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谷歌公开 tensorflow 专用处理器 TPU?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chen-6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被TPU论文引用过的人顶着赶论文的压力强行来答一波。

先说一句题外话。。。这个世界是一个罗生门,每个人都在自说自话。学术圈的一小部分人也不能完全免俗,而科技圈 99% 的人都不免俗。每一套话语背后都有一个隐含的框框,只有掌握全部事实,才有可能跳出框框,获得真相。

-----------------------我是分割线----------------------

我是属于体系结构圈子里第一波(大约是2012~2013年之间)开始做神经网络加速器的。同一时间我知道的工作还有中科院陈云霁老师和清华的汪玉老师。

总的来说,TPU这次论文有很多有趣的信息,但性能并没有什么好惊艳的。

我拎出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说一说。

-----------------------我是分割线----------------------

1. 关于TPU和GPU的对比,以及一些争吵。吵来吵去,其实就是两点,性能和功能。

性能是说 Performance 和 Performance/Watt,功能是说 Training 和 Inference 。

TPU宣称自己 Performance / Watt 远高于GPU(大约25倍)。N家掌门人老黄立刻说你们用K80 比是不厚道的;你们的性能仅仅是 P40 的两倍而已,Performance / Watt 仅仅是 6倍。而且还不支持浮点和训练。媒体圈加科技圈就开始热闹非凡,资本圈早就暗流涌动抢着投钱做ASIC。

总的来说,TPU和GPU不是谁取代谁的问题(敲黑板!)而是各自都有生存的空间,谁也不能取代谁。比一比性能只是互相学习和参照罢了。

---- 吐槽人家只做 Inference 是不对的!大部分的训练算法都在后台运行,快速的部署和训练迭代是最关心的问题。N家的生态环境和性能都已经做得很好了,我怀疑Google 有没有动力非要自己做一个训练的加速器。而用于在线服务/终端的 inference 的重要性我就不多说了,90%的设备都用来做 inference 以提供实际服务了。P40的GPU是不可能插在在线服务端的,数据中心的功耗限制大多数都在 100 w 以下,有的甚至只有50w,比如 MS 和 FB。嵌入式端就更是这样了,手机和无人机,在应用需求真正起来之后,我们是可以展望另一种形式的TPU被集成的。当然,这一天也不会来的太快。毕竟TPU太专用了,目前只有Google这样体量的公司,会有应用这种专用加速的动力。

---- 只比较性能(Tera Operations / Sec)是不全面的!只比较 Performance / Watt 也是不对的!刚才说了。不能单纯做除法,50 Watt,5Watt,3Watt,都是云端/嵌入式终端的硬性限制。满足这个限制基础上,再来谈 Performance / Watt 才有意义。另一方面,TPU一片才几百刀,老黄家GPU动辄几千上万刀。难怪大体量的数据中心会选择自己做芯片。太划算了 !数据中心的功耗密度已经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了。微软采用了FPGA的路子是另一条有趣的技术路线。成功与困难并存。大家可以移步李博杰大神的文章(如何评价微软在数据中心使用FPGA代替传统CPU的做法? - 知乎)讲的很透彻。

所以,我很好奇。老黄为何用 P40 做比较。P4 不是更好么?22 TOPs(INT8)的性能,50 Watt。跟 Google TPU 的 Performance / Watt 的比较,只有 4x 的差距。


2. 关于TPU的一些有趣的观察。

----- a) 正确分析处理器带宽很重要。号称 90 TOPS 的性能。在 MLP 上只有 10 TOPs 的实际性能。而Google又号称 MLP 占据了 60%的应用。这才是真正的槽点。敢情只有 1/9 的性能被用上了。其实原因也简单,主要是被带宽限制住了,34GB/s 还有很大改进空间。改到 340GB/s就能用上剩下 8/9了。

因为带宽问题,文中大量出现 Roofline Model,但却被大家忽略了。我们在北京大学的工作,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使用 Roofline Model 对神经网络加速器进行设计优化的( 最初的Roofline Model 由David Patterson老爷子提出,他也是TPU作者之一)。可惜这个概念目前还没有被大家很好地使用,目前只有TPU和我们的工作使用了Roofline Model。

