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怎样背书才能背得最快? 第1页

  

user avatar   howhowfir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读中学时,班上有同学怀疑我有“过目不忘”的能力。我说没有,但他们不信。

于是,他们指定一段文字,让我朗读一遍,然后把它背出来。

我朗读了一遍,然后就把这段文字背出来了。

同学说:“你看你,还说没有‘过目不忘’的本事!”

我笑了一下,没有继续辩解,毕竟,被别人认为可以“过目不忘”,这种感觉也挺好的。

一、三个结论

记忆的情绪依赖性:如果记忆时很高兴,那么在高兴时,测试出来的成绩,比在难过时的成绩更好;当然,如果记忆时很难过,那么在难过时,测试出来的成绩,比在高兴时的成绩更好。

所以,如果平时,父母打得你一边哭一边背书,在考试中,你不妨一边哭哭啼啼,一边做题,有可能分数会更高哦!

记忆的情境依赖性:在小房间里记忆,然后一些人在大房间内测试,另一些人在小房间内测试,结果小房间内测试的人,成绩会更好。

所以,如果考试时换了教室,没考好是正常的。不怪你,不怪老师,怪教室!

集中在一个时间内,将所要学习的材料连续反复学习多次,直到熟记为止,这种方式称为集中学习;把所要学习的材料分散在几段有一定间隔的时间段进行学习,这叫分散学习。实验表明:分散学习优于集中学习

所以,要让记忆摆脱对情绪和情境的依赖,最好就是变集中学习为分散学习,让记忆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跨越各种情绪和各种情境!

二、精确性背诵

学习中,有些背诵,需要完全的精确,比如,背诗词,背古文,背课文,背英语,等等。其中,诗词背诵比较简单,很多人都可以不用任何技巧,胡乱朗读几遍,就能背下来。

然后,我们就会以为,任何东西,都能这样背下来。

但是,有些文字很难,有些文章很长,花了很长时间,也无法熟练背下来,好不容易背下来了,过程也极为痛苦。

所以,我们常常又轻率地得出两个结论:背诵很痛苦自己的记忆力不够用

其实,这只是我们对背诵的打开方式不对而已!

背诵时,对于那些不押韵的、不顺口的、又比较长的文章,尽量避免去努力用最短的时间,在当天就把它背下来。

你可以先朗读几遍,把整篇文章能够读得通顺、读得流利以后,再去背,就要轻松很多。

朗读时,你甚至可以读“望天书”,不去管文章的意义,“有口无心”地朗读。特别是比较困难的古文。古代很多私塾,就是这样训练学生的:在不讲解意义的情况下,就让学生反复朗读文章。

像古文这么难的文字,一开始就去理解意义,虽然有人能做到,但学习难度比较高。等到读熟以后,再听老师讲解,理解意义就会毫不费力。

读得顺口了,意义理解了,这时,文章的大多数内容,其实已经悄悄地,自动地,被记住了。最后的背诵努力,只是去攻克个别的困难词句,或者文章中一些不太自然的意义转折和上下文的连接方式。

最好安排每天只朗读一遍,而不是在一天之内,或一节课内,连续不断地朗读同样的文章。

因为在两次朗读之间的时间中,生活的某些场景,有可能在脑海中唤起文章的某些内容,从而自动地,悄悄地,对文章进行一次甚至多次复习。连续朗读就不会有这样的福利,每一次内容进入思维,都是大脑主动努力的结果。

连续朗读多次,肯定比一次效果更好,但效果并不是成倍数地增加。朗读两次,也许只有朗读一次的效果的1.8倍。至于朗读6次和朗读7次,估计多朗读的那一次,几乎没增加什么效果。

但是有时候,老师今天教,就让学生今天背,该怎么办呢?

如果可以预见,你应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反正语文和英语的每篇课文,老师都会仔细讲,然后会选择段落让大家背的。你为什么不提前就把课文多朗读几次呢?提前几周开始朗读,等到老师一讲,懂了!老师喊背,自然也就so easy!

如果不可预见,是老师临时安排,那就没办法了,拼一下即时背诵的实力吧!

