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器,一块屏幕,显示输入的内容。
华为为什么要做这个产品,还冠以Mate的前缀?
华为能给显示器这个品类带来什么东西?
我在使用华为 MateView GT的时候,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为了完善品类而去做一个产品,不是华为的风格,更不是Mate的风格。
经过一段时间的体验,这里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简单的一些思考,希望可以抛砖引玉。
首先作为一款高端的34寸沉浸式曲面显示器,华为 MateView GT的核心参数是很不错的。
3440*1440,WQHD的分辨率,109PPI。
屏幕比例21:9,很长的一条屏幕,80.8cm长。
这有多长呢,大家可以把手臂伸直了看从手指到肩膀的距离,就能有个大概的理解。
真的是掰直了放在面前看,左右张望都费劲。
于是在这种长度的显示需求下,就催生了曲面显示器。
在1500R的曲率下,80.8cm的长度看着就还不错。
因为曲率会聚拢屏幕上的信息,解决人眼视度生物性获取信息的局限。
人眼可视角度通常被认为是124°,当人集中注意力的时候为25°,以这个标准来看的话,一般40cm左右的屏幕就已经足够使用,所以会有一些竖着使用的屏幕。
经典的应用就是程序员写代码。
但是竖着的屏幕也有一个问题,人眼的视度不仅有宽度,它还有高度。
这也非常合理,毕竟人眼是圆的,它视度发出去就是一个圆锥体。
人眼在垂直方向视角20°内比较舒服,不然的话眼睛就要不停地上下转动,眼球会感觉很疲劳。
而且大部分人使用显示器的时候并不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水平方向上一个比较舒适的视角是在40°左右,旁边的区域还能用余光去看。
大概是个什么感觉呢?其实就是曲面屏显示器带给我们的体验。
通过分屏软件,我们可以把34寸的屏幕分成三块,中间是主要区域,放置高频应用,两边可以放置参考资料,或者聊天软件等次要应用。
这样做有什么样的好处呢?
首先相比竖屏来说,我在看上下的内容的时候,会优先转眼球,而不是点头,所以会很累。
但是左右的内容,我就会摇头,这样更符合我本能的习惯——经常摇头还能舒缓脖子的僵硬感,可能这就是一边吃火锅上火一边喝王老吉下火的当代年轻人现状吧。
另一点,曲面屏覆盖的区域,是我的头左右转10°就能正对的,而且我坐的还是转椅,相当于一次性拥有了三块屏幕。
同时这三块屏幕还都具有相当的硬件素质:
华为 MateView GT的色域覆盖90%的DCI-P3,121%的sRGB色域,色深10 bit,色准ΔE<2。
高色域屏幕相比一般的显示器,给我带来体验上最大的改变在于,我家里所有的显示设备,手机,电视,显示器,手环手表,笔记本,都是覆盖90%以上P3色域了,而且色准都做到了ΔE<2。
我的显示体验终于全部统一了,我在每个设备上看同一个内容,都能够有一致的色彩体验,不会总有怪怪的哪里不对劲的感觉。
在书房看显示器,在客厅里坐着看电视,在车上玩手机,在床上看笔记本(放在床头柜上),所有环节的体验都是对的。
而这种一致性还将带来一种延伸的快感,也是华为做显示器到底能带来什么新东西的答案——一个全功能的Type-C接口。
支持USB3.2 Gen 1+USB 2.0
DP视频(DP1.4 HBR3)
USB-PD充电协议
就是说华为 MateView GT带一根全功能的C2C线子,连上一个本子就能办公,不用多带一个HDMI,还可以给笔记本充电。
同时华为 MateView GT还有一个一体式SoundBar双5W全频扬声器,以及双MIC智能语音降噪。
这个SoundBar的音质肯定是比不了音箱的,但是肯定比笔记本自身的扬声器要好得多,能顶个100元左右音箱的音质是没问题的。
而且它作为笔记本底座的一部分,在屏幕之前,非常节约空间。
相比在屏幕后面音箱发声,前置的SoundBar发声更近更清晰一些,立体感相比两个音箱是要弱一些,但胜在发声方向性强,抗干扰能力强,对周围的影响也弱一些。
华为还在SoundBar上做了一个灯条,可以调整为:常亮,呼吸,炫彩,单色波浪,涟漪波浪,多彩流动,多彩涟漪,流动波浪。
