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培行业,文件中写道,“平衡家庭和学校教育负担,严格规范校外培训。”
因此,校外培训是否规范,是否虚假宣传,是否消防达标,是否超前教育,是否提前收费,是否埋没了天才,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教育负担,哪怕校外培训比校内学习还正规,效果还好,只要没有减轻家庭的教育负担,那就是原罪,需要严格规范,严格到什么程度,规范到什么程度,以效果为准,文件中还说,到2025年,教育负担明显减轻。
这个文件一出,教培行业的血雨腥风就要来了。
如果说生育养育的成本是100,现在国家说帮你把成本下降了10,成本变成了90,你愿意生吗?
不能说一点用没有,对于那些心理成本线在90的人,有用,会生,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生孩子除了为国家贡献人口红利和社保续动力,有没有问过老百姓,还得到了什么?别扯什么人伦幸福,这难道之前大家不知道吗?
想要彻底解决问题,必须扭转思路,要让老百姓清清楚楚的看到生孩子能得到什么。现在生养成本再怎么靠政策降低,对于一个家庭养育一个孩子所付出的时间、精力、心力、金钱、风险、机会成本来说根本微不足道。
生养孩子,能不能实打实的奖励不菲现金、奖励好车、奖励好房、奖励好工作?
想花小钱办大事,哪有那么容易。
当年我d是怎么发动群众的,靠说:老乡,跟我走,老蒋要你1万的税,我只要8千。然后大家都脑袋别裤腰上跟你干了?
啥叫,重磅?
——老乡,参加红军,分土地。
这才叫重磅。
整理下这半年我对促进生育问的吐槽:
第一,在房价问题无法短期内甚至无法在一定时期内解决的情况下,您要百姓敢生,那大龄人口就业保障的问题总得先解决吧。35就失业在很多行业成为普遍现象,年轻人看在眼里,知道自己未来的收入无法保障,如果再没房子,一家带孩子没了收入还没房子睡大街的危险都存在,哪个敢生?
第二,促进生育对地方政府的好处一定要明确,因为目前没有地方政府会重视促进生育,有钱的城市直接”抢人”就像,自有大把年轻人来比促进生育成本低风险小。没钱的城市和农村生育人口也得跑去大城市和自己没关系。不把生育率放到GDP的高度,地方没有动力采取实际行动的(如保障房廉租房的建设,公立幼儿园的建设等)。
第三,现阶段低生育率,本质上是百姓对生活水平的目标和社会对生活水平的供应能力(高收入岗位,大龄人口就业岗位等)严重不匹配,在无法快速提升社会供应能力的情况下,您就得从文化作品入手降低百姓对生活水平的过高目标期待。那些消费主义的文化作品要砍,现实节俭也能带来品质生活的作品要大力推。
第四,要合理的引导父母降低对孩子的期待,要加大教育资源分配公平化,要大幅降低兴趣爱好教育的回报(把烈士子女之外的高考加分全砍了),要杜绝在年轻父母和准父母间制造焦虑。
看来下半年我还得继续以上吐槽。
先来一轮敬酒,看看效果。
要是你们不肯好好生孩子,莫谓言之不预……
一)我们要保住人口。
二)我们不搞发钱那一套
三)我们不养懒人。
四)我们要保住人口
五)你们牺牲一下,我们不搞发钱那一套
六)我们不养懒人,每个人都要做贡献
七)我们要保住人口
八)我们不搞发钱那一套
九)我们不养懒人,少交点税还行
十)我们不要保住人口
十一)你们多做点工作,我们不搞发钱那一套
……
……
……
……
翻译了一下,差不多就是这几句不断循环吧。
破防是破防了,但然并卵。
==================
来,我来暴论几个有用的。
第一,收双职工税,两个人上班,把工资少的那个钱全都没收。
第二,收内卷税,公共资源占用税,地铁票价格*5,公交车价格*2,个税门槛提高,税率*5,奖金和加班费税率80%,你不能上班了?要的就是低收入者没办法上班,回家种地去。
第三,反垄断法*1000。
第四,按户口发土地使用权,死亡时回收国库。
