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1954版《哥斯拉》? 第1页

  

user avatar   kazamori-masak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谨以此文献给特摄之神円谷英二。

日出

1901年7月7日,或者用日本的历法,明治三十四年的7月7日,在日本的福岛县,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了,这个孩子的童年并不平顺,幼年丧母,用中国的古话来说叫“独”,父亲另寻新欢,又可以被视作实际上的“孤”。但是,这么一个既孤又独的孩子,却拥有成为飞行员的梦想。然而,即使他考上了飞行学校,也却有因为事故,导致学校关张,他又失学了。虽然对这个孩子来说,他的第一梦想破灭了,但是对于观众和后世的人来说,这反而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因为飞行员消失了,但我们的特摄之神——円谷英二,却因为自己飞行员的梦想的破灭,而走上了电影人的道路。

日升

在成为电影人之后,円谷英二却又一次被时代的浪潮给坑了,在他加入东宝之后,二战爆发了,在这场战争中,英二参与拍摄了许多关于太平洋战争的电影,例如《夏威夷·马莱海海战》,《雷击队出动》等描写日本帝国主义军队在太平洋战争中的作品,并因此在战后受到处分,而被东宝解职。

我们要肯定的是,英二在战争中拍摄以日本帝国主义军队为正面人物的电影,是绝对错误的,但是,我们要看到的是,在英二拍摄这些电影的时候,他对特摄技术的认知和理解,也随着电影的拍摄而逐渐精进,甚至可以说,没有这些电影拍摄的积累,就不会有1954年那一声影响了电影史的怒吼。

什么是特摄技术?特摄是不是仅仅是两个穿着皮套的皮套演员互相对打,就是特摄了?如果不是,那么特摄究竟是什么?

先搬运一段百度百科的定义:

特摄原义—特殊技术 。为使用特殊效果、银幕合成等特殊技术来制作出现实中应该不存在的或不可能存在的事物。例如对海啸、地震、地陷、火山喷发、岩浆外流、陨石坠落等各类灾难场景都是用现实素材制作还原拍摄而成的。

用一句简单的话说,一切把不能实拍的东西通过技术手段拍摄出来的方法,都是特摄。

举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例子:1994年的《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的拍摄,用的就是典型的通过模型的操演来还原真实的赤壁之战的手法,这就是非常典型的特摄技术。

同样的,在对战争的拍摄,尤其是对空战,海战的拍摄,都是无法实拍的,都是需要通过模型来实现的,这就是典型的特摄技术的运用,也正是在拍摄这些战争片的过程中,英二对模型的操演的运用,以及对镜头的运用,都逐渐进入到一个炉火纯青的地步。

日盛

1954年3月,美国在马绍尔群岛进行了氢弹试爆,虽然实现给出了爆炸的可能影响范围,但是清单的威力超出了一开始的预期,导致附近的日本渔船受到影响,23名船员收到辐射伤害,在广岛长崎的人间惨剧之后仅仅9年,就又有日本人在核相关的实验中所受到伤害,潜藏于他们内心的恐惧被又一次唤醒,也因此,东宝有了拍摄一部由于核试验导致的变异怪兽给人类造成伤害的想法。而为了拍摄这部电影,东宝找到了三个人:监督本多猪四郎,同时协助担任本篇的脚本工作

电影的制作人:田中友幸

以及我们的特摄之神:円谷英二。

这三个人关于本片的企划进行了讨论,英二的想法是使用一只巨大的变异章鱼作为怪物,但是一方面章鱼的形象不如变异的恐龙冲击力大,另一方面,这种体型和人类差距过大的怪物是需要操演的。这里,我举一个现实中同样是由英二进行特摄拍摄的怪物:王者基多拉。

基多拉就是我所谓的“和人形差距较大”的怪兽,而对基多拉的拍摄,是通过一个皮套演员以及20个负责操演的拍摄人员通过钢琴线完成的,这是财力的象征,而当时的东宝是不具有这样的财力的。

而制片人田中的想法则是,使用恐龙这种古代生物作为原型,更能体现出这种怪兽的恐惧感,这个想法也被本多猪四郎认可,也因此,以巨大的变异恐龙作为原型的企划,被正式施行了。

