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韩寒把自己挖空了。
韩寒在《后会无期》里使用的是自己的大成之作《1988:我想和世界谈谈》的公路片玩法,是一个自己比较擅长的题材,中间夹了自己早年杂文时候特别喜欢的一些灵感碎片,比如小镇荒废,嫖妓,群演,台球厅,越野车和摩托车,你坚信了很多年的理想最后发现是放了个屁。
这一部的韩寒是很纯粹的,把这些自己熬了很多年的灵感碎片拼进去,不太完整,但很闪光。
而到了《乘风破浪》韩寒主要在挖的是自己的小镇情怀,全片没有一点大城市的影子,核心就是在说小镇那个时代在他眼里多美好,顺便一提这个在《他的国》里也写过了。
这属于上道了,属于真正有文学叙事核心的内容,所以电影成片质量很佳。
结果到了《飞驰人生》韩寒挖光了自己的积累,只能放出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赛车。
如果韩寒有一部巅峰作,那一定是赛车片。
结果他搞砸了。
他把自己的灵魂都掏出来塞进了后半段,结果这个灵魂没传达好,在前半段被开心麻花安进去了一个不合适的头。
可是,这时候,在已经把自己对赛车的爱,甚至把对徐浪的悲悯都掏出来之后。
韩寒,这个人,他还剩下什么呢?
少年时让他成名的那些闪光碎片,用过了。
青年时对过去单纯生活的怀念,用过了。
成年时对赛车纯粹的热爱,用过了。
最后韩寒从肠子里抠出了自己最后的一点摩托车情怀,想讲讲自己的叛逆,发现太空了,又只能往里面疯狂填自己臆想出来的情谊和网上看来的社会困境。
结果就变成了这样。
如果韩寒再拍一部电影的话,我认为韩寒只有碰一个题材才能翻身:
冤屈。
如果韩寒敢把自己11年后被冤屈时的心情撕开给大家看,也许能出一部好电影。
不然的话,他可能就只能讲讲自己如何在N个女朋友之间周旋的经验谈了
其实我从小到大见到的残障人士并不是很多,小时候以为是残疾人数量很少,长大了才知道是因为我们给与他们的支持可能还太少,不足以让他们可以自在地出现在大街小巷。
所以看到这个康复师在镜头前侃侃而谈的样子,我觉得很高兴,因为他自信、耐心、温和,和大多数人没什么两样。如果我是一个听障患者,我一定能从他的身上汲取到继续生活下去的力量。有他的帮助,越来越多的听障朋友才能鼓起勇气走上大街,过正常的生活。
小时候接触到的残疾人士,大多不是这样。比如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哑巴爷爷,他应该是从小听不见,所以也不会说话,日常就是默默地坐在老城小巷的一个角落,勤勤恳恳地给顾客修鞋。我上下学常常会经过他,但是没什么交集。
后来有一次,我妈让我把家里的鞋拿去给他修,修完以后要给钱的时候,他居然摆手不要。旁边一个卖菜的大妈解释了我才知道,原来是爷爷看我年纪太小,不收钱。说实话,我日常经历的更多的是看我年纪小,多收钱的(比如买菜),第一次被“免单”,对象还是个赚钱不易的聋哑老爷爷。
结果回家我和爸妈说没给钱,我爸妈还开玩笑说以后都让我去,给我整生气了,后面家里有鞋要修的时候,我都让我爸妈自己去。
现在基本上也没人修鞋了,不知道老爷爷还在不在世,愿善良的人永远被温柔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