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表是舶来品,是洋玩意儿,所以手表设计的初衷是根据老外来的。
机械表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工作用手表,一类是正装表,我习惯叫成商务表。工作类手表比如潜水表,肯定不能配皮带,像劳的水鬼都是钢表带,50浔有钢表带和塑胶带。有些表款款式是针对运动休闲的也会配其他材质的表带,比如塑胶的,这个看沛纳海就知道了,很多表款皮表带和塑胶表带会一起配。
表带的材质涉及到这块手表的设计定位。
皮表带基本都是商务表,表径不超过40MM,皮表带,这个是商务男表的标配。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呢,这个就因为起头说的舶来品,按照老外设计的有关。
老外如果穿正装就是衬衫西服,但穿正装其实蛮复杂的,其中有一项就是衬衫的袖口要戴上袖扣,袖扣在正装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物品,地位不比领带、皮鞋低。其实穿正装的话,袖扣和手表是一套,要和其他配件搭配,所以大牌的手表品牌也会出袖扣来配套。
袖扣有什么作用呢?可以把衬衫的袖口弯出一道非常有线条感,非常硬朗的曲线,让整个人看上去干净大气精神等等,没有拖泥带水的感觉。
正装手腕部分其实是很讲究,由几块区域组成,一块就是衬衫露出西服多少,一块就是袖口这道曲线,一块是袖扣,一块是腕表,这些指标都很重要,并不是手表要比其他的都贵很多所以手表一定要最扎眼最显眼,事实上老外定做一套正装西服花个一百多万人民币很正常。就像很多人说扎克伯格穿的很朴素,就一件全色汗衫,但他这汗衫几千块人民币一件。
这也是为什么正装手表表径不超过40MM的原因,因为表径太大,就硌着袖口的曲线了,这条曲线一变形,手腕处看起来整体就被破坏了,这也是正装表都做的比较薄的原因。
皮表带的手表配上袖扣,再搭配西服、领带、皮鞋等的颜色,看起来更搭,不像金属表带颜色固定且冷冰冰。还有一点就是皮表带可以随便打孔,可以把表盘固定在手腕正上方不偏移,表带完全贴合手腕。这方面金属表带一般做不到,金属表带大多是一节节的,很难做到完全贴合手腕,戴手上会晃,表盘一会过去一点一会过来一点,所以一直戴金属表带的习惯没事晃晃手腕,至少我在夏天戴金属表带的表就这个习惯动作。这样在手腕做动作的时候,金属表带会影响衬衫袖口的弧度,毕竟再怎么硬朗的线条也是布的,和不锈钢较劲,肯定输。
如果一身休闲装,手表就是单独一个装饰品。但如果一身正装,手表是一身装饰品的其中之一,需要和其他正装配套的装饰品搭配。比如百达翡丽有一款男表,很简单的表款,看起来根本不知道怎么戴着好看。
表径不大,不算椭圆也不算方的这么一个表盘,看上去很单薄的一块手表,不管穿什么服装戴这块表都感觉不搭。但如果配套百达翡丽这块表的袖扣,有袖口那道硬曲线的衬托,再搭配正装西服,这块表就显得很精神。很多手表不是单独设计的,是和服装其他饰品一起设计的。
包括百达翡丽最出名的灯笼扣,其实就是袖扣来着。
说到这里再补充说几句袖扣,袖扣这个装置除了我刚才上面讲的可以把袖扣弄的很精神外,还有一个潜在的含义,这个在正装里其他配件没有的,就是秀恩爱的含义。
现如今袖扣都改过了,比如上图的百达翡丽袖扣,不是两面对称的,后面是一个圆头,把圆头掰直了,穿过袖口上的洞,再掰回来,袖扣就戴好了,这样的袖扣一个人就能完成,但这种袖扣不算“好袖扣”,这里的好不指价钱,而是指款式。
好的袖扣左右对称,中间由一根杆子连接,也有款式是用链子连接的,如果是杆子连接的,需要把两头都掰直成一条直线,然后穿过袖扣的孔,再两头掰直,这种款式的袖扣自己没办法佩戴,需要自己的爱人帮自己戴。正装其他都可以自己完成,但惟独这个不行。
穿正装戴一副好袖扣,一个说明这个男人有固定伴侣了,二一个说明他的爱人很爱他,愿意把他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出来抛头露面,说明两个人感情很好,两个人很恩爱,那再深入一步的潜台词就是这个男人能让自己的妻子那么爱他,这个男人是可以托付可以相信的。那对这个男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可相信对象,再加上穿着得体,说明他懂规矩,自律。然后谈吐优雅,说明受过良好的教育,那就很容易在陌生人里博得好感。