即时背诵时,先朗读两三遍,然后背诵。内容太长时,先分段背诵,再整体背诵。背诵中,针对易错、拗口、生僻的难点内容,尝试在音调、停顿、意义等方面进行特殊加工,使其更具区辩性,更易背诵。

这些方法,在《 几个简单小技巧,辅导孩子背诵不再难! 》中,也有介绍。事实上,如果你平时背诵都很轻松,偶尔拼一次实力,你会发现:你的实力远在大多数人之上!

三、意义性背诵

在学习中的,有些背诵,不需要完全的精确,比如说,学习历史,地理,或政治时,我们记住的东西,意义上和书中相同,就可以了,文字上有些小差异,并没有关系。

这种只需要意义性背诵的知识,一般来说,内容都特别多(如果内容比较少,就可以轻易地精确背诵了)。

很多学生背这种知识时,喜欢背完第一章,再背第二章,一章一章地背。不过常常背到第二章,又发现有些第一章的知识忘了。有的学生又倒回来复习第一章。反反复复,不少同学到最后考试时,还是前几章打转。

正确的背诵方式,应该是首先把整本书从头到尾阅读两三遍,熟悉所有知识,然后再对知识进行总结和标记,最后再进行背诵

最先的两三遍阅读,目的是熟悉知识。阅读要快,像读休闲小说一样,尽可能一次把整本书读完。读的过程中,出现不懂和遗忘的,也不要停下来细嚼慢咽,或回头翻看。

接下来的总结和标记,可以另拿本子作笔记,也可以直接在目录上写内容提示,或在章节前写总结提纲,或在正文中对关键词作标记。我的学习经历中,标记关键词是必作的,其他的是选作,但条件允许时,尽量都选。

在书中,一个知识点下,常常包含几个要点。一个要点就是一句话,在这句话里,可以找到一个关键词。大脑中只要想出了这个关键词,就可以恢复整句话。

通过阅读,熟悉了所有知识以后,凭着“常识”或“直觉”,就能蒙出两三个要点。剩下蒙不出的要点,才是真正需要付出努力来记忆的难点。

所以,我做标记时,一般都是找出关键词,标记好,然后编上号。

标记是为了方便下一次复习或背诵时,眼睛迅速定位到重点和关键词。因此,最好不要满篇都是标记。



据说,有一个实验证实:满篇都作上标记,记忆效果会更好。但我不知道在这个实验里,是背一两页书呢,还是背整本书;是在一两个小时内背完呢,还是在十天半个月背完。

如果只背一两页书,只背一两个小时,肯定是标记做得越多,记忆效果越好。因为作标记的过程,本身就是在对知识进行加工,进行记忆。

在真实的学习中,我的经验是:做标记要简洁。当然,你也可以去尝试标记得更多,然后对比各种标记风格的效果。

最后阶段才是真正的冲刺背诵。这时,大脑中已经形成整个知识的框架,有些要点已能背出。背不到的,也是比较熟悉,呼之欲出,只差临门一脚,反复诵读两三次,就能轻松背出了。

全部背诵以后,利用目录、提纲或关键词,大脑可以只花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就能在思维中把书上知识全部遍历。每一次遍历,就是一次复习。

大学的所有课程,在考试前,我都会复习十多遍,用这种方法,一门课程的总共费时,也不过十小时左右(当然这十小时会分布在很多天)。

如果一章一章地背,困难的和容易的,都要付出同样的努力,很累,效率也很低,还不容易在记忆中形成知识的整体框架。

四、为什么不用“过目不忘”?

最后说说,中学同学测试记忆力时,我是怎样装得好像 “过目不忘”的。

朗读时,我的语速会比较慢。

一边朗读,眼睛会同时扫视后面的内容,思维中会同时复述前面的内容,然后判断哪些词是易混易忘的,是难点,哪些词是关键词,可以作记忆的锚点。

针对这些难点和关键点,在文字还没从眼前消失之前,大脑中不断地作各种相关的加工。

这个过程,需要大脑具备强大的多任务加工能力、快速加工能力和元认识能力。其中的元认知能力,包括对发生的思维加工的觉察,对加工效果的评估,对效果不理想处迅速找到有效手段。

有一次,和一个十多岁的小孩交谈,他说班上某同学背古文不行,无论怎么背,就是背不到。听他这么一说,我当然知道他背古文肯定不错。于是,就找了段古文,和他进行比赛。

他先朗读一遍,我再朗读一遍。然后,他开始尝试背诵。原以为他可能需要提示几个字,才能背下来,没想到,他直接就全部背!出!来!了!

