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针对一倍资源的正常模式。
到后期母星资源耗尽,就会在外星球制造可以直接制造的产品,比如钛块铜块铁块,以及可以以当地原料制造的零件,比如齿轮、电路板。这些产品运到母星。母星成为高端产品制造中心,研发中心,戴森球火箭发射中心,并负责制造和运输翘曲器以及传送带发电机燃料棒和分拣器等基础设施作为殖民舰队的支持。母星原来的采矿、冶炼设施和低等级产品制造设施会被渐渐拆除,被高端制造中心取代。
找一个和母星差不多条件的星球并不难,但搬家意义不大。新的星球上的低端矿产反而会成为占地的累赘,因为高端制造中心已经不需要直接采矿了,都由遍布星系的矿业星球代劳了。
所以母星到了后期,神圣泰拉的地位是不可改变的。
有些玩家初期把整个星球的海洋全部填变成水泥球,实在太丑,想搬家也可以理解。从这点上讲戴森球还挺有环保教育意义:游戏里平山填海后是无法复原的,过分工业化把原本漂亮的小蓝球改成灰色的铸造世界后也就回不去了。所以不妨把采矿炼矿等产业放在荒凉的外围星球,母星使用清洁能源并采用占地少效益高的高端制造比较合理,并最大程度保护生态。
《戴森球》的整个游戏进程引导设计是非常优秀的。
在科技树达到黄糖的时候必须要有钛,但母星不产钛,这就逼玩家必须走出母星,去同星系的其他星球运钛回家,这个过程中初次接触到星际物流这个概念。
在科技可以出跃迁的时候,母星的资源也差不多用完,这时候要继续游戏,就必须要从全宇宙收集原料。
这个时候母星上之前铺设的那些流水线工厂刚好变成了一堆废铁,这就引导玩家开始用行星物流系统作为物资中转站,重新建立大流水线。
能在国产游戏里看到这种等级的设计,我可以吹戴森球吹一辈子。
再对比一下隔壁那个破修仙页游作者对游戏太重复的指责回复的那句“你们不懂游戏设计”,我只能说这世界很滑稽。
这是我看到的最准确的总结。
总的来说,就是中国的高考相对公平,所以性价比极高,所以其他活动都可以适当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