所以袖扣是一个秀恩爱的正装配件。如果自己男人有穿正装的习惯,那送自己男人礼物,袖扣一定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给正装配套的男性饰品还有,比如打火机,大牌打火机都有配正装的打火机,做的比一般打火机薄,看上去像女士打火机,但就是为正装设计的,放在口袋里显不出来。
其实男人的骚不是衣服颜色,不是穿的多夸张,更不是言语动作上的表现。老英伦绅士照样可以很骚,靠的就是这些漂亮甚至有点繁琐的配件。
补充一下,我就知道有人会杠关于一百万人民币一套西服的。有人说定制一套十几万人民币就够了,去定制一套格子花纹的试试,为什么巴宝莉一个英国品牌对格子那么痴迷呢,因为格子体现裁缝的手艺。有兴趣的自己去查查格子面料的好西服有什么要求,说多了还有人要杠。
好的裁缝店只有一个起步价,没有封顶的价钱,一副好的西装扣子就能要很多钱,如果镶钻就更别说了,一个扣子等于一个吊坠,一个大品牌的吊坠要花多少钱。还是那句话,在欧洲做一套好西服要百万人民币很正常。
我说的可能不信,人微言轻很正常。马未都在瑞士定做过一件大衣,店主问他要10万欧,还就是一件大衣。而马未都做好的思想准备是30万人民币。
至于“事实上老外定做一套正装西服花个一百多万人民币很正常”这句话,意思就是定做一套好的西服能花掉一百多万,比想象的贵。
就像说买块手表花个几千万上亿人民币很正常,这个正常说明这类物件有这个高价,而且有人愿意掏钱买。别把自己代入进去,感觉自己买不起的就算不正常。事实就是很正常,就像视频里马未都说的这家店,很出名,200来年就做大衣,200年里不断有人去定做衣服而且帮他传口碑才会导致这家店开了2个多世纪,并且名气能传到一个北京老大爷的耳朵里,让这个北京老大爷咬牙准备去做一件。
奢侈品在一般人眼里是奢侈品,在有钱人眼里就是日常用品。
我记得这个和飞行员有关。
早期的老式飞机,手表是飞机仪表的一部分。
老式飞机航程短,飞行高度不高,飞机的密封性不好,带金属表带太冷不舒服,而且容易磕伤。
最初的飞行员,那可不是一般的平民子弟,像英国皇家空军,里面好大一群贵族子弟,他们可是时尚潮流的代表,和飞行员谈一场恋爱,想想都美得很。
当时作为飞行员佩戴的手表品牌,就意味着走时精准,堪当大任,兼具荣誉和奢侈,和飞机一样珍贵。
飞行员选择的皮表带,才能代表高贵和时尚。
不锈钢表带,一般都是被飞行员狠揍的陆军低级军官的标配。
天上地下,大不一样。
主要的原因有三个:
一是唐代以来,新帝继位后改历逐渐成为常态,这可以被视为是宋朝频繁改历的根本原因。
二是由于精度问题,旧历在运行一段时间之后精度下降,是改历的客观原因。
三是宋代不禁私历,技术上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也使得大家比较有修改历法的动力。
咱们一条条的来说。
由于历法这玩意跟天象密切相关,而观星占卜吉凶这事又直接关系到王朝统治,所以大多数的朝代都是严禁民间研究天文历法的——不然今天有人观荧惑无常主灾兵之难,明天大星落于西南宰辅恐有性命之忧,后天星星已经对齐旧日支配者即将苏醒,你说皇帝要怎么办?听还是不听?这就很尴尬
初,知星者言,上象变,不利大臣,请攘之。光庭曰‘使祸可攘而去,则福可祝而来也!’论者以为知命。卒,年五十八,赠太师。——新唐书·卷一零八·裴光庭传
所以干脆,这东西由官方统一负责,你们民间也别研究这玩意了,谁碰谁死
太平真君五年春正月戊申诏日:愚民无识,信惑妖邪,私养师巫,挟藏谛记、阴阳、图论、方技之书,又沙门之徒假西戎虚诞生致妖孽,非所以壹齐政,化布淳德于天下也,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有私养沙门师巫及金银工巧之人在其家者,皆诣官曹,不得容匿,限今年二月十五日,过期不出,师巫沙门身死,主人门诛。明相宣告,’咸使闻知。——魏书·太武帝本纪
永平四年夏五月诏禁天文之学——魏书·宣武帝本纪
开皇十三年春二月丁酉制私家不得隐藏纬候图谶。——隋书·文帝本纪
除此之外,汉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儒家认为历法这东西上体天心,乃是天人感应之正道。正所谓“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是为儒生职业”,然而尴尬的地方在于,咱们都知道天文学其实也是相当专业的一门学科,没点专业本事你是玩不转的。所以这么搞下去的后果就是汉代以来历法从儒家的领域里被分了出去,由专门的历法人员来负责,而大儒们对相关学界前沿了解的越来越少,却偏偏要把历法当成正朔的大事。所以唐代以前汉朝是东汉一个太初历,西汉一个三统历,这是汉历,也是王朝正朔的权威象征,马虎不得。