这里岔开一个话题,之前在b站某著名大up主做的“奥特曼入坑指南”中,他曾经说“初代是纪念意义大于现实意义的作品”,这个评价用在1954年的哥斯拉上正合适,如果我们仅仅从电影本身上来看,这部电影并不算十分出彩,同样是怪兽电影,1956年制作的《空中大怪兽拉顿》相比这部哥斯拉,要好得多,但是,哥斯拉这部电影弄明白了两件件事情:除去定格动画之外,是否由别的方法可以用于拍摄怪兽电影以及怪兽电影究竟应该怎么拍

前者的答案是:特摄技术,而后者的答案是:怪奇感,有趣的故事,以及对怪兽本身的塑造。

哥斯拉中的特摄技术

这点其实非常重要。哥斯拉是“巨大怪兽”,是50米高的变异恐龙,那么,如何使用真人实拍体现出巨大感?在円谷英二的手下,我们看到了实现的方法:使用模型,布景,以及皮套演员,并通过这些元素的配合和光学合成,展现出哥斯拉的巨大感。

例如,在这张图中,哥斯拉的巨大感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就是通过怪兽与周边的坦克的大小对比体现出来的,而坦克以及后面的房屋,包括哥斯拉手上的飞机,都是对模型的使用来表现出巨大感。

另一种方法,叫光学合成。

我们来看这张图,人和哥斯拉同时出现在一张图中,这是怎么做到的呢?就是通过光学合成的方式,通过搭建和取景地一样的模型,把哥斯拉和演员放到同一个荧幕中,从而使观众能够做到身历其境地体验电影中地巨大怪兽的恐惧。

其实,说到光学合成,有个更家喻户晓的东西也是光学合成的产物,什么呢?

这个东西大家应该都不陌生,经典中的经典:斯派修姆光线,正是光学合成的产物。

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円谷英二在极短的拍片时间以及有限的技术条件的制约下,依旧通过模型,光学合成以及剪辑这些现在看上去有些过时的技法来实现巨大生物的最基本的巨大感,相比之下,现在的某些特摄剧的监督,在技术条件大进步的条件下,居然还是只满足于撒土,裆下视角这些东西,真是让人无语……

这些特摄技术,在后面的东宝电影中,被反复使用提升,对模型的操演,对镜头的运用,都随着电影的拍摄而逐步提升,甚至可以说,特摄电影始于怪兽,也兴于怪兽。

讲完了特摄技术,我们来讲一下别的东西:哥斯拉这部电影中的剧情,以及对怪兽的塑造。

哥斯拉中的怪兽塑造

上文已经说过了,怪兽电影的三要素是:怪奇感,有趣的故事,以及对怪兽的塑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怪兽的塑造,而非是什么政治隐喻,什么对核的恐惧,所以呢,所有说”哥斯拉中重要的是政治隐喻“的观点,基本上都是扯淡。让哥斯拉成功的最主要的因素,甚至说让特摄电影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功的最主要的因素,其实是每部电影中对怪兽的塑造。

所谓的怪兽,是由”怪“和”兽“两部分组成的,那么,一个好的怪兽形象,就应该既有”怪“的一部分,又有”兽“的一部分,至少应该在”怪“或者”兽“的一个部分做的特别好才行。

昭和的怪兽是很纯粹的怪兽,他们也仅仅是怪兽而已,至于给怪兽许多额外的附加身份,想什么”守护神“,”破坏神“,”邪神“这种身份,其实是在平成年代才开始的。所以1954年的这只哥斯拉,其实就是很单纯的一只被人类打扰的大蜥蜴,只不过是拥有了一些因为核辐射而获得的超能力,例如巨大的体型,坚固的皮肤,以及喷射高热气体的能力。

如果我们提炼哥斯拉的关键词的话,我们可以提炼出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恐怖“,另一个是”强大“,整部电影中对哥斯拉的塑造,其实就是从这两个方面上来讲的。

