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教资真题有必要去背里面的简答题和辨析题吗? 第1页

  

user avatar   yiqi-kao-jiao-shi-7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记住题目中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学会并且熟悉答题套路。

教资历年真题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题目中所涉及的知识点也是常考知识点,肯定是复习的重点,简答题和辨析题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还是非常有必要背下来的,但也别太盲目背诵,因为有的知识点前年考了,去年没考,但今年就有可能会考,所以可以根据出题规律来背诵,减少记忆负担。

距离教师资格证笔试时间仅剩5天了!大家复习的时间已经所剩不多了,小7也在这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必背的高频考点,包括以下3大内容。

1,必背简答题

2,辨析题答题模板

3,必背辨析题

考虑到很多同学都是第一次备考,面对科目一和科目二繁杂的知识点感觉无从下手,我这里先准备了一份电子资料,包括几节笔试真题解析课、科目一科目二常考题型总结答题模板、以及模拟套卷,需要的同学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参考一下:


一,必背84道简答题

1、原始社会教育有哪些特征?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和生活

(3)没有老师和学生;没有固定的教育场所

(4)没有阶级性

(5)没有形成独立的教育形态

口诀:两生三没

2、古代教育有哪些特征?

(1)阶级性

(2)道统性

(3)专制性

(4)刻板性

(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口诀:阶道专刻象

3、近代教育的特征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口诀:公义世法

4、现代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口诀:全民多现身

5、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口诀:段容摸狗(结构)肚(速度)

6、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具体表现如下: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口诀:两权一目的

7、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口诀:宣(选)传融创

8、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口诀:三有教师控

9、学校教育影响人的发展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口诀:速时开饭(规范)

10、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2)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

(3)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

11、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

(1)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德育是方向,是实施各育的思想基础,为其它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

(2)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智能的教育。智育是核心,是其他各育的知识和智力基础,其它各育的实施都不能离开知识技能教育。

(3)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4)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德能力的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普通学校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

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各育是相互联系的,但又相对独立,各自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人的素质发展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好他们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但我们强调五育并举,全面发展,但并不是主张平均发展。在教育工作中,要承认学生的个人特点,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别,把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结合起来,是学生既有比较完善的基本素质,又能充分展其所长,形成丰富而独特的个性。

12、影响学制的因素有哪些?

(1)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受社会制度的制约

(3)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4)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5)要吸取原有学制中的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13、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6)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7)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14、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15、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4)发扬教育民主

(5)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16、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具体包括:

(1)社会需求

(2)学科知识水平

(3)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

(4)课程理论

17、简述知识中心课程论的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

(1)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分科教学

(2)按照知识逻辑体系进行编排

(3)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

18、简述学习者中心课程论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1)以学生为中心

(2)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进行编排

(3)强调学生的经验、兴趣、需要,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19、简述泰勒的目标原理

泰勒提出的四大课程基本问题:

(1)学校应努力达成什么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3)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达到?

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

(1)确定课程目标;

(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

(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

(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20、简述课程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1)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国家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包括:① 指导思想;② 培养目标;③ 课程设置及说明(开设哪些科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④ 课时安排;⑤ 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⑥ 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课程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2)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3)教材是根据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编制的、直接用于教和学的书籍与工具。教科书是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在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

21、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4)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6)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22、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程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关,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现状,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本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23、简述新课改强调的综合实践课的内容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24、简述教学的基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5、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26、简述备课的要求

(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2)写好三个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27、简述上课的具体要求

(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表达清晰

(5)组织严密

(6)气氛热烈

28、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

(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交往性

(3)认识的教育性

(4)认识的简捷性

(5)有指导的认识

29、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学的发展性规律)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30、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心理准备

(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效果

31、简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两者相互联系,辩证统一。

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又要重视知识的掌握,要防止单纯抓知识或只重视智力发展的片面倾向。

32、如何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

(1)教师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33、简述直观性原则贯彻的要求

(1) 要正确运用直观教具和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

(3)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34、启发性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定义: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施要求:

(1)老师应讲的“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

(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

35、如何贯彻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还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具体到抽象;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

36、简述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

(2)讲究讲授的策略与方式;

(3)讲究语言艺术。

37、简述谈话法的基本要求

(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

(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

38、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缺点:

(1)不利于因材施教;

(1)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

(3)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

39、简述品德的形成过程

(1)依从。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处于依从阶段的态度与品德,其水平较低,但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

(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3)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40、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1)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41、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

① 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

② 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要经历一个长期的阶段,表现出阶段性;

③ 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④ 品德结构更加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① 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② 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42、德育内容包括哪些?

(1)政治教育。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阶级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

(2)思想教育。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

(3)道德教育。包括有关道德知识学习、传统美德教育、审美及情操教育、社会功德教育,以及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情感、信念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4)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分三个方面,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知道。

43、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44、如何贯彻疏导性的德育原则:

疏导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45、如何贯彻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1)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3)德育要有计划和系统的进行。

46、如何贯彻长善救失原则?