不仅如此,你还可以通过触摸灯条的任意位置,调整SoundBar的音量,这个应用让我觉得很有趣,很有华为的个性。
而更有趣的是华为 MateView GT搭载的双麦克风。
麦克风放置的位置在显示器的顶部。
因为之前我为了录音做视频,买了100-2000价位的麦克风,所以对于不同价位麦克风的收音效果都有比较实际的理解。
低价位的麦克风其实比高价位的更好用,因为它们虽然收不到人声很多细节,但是有很好的降噪效果。
而昂贵的麦克风会因为太灵敏,收到人声细节的同时,也会收录进很多环境的噪音。
比如夏天快到了,空调内机的出风声,机箱的散热风扇,甚至无线充电器的散热风扇,全部都是噪音源。
于是就出现一个问题,低价位的细节不够多,声音闷闷的。
高价位的细节太多,实际用起来需要后期成本——或者也可以买一个声卡,对噪音进行过滤。
但是华为 MateView GT,一个显示器自带的麦克风,居然可以做到清晰地收录人声,同时很好地处理了环境中的各种噪音。
这个收音效果我是特别惊喜的,看来华为自研的降噪算法挂到显示器的处理器上,也能实现非常好的效果。
于是这样就可以大大提升链接的不管是台式机还是笔记本的收音效果,我觉得能顶一个200元的麦的效果+不错的降噪软件算法。
不管你是电话会议,还是玩游戏队友语音,都可以随便开放麦,这解决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因为很多笔记本的麦,或者耳机麦,都很容易有电流音的问题。
有时候主机或者笔记本放久了,主板或者接口出问题了,不管用什么麦克风都会出问题。
这时候显示器自带降噪算法,通过全功能C口输入音频,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我觉得这个收音效果拿来录解说视频的干音都可以了,后期拉一拉湿音润一润,完全可以用。
当然华为 MateView GT作为电竞定位的显示器,还有丰富的游戏向的技术特性。
比如165Hz的屏幕刷新率,可以让你在游戏中保持丝般顺滑的画面体验,也可以让你在日常浏览网页的时候有非常柔顺的滚页体验。
Free-Sync Premium防撕裂技术,利用显示器刷新率变频技术,动态地调整刷新率,自适应显卡输出的帧,避免画面撕裂错帧的问题。
暗阶增强,可以提升画面对比度,以发现暗处的敌人。
辅助准星,方便甩狙。
但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华为 MateView GT做了三件很重要的事情。
第一,把显示器的面板素质和自家手机做到一致了。
高色域,10bit色深,专业级色准。
第二,进一步加强了显示器的集成化。
一体化的SoundBar,可触控的灯条调音,双麦克风自研降噪算法。
第三,沉稳大气,锐利精致的做工。
这个做工也很值得一说。
前面的图片大家看到了外观的做工。
在屏幕和底座的链接处可以看到华为下了狠功夫。
整个接口设计得很有秩序感,对称的让人赏心悦目。
这种秩序感从做工,外观设计,到产品定义,软硬体验,都体现的非常好。
这个产品就是传达出来一种,想让你桌子上就只摆这么一个显示器的感觉。
音箱不用,有一体化的SoundBar。
麦克风不用,有效果良好的双麦克风。
不用纷杂的走线,一根C2C解决问题。
这种极简主义的作风,也无愧于冠以Mate的前缀,这个Mateview叫得无愧Mate系列的成绩。
我认为好的科技公司做高端产品,就应该以这种态度去做产品。
用更好的解决方案,先进的技术特性,去解决更多的问题,满足这个时代前沿的动态,人们得以用越来越简洁的方式去面对复杂的现实。
我们看华为Mate手机,Matebook笔记本,都丝丝缝缝透露出这种精神。
这也是我一直觉得Mate系列最迷人的地方。
这件事去年就有报道,据报道,华为显示器最早下半年就可以上市。当时就提到了商用、电竞,值得注意的是:不是作为PC的附属产品,将是独立产品线。
2020年2月新闻:
据报道,行业内消息称,华为内部成立了六个团队来考察显示器市场,已经接触了全国范围90%以上的代工厂,同时披露出来显示器产品目前规划为全系列,包括商用、家用、电竞、曲面等所有型号。而且不是作为PC的附属产品,将是独立产品线。从目前已知进度来看,预计华为显示器最快2020年下半年可以上市。