从恐怖这一方面,电影的前段中一只没有直接出现哥斯拉的形象,有的仅是它造成的灾难,以及出现的吼声以及其他的身体部位。

在哥斯拉登场之后,上演了经典的破坏城市以及对军队攻击的免疫,通过对哥斯拉的破坏性的描写,同时表现了哥斯拉的“恐怖”和“强大”两大特质。

除此之外,哥斯拉其实还有非常“动物性”的一方面,比如它作为深海生物对光的厌恶,就是其动物性的表现。

而哥斯拉的”恐怖“与”强大“这两大特质,又被后人所吸收,并加上了许多后人的东西,这也是这个IP能够做到经久不衰的原因。

怪奇故事

这点是仅次于哥斯拉的形象塑造的一点,好的形象固然重要,但是支撑起一个好的形象的,是一个足够优秀的故事。

但是,在这一点上,哥斯拉这部电影实在是比较一般。就故事的有趣性上而言,哥斯拉是比不上后面的怪兽独立电影以及更后面的怪兽乱斗电影的。

说到这里,推荐一下同样由本多猪四郎担任监督,円谷英二担任特技监督的于1961年上映的怪兽电影《魔斯拉》,其剧情的有趣性以及对怪兽的塑造,以及各种特摄技术的使用,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对怪兽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欣赏一下这部电影。

关于政治

关于这一点,我不打算在这里详细论述,因为键政这种东西只是一部电影中能够起到微小的锦上添花的作用的元素,没有任何一部商业电影会因为有”深刻“的政治隐喻而名垂青史,但是我还是要稍微提一下这个东西。

其实我个人认为,哥斯拉中真正承担了”政治讽刺“这个功能的角色,并非是怪兽,而是以芹泽大助博士为代表的应对人士,并通过开会以及人物台词的方式传达出了这一点点的政治讽刺。

其实说到底,描绘人类在遇到这种未知的巨大的恐惧的时候的表现,其实也正是对怪兽形象的侧面描写,通过对人类的行为的描写,来体现出怪兽的特质。

还是这句话,特摄电影兴盛于怪兽电影,而怪兽电影的核心是怪兽,任何忽略怪兽和本身剧情而去大谈特谈政治隐喻的,都是纯粹的森帕森头的扯淡。

回到円谷英二,在哥斯拉的成功之后,英二开始了他长时期的特技监督工作,并塑造了无数的经典怪兽,拉顿,曼达,魔斯拉,基多拉,安基拉斯,等等等等,除去怪兽电影之外,他还在东宝的其他作品中也担任特技监督。上文就说过了,特摄是把一切存在于幻想中的事物用现实中的手段拍摄出来的方法,而做到了这一点的,唯有円谷英二。也正因为此,円谷英二才被人尊称为”特摄之神“。

余辉

在东宝公司干了接近10年特技监督之后,円谷英二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个小公司:円谷特技制作株式会社。在这个由円谷英二担任社长的小公司里,円谷英二开始拍摄由自己主导的特摄作品。1966年,顺应当时的怪兽热潮,円谷英二和TBS电视台合作,推出了円谷公司的第一部空想科学特摄电视,以怪兽为主要角色的奥特Q,并造成了又一波的怪兽热潮,甚至达成了36.8%的收视率的成就。而在同年的7月14日,随着一个经典的旋转片头,最初的荣光,一个延续了55年的大IP的首部作品出现了:

在这两部作品中,円谷英二用TV作品实现了能够和当时的怪兽电影相聘美的特摄场面以及非常多的优秀剧集,并且,在后续作品《奥特赛文》,《怪奇大作战》中,顶级的特摄场景以及优秀的剧集水平被继承下来,成为了特摄电视剧史上最光辉,也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这里说一下,円谷英二在这些TV作品中,并不上一线,也就是说,他并不担任本篇或者特摄部分的监督,也不会去撰写单集的脚本,但是,他作为监修,拥有拍板权和剪辑权,这点大家一定要注意一下,不要动不动”英二在一期作品中如何如何“,表达的东西那是一线人员的工作。

