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阶段迷茫是一种常态。
原因是不自知,且对社会博弈环境缺乏认识因此无法制定目标。
在大学前的12+年学习中,学生的目标和自我评估都来源于他人或固定规则,目标是经考试通过教育的过滤器:中考还有高考;自我评估则使用分数和各种证书、竞赛成绩,都是可量化的。
在经过高考过滤器后,大学阶段面临未来选择的时候,这些来源于他人和固定规则的因素消失了。
习惯了用分数做自我评估的大学生,在考虑未来时,会突然意识到,分数除了通过固定过滤器以外,在社会博弈中的价值非常可疑,而目标也很难被量化,因为社会中个人评价的维度非常多,不仅仅再是可见的可以量化的东西。
这就像习惯了打固定靶的射击运动员,被告知几年后要被放入荒野生存,迷茫是正常情况。
大学的教育在课程以外的很多设置,试图模拟社会博弈,以挑战杯、实践课、社团、学生会等形式来进行补充训练,但是由于大学老师、教育体系和模拟对象本身就脱离社会,以及这些模拟的环境过于单一,所以实际上多数沦为了类似幼儿园过家家的无效演习。
要解决这个问题,大学生首先需要建立自我评估的体系和方法,通过不断的实践迭代来验证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以及优势。
比如,认为自己适合销售平易近人的,假期去实践一个柜台销售的兼职,看能够平心静气的搞定顾客,能否业绩超出一般水平。
比如,认为自己有商业才能的,去做一些行业调研,行业分析,做出一个PPT或者报告,让行业专家进行评判。
比如,认为自己在某一方面的兴趣很浓可以成为专家,那么在这个领域,去B站做个up主,看做出来的内容是如何被评价的。
通过真的面向大众的实践,去迭代自我认知,迭代的同时发现不足,进而找到自己应该投入精力进行的方向。
其次,大学生要学会了解社会,调研和分析行业趋势,调研和解析意见领袖。
看知乎就知道,我们的大学生多数勤于发问,勤于思考,而吝于调研分析。
缺乏调研,信息都是从意见领袖或大众认知而来的,这种思考的价值非常低。因为多数二手的意见带有噪音、缺失、偏见,也尝尝带有非普适的,与当前时效强关联的一些观点。
在建立足够强大的思维维度优势(绝大多数人一辈子做不到)之前,依靠二手意见的思考,实际上无法提供足够有效的决策支持。
所以学会调研方法,学会信息收集,也就是情报学的基本内容,是个人认识社会博弈态势的基础。
用自己调研掌握的信息,构建一个分析模型,然后与意见领袖和大众共识进行对比,把后者作为迭代和完善自己思考的工具而不是基础,才是正路。
当自我认知的客观性具备了,对自己有数了;然后对社会博弈环境的了解也有自我的观点和认知的时候,目标很容易根据个人的优势和对未来的判断去构建。
而实现目标的关键路径和过滤器也就非常清晰了。
这时候,迷茫就消失了。
以上。
希望对你有用。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