我吓了一跳!还好,接下来我也面无表情地全部背了出来,虽然思维中经历了一番翻江倒海。这个比赛,他对我是“让先”,表面上大家都很轻松,但在暗中我已是拼尽全力。

所以说,这个世界上确实有很多人有“过目不忘”的本事,但我是没有的,不过,我却可以凭借其他思维能力,在大多数知识上,假装“过目不忘”。

可是,这种接近“过目不忘”的能力,在学习中我却几乎没有用过。为何?因为我这个假的“过目不忘”,需要在大脑中不停地进行各种激烈的加工,非常的累,而且,就算背住了,也抵抗不了遗忘。

好不容易把知识背下来后,就好像手里捧着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战战兢兢,生怕一个摔倒,就什么都没了。然而对于快速硬背下来的知识,遗忘将接踵而至,无论你如何小心!

要抵抗遗忘,最好的手段就是把记忆过程拉长到很多天,变集中学习为分散学习。经历了其他干扰信息的洗礼,摆脱了对情境和情绪依赖以后,形成的记忆,也会遗忘,但遗忘速度会慢很多。

而且,从熟读到总结再到背诵,在这个分阶段的过程中,所有的知识几乎是同时达到可背诵的状态。不会像一章一章背诵那样,背到后面,又忘了前面,到处都是补不完的窟窿,填不完的坑。

所以,就算有“过目不忘”的能力,也未必能用,未必好用。没有“过目不忘”的能力,借助有效的技巧,一样可以轻松地快速地背诵。


--------------

我的其他干货回答:

十遍快速记单词法


十遍读书法


改变人生的慢跑技巧


背诵的方法与误区


user avatar   bai-mao-62-3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近几年为了训练记忆技术,疯狂地背了很多书,包括考研的、考证的,字典、国学经典也背,基本上一个星期可以背完一本300页的专业书,给大家分享我的一些背书经验吧。

背书要想背得最快,要掌握几个层次的思维。我把人的思维和记忆能力分为4个层次,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层次上,你达到的层次越高,你背书的能力就越强。

这4个层次分别是:发散思维、逻辑和图像思维、结构化思维、系统性思维。

第一层次 发散思维

什么叫发散思维?就是你看一个东西,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跟它有关系的其他事物,看到一件事情,会想到另外的相关的事情。比如说到背书,你可能会想到老师、考试,想到分数,想到隔壁村的春花天天跟学霸在一起,想到学霸笔记不借你看,总之一想到背书就满屏的痛苦。

发散思维人人都有,我们学习就是个发散的过程。通过发散来进行头脑风暴,来解决问题,来逆向思考,举一反三,创造新事物,等等。

所以这是一个大众型的思维,位于第一层次。掌握发散思维,可以帮你轻松记住很多小知识点。举个小栗子:

为什么科学的人生理想对于人的现实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首先,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其次,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

再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

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里的内容。怎么记呢?我是这样处理的:

“精神支柱、航程的灯塔、前进的动力”这几个词是记忆的重点,要想清楚记忆这几个词,那就要建立起它们的联系,一切的记忆都是在做联系。你通过发散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点,将它们联系起来,就可以轻松记住了。

标题里有“指导”、“推动”、内容里有“灯塔”、“动力”这些词,用场景发散想一下,我会想到一个在“海上航行”的画面。

用海上航行的画面来对应记住这个知识,具体怎么对应呢?看回内容。

首先,精神支柱,就是支撑起来的柱子意思。柱子呢?它有顶天立地、在中间连接上下的作用;

其次,灯塔,它有指引作用,在前方引路的意思;

而动力,就是指在后方推动你。

这样一发散,有没有发现有个顺序在里面:前,中,后。根据这个顺序,我们就可以这么理解:人生就是一次海上航行,船的前方有航行的灯塔;船中间有船长,作为大家的精神支柱;船后方有马达,作为前进的动力。

做个图:

发散一下,建立联系来记住。你要是发散思维学得好,这个过程1分钟都不用。

第二层次 逻辑思维、图像思维

第二个层次的思维有两种:逻辑思维和图像思维。

先说逻辑思维,通过逻辑去分析解决问题,通过逻辑思考来学习,你会发现很多内容内部是有联系的,我看专业本会首先做逻辑分析的工作而图像思维,是用图像来帮助我们给学习的内容建模、记忆,比如记忆宫殿就是以图像思维为基础的一种记忆方法。

