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从组织者的角度来分享一下我的体会,利益相关,不匿。 :)
Gopher大会日程安排和内容都是我这边来策划的。我从策划者的角度谈谈对演讲主题质量的一些看法。
首先我会了解目前Go主要的两方面应用,语言层面的和应用层面的,针对应用层面的主要是过去一年中社区里面很多我认识的和听说的项目,开始找这些人了解项目情况,和演讲者一起讨论分享的知识点是否撑得起一个大会的演讲,所以很多大纲的内容都是经过我和演讲者反复的探讨之后出来的。语言层面的主要是找那些对于语言层面深入了解的演讲者,例如雨痕,tonybai等人,希望他们能够深入浅出的给大家分享一些语言层面的东西。
第二个就是大方向上面的规划,例如今年我主要是筹划三方面的知识:微服务应用、大数据应用和金融企业应用。所以会在这三个方面找相应的项目应用实战来参加。
第三个就是国际讲师的邀请,Go team肯定是每年都会邀请的,今年也是邀请了Google Cloud的
Francesc。同时也会对国外多个Go core developer发出邀请,今年也邀请到了Dave给我们带来新的关于Go里面的pragma。
每一年的Gopher大会内容基本上都是经过我反复的review,我也是从一个听众的角度去分析到底这个是不是我感兴趣的点,希望今年还能给大家带来技术干货满满的大会。
很多人会说很多大会成了基友见面会,其实从我的角度来讲,我肯定还是希望大会的内容对参会者有直接的帮助。当然,不是所有的演讲内容都能满足所有听众需求,这时候大家的线下见面会就变得有意义了,跟讲师或者其他参会者多一些面对面的讨论和交流,尽量让自己参会的收获最大化。不过国内的参会者大多还是比较腼腆 :) 一般吃饭、聊天也是自己公司的同事一起。希望都能更open些。所以我也是希望在每次转成过程中,增加抽奖环节,上台自我介绍等环节让大家更多的展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