------ b) 8 Bit 的做法在当时很激进。算上论文发表的时间,算上ASIC设计与迭代周期等等,Google在秘密开始TPU项目可能是在2015年以前(个人猜测)。那个时间段做 8 Bit 真的是非常激进了。学术圈(计算机视觉)里的低定点化研究大约在2016 年才出现。(更新:以下猜测并不准确,请大家移步贾扬清大神的评论)猜测TPU也有可能以浮点设计开始,到2016年才开始改成定点的。如果是这样,那么从学术圈研究到工业界的应用,只用了一年不到的时间。而且还是代价巨大的ASIC,Google这么做确实吓人一跳。当然,这一跳不是在看到论文时吓的。圈里早就传说TPU是 8-Bit了。

更新一下贾扬清大神的评论:

Google是在2013年左右开始研发TPU,而且当时就确定了8bit计算的方法,当时敢上8bit的缘故是speech证明了8bit可行(可以参见Vanhoucke的论文),所以的确还是很先进的。 (都是公开信息,没有内幕)

----- c) TPU文中许多应用的存储量都很小。5M-100MB的参数,片上再挤一挤其实也能放下了。一方面,模型的压缩和稀疏化能够派上用场了。另一方面,可以使用有两块/多块芯片,各自处理神经网络的一部分。这样即使有很大的权重,也可以通过分配到多个芯片的缓存上,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就没有带宽的后顾之忧了。这也将是很有意思的研究方向。当然这件事工程上并不容易,我们在多FPGA上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是ASIC上暂时还没有看到公开发表的研究。

----- d) TPU不是终点,而只是开始。神经网络算法一直在演变和发展,这套方法的理论还不成熟,应用场景也会在未来几年发生巨大的变化。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安防、无人机、智慧大楼、无人驾驶,等等等等。每一个子领域都有 系统/功耗/性能 一系列问题和各种权衡。一方面,是算法多变的情况下,如何发掘计算的内在并行性,又给上层程序员提供一个高效的编程接口,是一个很重要很实际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会做得极其定制化。牺牲大量编程性以求极低的功耗和性能,比如手机上专门做一个只识别人脸的芯片。

未来很精彩,让我们拭目以待。

----------------

没想到一下这么多人关注这个回答,还有师弟问我工作的事情。那我厚颜无耻地打个小广告吧。最近 @谢小龙 师弟邀请我一起开一场Live(知乎 Live - 全新的实时问答),时间是5月3号晚上8点,主题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如何在校招中脱颖而出。因为也是第一次开live,希望大家轻喷,主要是和大家聊聊我们的求职经历,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丢丢启发。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稍微研究了一下,这块芯片的硬件架构本身只能说是平平无奇,构建在其之上的应用才是真有技术含量的。

这里只谈谈芯片,功能其实非常简单,就是矩阵乘法以及矩阵乘法之后的一些非线性计算,论文中看到所谓非线性功能指的应该是比较器功能。

号称比K80等有几十倍的能效提升,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它使用的是8bit的定点乘加运算。所以其加法的资源要比16bit浮点加法器要少非常多。乘法器资源也少一些。显然精度要差很多,但论文中号称8bit足够精确,那是从软件和系统层面的考虑,程序都是你们写的,你们说够精确就够精确好了。其他人表示摊手。

另外TPU的核心运算单元的矩阵乘法阵列是一个256x256的MAC阵列,看起来它最拿手的运算是计算AxB=C,其中A是Nx256的矩阵,N是一个远大于256的数,B是256x256的系数矩阵,C是结果,全部运算耗时n个cycle。

系数是预加载的,数据是每拍输入一行数据,C的每一行的结果需要耗费256个cycle,当然了行与行是流水的计算的,所以每拍都可以出一行的结果。这么看来效率达到了最大值了。每个MAC都充分利用了,所以其能效比非常高。

