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剧的道具师和服装师真的有强迫症。小到怀表链,大到搪瓷盆,全部100%还原,随便停留一帧画面都有一股浓浓的年代感扑面而来。
这绿灯乍一看没什么,但其实它的灯罩是民国时期非常流行的祖母绿灯罩。
中国近代建筑遗存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建筑群南京总统府中就有这盏貌似不起眼的绿灯。
这种台灯是有正式名称的:Emeralite Desk Lamp, 他的发明者是捷克斯洛伐克Harrison D. McFaddin,他做过各种各样的台灯,不过所有台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没错,就是这祖母绿灯罩。他的发明者甚至还为此申请了专利。
这俩饼干盒相信大家也都比较熟悉,因为它是现在依旧有名的国民品牌冠生园。
而冠生园确实在民国时期就有了。它创建于1915年,已有103年的历史,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名牌老字号企业。
这个脸盆有没有同学似曾相识,其实它就是从民国开始流行开来的搪瓷盆在2000年前应该家家户户都有。
最震惊我的还是那个酱油瓶,它放在筐子里面被遮的这么严实,结果你拿出显微镜看,这酱油竟然也真真实实是民国出品!
当然,以上只是一部分。像什么钢笔啊、怀表啊、民国钱币啊……等都是统统还原,可见其用心。
大家看电视剧中出现的这个篮球场,是不是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有点不一样?因为剧组还原了当年篮球场的样子,1936年的球场就是这样的!
1927年,中圈内增划与端线平行的直径线。
而我们今天看到的,是1985年至今沿用的篮球场规格。它增加半径为6.25米的3分投篮线半弧;罚球分位区的第一、二区之间增加一个30厘米的中立区、中线两端各向外延伸15厘米。
王志转移到酒店的审讯的时候,重新给他戴上了脚铐,脚腕处有反复磨损的伤口,因为中间的血还很新鲜,而外面的血已经结痂了。王志此刻紧张又恐惧,双脚轻微发抖,当系上第一个脚铐的时候,双脚有一个幅度较为明显的疼痛的反应。
之后,随着时间的变化,其手上绷带的变化的细节:从白纱布面积大于血渍到血渍浸染一半,最后直至全部染红。
女主接头的时候,老纪给出的接头暗号是:你喜欢《红与黑》吗?喜欢,但我更喜欢《红与白》。接头信物是一本《吕西安娄万》。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红与白》与《吕西安娄万》其实是一本书。
在林楠笙发现咖啡馆照片里面小乞丐的踪影,没有选择告诉陈默群而是选择自己去找小乞丐,用吃的诱惑小乞丐,而不是带回去审讯,与开头陈默群让林楠笙看审讯是相呼应的,虽然当时林楠笙没有反抗陈默群,但是内心是不认可他的,这也注定了林楠笙和陈默群的信仰背道而驰,也为了后面策反做铺垫,要知道小乞丐是当时唯一一个可能见过邮差的人,如果是陈默群绝对不会放过这个小乞丐。
顾慎言让陈默群对他产生了怀疑,于是就安插了眼线在林楠笙旁边,而作为男主的林楠笙,一样也很机警。
原本他的位置靠墙,背对着顾慎言,但是他的目的是要调查顾慎言,所以一大早就去打扫卫生,顺便把桌子移位,方便他侧向观察顾慎言,同时还把顾慎言平时喜欢喝咖啡的工具都放在了顾慎言的旁边,这样顾慎言就没有办法借以冲泡咖啡的名义窥探他。
还是顾慎言,他本来两人说让写四个,表面是看像是给对方点好处所以这么写了,其实第一让别人从表格上看不知道他套话知道了行动是两人,第二占便宜的人也不会跟别人说自己占了这个便宜无意识的替顾慎言隐瞒了他套过话。
作为对林楠笙影响至深的三个人,左秋明在临别时送了他一支钢笔;
陈默群给他的第一样东西(除了录取通知书?)是西装;
顾慎言则请他喝了一杯不加奶不加糖的咖啡,苦得林楠笙皱起了眉头。
这些礼物都颇有深意,钢笔代表了纯粹坚定的理想;
西装是名利,高官厚禄,无限风光;
而革命的道路必将是苦的,可是顾慎言说,“我从决定走上这一步开始,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我知道未来的每一天,我都将会黑暗当中度过。但是没关系,我既然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就会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而林楠笙也将追随他,义无反顾地走向那条黑暗之中追求光明的路。
《毁灭》,很巧这个竟然是鲁迅翻译的。估计应该对林楠笙的影响很大!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喜欢的朋友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啊!