长善救失原则也称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贯彻这一原则应遵循以下要求:

(1)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2)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47、中学德育的途径有哪些?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6)班主作工作

48、简述说服教育法的贯彻要求

说服法是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这是社会主义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

运用说服教育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明确目的性;

(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3)注意时机;

(4)以诚待人。

49、简述榜样法的贯彻要求

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师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

运用榜样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选好学习的榜样;

(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3)引导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50、如何运用情感陶冶法进行德育?

(1)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教育者要加强自身修养,同时注意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形成良好的班风和校风

(2)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情境创设

(3)与启发说服相互结合

51、简述教师培养学生注意力的方法

(1)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有关刺激物的特点组织学生的注意。一方面要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的无意注意因素,如保持教室的安静、教室内布置的简朴等;另一方面则应充分利用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使学生集中注意听讲,如数学方法要新颖、教学形式要多样化、教学组织要生动有趣、教学内容要丰富且逻辑性强等。

② 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使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切合学生实际,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2)有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① 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

② 激发和培养间接兴趣

③ 正确组织课堂教学

④ 采取方法,制止注意分散

(3)两种注意转化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来组织教学。

52、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有哪些?

(1)学习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2)学习程度

(3)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4)识记者的态度

53、短时记忆的特点有哪些?

(1)时间很短,短时记忆一般不会超过1分钟,一般是30秒左右

(2)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平均值为7

(3)意识清晰,短时记忆是服从当前任务需要,主体正在操作、使用的记忆,主体有清晰的意识

(4)操作性强

(5)易受干扰

54、在教学中如何运用记忆规律?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55、如何通过复习防止遗忘?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56、简述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1)言语信息。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2)智慧技能,是学习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3)认知策略,支配着学习者在对付环境时其自身的行为,即“内在的”的东西。

(4)动作技能,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动作操作能力。

(5)态度,表现为影响着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择倾向。

57、简述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a.动机原则;b.结构原则;c.程序原则;d.强化原则。

58、简述奥苏贝尔意义学习的条件

(1)客观条件——学习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一般来说,学生所学的教科书或教材,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概括,都是有逻辑意义的。

(2)主观条件——学习者自身因素。第一,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以便与新知识建立联系。第二,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59、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观点

(1)知识观: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2)学习观: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情境性、社会互动性和主动建构。

(3)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4)教学观:情景式教学、支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

60、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最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接着是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处在最高层次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他认为人类的需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彼此重叠的,它们排列成一个由低到高逐级上升的层次。

61、简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倒U型曲线关系。

中等的动机强度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最佳学习动机与任务难度有关。任务较容易,最佳动机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动机水平越低。

62、什么叫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一个总是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

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指人们对自己的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63、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1)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适的目标;

(3)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

(4)训练归因。

外部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1)表达明确的期望

(2)提供明确、及时且经常性的反馈

(3)合理运用外部奖励

(4)有效的运用表扬

64、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1)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2)学习材料的性质

(3)学习活动的多样性

(4)原学习的熟练和理解程度

(5)年龄特征

(6)智力水平

65、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66、如何学会有效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67、简述操作技能的培养方法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

68、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1)问题情景与表征方式;

(2)个体的智能与动机;

(3)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

(4)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5)情绪状态;

(6)已有的知识经验。

69、如何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70、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71、简述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这一阶段儿童认知上获得了两大成就:一是,主体与客体的分化;另一个是,因果关系的初步形成。

(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为:①出现了语词或其他符号,开始出现表象和形象图式;②儿思维具有不可逆性;③泛灵论;④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此时的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为:①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②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方面的守恒关系;③去自我中心;④具体逻辑思维。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以上)这个时期的儿童能根据假设进行推理,相信演绎得到的推论,使认识指向未来。

72、简述“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提出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个体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些儿童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73、简述中学生情绪情感的特点

(1)情绪情感更加丰富

(2)情绪的强烈性

(3)情绪不够稳定

(4)情绪的易激动性(易感性)

(5)情绪两极性明显

(6)情感的开放性与掩饰性相交织

(7)逆反性

74、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措施

(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4)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75、简述良好性格的培养措施

(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7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发展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第一阶段:0-18个月左右为婴儿期,冲突是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第二阶段:18个月-3岁是儿童早期,冲突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自主感,克服羞怯与怀疑;

第三阶段:3-6、7岁是学前期限,冲突是主动对内疚,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第四阶段:6、7-12岁是学龄期,冲突是勤奋对自卑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第五阶段:12-18岁是青年期,冲突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该阶段的目的是建立统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第六阶段:18-25岁是成年早期,冲突是亲密对孤独,该阶段的目的是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第七阶段:25-50岁是成年中期,冲突是繁殖感受对停滞感,该阶段的目的是获得繁殖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第八阶段:250岁以后是成年晚期,冲突是完善对绝望,该阶段的目的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

77、简述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1.自我意识增强

2.性成熟带来性意识的萌发

3.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

78、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

2.健全的组织结构;

3.共同的生活和活动准则;

4.班级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气氛。

79、班集体的培养方法

1.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80、简述班主任工作内容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三)做好个别教育工作1.优秀生的教育工作;2.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工作

(四)协调好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五)操行评定

(六)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81、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1.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

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3.做好课堂监控。

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82、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哪些?