华为每条线产品几乎都做到了业内领先,从电信设备到消费电子(手机、笔记本、智能穿戴等)再到家电(智慧屏)等,有效带动了各个产业链的发展。据权威数据,全球显示市场预计将从2015年的1064.1亿美元增长到2022年的1691.7亿美元,近12000亿元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达7.5%。柔性显示面板市场的高速增长、对OLED设备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节能、有吸引力和高规格显示产品的开发预计将成为市场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华为入局,将在对全球各大显示器巨头形成冲击的同时,直接利好国内产业链相关公司。
但后面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
供应链巨变,很多元器件方案不得不重新制定,可能也就延期到了这个时候。
在疫情影响下,IT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根据群智咨询(Sigmaintell)数据
2020年全球显示器出货量达到1.4亿台,同比增长了9%;笔记本电脑出货量2.15亿台,同比增长了27%。预计2021年两大应用需求将继续维持小幅增长。
除了规模的增长以外,产品结构升级也尤为显著,其中电竞显示器和游戏本做为主要的增值性细分市场,2020年分别取得了72%和120%的同比增长。
大尺寸、高刷新率、高分辨率、广色域、色准这些都是方向,往这些方向也都没问题,也相对来说都好解决。
大尺寸用更高世代面板线就行,高刷新率换上电压更高驱动能力更强的DDIC就行,高分辨率提升蒸镀精度就行,广色域提升背光、上量子点都行,提升色准多花点时间校色、定期校色就行。大多指标上的东西,供应链都有相对成熟方案,只要加钱就行。
在手机已经初步满足轻办公性能后,从显示器的角度如何与移动设备结合?
一款“不是作为PC的附属产品,将是独立产品线”如何与华为1+8+n的生态链结合?
一款显示器如何不仅仅是一款显示器?
28寸3840*2560的4k+分辨率,10bit色深、98% P3色域+逐台校色,HDR400认证,莱茵护眼认证,这些单拎出来大多都有显示器实现,但加一起,可选的显示器就不多了。
从这台显示器的定位来看,参数已经基本能满足日常需求了。
从尺寸和分辨率上看,MateView继承了Matebook系列上已经被验证过的更适合办公的3:2分辨率。
其28寸4k+,约等于两台20寸2560*1920竖着并排,约等于4台14寸1920*1280放在一起。相较于目前主流的16:9或是长宽比更大的“带鱼屏”,MateView在纵向能提供更多信息,也就更方便信息的浏览和对比。
这种纵向信息有什么好处呢?
通常来说,横向信息是指标类的,即各个维度的比较;纵向信息是具体项目类的,纵向信息的增加意味着可展示的项目数量的增加。
拿Wind举个例子,MateView在我常用的125% DPI下,一屏能展示72支股票主要指标、行情指标,以及尽可能多的公司研报及新闻标题,方便我能一眼扫过去获得尽量多的信息。
再拿Excel举个例子,我需要了解近几年半导体领域的一级市场融资情况,于是我拉了个数据库。使用MateView下图内容都可以毫无障碍的看清楚。
更重要的是,即使我分左右各半,得益于3:2的尺寸,依然能展示尽量多的关键信息。
当然,修图、剪视频、剪音频也是类似。相机照片长宽比通常比较方,视频音频剪辑可以展示更多轨道。
提到修图,还得再说一声色彩调校。
10bit色深还需要结合良好的Gamma和色彩调教,才能展现10bit色深的优势,这里就显示出了华为MateView逐台校色的优势所在了。
下面这个网页是用来测试显示器灰阶表现的,展现了0-255的红绿蓝及黑白四个通道,大部分显示器由于Gamma调教的不够好,在0-31以及227-255这个区间内会丢失色彩过渡,所有颜色糊成一团。
这台显示器支持四种方式输入:无线、USB Type-C、HDMI和DisplayPort。