说几个林楠笙转变历程里我认为比较关键的节点细节吧:
林楠笙,谐音“临难生”,生于民国元年,临难而生。
而他毕业于师范学校,(悄悄说一句,我们伟大的教员也是师范生哦)。这个设定的合理之处在,一方面是民国政府意在培养更多教师,所以在大学昂贵的同时有“读师范不要钱”的政策,和林楠笙父亲生病去世后家道中落的背景对应。
另一方面,师范生学什么呢?
看看这学分和课业。秉持一专多能的原则,所以林楠笙有很广的阅读面还会弹钢琴,毕业后又作为储备干部加入培训学院(读到大二),成绩上在情报学是第一。可以说是一棵好苗子。
1.林楠笙的家境是比较清贫的,跟陈到上海时穿的一套衣服,应该是他当时最好的衣服,很厚而且有点不合身,然后袖口都起球了。
咖啡第一次喝,牛排不怎么会切,刀叉弄的盘子嘎吱作响,舞不太会跳,处处露怯。
所以他处处板正拘谨,敏感小心,才会对给他添置行头的站长十分感激,甘愿内卷,因为这个乡下来的小子是很渴望被认同的。
他是天然的,纯粹的,野生出的青年人,带着乡野间的务实踏实和勤劳聪敏,还有一点点乖巧和审慎。也因为自身的环境和条件闭塞(免费师范政策等),他才会对当时的统治层充满了憧憬和向往,觉得救国就要努力加入、效力,所以林楠笙最初的选择,是不能再合理的。
(女主角和他相反,作为被父亲视为掌珠的名媛千金,对于自身所在的阶层乏味不安,她有远大的理想,但过于优渥的环境让她对于ge命十分理想化,虽然知道必然会有流血和牺牲,但斗争残酷的一面她还没有接触到)
2.
直面刑讯一个孩子后,他失魂落魄,以至于没有注意好撞到了上司,这应该是他第一次感受到了理想和现实的差异。
3.阿木之死,林楠笙爬起来后表情是震惊和怔愣的,之前在书店两人有短暂的交流
阿木喜欢的《猎人笔记》,表达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不息的向往与追求;林楠笙喜欢的《贵族之家》,则是个人幸福与大众幸福、道德义务间的联系、波折和探讨,恰恰与他的命运相对。
这是他第一次在正常情况下接触我党成员,他们甚至很有共鸣。而下一刻,这个人就为了掩护同伴,为了自己的信仰和理想舍身(甚至遗言都很简单),这是林楠笙经历的一次心灵上的颤动。此时此刻,他不明白。
4.应对警探
假警探用法租界来恐吓时,激起了林楠笙的愤怒,他阻拦的手势是非常强硬的。
但下一秒便被轻易挥开了。
林楠笙也明白,自己不能阻拦,因为这里是一块被洋人凌驾的国土。
在听到“这里是租界”时,喉咙轻微的滚动,眉眼微压,嘴唇动了动,似乎下意识的想说些什么,却又忍住了。
比起大堂经理的讨好热情,是一种深深的屈辱感和隐忍的愤怒。
这也是他投笔从戎的原因所在。
5.仰望的姿态
从舞会邀请到在女主家进行的几次交谈,林楠笙都是倾听者和提问者,没有太多的表态。但他的肢体语言常常是非常有趣的“仰望”,一个训练有素的特务仰望一个女学生,是一个年轻的灵魂被另一个年轻灵魂的信念决心和理想深深吸引了。
7.直面死亡
第十集,面对他的质疑“为什么要打那些学生”“可是政fu没有保护好国家,东北沦陷了……”(也对应前面的法租界一条),他把自己的迷茫问出口,却被猛然拔枪相对。
这是陈默群常用的心理战术,在刑讯王志时用一句“你躲闪了”击溃了王志的心理防线,让他最终叛变,求生的渴望往往是在最极端的情况下暴露的。
