
————————
声明:本文所有文字及照片为原画册工作室原创,版权归韩松、谭凌飞、张薇所有,若需转载请后台联系。违者必究
————————
其他回答:
怎样在雾霾天中,拍出好的外景照片? 如何做到手机摄影的极致,或者你有哪些自认为是手机摄影极致的照片?公众号:原画册
丨城市丨建筑丨人文丨旅行丨
丨拍照丨撰稿丨课程丨分享丨
全球iPhone摄影大赛金奖得主韩松的工作室。
不拘泥于器材,用镜头探索有意义的场所。
联系:songhankkm@gmail.com
拍成系列。
我朋友圈点赞多的摄影作品基本都是组图。
空之轨迹系列:
秋意浓系列:
更加重要的,拍系列会帮助你逐渐找到自己的风格,你需要不断思索同一主题还有多少不同的角度来拍出新意。
比如空之轨迹系列,今天就想拍出不太一样的色彩调性,但还是极简清新风。
1. “希望成年后的每个决定都由你亲自完成,这件衣服要不要买,这顿饭跟谁一起吃。什么时候开始婚姻,要不要生小孩。外界的任何声音都是参考,你不开心就不要参考。”
—微博搞笑排行榜下面的某条评论
2. “如果亲吻不到想亲吻的人,祝你们能亲吻到想要亲吻的人生。” —出自某音
3. 在迷茫的人,没关系,慢慢来吧。
一年一年都过的挺快的,上天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每天都是二十四小时,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慢慢来,也只能一步一步的去做,慢慢的提升自己的效率,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每个人每个阶段都很迷茫,做好自己的就行了。
—随记
4. 对待家人和朋友,处事一定要“心硬口软”。嘴上说着温柔、鼓励的话,原则问题一点也不放松。
如果你“嘴硬心软”,无论你在对方困难的时候帮了他多少、苦口婆心教导了多少箴言真理,对方记住的往往只有你在他低谷时期对他说出的伤害的话。
人,尤其是女性,很容易刀子嘴、豆腐心。嘴上出出气,关键时候心一软还是会原则退让,对方除了了解利用你的秉性,还会对你产生感情淡泊——埋怨你得理不饶人,还“关键时候对其不够严格”。
同理,我们在社会上与人相处要时刻记住:真正的敌人是不会摆出一张敌人脸的。
—随记
5. 每个年纪都有每个年纪的利弊,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优缺点,欣赏别人的好就够了,树立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再好的关系,合不来的地方就模糊,往合的来的地方发展。
人和人之间就是求同存异+包容。然后这世界最对的法则是:自己开心就好。可以配合他人演出但是坚定自己的信念,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不必非要委屈自己去配合,然后还要被埋怨,自己玩吧。这世界上没有特别适合的第二个人,一切都可以拒绝的。—自己的随记。
6. 你只管朝前走,碰到什么是什么。
7. 总有人问:“女孩子为什么要那么努力?买车买房不如找个好人嫁了”
为什么努力!当我有房有车有存款我能理直气壮的要求未来的那位,需要他拥有什么条件,符合我什么想法,希望他有趣而且必须足够有资本维持生活。他不需要比我优秀太多,但至少要与我相配。
我可以挺直腰杆直接说,因为我有底气,他们不会只是觉得“这个人只知道钱,特物质”,而是反省一下自己,是否太无能,要么上进努力要么直接退缩消失。
———自己写的随记
8. 成长大概就是在外面受了伤害,会想家,想妈妈,理解她的不容易,知道她永远刀子嘴豆腐心,有更多耐心去跟他们相处,长大之后看过外面的世界认识了形形色色的人,才能真正的体会他们为我避开了很多暴风雨,给我撑起来的那片天,曾经是我想挣脱的禁锢,现在是我所有的眷恋。人嘛,所有的耐心最应该留给的是家里人。
这是今日想法,来自2018年12月6号的周同学。
MacBook Pro (从定位上来说)本来就是干活用的机器。说实话,用来娱乐,很可能还不如买台 iPad 好使——起码 iOS 上的娱乐应用生态还算是不错。
OS X 和 Windows 的软件不相兼容,这恐怕是购买一台 Mac 前最先要了解的事情。如果不先为此做好心理准备就兴冲冲地去买 Mac, 还是 MacBook Pro, 要么是被无良的店员坑了,要么是作为消费者太不谨慎了。
说回「OS X 有什么好」——对我而言:
我学习需要使用的主要工具都可以在 OS X 中使用,而不能满足的那部分,用虚拟机也可以挺流畅的解决,而我并没有「杜绝在 Mac 上使用 Windows」的那种精神洁癖,所以用得挺舒服;加上对我而言,娱乐多是可以通过浏览器解决的事情,要玩点游戏,也有 Steam 和虚拟机。因此我不觉得 Mac 在娱乐上有什么特别大的问题。当然,这也只适用于我自己了。
* * * * * *
在 Mac 上装 Windows 没什么不好的,这本来就是苹果允许、并用以吸引新用户的手段,Windows 也是个好使的操作系统。就是续航会短,发热也相对厉害一些。此外,屏幕色彩可能需要加载色彩配置文件来改善。前两年 MacBook Pro 还被评为「最合适使用 Windows 的电脑」。只是,最好装 Windows 8 或 Windows 10——Windows 7 虽然是个好系统,但对 HiDPI 的支持不足会浪费了那块 Retina 屏。
如果还是绕不开「花大价钱买了屌丝机」的心理,那么趁早出了止损还好。亏钱无可避免,但好歹不会用着心塞。不过,现在达到 MacBook Pro 这个标准(硬件、设计、工艺)的 PC 笔记本,也不便宜得去哪里就是了。
谢谢邀请。
MacBook Pro (从定位上来说)本来就是干活用的机器。说实话,用来娱乐,很可能还不如买台 iPad 好使——起码 iOS 上的娱乐应用生态还算是不错。
OS X 和 Windows 的软件不相兼容,这恐怕是购买一台 Mac 前最先要了解的事情。如果不先为此做好心理准备就兴冲冲地去买 Mac, 还是 MacBook Pro, 要么是被无良的店员坑了,要么是作为消费者太不谨慎了。
说回「OS X 有什么好」——对我而言:
我学习需要使用的主要工具都可以在 OS X 中使用,而不能满足的那部分,用虚拟机也可以挺流畅的解决,而我并没有「杜绝在 Mac 上使用 Windows」的那种精神洁癖,所以用得挺舒服;加上对我而言,娱乐多是可以通过浏览器解决的事情,要玩点游戏,也有 Steam 和虚拟机。因此我不觉得 Mac 在娱乐上有什么特别大的问题。当然,这也只适用于我自己了。
* * * * * *
在 Mac 上装 Windows 没什么不好的,这本来就是苹果允许、并用以吸引新用户的手段,Windows 也是个好使的操作系统。就是续航会短,发热也相对厉害一些。此外,屏幕色彩可能需要加载色彩配置文件来改善。前两年 MacBook Pro 还被评为「最合适使用 Windows 的电脑」。只是,最好装 Windows 8 或 Windows 10——Windows 7 虽然是个好系统,但对 HiDPI 的支持不足会浪费了那块 Retina 屏。
如果还是绕不开「花大价钱买了屌丝机」的心理,那么趁早出了止损还好。亏钱无可避免,但好歹不会用着心塞。不过,现在达到 MacBook Pro 这个标准(硬件、设计、工艺)的 PC 笔记本,也不便宜得去哪里就是了。
谢谢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