即使如此,英二在一期作品中,依旧是绝对不能忽视,同时功不可没的大人物。奥特曼这个IP,和哥斯拉一样,拥有者旺盛的生命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日落

在奥特曼和赛文的播出结束后,英二又开始筹划一个新的企划:归来的奥特曼,在円谷英二老爷子的设想中,这就是奥特曼的回归,可是,在这个企划还没能实现之前,英二就因为心绞痛心脏骤停而永远离开了自己热爱的特摄棚。

我们不知道英二究竟是怀着一种怎样的想法来企划这样一部看上去有”炒冷饭“嫌疑的作品的,但我的猜想是,英二可能是想要用这部剧集,来给奥特系列画上一个句号。从奥特曼始,也从奥特曼终,但这只是我的猜想而已。

円谷英二的一生,是追求技术进步的一生。在他68年的人生中,他沉浸于特摄技术,并且一直在优化他们,无论是对光学合成的运用与精进,还是对剪辑,模型的出神入化的运用,或是在布景上的高要求,以及对台风,海啸等自然灾难的重新刻画,我们能在円谷英二担任特技监督以及监修的作品中看到以上的所有元素。这位在生前就被人封为特摄之神的人,虽然去世突然,但其留下的成就,已经足以让他封神了。

那么问题来了,这明明是一个评价1954年《哥斯拉》的问题,为什么我要在这里说这么多円谷英二的事情呢?这里,容我说明一下。

在我看来,円谷英二这个人和哥斯拉这部电影,在某些特质上是很类似的,比如说,他们都是开创者,又比如说,他们都不完美,但即使不完美,也不能掩盖他们的开创者的高地位,因为他们为后世的人,后世的作品,指明了发展的道路。这才是他们伟大的地方。这一个人,和这部作品,都做到了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的程度,这就是我要把英二和哥斯拉放在一起的原因。他们不完美,但从没有完美的开拓者。开拓,就是他们最大的,也是最伟大的共性。

我觉得,我们对这些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人,是要有十二万分的敬意的,不仅是对英二和54年的哥斯拉,对其他的东西,也应该抱有同样的态度。

最后,向所有像英二和哥斯拉一样的开拓者致以最高的敬意。


user avatar   hong-tao-k-87-6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引子

1958年,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这里即将举办一场意义重大国际盛会——战后的第一场世界博览会。

二战后,各国人民在废墟上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经过几年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但是冷战的阴云依旧密布在世界政坛上。而展现各国文化科技发展、象征着和平进步的世博会,似乎将要打破这死水一潭般的国际社会。

这次世博会的主题也非常有使命感:科学主导的文明与人道主义

探讨科技和文明发展,是那个时代的热门话题。经历二战的人们对原子的概念有了深刻认识,如何和平使用原子能,如何解决科学与人道主义的问题,这两个疑问一直在叩问当时人们的心。

本届世博会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标志性建筑——原子球(下图)。1955年组委会在征集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物时,一致选中了原子球建筑方案。

原子球建筑标志着人们进入了科学、和平、发展和进步的新时代,它似乎昭示原子能发展改变人们生活的美好前景。

真的是美好前景么?

这个先按下不表。

让时间轴往前拨动几年,我们把目光放到日本的三个“小人物”身上——圆谷英二、本多猪四郎田中友幸。他们正在构思一部以“反战与核恐惧”为主题的特摄怪兽电影——《哥斯拉》

“特摄”原文“特撮”,是一个日语名词和日本类型片的名称。也是日本的国策电影。广义的特摄为各种电影拍摄的特殊技术。狭义的特摄专指 日本科幻片中演员衣着皮套并结合特效进行模拟表演。