这两种思维已经比较高级了,能同时用好这两种思维的人只有一小部分。用好这两种思维,你的学习速度要比别人快3-5倍。

拿教资里的小知识点来讲讲怎么运用逻辑思维来记忆。

老师要做学生的四个引路人:

1.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

2.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

3.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

4.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这个内容一共有4个点: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

还是那句话,要记住,就要产生联系。这几点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呢?我的分析是这样的:

首先,老师给学生引路,引向哪里呢?是要让学生德、智双向发展。所以这里讲的内容分两类,一是德,二是智。

品德要发展,当然是锤炼品格;智力要发展,就要学习知识。

这两种引导分别有各自的目的,品格锤炼好了,学生就会想着奉献祖国;知识学得深了,更进一步就是创新。

总结出来就是这样:

这里的4个内容,从题目去推导分析里面的逻辑,建立起逻辑联系之后,回忆的时候按照这个线索一推导,它不又出来了么?

再讲个例子:

人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

人格特征里有4个内容,但是这四个内容看不出来有什么联系,怎么寻找他们的联系呢?

可以想怎么样的人会有人格魅力呢?是不是一些伟人、高大上的人呢?这些人的特点是不是文治武功都非常厉害,有着很多丰功伟绩呢?

那就借“文治武功”这几个字来对应记忆:

文——稳定性。文和稳谐音,通过文的谐音回忆“稳定性”。

治——整合性。治有治理的意思,治理的方式就是整合资源。

武——独特性。武和独,音有点接近,用武提示“独”,或者你记个“特务”也行,用特务提醒“特”。

功——功能性。功字正好对应上功能性。

最后“人格魅力是通过文治武功来体现的”这样一个逻辑来提示题目和内容。

第三层次 结构化思维

在这之上是第三个层次的思维,叫结构化思维。结构化思维是指把要处理的内容都收拢为结构,从整体上把握记忆内容,把复杂问题有序化、简单化。

结构化思维是一种非常厉害的思维,拥有结构化思维的人,背书会比别人快个7、8倍。下面分享一个我背教资时对教材目录的结构化分析。

教资有两本教材,其中《综合素质》比较简单,里面的内容对我来基本不用记,这里主要是拿来说明结构化思维。


教资《综合素质》目录

第一章 职业理念

第一节 教育观

第二节 学生观

第三节 教师观

第二章 教育法律法规

第一节 教育法律法规概述

第二节 我国主要教育法律法规解读

第三节 教师的权力与义务

第四节 学生权力保护

第三章 教师职业道德

第一节 中学教师职业道德

第二节 教师职业行为

第四章 文化素养

第一节 历史文化素养

第二节 科学文化素养

第三节 传统文化素养

第四节 文学素养

第五节 艺术素养

第五章 教师基本能力

第一节 信息处理能力

第二节 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节 阅读理解能力

第四节 写作能力

要快速地背下整本书,首先我们读之前就要用结构化思维对它做一个框架预设,即根据它的目录和小标题,尽量站在编者的角度去思考这个书是怎么写出来的。在这个思考的过程,给每个章节都建立起逻辑联系来,这样通过目录你就预先知道了这本书要说什么内容了。这也跟个人的知识储备有关,你读的书越多,就越能快速地通过目录猜到一本书它讲的是什么。

这个目录分了两个层次,我分开两个层次来解析:

(一)第一层逻辑

整本书一共有5个模块内容,通过逻辑分析来明确出这几个内容之间的联系就能记住了:

首先,第一章职业理念,讲的是作为一个老师,要干什么,自然是要做一个好老师啦!这是总起。

有了这个总观点,就会引出一个问题来:怎么样可以成为一个好老师呢?下面的4章内容,从品德才华两个层面来告诉你:好老师要德才兼备。

第一个层面是讲品德的,对应的是第2、第3章,法律和道德。法律法规和道德是对应关系,法律法规属于外部约束,规定了作为老师的下限;而道德是内心约束,告诉你老师的上限可以达到什么高度。上限和下限,一个是天,一个是地。