第五,社会地位高的职业收社会地位税,目标是扫大街工资比律师医生计算机的高。
第六,卖批条枪毙,批条应该按户口分配,复杂点的比如生十个可以当英雄妈妈,英雄妈妈可以经营烟草生意。简单的比如生四个可以当英雄妈妈,英雄妈妈可以选个儿子包分配去卷烟厂卷香烟。
等等。
其实总结下来就两大类。
第一个是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按户口分配,可以有差距但不能有很大差距。
第二个是多吃多占的统统枪毙。
第三个是书中没有黄金屋,书外还有颜如玉。降低教育水平。
以下是关于卫健委新闻发布会[1]内容的分析。
1、卫健委拒绝正面回答“取消了社会抚养费,是不是意味着在生育四孩、五孩子之后不再有处罚措施?”。他们的说法是:“不应夸大社会抚养费对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我们一直积极推进社会抚养费的改革;三孩政策也是计划生育政策,虽然我们在逐渐放宽,但是计划生育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还是要继续坚持的。”
2、卫健委拒绝正面回答路透社的敏感问题,“中国是否考虑改革移民政策,鼓励更多外国人来中国?”。回答问题的人当做没听见。
3、卫健委表示,“根据我们对2021年上半年人口出生监测的情况来看,今年的出生人口和生育水平仍然会呈现走低的趋势。”已知“2020年出生人口1201万[2],2020年死亡人口997万”,请用合理逻辑论证“2021年中国人口负增长的可能”。(7/25日发现统计局在不久前已经根据七人普数据,修正更新2010-2020年间的总人口、出生率、死亡率数据)
4、不会有直接发钱进行生育补贴的行为。
5、卫健委使用了明显错误的数据。“现在0-3岁的婴幼儿全国有4200万左右”。已知0-3岁婴幼儿对应2017-2020年出生的人,那么0-3岁合计应该在5900万以下,刨除意外、患病死亡的,应该在5800万。这个数据明显是个非常错误的数据。(具体0-3岁出生人口相加为5944万人。)有评论区指出:0-3岁在这里是封闭区间,结合最新统计局数据推测,应该指2018-2020年出生人口,数据为4185万,那么这句话的正确表达应该是这样的:“现在0-2岁的婴幼儿全国有4200万左右”。我这里举一个统计局自己说明数据的文章,给大家科普人口统计中年龄段的意思。2021年5月11日,统计局发布七人普公报数据。其中的0-14岁人口为25338.4万人,而知乎关于人口普查信息下,原来有一个高赞回答,弄错了0-14岁的区间,少算了一年。因为0-14岁普查人口和过去15年抽查人口之间,存在误差,引起了质疑,统计局在5月12日专门发文解释,原文还科普了年龄段区间问题,原话是这样的:“此外,有的网民用的是14年数字,而0—14岁覆盖的是15年。[3]”
题外话:
2016年实施全面二孩的记者新闻发布会[4]上,时任卫计委(现卫健委前身) 王培安副主任表示:“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今后几年出生人口总量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最高年份的出生人口预计超过2000万人”;“长期看,到2050年,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将增加3000万左右”。
2021年5月的七普新闻发布会[5],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指出,“全面两孩”政策取得了积极成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2016年和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大幅增加,分别超过1800万人和1700万人,比“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分别多出200多万人和100多万人。由于生育政策调整的因素,全国多出生“二孩”数量达1000多万人。