而这一次,他的枪口对准林楠笙时,他并没有躲闪。而是站在原地看向陈默群,眼神里有不甘(觉得自己的质疑并没有错),有委屈(自己认作父兄和老师的人不分青红皂白用枪指着自己),有没蛮横践踏的心碎。
而在听到贞贞在门外喊他“徐老师”后,望向陈默群的眼神又带了一点祈求。
8.风雨欲来
老纪派人去湖南省立教育学院调查,调查人走过走廊时,有一个老师在教训学生:“你们还带着其他学生,给老师捣乱”
这个细节介绍了除了上海,湖南当地学生运d正在蓬勃发展,同时一叶知秋,全国上下“停止内z,一致抗日”呼声之高,抗日救亡时代背景呼之欲出。
如果说给《叛逆者》分段,那么1-6集除王志篇,7-12集徐立文篇,之后我猜测会转到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快了),37年更是一个巨大的转折……山雨欲来风满楼。
9.灰心
伪装暴露,幻影破碎,摘下眼镜的“徐立文”变回林楠笙,眼里的光熄灭了。
再一次被当做威胁的筹码,并被舍弃时,曾经的震惊和乞求变成了绝望
↓
10.反抗
第13 14集,林楠笙真的动起来了,怀着复杂的情感,他亲自审讯女主,实际上把己方获得的资料悉数告知,名为审讯实为串供。
而后去朱家销毁了确凿的物证,还不忘让同事的车半路爆胎,拖延了处理时间。
林楠笙第一次“没什么疑点”,他不再满怀热情和希望的平视陈默群,而是避开了他的目光。
11 不甘
这是林楠笙第一次哭,但不是哭,是“眼泪流下来了”。
是那种不甘心参杂着委屈的哭。下巴微抖,泪水先汇在眼睛中间,紧绷着嘴角却让承载不了的眼泪滚下来,但又马上让袖子擦走,连表情都不要变。
这滴滚落而出的眼泪,
不是因为不公待遇,
不是因为被冤屈排挤,抢走功劳。
也不是因为凋零的初恋,离开的恋人。
而是因为痛心于侵略者的肆意践踏,
山河满目苍凉,同袍陷于水火,他却要被遣返,报国无门。
12温柔与愤怒
时间来到抗日时期,一件晋升行动队长的林楠笙在战斗中重伤。
身受重伤的林楠笙精疲力尽的躲避着追捕,
却看到了一个在玩拨浪鼓的孩子,他竖起手指示意他噤声,孩子乖巧的点点头,对他笑,于是他也微微的笑了,一个浴血负伤的战士显露出刹那间的温柔。在这一瞬间,似乎没有那么痛,也没有那么累了。
这个镜头,堪称是极致的浪漫。
他投笔从戎,愿意付出生命的,就是这个孩子的未来。
孩子走后,他才扯下领带包扎。展露了一个从绝望到看到希望重振精神的过程。
眼里的泪,下压的嘴角昭示着痛苦,生理上的,心理上的,但他还是决心强忍痛苦,负重前行。
回站后,面对抚恤金的拖延,他的愤怒爆发了,不再无权无人的他,一边痛的打哆嗦,一边为牺牲的兄弟讨说法,他愤怒而冷酷的逼问站长。
不再是那个无能为力的新人,他的眼神更坚毅,因为他肩负起了更多的责任。
这个时期的林楠笙,有蓬勃待发的别样的生机感。他在抗战的一线,有了一定的力量,把一腔热血化作对敌人的冷酷,所以他整个人显露出了一种锋利感。
在遇到情绪时,他还是比较容易冲动,对于抚恤金是,对与女主是,对陈逆也是。所以这一部分他有明显的成长,但整个人是偏于“外放”的,是沉淀不足的,也有些喜怒形于色。
相对于新人时期的震惊迷茫,经历过战斗的他时而会有愤怒冷酷的情绪,失望感同样在累加。
待续
win10自从微软内部进行了改革(比如最致命的大量使用自动化调试、撤掉测试团队)之后确实不行
(虽然题主在问题描述里有说抛开陈年旧账,但win10这么多问题必须从以前版本算起)
