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城市都有个退休老年人医保的卡,里面每年给存上钱。
老年人可以用这个去药店支付购买药品和保健品。
经济较好的地区,这个账户的数额是每年2000上下,更好一些的可能有个5000左右。
北京,有3万左右的。
全国一本录取率平均为13.8%;北京30.5%;
全国211录取率平均为6.4%;北京14%;
全国985录取率平均为2.0%;北京4.3%;
北京三甲医院数量78所,全国第一,成都、济南这种都不足30所;
中国(内地)顶级100家医院,北京16所,全国第一,但北京只有2000多万人,其他省市人口更多的情况下,顶级医院都是个位数,比如山东,一亿多人,4所。
由于措施得力,北京菜市场的平均售价,低于同期的寿光(寿光是全国蔬菜的最大集散地)。
北京的公共交通系统是全国最便宜的。
先写这些吧。
题主参考下。
想起王朔的一段话:
“挤到北京生活的人挺幽默的,买着动辄七八百万的房子,扛着一屁股债干活,整天吸雾霾,完了你问他,为何来北京啊?他说,这里医疗条件好。”
其实,这个问题的翻译版就是“当我们谈论北京户口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排除那些留北京是怀揣着建设美好首都伟大理想的少数人之外,对于大部分人而言,留在北京,拥有北京户口,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下一代。
想想自己的前半生,老天赏饭,天资尚可,寒窗苦读,修成小镇做题家,高考杀过千军万马,终于挤出独木桥,混到帝都,求学工作,结婚生子。一路摸爬滚打,个中辛酸,实在不愿让孩子重蹈覆辙,过上“放牛-生娃-放牛-生娃”的死亡循环。北京户口确实打破了这样的魔咒,让子女享受北京的教育,不必回到高考大省去卷。
但是,这不是故事的结局。
因为北京户口仅仅解决的是北京教育,而不能保证北京的优质教育。
至于优质教育资源,动辄10万一平的学区房了解一下?
因此,学区房是将北京户口价值压榨到极限的杀手锏。
北京户口,一般只有应届生的工作offer能拿;社招能解决北京户口的,凤毛麟角。
由于京户的稀缺性,所以承诺北京户口的工作在薪资上一般低于同等不解决京户的,很多时候都是远低于。换句话说,京户和高薪通常鱼与熊掌。
总结起来:
1. 能将京户最大价值榨取的途径是学区房;
2. 京户与高薪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基于这两点,答案是:
如果你家境不错,能够支撑学区房的首付,或退一步讲,夫妻双方家庭能承担起首付,那么京户是不错的加成项。后面的贷款细水长流,可以慢慢还。
但家境一般,首付对原生家庭压力太大。个人观点:没必要对一张户籍有过分执念。因为京户就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沉没成本。
说句不太中听的:京户对很多的人的胃来说,是种消化不了的食物。因为它带来的延迟满足太久,下一代才可能吃上红利。
做选择的逻辑其实很简单,:
确保自己所选,为我所用,
而不是为我所扰,为我所累。
说穿了,一纸户籍,要把它看做让人生利息最大化的工具。合理规划未来的路,从全局做谋划,要不要京户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自动浮出水面了。
最后分享点儿我周围的例子 权且是私货了:
案例一:我博士的两位同班同学(现已结成夫妻)当时求职的策略是:男生找相对高薪的职位,女生负责找能解决北京户口的工作。这个策略既保证了家庭稳定的收入来源,又能够确保子女和家庭在京生活的稳定性,完美地解决了我上面提到的两大矛盾,降低了系统性风险,可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北京户口的拥有者的配偶在结婚达到一定年限后在45周岁时自动获得北京户口)
案例二:我的一位师兄当年迫于家庭压力,毕业后去了国字头的一家企业,三年后(签约时公司规定工作满三年才能取得北京户口)跳到一级市场做债,现在盆满钵满,据说要在北京买四合院了。(虽然觉得这种做法有点儿不地道,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可以理解)
案例三:我自己毕业的时候拿到过北京户口的offer。山东人对京户有莫名的执念,我家人也不例外。我当时能感觉到家人虽然没有明说,但话里话外希望我能接下这份工作。家庭的经济情况我是清楚的,对于我这样家庭出身的人来说,京户可以算是一种负担。
另外,我是一个享乐主义者,或者说一个“教育家庭论“者。我总觉得,我能对我子女教育的给予远大于一纸京户和学区房能赋予他的。因此后来我放弃了,最后去了杭州。
希望我的回答对读者有帮助,感谢阅读,感谢您的评论转发点赞收藏。
商场运营方的本质是物业公司,
想各种办法吸引人流过来,接着招商,目的是收取租金,然后涨租金。
所以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来福士想要吸引的大批顾客群体,他们是不是在意棒棒入内。
如果他们其实希望棒棒不入内,那么来福士不过是个手套防火墙而已,抵挡了来自网络和外界的骂名。
如果他们反对禁止棒棒不入内,那么就算没有这个报道一段时间后来福士自己也会被用脚投票的顾客教做人。
商场是否以为棒棒影响了形象不重要,最终用户怎么想的才重要,想想谁掏钱?
所以,到底是顾客有这样的需求而商场才这么去干?还是商场自以为是的猜测了顾客的需求呢?这只有顾客自己知道了。
古人对这种人有个很形象的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