分析:2011-2015年全国共计出生人口为9057万人(未使用七人普修正之前为8200),2016-2020年全国共计出生人口为7822万人(未使用七人普修正之前为7682)[6],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合计少出生了1200多万人(未使用七人普修正之前为500多万)。而统计局指出:“二孩政策导致多出生二孩1000多万人”,也就是说,排除三孩和多孩干扰(基数太小对分析影响不大),一孩出生数量合计少了2200多万。换句话来说,就是五年的时间,我们年轻人由于总数量和生育意愿等原因,客观造成少生了2200万人。数据不在于怎么说,而在于你怎么分析。
结果有两种可能性,
第一种是政策失败,生育率下降,劳动力供应量继续锐减,劳动力价格不得不暴涨
第二种是政策成功,生育率上升,劳动者必须养三个孩子,劳动力价格不得不暴涨
毕竟孩子生下来十八年后才是劳动力,十八年内只是消费者对吧
成本客观存在,再降低也还是有成本的
我对我国的未来是很有信心的,但过程中确实会再走一些弯路
首先这是Fed一月 memo
先说结论:
FOMC 维持利率在 0-0.25% 不变。且确定 3 月完全停止 QE,同时 3 月加息也是箭在弦上,基本会后声明皆符合市场预期,没有太多的意外。
Powell 记者会确实是偏一点点的小鹰派,但我也认为,Powell 的说法不至于拉升市场加息预期至 5次 、并拉升缩表预期至上半年,反而比较像是在强化加息 4 次之预期。
另外我个人觉得,一些中文媒体似乎误读了Powell 记者会的部分片段,下面 Allen 再进一步说明。
1. 3 月加息停止 QE 早已定价
本次会议 Fed 再次确认 3 月将准备第一次加息,并同时停止 QE。
Fed 也再次重申,货币政策是要支持美国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与通膨长期均值维持 2.0% 的两大目标。
这部分我想市场早已定价,这裡完全不会是问题,所以我们不讨论太多。
2.未来加息在每次会议都可能发生 (?)
Powell 的原文说法是:Won't Rule Out Hike Every Meeting.
但我有看到部分中文媒体写:不排除每次会议都加息的可能性。
上述我想或许是误读了 (还是其实是我自己误会中文的意思 ?)
我的理解是:Powell 是说加息在未来每场会议都可能发生,指的是“不会在特定月份才加息”,不是说每场都要加息。
Powell 说得很合理,经济本来就是动态的,加息本就不会侷限在什麽月份才启动,端看当时的经济状况而定。
我认为Powell 上述说法,并未延展今年加息预期至五次或更多,若有这种想法,那绝对是误读了。
3.更大规模的缩表?
Powell 在记者会上提到,Fed 需要更大规模的缩表,但请大家不要恐慌,因为我又觉得部份中文媒体过度解读了。
我认为Powell 说到的“更大规模缩表”,在思维上指的是:
因为当前 Fed 资产负债表高达 8.9 万美元,这是新冠疫情爆发之前的两倍大,显然在绝对规模上是非常巨大的。
而上一轮 2017-2019 年 Fed 缩减资产负债表,是自 4.4 万亿美元缩到 3.7 万亿美元停止,缩表的幅度大概是 15.9%,共缩减了约 7000 亿美元。
确实每次缩表的经济背景绝对是不一样的,所以幅度也绝对不会相同,但我们随便抓,假设本轮缩表将缩减 10% 资产负债表规模,那麽这也要降低 8900 亿美元,规模当然很大。
但我认为,不需要过度恐慌在“更大规模缩表”这几个字上。更重要的,我认为是“Fed 缩表的速率是多少?”