电影制作背景

1950 年代,日本兴起独立制片运动,从 1950 年 6 月持续到 1953 年的朝鲜战争,让日本经济腾飞的同时,将核恐惧变成迫在眉睫的东西。反战和反核是独立制作影片最重要的主题。《原子弹下的孤儿》(1952),《广岛》(1953),是对七八年前遭受原子弹轰炸的残酷经历首次作出公开表现的影片,再现了受到原子弹轰炸后地狱般的情形,成为促使人们反对核武器的重要力量。
1954 年,日本远洋鲔鱼船第五福龙丸,因在比基尼岛环礁遭受美国试爆氢弹所产生的高能放射性降尘而导致船员死亡,日本国内爆发了激烈的反核武器运动。就在前一年的 1953 年,由定格动画大师哈里豪森监制的《原子怪兽》就引发了怪兽热潮,影片讲述人类在极地放肆搞核试验,继而唤醒沉睡千年的恐龙,入侵城市引起了极大的恐慌。核辐射怪兽经讨论成为电影《哥斯拉》拍摄的开端。
——《日本特摄剧奥特曼系列的文化阐释》徐锐

《哥斯拉》(1954)作为哥斯拉系列的开山始祖,他的诞生有些无心插柳。

被后世称为“特技巫师”的圆谷英二,一开始是想用定格动画的方式制作《哥斯拉》的,这也是怪兽片鼻祖《金刚》(1933)的制作方法。但是理想很丰满,钱包很瘪感,受限于资金,成本较为低廉的皮套成为了最佳的选择。

有关哥斯拉皮套的制作和皮套演员 中岛春雄,可以看游研社这篇文章——

可不想歪打正着,就是这种低廉技术特效的《哥斯拉》在市场上一炮走红,哥斯拉系列电影也成了日本东宝电影公司的摇钱树,最终在世界上掀起一场“怪兽热”。

电影主要剧情

海底巨兽哥斯拉被氢弹实验惊醒,来日本溜达破坏一圈后,被人类用新武器“氧气破坏者”炸死,完。

嗯,就是这么简单。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都能理解的简单剧情——是吗?

要是我说,在《哥斯拉》(1954)里,“哥斯拉”不重要,你会不会觉得我在说胡话?

确实是胡话。电影名字是“哥斯拉”,观众也是冲着“哥斯拉”去的,“哥斯拉”怎么会不重要?

别急,我还真有“歪理”要说。

首先我们来弄懂,什么是哥斯拉?

哥斯拉是什么

哥斯拉,日语ゴジラ(Godzilla),是一个混成词,制作团队最初设想这头怪兽得具有“超强大的体型和破坏力”,脑中便出现陆地生物大猩猩(Gorira)和海洋生物鲸鱼(Kujira),将两个词结合起来,便有了哥斯拉。

以上名字来源只是较为可信的说法之一,引用来源B站up主 跳海大院——

哥斯拉的形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如《哥斯拉》(2014)中,这只凶猛的巨兽俨然成为了人类的朋友,维持秩序守护和平是它的责任。

但这不是最初的哥斯拉,甚至说违背了“哥斯拉”诞生的本意。《哥斯拉》(1954)的主题是沉重晦涩的,这只巨兽象征着核武器在日本人心中抹不去的恐怖记忆,象征着人类内心对高速发展的技术能否被掌控的畏惧情绪。想要理解它,就得回到这个黑白电影中,让我们对这只最初的哥斯拉形象进行再发掘。

  • 妖怪哥斯拉
怪兽形象可以看做“古代故事中的诅咒、神罚、吸收天地之精华等幻想因素进行现代化延伸
——徐骞,张学东.论日本怪兽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哥斯拉在1954年初次登场时并不是什么正面角色,在电影中它更像一个无拘无束的破坏者,肆意妄为,如妖魔一样随手将弱小的人类击溃。

哥斯拉与人类正面接触之前,“大户岛”就流传着它的恶名:渔民说哥斯拉“把海里的鱼吃完后,就会上岸吃人”;为了渔业丰收,渔民还会“将年轻的女孩祭献给大海”。

这种行为不仅愚昧,而且完全无用——哥斯拉并不吃人。对渔民来说,哥斯拉是一种不可知的恐怖存在,在科学技术不发展的旧时代,人无法理解这种超自然的生物,只能试图用巫术和它沟通,用献祭最纯洁的存在——少女,来求得一个安稳。

面对不可知的恐惧,人的选择往往并不是那么勇敢,而是本能的趋利避害。庄子曾言,“生之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无科学傍身的人类在无穷的未知面前,犹如未掌握工具的古猿,暴露出丑陋无力而又脆弱无助的一面。

无论是对渔船的破坏还是对房屋的摧毁,哥斯拉都不屑收敛自己的暴力手段,彻彻底底的是一只“人类之敌。”渔民不能理解哥斯拉的存在,敬畏他的力量,对他产生了类似宗教的原始崇拜。

但哥斯拉并不是什么地球的使徒,也没有背负消灭人类的使命。他仅仅是在登陆后普通的闲逛,就给人类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这种随心所欲的姿态无疑是一种最高级的轻蔑:

“毁灭你,与你何干?”