第二个层面是讲才华的,对应的是第4和第5章,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让自己拥有作为教师的基本能力。这两个内容一个是内在的,文化素养让你有了教师的内在;一个是外在的,掌握基本能力使你可以对外教学。这就是告诉你,做老师要内外兼修。

所以这一内一外,一上一下,就是告诉你做个好老师,在才华上要内外兼修,在品德上要立地顶天,这样才算德才兼备。

这样一想,是不是几章之间的关系就非常确定了?内容要讲什么,也有个清晰的概念了。我们不仅知道内容讲什么,也要梳理出它为什么这样讲,这就是逻辑梳理的意义了。

接下来再说说第二层内容的分析。

(二)第二层逻辑

1、职业理念

职业理念有三个内容: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

这个内容简单理解成:老师教育学生,即可。

2、教育法律法规

教育法律法规里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教育法律法规概述、我国主要教育法律法规解读。这两点主要将的是教育法规的总述和具体有什么类型的教育法规。所以也可以合为一个部分,变成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

第3点的“教师的权利与义务”,第4点的“学生权利保护”,就是在教育法规基础上的分点。这部分内容还是可以用“老师教育学生”这条逻辑关系串在一起的。

3、教师职业道德

这部分包含两方面内容:中学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行为。

其实这两点就一个词可以概括:知行合一。道德主讲知,行为讲行,老师要知行合一。

4、文化素养

这部分包含五个方面内容:历史文化素养、传统文化素养、科技文化素养、文学素养、艺术素养。

这五个方面比较散,所以我自行做了个逻辑来理解:老师要有传道、授业的素养。

首先是历史文化、传统文化——讲的是老师承接前人的需要具备的素养,这个责任就是传道,传承历史,延续传统。

然后是科技文化素养、文学素养、艺术素养——讲的是老师启发后人需要具备的素养,启发后人就是授业,针对不同的学生授业,要能文理艺皆通。

理科——讲科学;文科——文学素养;艺术生——艺术素养

5、教师基本能力

这部分有四个内容:信息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

想一个流程:先接收外部信息,经过大脑逻辑思考处理后,就能够理解信息,理解后再通过写作输出到外部。

或者概括为:看想读写。

有了这个理解,整个篇章结构就可以牢牢把握了,基本可以达到不记而记的效果。

最后的总结图:

PS:图片原“上限”“下限”标错了,已改,感谢知友@晴天 的提醒。


关于逻辑思维与结构化思维,我最新写了一篇回答,里面分享了我最近几年研究出来的等分思维技术,大家可以到这里去学习:

第四层次 系统性思维

最后一个,比结构化思维更厉害的,是系统性思维。拥有系统性思维的人,能够全面地统筹学习过程,把一切有利于加快效率的方法为已所用,优化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步。

拥有系统性思维的人,学习的时候比别人更专注,看书比别人看得快,并且往往一看就懂,理解比别人更透彻,一理解就能记住,记得住还不容易忘。能达到这一层次的人,可以说少之又少。

码字不易,路过的旁友点个赞再走吧~

另外大家可以看看这篇以高中政治书本为例讲的背书经验:

应评论区的要求,写了一篇背书实操:

记忆宫殿背国学经典类:


更多干货可以到我公众号【飞行的大脑】瞄一瞄~




  

相关话题

  有什么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记忆力? 
  为什么「NH₄H」这一物质从未被证明存在,却在高中化学习题中反复出现? 
  高考应试制度与衡水中学模式有必然联系吗? 
  真的能做到“学的时候好好学,玩的时候好好玩”吗? 
  同时从小学一年级入学的人,多少能读到高中、大学?一本、二本、211、985、硕士、博士比例是怎样? 
  班里的一女生违反了校规三次,第三次的时候我直接气不过在教室里质问她,我感觉我有在刻意针对她,怎么办? 
  你在老师办公室见过哪些令人窒息的操作? 
  考不上高中,以后怎么办? 
  你在高中时听说过/做过什么轰动全校的事?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回应满分作文:评卷程序没有任何问题,这样的满分作文到底是尊重个性化,还是鼓励诘屈聱牙? 

前一个讨论
刘备得知关羽被杀,声泪俱下晕倒在地,为何闻听张飞死讯,只说了四个字?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论acfun(简称a站)现在的处境?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