我相信缩表没问题,缩表太快才是问题,因为缩表速度若太快,将直接影响的会是美债殖利率升速、以及殖利率曲线的斜率。
这点Powell 也非常清楚,Powell 在记者会上也不断强调,联准会内部尚未具体讨论到一切缩表的进度,要等到 3 月再说。
4.缩表比较可能落在下半年
Powell 在记者会上说明,希望在加息至少一次之后,再来开会讨论缩表的事情,且委员会至少将讨论一次,才会做最终拍板。
更重要的,Powell 希望缩表的进程是有秩序的、是可被预见的过程。
从上述Powell 丢出的时间表看,我个人认为缩表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份,因为在 3 月加息后,Fed 才会来讨论缩表。
我个人相信 Fed 现在内部早已在讨论缩表,但委员会显然尚未准备好来与市场沟通缩表的前瞻指引。
而缩表这麽大的事情,我个人认为 Fed 需要起次跟市场沟通 2 次,并把缩表规划说得非常清楚之后,才会开始进行,所以比较合理的缩表时间,估计将会落在下半年。
5.最大风险:高通膨
Powell 在记者会上,大概提到了 800 万次的“高通膨压力”,并认为目前美国通膨风险仍在上升阶段,但预计 2022 通膨还是会回落。
Powell 说明,目前美国通膨居高不下,主要仍是供应链所致,白话来说就是供需仍然失衡,且供给侧 (Supply Side) 改善的速度是低于预期。
Powell 强调,目前美国高通膨持续存在,而美国经济要的是长期扩张,所以若要长期扩张,物价势必需要保持稳定。
这边开始进入正题了,我认为这是本次会议的最重要核心,是让我体感上,觉得 Fed 鹰派的地方。我认为 Fed 承认自己落后给菲利浦曲线 (Behind the curve),简单而言,Fed 这次的加息速度大幅落后给通膨。
由于 Fed 在 2021 年对于通膨的误判,先前 Fed 在 2021 年认为通膨在年底就可望自然回落,但也就是因为这件事没有发生,反而通膨还更为严重,所以目前才有使用加息来追赶通膨的压力。但当前宏观环境看,通膨的压力是来自于缺工、供应链紧俏等问题,再加上拜登政府的大力推行财政刺激在那边推波助澜~
所以这一次的通膨是来自于实体经济上的供需失衡问题,并不是金融市场过度投机、企业超额投资等问题,我认为 Fed 在这次的通膨问题上,能做得空间非常有限。
这裡将产生一个不确定性的较大风险,就是 Fed 只能靠货币紧缩去压通膨预期,但实体经济的根本性通膨问题,还是没有获得解决。变成最终 Fed 只能再用更剧烈的紧缩政策,去引导通膨预期走低后,尝试来压低实际通膨率,所以这裡将让 Fed 的紧缩路径,存在著较大不确定性。
比较好的处理方式,应该是直接去解决实体经济上的缺工和供应链/例如我之前提到的塞港问题,让实际通膨率自己走低、而不是靠 Fed 挤压通膨预期之后去引导。
谁可以去把坐在白宫裡疑似患有阿兹海默的白髮老头一巴掌打醒...还我特~
结论:我个人认为 Fed 今年将加息四次,不至于加息五次,而加息四次之预期,相信市场应该已经定价;至于缩表,相信市场尚未定价,估计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
如果 Fed 今年加息五次,我会感到非常意外,因为这意味著 Fed 很可能在 2023 年底、2024 年初,就因为美国经济放缓太快而需要降息,Fed 这波操作就会变得非常韭。
最后说说股市的想法目前 Nasdaq 已经插水一段时日,抑制通胀是当务之急,而股市所谓修正才多久已出现V转。对通胀而言意义不大,修正数月才可能有帮助~所以我之前一直描述为“恐慌”。因此对白髮老头而言,怎麽做才有利于中期选举就很清晰了。
最好还是坚持认为市场或已定价加息四次之预期,但缩表预期则是尚未定价的观点。
配置上美股我倾向持有科技权值股,一些 Megacap 的估值我认为合理、前景确定性较高,而这样也可以让你的收益贴著 QQQ 走。
考虑到一堆成长股腰斩,我也愿意加仓接刀成长股,但建议佔据投资组合的比例,或许不要超过 15%,如果选股功力不错,这裡就会开始让你的收益拉开与 QQQ 之类的差距。
最后,我相信人人都会想在市场下跌的环境裡接刀,接刀不是不行,但若接刀失败,斩缆我建议速度要快,我个人不考虑价投的话一次斩缆的比例都是 50% 以上。
首先这是Fed一月 memo
先说结论:
FOMC 维持利率在 0-0.25% 不变。且确定 3 月完全停止 QE,同时 3 月加息也是箭在弦上,基本会后声明皆符合市场预期,没有太多的意外。
Powell 记者会确实是偏一点点的小鹰派,但我也认为,Powell 的说法不至于拉升市场加息预期至 5次 、并拉升缩表预期至上半年,反而比较像是在强化加息 4 次之预期。
另外我个人觉得,一些中文媒体似乎误读了Powell 记者会的部分片段,下面 Allen 再进一步说明。
1. 3 月加息停止 QE 早已定价
本次会议 Fed 再次确认 3 月将准备第一次加息,并同时停止 QE。
Fed 也再次重申,货币政策是要支持美国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与通膨长期均值维持 2.0% 的两大目标。
这部分我想市场早已定价,这裡完全不会是问题,所以我们不讨论太多。
2.未来加息在每次会议都可能发生 (?)