  • 生物哥斯拉

借助科学技术,人终于能一睹“哥斯拉”芳容。

神秘面纱被揭开,恐怖的哥斯拉,不过是一只被氢弹惊扰的巨大生物罢了。

自人类走出非洲,恐怖直立猿的名号响彻他们用脚丈量的每一寸土地,所到之处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所有大型生物无不在人类的手上折戟沉沙。人类,已经很久没有感受过来自其它生物的恐惧了。

既然哥斯拉只是一只生物,好!那就打!

从理性角度来看,“消灭哥斯拉”并不是一个坏主意——不可控的巨大生物已经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及时止损比什么都重要。

当未知变成已知,恐惧之心懈怠,人们决定消灭哥斯拉,就像智人先祖对猛犸象举起火把和标枪那样。

科学在帮助人类进步的时候,也助长了人类的傲慢。

科学给人们带来益处之时,还带来更多利益的纠葛。

在山根博士公布哥斯拉出现的原因是氢弹实验时,有人提出不能告诉民众真相,会引发民众惶恐的情绪,这样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估量。

试验氢弹的自然是美军,但是帮助日本战后恢复建设的也是美国。如果哥斯拉引起国内对氢弹试验的反对,那么美日关系必将产生间隙。

相似的两难境地也将在庵野秀明导演的《新哥斯拉》(2016)中再次被提出,这是后话。

只想看怪兽打架的影迷,难免会被这冗长的文戏劝退,但这里的文戏恰恰是传达电影创作意图的重要桥段。

贪婪的人类自以为已经掌握造物主的技术,所有损害利益的的障碍只要排除即可。他们甚至不愿意再多了解一下哥斯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故事推进到这里,似乎主要矛盾已经从“人和哥斯拉之间”转移到“人和人之间”,而哥斯拉已经插标卖首。

  • 怪兽哥斯拉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人类也即将为自己近乎自大的自信付出代价。

深水炸弹无效,哥斯拉依旧兴风作浪。政府这时才想起求助山根博士,依然“只想要杀死哥斯拉的办法”,却得不到答案。

氢弹都杀不死的哥斯拉,终于展现其怪兽的威能。

于此同时,芹泽博士研究出一个新发明:氧气破坏素。但是因为威力巨大,芹泽博士决定在找到合理运用它的途径之前将其封存,因为他知道这样的技术若流传出去,后患无穷。

1954年,离广岛被原子弹核爆,已经过去了九年。

似乎是被人类激怒,哥斯拉上岸了。

列车被毁,桥梁崩塌,机枪吐着火舌,却不能伤害哥斯拉分毫,逃窜的人们,再次感受到了刻在骨子里的恐惧——来自九年之前的恐惧。

人们慌了,他们组织起最强的军事力量,他们在岸边布置电网,一道威力五万伏特相当于半只皮卡丘的防线将阻拦哥斯拉的前进。

这道防线像马奇诺防线一样坚不可摧,像《环太平洋》里生命之墙一样不动如山,像《龙珠》里的雅木茶一样战无不胜。

总之,没有任何卵用。

机枪,榴弹炮,坦克,高压电

这些人类引以为傲的工业产品,瞬间可以吞噬无数生命的钢铁恶魔,在哥斯拉面前宛若小巫见大巫。

哥斯拉第一次使用喷吐光线的能力,白热光所至之处屋舍焚毁,巨爪所踏之地尸横遍野。

“我们要去爸爸那个世界了……马上……很快就会和爸爸重聚了”
“我们已经没机会逃了”

