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写小说的时候完全没办法把脑子里的画面变成文字怎么办? 第1页

  

user avatar   fanshih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世界上最优秀的作家也没办法把脑子里的画面完全转化成文字。

王安忆曾在自己的文学讲稿里说过,文字在表现空间维度上具有天然的缺陷,文字最适宜表现的是时间维度。我个人想加一个情感维度。

没办法形成自己脑海里的画面,这太正常了!

莫说是你,曹公雪芹这笔力没得说吧,你让大家根据他的文字画个大观园,肯定各不相同。而且,有相当大的可能性是,谁都没画出曹雪芹心中所想的那个大观园。我心中的大观园可比电视剧里的场景华丽多了,可那也只是我的大观园。

读者阅读一篇文字,脑海里产生的画面不可能完全符合作者心中的画面。

题主不要过于纠结自己的画面,因为文学作品中的“画面感”跟放电影不是一回事,它可以很朦胧、很不确定。

举个例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没有画面描写,但却有很强的画面感。

举个例子,许多推理小说的密室案件,作者都会在书中画出平面图,你能说克里斯蒂等一众推理作家的笔力都不够吗?恐怕不能,这是文字天然的局限性。

同样的,如果文字能完全把画面重现,那么,大家在翻拍金庸的小说时,就不用请武术指导了,照着书拍就行了。可你照着书拍不出来,你至多只能拍出一个定格,无法纯粹按照金庸的文字拍出一段连续而精彩的动作场景。剑谱、拳谱也得有插画。


文字是抽象的,想通过抽象符号来将脑海中的具象画面展现出来,几乎不可能实现,更别说,读者还要通过抽象符号再一次还原具象画面,转了两次,画面早就不完全是作者脑海中的画面了。

所谓文字带来的画面感,其实是读者根据文字自行脑补、想象的画面,所以,作者要做的其实是通过细节来调度读者的想象力,使他们自己在脑海里形成一幅画面,而这种细节,不局限于视觉,也可能是听觉,甚至嗅觉。

举个例子,比如阿城的《孩子王》中,写老竿儿和来娣分别的一段:

我停下来转身望去,来娣的身影急急地移近,只觉一件硬东西杵到我腹上。我用手抓住,方方的一块,被来娣的热手托着。来娣说:“喏,这是字典,你拿去用。”我呆了呆,正要推辞,又感激地说:“好。可你不用吗?”来娣在暗虚中说:“你用。”我再也想不出什么话,只好说:“我走了,你回吧。”说罢转身便走,走不多远,站下听听,回身喊道:“来娣,回吧!”黑暗中听了一会,有脚步声慢慢地响起来。

我认为这段文字的画面感十足,但阿城没有写什么“摆摆手”、“她的身影缓缓消失在黑暗中”,那就俗套了。这段文字的妙处就在于,作者以听觉——“站下听听”、“听了一会”、“有脚步声慢慢地响起来”——来体现视觉上的画面感。尤其是这个“听了一会”,把来娣和老竿儿的不舍的画面一下子就传递出来了。

注意,这画面是读者脑补出来的,不是作者真的花费大量笔墨写场景如何如何、肢体动作如何如何、神态表情如何如何。

有些答主建议你当编剧,的确,编剧在写场景的时候就需要像题主所说的“又干又硬”,因为摄制组知道个大概就行了,后面场景布置有专业人员和导演与编剧共同完成,那是货真价实的画面。

至于小说,作者要做的不是把整幅画卷放电影似地展示给读者,而是要抓住最重要的细节,只要这个细节在,读者想象的画面就成立。

效果当然是作者与读者的想象越接近越好,但理论上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肯定有偏差。

最后,我想说:题主说自己只能写好对话,其实,好的对话也是可以形成画面感的。

老舍的《茶馆》里,松二爷那一句——“我就是自己个儿饿着,也不能让这鸟饿着!”只一句话,读者就可以联想到这个老北京旗人的神态、举止、甚至动作,这不也是一种画面感么。


个人愚见

订阅号《弹幕集》




  

相关话题

  写小说更重要的是写一个“近乎逼真的人”,还是写一个“独一无二的人”? 
  可以给我推荐几本比较虐的小说吗? 
  为什么有人将毛姆认定为二流作家? 
  如何看待燧石文学奖为抄袭小说颁发“白莲花奖”这一奖项? 
  如何给小说角色想出很美的名字? 
  《水浒传》好在哪里? 
  你还记得你第一个看的网络小说是什么吗? 
  有哪些只有圈内人才懂的地名? 
  有哪些另类的脑洞故事? 
  我想写小说,但我不想写悲剧,也不想写喜剧,就想写平平淡淡的,但平平淡淡的小说也没人看呀,怎么办? 

前一个讨论
如何用鲁迅的文风讲述/评价当今盛行的“卷”的风气?
下一个讨论
这种文字仿村上春树是什么水平?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