Powell 的原文说法是:Won't Rule Out Hike Every Meeting.
但我有看到部分中文媒体写:不排除每次会议都加息的可能性。
上述我想或许是误读了 (还是其实是我自己误会中文的意思 ?)
我的理解是:Powell 是说加息在未来每场会议都可能发生,指的是“不会在特定月份才加息”,不是说每场都要加息。
Powell 说得很合理,经济本来就是动态的,加息本就不会侷限在什麽月份才启动,端看当时的经济状况而定。
我认为Powell 上述说法,并未延展今年加息预期至五次或更多,若有这种想法,那绝对是误读了。
3.更大规模的缩表?
Powell 在记者会上提到,Fed 需要更大规模的缩表,但请大家不要恐慌,因为我又觉得部份中文媒体过度解读了。
我认为Powell 说到的“更大规模缩表”,在思维上指的是:
因为当前 Fed 资产负债表高达 8.9 万美元,这是新冠疫情爆发之前的两倍大,显然在绝对规模上是非常巨大的。
而上一轮 2017-2019 年 Fed 缩减资产负债表,是自 4.4 万亿美元缩到 3.7 万亿美元停止,缩表的幅度大概是 15.9%,共缩减了约 7000 亿美元。
确实每次缩表的经济背景绝对是不一样的,所以幅度也绝对不会相同,但我们随便抓,假设本轮缩表将缩减 10% 资产负债表规模,那麽这也要降低 8900 亿美元,规模当然很大。
但我认为,不需要过度恐慌在“更大规模缩表”这几个字上。更重要的,我认为是“Fed 缩表的速率是多少?”
我相信缩表没问题,缩表太快才是问题,因为缩表速度若太快,将直接影响的会是美债殖利率升速、以及殖利率曲线的斜率。
这点Powell 也非常清楚,Powell 在记者会上也不断强调,联准会内部尚未具体讨论到一切缩表的进度,要等到 3 月再说。
4.缩表比较可能落在下半年
Powell 在记者会上说明,希望在加息至少一次之后,再来开会讨论缩表的事情,且委员会至少将讨论一次,才会做最终拍板。
更重要的,Powell 希望缩表的进程是有秩序的、是可被预见的过程。
从上述Powell 丢出的时间表看,我个人认为缩表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份,因为在 3 月加息后,Fed 才会来讨论缩表。
我个人相信 Fed 现在内部早已在讨论缩表,但委员会显然尚未准备好来与市场沟通缩表的前瞻指引。
而缩表这麽大的事情,我个人认为 Fed 需要起次跟市场沟通 2 次,并把缩表规划说得非常清楚之后,才会开始进行,所以比较合理的缩表时间,估计将会落在下半年。
5.最大风险:高通膨
Powell 在记者会上,大概提到了 800 万次的“高通膨压力”,并认为目前美国通膨风险仍在上升阶段,但预计 2022 通膨还是会回落。
Powell 说明,目前美国通膨居高不下,主要仍是供应链所致,白话来说就是供需仍然失衡,且供给侧 (Supply Side) 改善的速度是低于预期。
Powell 强调,目前美国高通膨持续存在,而美国经济要的是长期扩张,所以若要长期扩张,物价势必需要保持稳定。