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太专用了。只能完成乘+加+乘+加......这样规则的运算,无法应付诸如复数乘法,求倒,求平方根倒数,等常见算法。这和GPU,CPU的通用设计理念的不符的,所以你拿一个专用器件和通用器件比能效,这本身只能是博眼球的做法,这如果是国内本土厂商的做法,是会被扒光皮然后被喷出翔的

另外这个矩阵乘法阵列本身没有任何可编程的特性,如果遇到小规模矩阵的乘法,其每行的输出看起来仍然需要256cycle的延时(待证实),这是一个不小的可改进点。


user avatar   max-lv 网友的相关建议: 
      

巴黎场完整版视频:

bilibili.com/video/av14

(直接从知乎看只能看前段)

会翻墙的话有Youtube完整版:

youtu.be/uO8iFfVuUmA

------------------------------------去年有幸在巴黎看了一场久石让指挥的Ghibli工作室演奏会。而那晚成了我终生难忘的一晚。

我很早之前就把武道馆的录像看了不下一百遍。学习听做家务听,因为真的太喜欢了。我最喜欢的便是演奏魔女里的小提琴。真的太好听了。在武道馆拉小提琴的大叔便成了我的最爱之一。还有呀,天空之城里吹小号的。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小号吹成这么样的。语言形容不出来。对啦还有拉龙猫的大提琴的一个小胖子,大提琴的声音的力量,低沉,有力。可惜他们三一个都没来。来的是久石让,他女儿和欧洲这边的乐团。

即使是这样,演奏会上的歌一出来,我便起鸡皮疙瘩,然后一边觉得很欣慰很幸福一遍止不住得哭。那个音乐里的世界便是最美好的了吧。这不,我打下这话眼里又有泪水了。

我买的票比较靠后,所以久石让我也没看清。可是整场都能感受到大叔的可爱。大叔会一边笑一边上台。

票一张差不多两百欧,人民币大一千多。即使这样,我仍然觉得超值。嗯。那一晚的音乐能温暖我很多年。我看过很多演唱会,Coldplay, Maroon 5, 苏打绿等等(大部分都是Mainstream). 大部分也都是那个月狂热一下,然后就没了。而久石让的Ghibli音乐会,听完的心情,听的时候的满足感,与再听的满足感,回味无穷,都是现在所有Pop不能带给我的。

那晚,大部分时间也是我和男朋友手牵手看完的。有着一生我最爱最爱的人,还有难忘至今的音乐。那个晚上,真回味。


user avatar   wisest 网友的相关建议: 
      

之前回答过相关问题(如何评价摩拜单车获得超六亿美元的e轮融资,共享单车未来在谁手中,是否胜负已定? - 知乎),针对摩拜完成E轮融资做了如下猜测,其中OFO马上完成新一轮以及国际化等地域拓展的部分,和OFO今天放出的信息基本一致。不过,竞争还很残酷,发言中提到的盈利部分可信度堪忧。这个阶段,那么多投资人完成了各类共享单车的投资项目,不要考虑盈利,还会先考虑如何整合上规模吧。


…更多文章请到数据冰山 - 知乎专栏

…更多回答请看何明科




  

相关话题

  语音识别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如何看待NLP领域最近比较火的prompt,能否借鉴到CV领域? 
  如何评价浪潮发布的2457亿参数源1.0智能大模型?与GPT-3相比如何?处于AI模型领域什么水平? 
  文学是否是抵御 AI 的最后一个阵地? 
  如何评价FAIR提出的ConvNeXt:CNN匹敌Swin Transformer? 
  使用强化学习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常避不开环境模拟或者使用离线强化学习算法,两者分别有什么优缺点? 
  现在的人工智能是否走上了数学的极端? 
  为什么读论文最好打印出来读? 
  元宇宙里有可能诞生AI智能吗? 
  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在经济学领域是否有应用前景?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2016年清华特奖候选人?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周志华教授新提出的 Deep Forest 模型,它会取代当前火热的深度学习 DNN 吗?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