结果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之后又是南北朝,朝代一个比一个短,顺便出了祖冲之等一票数学家,这就造成了两个后果:一是历法推算的技术进步了;二是少数民族南下以后这等蛮夷之人缺乏儒家思想熏陶,一朝一历的习惯竟然逐渐被废除了,比如说北魏前后改历三次、隋朝改历两次,所以到了大唐的时候,大家已经习惯改历了。
唐终始二百九十余年,而历八改。初曰《戊寅元历》,曰《麟德甲子元历》,曰《开元大衍历》,曰《宝应五纪历》,曰《建中正元历》,曰《元和观象历》,曰《长庆宣明历》,曰《景福崇玄历》而止矣。——新唐书·卷二十五·历一
所以说,唐代以来,一朝改历逐渐成为常态,这是宋朝频繁改历的根本原因。
既然改历已经不是问题了,那么显然历法出了差错就可以改。考虑到技术的进步,宋代时期的定朔算法已经相当成熟了——日月黄经相同的时刻称为“朔“,定朔,就是确定真正的日月黄经相同的时刻。考虑到古人没有精准的经纬度跟地轴偏角的概念,他们想要搞明白这玩意还是比较困难的。不过好在古人也不傻——我多观察观察,然后拟合不就完事了嘛?然而这种拟合没有先进的数学工具作为基础,多半是有误差的,而且时间越长,误差越大,所以这就是客观上的改历需要。
显德《钦天历》亦朴所制也,宋初用之。建隆二年,以推验稍疏,诏王处讷等别造新历。四年,历成,赐名《应天》,未几,气候渐差。太平兴国四年,行《乾元历》,未几,气候又差。继作者曰《仪天》,曰《崇天》,曰《明天》,曰《奉元》,曰《观天》,曰《纪元》,迨靖康丙午,百六十余年,而八改历。南渡之后,曰《统元》,曰《乾道》,曰《淳熙》,曰《会元》,曰《统天》,曰《开禧》,曰《会天》,曰《成天》,至德祐丙子,又百五十年,复八改历。使其初而立法吻合天道,则千岁日至可坐而致,奚必数数更法,以求幸合玄象哉!盖必有任其责者矣。
然而在儒家眼中,你这频繁改历说明你们水平不行啊!你看我大汉就不瞎改!于是大家开始频繁发牢骚,纷纷指责这届编历的不行。修历的表示你说我不行,你行你上啊!大家又表示我要是行还用你?
“刘洪历四十五年差一度,梁武帝历百八十六年差一度。“以前人历术之精,犹不免此,况贱工之草创者乎?大抵唐以后律历之法不传,士大夫无所从受。——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五·总论应天至统十四历
这里咱们就必须提到前面说的第三点了,实际上,汉代以来历法的发展已经进步了许多,以至于士大夫们按照儒家经典得到的那些理论基本已经不可能用于指导历法编制了——这就好像是牛顿那个年代,随便拎出来一个科学家都是精通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各种自然科学的杂家,不过今天就隔行如隔山一样。然而偏偏这个历法的发展不仅关系到王朝正朔,还有华夷之辩:南北朝一堆蛮夷就罢了,后来天竺跟西域地区的立法计算方法也开始被引进国内,这简直就是国将不国啊!
不过你就算把天说破,也碍不住人家算得准……所以到最后官方一套“大历“、民间还有”小历“,而官方人员碍于士大夫议论,表面用大历,私下用小历也成为了常态。沈括曾经表示:你们这些儒家食古不化整天瞎指挥,搞得大家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很辛苦有木有!
《史记·律书》所论二十八舍、十二律,多皆臆配,殊无义理。至于言数,亦多差舛。……其日月五星行次,皆只据小历所算躔度誊奏,不曾占候,有司但备员安禄而已。熙宁中,予领太史,尝按发其欺,免官者六人。未几,其弊復如故。——梦溪笔谈·卷八·象数二
那么把话说回来,古历真的精度就很高么?当然不是了。对汉朝来说,碍于改历这事是个忌讳而导致眼睁睁的看着它出错而改不了,才是最痛苦的事情……
自太初元年始用《三统历》,施行百有余年,历稍后天,朔先于历,朔或在晦,月或朔见。考其行,日有退无进,月有进无退。建武八年中,太仆朱浮、太中大夫许淑等数上书,言历朔不正,宜当改更。时分度觉差尚微,上以天下初定,未遑考正。
至元和二年,《太初》失天益远,日、月宿度相觉浸多,而候者皆知冬至之日日在斗二十一度,未至牵牛五度,而以为牵牛中星,后天四分日之三,晦朔弦望差天一日,宿差五度。章帝知其谬错,以问史官,虽知不合,而不能易。后汉书·卷九十二·律历中
所以综上所述,技术进步、修正误差、观念改变这三者共同作用下,导致了宋代的频繁改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