这边开始进入正题了,我认为这是本次会议的最重要核心,是让我体感上,觉得 Fed 鹰派的地方。我认为 Fed 承认自己落后给菲利浦曲线 (Behind the curve),简单而言,Fed 这次的加息速度大幅落后给通膨。
由于 Fed 在 2021 年对于通膨的误判,先前 Fed 在 2021 年认为通膨在年底就可望自然回落,但也就是因为这件事没有发生,反而通膨还更为严重,所以目前才有使用加息来追赶通膨的压力。但当前宏观环境看,通膨的压力是来自于缺工、供应链紧俏等问题,再加上拜登政府的大力推行财政刺激在那边推波助澜~
所以这一次的通膨是来自于实体经济上的供需失衡问题,并不是金融市场过度投机、企业超额投资等问题,我认为 Fed 在这次的通膨问题上,能做得空间非常有限。
这裡将产生一个不确定性的较大风险,就是 Fed 只能靠货币紧缩去压通膨预期,但实体经济的根本性通膨问题,还是没有获得解决。变成最终 Fed 只能再用更剧烈的紧缩政策,去引导通膨预期走低后,尝试来压低实际通膨率,所以这裡将让 Fed 的紧缩路径,存在著较大不确定性。
比较好的处理方式,应该是直接去解决实体经济上的缺工和供应链/例如我之前提到的塞港问题,让实际通膨率自己走低、而不是靠 Fed 挤压通膨预期之后去引导。
谁可以去把坐在白宫裡疑似患有阿兹海默的白髮老头一巴掌打醒...还我特~
结论:我个人认为 Fed 今年将加息四次,不至于加息五次,而加息四次之预期,相信市场应该已经定价;至于缩表,相信市场尚未定价,估计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
如果 Fed 今年加息五次,我会感到非常意外,因为这意味著 Fed 很可能在 2023 年底、2024 年初,就因为美国经济放缓太快而需要降息,Fed 这波操作就会变得非常韭。
最后说说股市的想法目前 Nasdaq 已经插水一段时日,抑制通胀是当务之急,而股市所谓修正才多久已出现V转。对通胀而言意义不大,修正数月才可能有帮助~所以我之前一直描述为“恐慌”。因此对白髮老头而言,怎麽做才有利于中期选举就很清晰了。
最好还是坚持认为市场或已定价加息四次之预期,但缩表预期则是尚未定价的观点。
配置上美股我倾向持有科技权值股,一些 Megacap 的估值我认为合理、前景确定性较高,而这样也可以让你的收益贴著 QQQ 走。
考虑到一堆成长股腰斩,我也愿意加仓接刀成长股,但建议佔据投资组合的比例,或许不要超过 15%,如果选股功力不错,这裡就会开始让你的收益拉开与 QQQ 之类的差距。
最后,我相信人人都会想在市场下跌的环境裡接刀,接刀不是不行,但若接刀失败,斩缆我建议速度要快,我个人不考虑价投的话一次斩缆的比例都是 50% 以上。
一、不要因为人家是‘见习’,‘学徒’就认定对方只看盗版。
实际上在一本书六十万字以前(大概这个区间吧,没有仔细计算过),所有正版读者也都只是学徒,人家顶多只是没有打赏而已。
二、不是所有读者都是‘追读’。
网文里面除了狂热粉丝,不是你每更新一章就要看一章的。
绝大多数人找书看,都是等这本书三十万自上架以后,亦或者百万字养肥之后。
读者之间的阅读进度是不相等的!