win10主要是从最近的新版本(时间估计得追溯到1803开始)开始就越来越差了(win10老版就没太多问题,但小bug也存在),不止1803,1803以前的也明显多多少少有点问题,而且不如win7的不止兼容性,是全方位的不如,比如:
1.bug频繁且越更新越多
先不说那些大bug比如内存泄漏、蓝屏、数据丢失等情况了,就说说小bug吧,从18年某次更新的幽灵补丁导致性能下降,到频繁卡死、右键菜单无响应等,还有更扯的,不知道是哪个版本的win10睡眠会导致无法唤醒(真·睡死)
而以上这些bug,win7有吗?你见过win7哪次睡眠能够睡死的?你见过win7刚发售就出现这么多bug?Vista都没敢这么夸张
我曾经在2004版本遇到过一个小bug和一个大bug,注册表会莫名其妙多出一个ms-settings导致右键菜单点击设置后会直接闪退,而且过一段时间就会出来,结果在所在注册表项里随便设置了一下就出现了开始按钮打开报错或无响应以及一些内置应用无法打开的情况,具体可看我的提问:
2.游戏性能下降
曾经在知乎上看过一篇回答,此人反映称CPU睿频越更新越低,当时这篇回答直接震撼到我了,果断放弃了更新新版win10的念想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win10,毕竟游戏优化就那样
在YouTube上看过一个三年前的视频,那个视频里面,新游戏帧数要比win7高一点,老游戏win7比win10高一点
但是win10臃肿的功能(比如那个不装录制软件才用的win+G的那个工具栏)确实会导致游戏性能下降
3.臃肿的应用导致电脑卡顿
微软差不多在最近几年开始走上了流氓路线,国内有的(捆绑软件、推送应用等等),微软样样学得精通,而由于有些升级win10的是低配机(win10其实低配机也带的起来的,我G4400双核+4G内存就很少卡过),所以他们的电脑也因为一些实在没太大必要的功能导致电脑极其的卡顿
而且,微软的win10有些功能和服务由于其本身缺陷或太过落后了的原因,比如导致电脑卡顿最臭名昭著的Sysmain(之前叫superfetch)服务,其功能介绍提到了“可以改善一段时间内的电脑性能”,但实际上开了会导致硬盘占用升高从而卡顿,在Vista和win7时代倒是比较老实,但后来随着用户电脑配置的不断提高,这些功能也没什么作用了
4.微软内部管理问题
微软在win10期间撤掉了测试团队,大量使用全自动化的测试团队来调试,导致debug效率变差,因此用户三天两头甚至是刚安装完系统遇见bug简直是家常便饭,什么右键卡顿、打字卡顿、浏览器兼容性差
结果导致win10用户体验直线下降,而且在2021年更是越来越差
5.微软流氓的更新策略
硬件升级搞垄断(11代Intel处理器要求系统至少是win10 1803以后),运行库搞垄断(.NET不同版本只能安装不同的.Net版本,比如21H1就可以安装4.8,而有一些软件则需要这些,这也就导致需要该软件的用户必须更新到指定版本或更新才可以安装)
win10微软还实行强制更新的政策,而且更新服务关了还会自动开启,根本就不能阻止系统更新,有时玩着游戏还没设置好就提示好重启了,特别烦人(不要跟我说什么专注助手什么的,我要是不知道我会写这篇回答么?)