人类已经尽力,从物理层面消灭哥斯拉已是不可能的事。最后无可奈何,只能用飞机发射导弹,利用哥斯拉对光的敏感,引诱哥斯拉回到海底。

这不是战争,人们付出的代价却比战争还要惨烈。伤者绝望死灰般的眼神,幼儿撕心裂肺的哭声就在眼前,而造成这一切的哥斯拉并未走远。

  • 人类之恐惧哥斯拉

男女主终于说服了芹泽博士,芹泽博士同意用氧气破坏者消灭哥斯拉。

幻想武器战胜了幻想怪兽,可喜可贺,可喜可贺。

似乎将灾难的集合——哥斯拉本尊消灭,所有问题都自然而然的得到了解决。

实在狗子的文章——

如果电影止步于此,电影的格局也只会停留在“武器万能论”或者“技术至上论”,甚至电影主题究竟是“反战”还是“反战败”都值得怀疑。

但是电影结尾无疑升华了整部电影的立意。不论是芹泽博士为了“氧气破坏者”不落入别有用心者手里选择牺牲,还是山根博士的话语,都把问题指向更高的地方。

“哥斯拉不会就此消失,只要氢弹实验在世界上继续,哥斯拉的同类总有一天会再次出现在世界上。”——山根博士

哥斯拉真的重要么?

徐锐在《日本特摄剧奥特曼系列的文化阐释》中谈到:

其后与日后的大怪兽乱斗电影不同,当时这部《哥斯拉》所反映出来的,是核辐射事件带来的恐惧和战后日本国内的不安情绪,让当时的日本观众不由的想起太平洋战争时期的惨烈与折磨。”

一般观众也没理由和日本人共情,这是日本人自己种下的历史因果。不过我们还是能从《哥斯拉》这部优秀电影中获得自己的思考。

其实不管是哥斯拉鱼斯拉还是裤子撕拉,都可以看做一个引子,引发我们的思考——文明和人道主义将在科学的指引下走向何方?

哥斯拉在电影中是一个具象化的怪兽,将其剖开,具象的外表下隐藏着更抽象的存在,那是人类对未知和不可控的畏惧,是人类对科技发展是否能被合理使用的隐忧。

妖怪哥斯拉(过去)到生物哥斯拉(现在),再到怪兽哥斯拉(将来),可以解读为人类逐渐掌握科学技术的过程。人类在无穷的探索中不断前进发展,也在进步中也将发现和解决问题,最后直面自己内心的恐惧。无论是哥斯拉还是氧气破坏者,亦或是现实中的核能,机遇和挑战总是相伴相随。

有理论认为,文明的发展过程存在大过滤器。这个过滤器即是文明历经的磨难。这种理论认为大多数文明因为过滤器存在而在非常低等的情况下已经被淘汰。

那么,人类会面临文明的“大过滤器”吗?

哥斯拉被暂时消灭了,但是科学还会进步发展,如果有一天,“氧气破坏者”失控怎么办?如果有一天,“哥斯拉”降临怎么办?如果有一天……

也不用有一天了——

不知做出这种事的日本人,会不会在睡梦中,听见那67年前,荧幕上那只怪兽的嘶吼呢?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网传参与奥特曼活动的爱好者收到献血电话? 
  如何评价迪迦奥特曼登陆a站? 
  迄今为止,最让你痛恨的特摄反派是谁? 
  特摄片里有哪些经典的神回? 
  如何评价迪迦奥特曼登陆a站? 
  有哪些冷门的特摄片? 
  《哥斯拉大战金刚》里,为啥哥斯拉都把金刚踩脚底下了不来个绝杀,而是对视了一下扭头走了,是爱情吗? 
  如何评价《泽塔奥特曼》第二十三话? 
  求推荐一些成人向特摄? 
  本人在校不能出去,请问一下《哥斯拉大战金刚》里谁赢了? 

前一个讨论
80年代的《少年周刊sunday》是什么样的?
下一个讨论
你对《HELLO WORLD》(《你好世界》)的剧情有什么看法?





© 2024-11-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