三、不是所有读者都有‘留言’的习惯。
网文中沉默的才是绝大多数,包括你的正版书友群,评论区,本章说,都只是一小部分读者。
这些东西你不能不在意,但也不能完全当成圣旨。
他顶多就是个抽样调查,不是全面普查,代表不了所有读者的想法。
四、一本书永远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胃口。
我们有一句老话讲的好,不遭人‘骂’是庸才,世界名著都不是所有人都喜欢。
一本书发表的那一刻,就已经确定了是一个双向选择。
频道对上了,自然会有人看。
频道对不上,你就算是曹雪芹转世,雨果附身,莎士比亚投胎,也一样没有用。
五、许多读者在看到毒点时都会有一些矛盾的情感。
不是这个读者骂了你,他就不看了,没准他第二天早上起来一想,还是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啥,自然会再点开看。
绝大多数时候读者在评论区里面说‘劝退’,都只是一种情绪的发泄。
只有当负面情绪积累到了自己所能接受的阈值时,读者才会彻底弃书,而这种弃书是无声无息的。
六、盗版读者有转换成正版读者的可能性,正版读者也有转换成盗版读者的可能性。
早期网文因为需要‘盛大通行证’的转化,虽然开创了线上付费,但付费过程确实是一件麻烦事。
但现在的移动支付系统只需要扫一个二维码,不具备任何行动上的难度。
很多盗版读者不是因为他兜里真的没钱,揭不开锅,而是因为他已经养成了看盗版的习惯。
任何一部作品,说不定就跟哪个盗版读者看对眼,他就会转入正版的怀抱。
每一个盗版读者都是潜力股,同时正版读者也都很清楚盗版渠道,(因为太好找了)。
所以作者真正该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写好你自己的故事。
让盗版读者多来看你的书,让正版读者不会放弃你的书。
七,不要忽视读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不要忽视口口相传的宣传效果。
网文付费再怎么贵,一个人兜里面十几二十块钱总是能拿的出来的,别觉得这是蚊子腿,嫌小。
网文的订阅成绩本身就是一个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过程。
盗版读者和正版读者都是‘人类’,不要小看盗版读者的宣传效应。
很可能一个看嗨的盗版读者跑龙空发个帖子就能给你带来一堆正版读者,这都是很常见的现象。
八、网文里被人骂不代表书写的就不好。
网文的成绩只看追读,新增,只要这个东西有保障,就说明骂的越欢,看的越多。
网文圈里面有个梗,龙空骂的越惨,一本书成绩越好。
真正判断毒点的是新增断崖式下跌,周期性下跌,这才说明你书里面有个毒点一直在劝退读者。
真香定律适用于所有人,一边骂着真毒,一边津津有味的追着,完全是正常现象,人类的共性。
你这地方不合理,那个地方处理的不好,人设不讨喜,乱七八糟的建议有很多。
但没准他自己吐完槽过个七秒钟就忘掉了,这并不夸张,有些读者真的就是只有‘鱼的记忆’。
许多时候只是因为读者在某个桥段中阅读状态中断了,心里不爽,就是想找个地方吐槽一句。
虽然这种中断不是好事,但只要不是连续的,密集的中断,那就没有问题。
哪怕是在看西游水浒的时候我也一样吐槽,这猴子怎么这么笨,这宋江怎么这么阴险。
但该看还是会看,完全不打紧,这并不影响读者对西游和水浒的总体评价依旧是一本好书。
综上所述,作者亦或者运营官,书评版主,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选择性无视’。
造谣和断章取义,亦或者实在骂的太难听了给个删帖。
上升到人身攻击了,给个举报+禁言套餐。
遇到差评的时候冷静处理,学会调整自己心态,哪怕是阿Q精神都可以。
不要激化矛盾,不要刺激读者,不要陷入负面情绪的漩涡里影响码字,不要浪费时间去纠缠。
如果你浪费时间去跟读者骂战,不管他是正版还是盗版,都会影响到其他读者观感。
如果你遇到负面评论采用一刀切的粗暴手段,会发现堵不如疏。
他在书评区里面骂不到你,但有的是地方能造谣你,诋毁你,甚至更大范围影响潜在读者印象。
你可以删帖+禁言套餐,但不要滥用,尚未出鞘的剑才更具威慑力。
给自己设置一个标准,什么样评论友好交流,化解情绪,什么样的评论进行冷处理,什么样的评论删帖但不回复,什么样的评论直接禁言套餐大刑伺候。
想象一下自己就是没得感情的工具人,将评论按性质进行分类,根据定好的标准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