而win7则从来没搞更新垄断(win7没有SP1也能打开大部分程序,2代酷睿也没有要求要win7 SP1以后),也没有烦人的强制自动更新,就算更了也不会打扰你,可以说win7要比win10友好的多
最后,我希望微软能够越来越好,但不是钱袋越来越鼓,而是能够越来越重视用户体验,有时我觉得win11的发布可能是微软为自保而想出的方案吧
随夫姓不局限于发达国家,但全世界都大差不差。
婚后随夫姓,确实是体现了一种从属关系。如果按今天的政治正确,尤其是按女权思想,简直不可救药。而实际上,把目光放在历史长河当中,能随夫姓简直相当于进了体制内,属于铁饭碗待遇的体现!
苏轼牛不牛?其最爱的小妾,也就是被谪至黄州[1]都没有卖掉[2]的王朝云[3],坟头上也只能写着王氏,而非苏王氏[4]。
另外,关于姓氏,咱中国还略好一些,像日本,姓氏取的那么随意,也实在是没有办法!毕竟天皇到今天还没有姓氏[5],而平民拥有姓氏也只是近150年的事情[6]。姓氏上由于太随意,留下了很多奇葩的存在,例如"一二三、我孙子、肛门、猪鼻、上床、浮気[7]、土肥"……
名字就更随意了,男娃就叫大郎、次郎、三郎,至于山本五十六[8],咱也不敢说,咱也不敢问;女娃就是花子、美子、优子、菜子……并不比我们的大柱、二牛、小凤、翠花更高雅……
欧洲也没好到哪去,别看有些人名字里带个"Von/de/Don"之类的很显洋贵,其实11世纪之前这些贵族连姓都没有[9]。至于平民,那就更好办了,要么领个教姓/名[10],要么干脆看情况起一个,比如Fisher(鱼夫),Smith(铁匠),Hunter(猎人),Johnson(约翰之子),苹果CEO cook祖上大概率是厨子……
但毫无疑问的是,家庭作为社会中最基本的利益共同体,能否成为正式的家庭成员当然是极重要的硬指标。
在长久的旧时代,宗族/家族出身是极重要的,这是不分国界的。于女性而言,几乎不可能独立生存,如果再得不到家族的实名认证,人生大都是悲惨的。如果说有所区别,大概也只是悲惨的程度和花样。
现在回归问题身本:为什么如今在很多发达国家同样以随夫姓为主流呢?
先说,我国是破了四旧[11],烧了不知多少本家/族谱,否则也不会出现争冠姓权这种事。
一方面是惯性使然。这可不只是习惯问题,更不是简单的一句"传统观念"就能解释的。这种惯性,更多的是一种力量,是利益集团的一个标致,其中并非只有男权,而是整个家族的权力征徽,更类似于一家大企业的名号,其庇护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而平民阶层随夫姓的主要原因是效仿权贵阶层,除了自觉拿到了"皇帝的金锄头",再就是"话事人[12]"原则的体现,也就是每家每户,都要有个撑门面的最强者,而普遍上兼具暴力与理性的男性显然更适合这个位置。就普通家庭而言,其实这个位置并没有多爽,责权一体不是说着玩的!如果放在中国,这个位置就更难坐了,很多中国家庭中享有冠姓权的男性,责任与实权、收益并不成正比。
这里面还有个逻辑推导,既从妻子的角度出发“我随他姓是因为他很强,也比我强,如果反过来,他随我姓就说明我比他强,反推就是他比我弱,如果我还不如多数随夫姓的女子,那则说明我们一家子都还不如别人家最弱的那个,那就没法混了呀!”
所以,姓氏对于小家庭意义并不大,但对家庭某一成员的意义很大。且随夫姓并不见得就亏,反而很可能是赚的,无利不起早,这符合人性中的趋利特点。
那一定有人问“为什么现在很多女性/女权还要争冠姓权呢?”
答案就是:不是姓氏有问题,而是人品有问题!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