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以人类现在的科技水平能逆向破解超过我们多少个世纪的科技产物? 第1页

  

user avatar   xi-baob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说的破解,基本就是工程上的拆解、复制。说白了就是仿制、抄袭。技术上几十年的差距就不行了,更别说世纪。我下面说的都是以完全仿制为前提,不包括达到一样功能,用别的方法实现。

电脑的CPU就是眼前一个很难仿制的东西,但集中行业内的力量多拆解几个做模版,仿制也不是难事,这前提是咱们其实也知道CPU的构造、工艺,只是想抄一下CPU内的电路设计。基本只是经验差距,没有技术差距。

回到1958年,美国支援给台湾响尾蛇红外导弹,8月交付、9月列装,当月底就首开人类空战中第一次使用导弹的先河。当年咱们就获得了因为没有爆炸而坠落的几乎完整的响尾蛇红外导弹。

在 9 月 24 日温州地区的空战中,国民党空军发射了 5 枚美国响尾蛇导弹,其中一枚弹头坠地而未爆炸。中国政府发动了大规模抗议活动,并将导弹的部分残骸作为美国的罪证在北京展出。事后,我方获得未爆炸的“响尾蛇”导弹 1 枚和部分残骸。这枚导弹被运到北京后,中央有关部门决定解剖分析和仿制“响尾蛇”导弹,汤定元接到了参加这一解剖分析工作的通知。1958 年 10 月 3 日上午,在国防部内召开了布置解剖分析及仿制“响尾蛇”导弹的任务,定名为“55 号”任务,要求到 11 月 25 日复制出一枚来。
此举成为我国空空导弹发展的开端。“55 号”任务由一个委员会领导,委员会的主任是聂荣臻元帅,实际负责人是三机部部长助理钱之道,他后来调任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

研制导弹武器当时在国内还是件新鲜事,没有任何技术基础,特别是红外制导的导弹,因而周恩来总理出面从苏联请来了一个 10 人专家小组,帮助中方解剖分析。在解剖分析过程中,这 10 位苏联专家起了主导作用。其中有一位专家介绍了导弹对红外探测器的要求,需要用黑体辐射来标定入射辐射的功率,需要测定红外探测器的信噪比等等,这对汤定元来说都是全新的知识,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从头学起。

  同年 11 月下旬,导弹的解剖分析工作结束,汤定元回到了原来的研究课题。12 月 3 0日,汤定元被告知物理所需要承担红外制导导弹用的硫化铅红外探测器,并让他担任来自国内 9 个单位 18 人攻关小组的组长。次日,他就和这些年青的科技工作者一起投入了紧张的工作。大家白天黑夜“连轴转”,周日、节假日都在实验室里,那时,他们是用化学沉淀方法和高温敏化制备硫化铅探测器的,与此同时还安排了更多的精力,来建立包括黑体辐射源、噪声频谱仪和光谱响应测试仪等设备。第二年 5 月,实验设备都设置好了,制成的探测器也通过了正式的测定,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过了很多年汤定元才知道,当初对“响尾蛇”导弹的解剖、分析工作结束之后,苏联专家带走了分析总结报告和部分导弹残骸实物。两年之后,苏联专家将“响尾蛇”导弹仿制成功,型号为 K-13,并作为米格-21 战斗机的制式武器。限于我国当时科技和工业水平,我国并没有仿制成功“响尾蛇”导弹,1962 年,我国在引进米格-21 战斗机技术的同时,作为配套武器引进了 K-13 空空导弹的技术,将其国产化之后,成为我空军装备的第一代空空导弹 PL-2。

上文中,许多测量技术、研究方向还是苏联人指导的,可见我们不但却少经验,更没有技术,甚至连概念都没有,很有一种地球人看外星科技的意思。

美国是1946年提出红外制导的概念,1953年底前试射了13次全是失败,第14次才成功击中目标,到1956年正式投入使用,用了10年的时间。苏联人仿制用了2年,咱们站在门外看了一眼,迈不过技术上的门槛。

苏联的仿制品和美国人的有多像?

经过紧张的工作,K-13 于 1961 年开始投入使用。由于是仿制响尾蛇,K-13 的结构和响尾蛇十分接近,以至于连零部件的数目都一模一样。许多年后,苏联工程师们承认,通过仿制响尾蛇导弹,苏联工程技术人员们就好像上了一堂很不错的“导弹设计课”,由此苏联及其东方阵营的导弹设计水平也大大的提高了。

连当时的苏联都还可以从中学习到东西,可见同时代的中国压根是没机会搞出来的。


上图,第一代K-13 的引导头组件,全分离元件电路(今天是集成电路)。

上面5个捆了2道的黄白色管子是手指粗细的真空三极管。今天我们使用的是晶体三极管,考虑到用途,今天单独做的话只需要一颗芝麻的体积就可以了,而CPU里则有30亿个晶体管。

引用来自

响尾蛇空空导弹的故事



  

相关话题

  如果宇宙是无限的,会有海绵宝宝存在吗? 
  作为原 IP 粉丝,你觉得《黑客帝国 4:矩阵重启》拍得怎么样? 
  对人类推动最大的学科是物理还是数学? 
  一个湖的水量是怎么测出来的? 
  诺贝尔奖有没有过了很多年之后证明是错的或者不是很严密的? 
  为什么材料受热膨胀而非收缩? 
  数学中那些高明的变换技巧是否有规律可循? 
  如果人类到了四维空间,会发现什么? 
  科幻小说之父是谁? 
  听说人的细胞分裂次数有限,那么经常受冻导致皮肤细胞死亡,更新速度更快,所以衰老更快对吗?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伊万卡坐上总统座位拍照?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在知乎求推荐笔记本的大学生都要求能处理图像,剪辑视频?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