无线模式特别有意思,最节约布置情况下,桌面只需要藏在显示器背后的电源线就可以实现轻度办公。
无线投屏支持手机/平板投屏、手机投屏PC模式、PC投屏,还有DLNA。从某种程度上说,相当于内置了分辨率和延迟特殊优化的同屏器。PC无线投屏的时延降低到80ms内,分辨率高至2K;而手机在无线投屏PC模式下的分辨率也高达2k以上,并能实现3:2输出。
SmartBar相较于传统OSD菜单来说,操作起来轻巧太多了。在每个环节,操作说明都在,调节起来也很顺畅。
下面是我另一台显示器的OSD菜单,因为操作起来太麻烦了,亮度我都很少调节。
Menu是进入下级,Source是返回上级(然而在菜单中并没有说明,我用了半年才知道,之前都是默默等待菜单到时间自动消失)
台式机显示上比较蛋疼的一点是,亮度都只能在OSD菜单中调节。笔记本白天亮一点,晚上暗一点,点点鼠标就解决了;但台式机白天我拉开窗帘就暗了,晚上如果按照白天亮度又会瞎眼,为了不用OSD菜单,我只好把亮度调到白天拉窗帘、晚上不瞎眼的亮度,音量更是从来没调过。MateView这个菜单,真希望能好好抽一抽这些传统厂商,把菜单操作好好优化下。
至于其他的,比如65W供电+数据传输+视频信号的Type-C,俩好找好插的USB-A口,DP1.2,HDMI 2.0,方便视频会议的双麦克风,方便不方便的时候戴耳机通话+听歌的OMTP/CTIA支持的3.5mm接口,声音质量不错的藏在支架里的扬声器。这些能想到的,各种办公场景下需要的,MateView都提供了。
所有的这些特性,回答了上面“什么是加钱不行的?”问题。让MateView做到了当初“不是作为PC的附属产品,将是独立产品线”的定位。
MateView可以是PC的附属产品,它提供了一台显示器在办公领域所有需要的东西,高分、广色域、3:2,以及附赠的,上档次的外观。
MateView也可以是手机或是平板的配套产品,和华为品牌配合,它可以发挥更大的功能,提供全无线轻办公的可行性;和其他手机或平板配合,它是家中另外一块不错的大屏,提供不错的影音体验。
华为用MateView表达了他们对于中高端显示器市场的思考——不是简单的供应链整合,而是从应用角度,用优秀的硬件加硬件之外的功能,满足消费者对于一块放在桌上的大屏的需求。
就说“插件是否能达到与硬件完全一致”这事。
理论上插件想达到与硬件“完全一致”的效果是不可能的,因为现实世界就是不完美的,同一个型号的两个不同设备都不可能达到“完全一致”,多少会有点微小差别,那么插件怎么可能跟硬件完全一致嘛……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像硬件一样”又是完全可能的——因为除了建模以外,我们还可以采样啊!老铁Acustica Audio了解一下呗?我直接对硬件进行采样,理论上你过硬件什么动静我就是什么动静。
不要跟我说什么“硬件基于的是模拟电路或数字驱动的实体”,在电声学领域里,采样和傅里叶变换破一切玄学,就这么简单。
ZV-1 的最大缺点是只有 1 寸底, 加上开了 EIS 之后焦段实在是不好看, 就算能加手柄, 等效 26 左右的焦距的画面拍 vlog 就很难看了.
ZV-10 的刀法思路和 ZV-1 没有本质的不同, 都是刀 EVF/IBIS, 但是 a6400 这样的机器虽然有 IBIS, 就算能和 OSS 镜头防抖同时启用, 但是那玩意对视频来说效果太差, 所以 ZV 和 Alpha 系列在非全幅产品上是有区别对待的.
当然 ZV-10 的问题还是很明显的, 1650 的等效最广端还是 24, EIS 开启之后变成 26, 那和 ZV-1 的差别也就是屏幕翻转方向、1.5x 传感器面积带来的更好的高感.
镜头方面, 腾龙的 11-20mm f/2.8, 开启 EIS 等效约 18-33mm 大概是比较适合 vlog 题材类的选择.
但总归残幅的镜头选择真不如全幅, 你能选到 20G(24GM 类似设计), 三洋 20mm 这样的优秀 vlog 镜头, 而且 A7C 这样的机身仍然保留 IBIS/EVF, 也有视频对焦的升级.
最新消息:陈小武的学生们已经被排成一排,挨个查手机了。
最新消息:陈小武的学生们已经被排成一排,挨个查手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