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法评价,因为目前根本无法得知具体情况。
如果按照成昆的说法——
张无忌竭力抵御热气的煎熬,圆真的话却仍是一句句清清楚楚的传入耳中,听他说道:“我师妹和我两家乃是世交,两人从小便有婚姻之约,岂知杨破天暗中也在私恋我师妹,待他当上了明教教主,威震天下,我师妹的父母固是势利之辈,我师妹也心志不坚,竟尔嫁了他。可是她婚后并不见得快活,有时和我相会,不免要找一个极隐秘的所在。杨破天对我这师妹事事依从,绝无半点违拗,她要他带去看一看秘道,杨破天虽然极不愿意,但经不起她软求硬逼,终于带了她进去,自此之后,这光明顶的秘道,明教数百年来最神圣庄严的圣地,便成为我和教主夫人相会之地,哈哈,哈哈——我在这秘道中来来去去走过数十次,今日重上光明顶,还会费什么力气?”
(附带一提,连载版阳顶天叫杨破天)
如果只看阳顶天的说法——
张无忌心想不错,便轻轻拆开封皮,抽出一幅极薄的白绫和两页黄纸,只见绫上用墨笔写着:夫人妆次:夫人自归阳门,日夕郁郁。余粗鄙寡德,无足为欢,甚可歉疚,兹当永别,唯夫人谅之。三十二代衣教主遗命,令余修习乾坤大挪移神功有成之后,率众前赴波斯总教,设法迎回圣火令。本教虽发源于波斯,然在中华生根,开枝散叶,已数百年于兹。今鞑子占我中土,本教誓与周旋到底,决不可遵波斯总教无理命令,而奉蒙古元人为主。圣火令若重入我手,我中华明教即可与波斯总教分庭抗礼也。
结合下来就是——阳夫人自幼和成昆相恋,而阳顶天也喜欢阳夫人,但阳夫人心中很可能爱的始终是成昆,但嫁给了阳顶天,却又和成昆私通,导致了悲剧。
但问题是什么?
两位男方的说辞都找到了,女方的呢?
从头到尾,女方到底是怎么想的完全没提。
而这件事就牵扯到了问题的核心——到底当年为什么阳夫人会嫁给阳顶天。
对,这件事其实才是真正牵扯到事件核心的部分,也是给三人分责的部分。
从张无忌和小昭的说辞其实并不能得出结论——
张无忌读到此处,轻轻叹了口气,说道:“原来阳教主在写这信之时,便已知道他夫人和成昆在秘道私会的事了。”见小昭想问又不敢问,于是将阳顶天夫妇及成昆间的事简略说了。小昭道:“我说都是阳夫人不好。她如心中一直对成昆忘不了,原不该嫁阳教主;既已嫁了阳教主,便不该再和成昆私会。”
这段说法的问题有二:
从阳顶天的话语,只能得知两点:
只从这样的说辞,自然是得出阳夫人是错的这一结论,因为这段说辞里的确是阳夫人的错。
但实际上,有没有男方对女方真爱,而女方和别的男人跑了,但实际不是女方的错的例子呢?
真有,还就在金书里。
那就是完颜洪烈和包惜弱呀。
完颜洪烈对包惜弱不好?包惜弱最后没跑?
当然,包惜弱改嫁本就是以为丈夫死了(那时候她并不知道是完颜洪烈害的),和阳顶天一事有点区别。但她一看到前夫就直接跑人了,这能说是包惜弱的错吗?
所以现在有一个很大的疑问点就在这——阳夫人到底为什么嫁给阳顶天?
这件事会直接影响故事的走向。
如果阳夫人就是自己意志不坚定,看阳顶天有权有势,被软磨硬泡就心动嫁人了,然后还出轨,那的确是她不守妇道。
但如果本来就是阳顶天以势压人呢?通过威逼利诱她父母把女儿许配给他呢?古代最看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甚至有可能阳顶天及其手下来暗示阳夫人,让她怕了呢?
所以成昆这句“我师妹也心志不坚,竟尔嫁了他”可以有三种解读方式:
三种说法都说得通。
从两位男方的说辞,唯一可以确认的有关阳夫人的事,也只有阳夫人的确不爱阳顶天,爱的是成昆,因为两人都提到了阳夫人嫁过去后并不开心。
而从两位男方的态度,也得不出到底阳夫人到底是为什么嫁人。
成昆就说是阳顶天势大、师妹父母势力,这两点显然是说不是师妹的错,而“心志不坚”就模棱两可了,没有具体时间配合无法解读。
阳顶天则什么都没说,他写信本来就是安排后事的而已。
而阳顶天有没有强逼,正反两种说法都可以。
两者其实并不矛盾,人类就是这么复杂的。对心爱的人千依百顺,但独占欲也特别强,完全是人之常情。毕竟比起完颜洪烈来,这种事算什么?
所以从阳顶天来推测也是得不出结论的,阳顶天自己都只是个工具人。
按照阳顶天的身份背景,理应一个比较重要、丰满的人物,但金庸其实也没多费笔墨。仔细想想阳顶天牵扯到了很多人和重要事件,但人物刻画在哪?
基本上提到阳顶天,一定是拿他当借口出点事。成昆为什么恨明教?因为阳顶天。金花婆婆为什么反明教?因为阳顶天引发的一系列故事。三渡为什么恨明教?还是因为阳顶天。
而这些事件引发了三段主线,却都完全没认真刻画阳顶天,很多时候甚至连一段回忆都不舍得。
这就导致了阳顶天一直被提到,但人物却一直不明晰。
妥妥的工具人。
所以阳夫人到底什么性格?经历了什么?有什么心路历程?动机是什么?
也全都没提。
说到底,阳夫人和阳顶天一样,也就只是个工具人,她存在的意义仅仅是让成昆和明教结怨,至于更详细的,金庸也懒得费笔墨了而已,等引出明教内讧的真相后,这个人物也就没意义了,也就再也不提了。所以你看自此以后,哪怕设定上成昆那么爱阳夫人,为了她直接坑害徒弟,然后废了大半的人生捣灭魔教,后期连提都没再提她一嘴。
如果前面插一段三人的回忆,后面也一直提到成昆身上时刻佩戴着师妹的定情信物,死前还回忆一下与师妹的生活,这个人物是不是马上立起来了?
但没必要,就工具人而已,浪费这个时间干什么,而且金庸也不打算让成昆讨喜一点。
阳夫人比阳顶天工具人得更彻头彻尾。
所以三人到底谁对谁错?
不知道,这纯看金庸怎么想,但他是故意不写的。
所以我认为这件事说谁对谁错都可以,反正都有道理。
毕竟金庸自己故意留白,他自己压根就懒得浪费这个时间却详细刻画三人,当个背景故事大家自由发挥想象即可,那作为读者,为此争论也没多大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