1.组织和运用教材的能力;

2.言语表达能力;

3.组织教学的能力;

4.对学生学习困难的诊治能力;

5.教学媒体的使用能力;

6.教育机智等。

83、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84、如何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一)学校层面

1.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创设良好的学校人际环境,减少教师的压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校人际环境,是维护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2.树立教师心理教育观念,健全教师心理教育机制;

3. 健全教师心理健康的校内保障系统。

(二)社会层面

1. 加大宣传和政策的力度,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

2. 重塑教师职业形象,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化的进程;

3.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三)从教师个人层面看

1.培养正确的压力观;

2.改善自我观念;

3.正确应对挫折和压力;

4.建立积极的思维方式和内在对话;

5.采取合理有效的工作方式,学会休闲。

二、辨析题答题模板

辨析题又叫判断说明题,是一种先判断正误再做判断解释的题型。它有一个答题套路:

第一步:先判断题目观点对错;

第二步:联想题目涉及到哪个所学考点;

第三步:结合题目,把相关知识点写上,并做简要分析。

小7认为啊,辨析题不仅要考察你的踏实度(是否认真学过大部分知识并且吃透),还要检测你的灵活度(融会贯通会分析)。学会方法,万题不难!小7挑选了2道辨析题,结合知识点和答题套路亲自操刀讲解,你一定能有所收获!

辨析题1: 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涉及考点:

教育的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

参考答案:

这句话是错误的。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说明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影响人的发展的活动可以分为有目的的活动和无目的的活动,只有有目的的培养人才是教育,无目的的影响人的活动就不是教育。所以这句话是错误的。有目的的培养人才是教育。

辨析题2: 教育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

涉及考点: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2.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①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③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参考答案: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一方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具体表现如下: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决定着教育目的。另一方面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具有一定的影响,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教育可以促进民主化进程,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因此教育可能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但不能直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方向。

做辨析题大家一定要注意,最开始的判明对错很关键,因为题目判断错误,内容写再多也没分了。

三、必背23道辨析题

1、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目的就只能是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

(1)说法错误

(2)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的本质。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目的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如果只参考人的发展需求确定属于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是错误观点。指定教育目的时需要同时考虑以下因素: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②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而重要依据③教育目的指定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

(3)综上,说法错误,教育目的的制定需要同时参考个人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

2课程就是学科。

(1)说法错误。

(2)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进程安排,它包括各门学科和课外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3)因此题干说法错误。

3、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1)说法错误

(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说明学生的品德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一般来说,是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顺序,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向前发展的。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我们不必恪守一种开端或一般教育程序,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选择多种开端,多种教育程序。

(3)综上,说法错误。德育过程可以根据情况有多种开端。

4、学习所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短暂的。

(1)说法错误

(2)学习是指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由于经验而产生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性的变化。这一定义有三层含义: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学习是由练习或反复经验引起的。

药物、疲劳、疾病等因素也能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但这些变化是比较短暂的。疲劳会影响人的行为,降低工作效率,但这是短时间的,一旦解除疲劳,行为便表现如初。因此,疲劳引起的行为变化不是学习的特征。我们学习驾驶车辆、学习骑自行车、学习游泳等行为变化都是比较稳定的,甚至终身不忘,这才是学习的特征。

(3)综上,说法错误。

5德育的起点是提高道德认识。

(1)说法错误。

(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教师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

(3)综上,说法错误。

6、信息进入工作记忆会持久保存。

(1)说法错误

(2)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工作记忆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只有经过加工处理,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才能保持持久。

(3)综上,题干说法错误,只有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才能保持持久。

7、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1)题目说法错误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因此,德育过程并不一定以知为开端。

8、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想象。

(1)说法错误

(2)短时记忆是保持时间在 1 分钟左右,容量为 5 ~ 9 个组块的记忆;长时记忆是保持时间在 1 分钟以上,甚至是终身且容量无限的记忆。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要经过复述,而非想象。

(3)故表述错误。

9、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1)说法错误

(2)教学任务不仅仅是指给学生传授知识,还包括道德教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内容。

(3)因此题目说法是错误的。

10气质是个体表现在心理活动速度、强度、灵活性和指向性上的心理特征,所以它是有好坏之分的。

(1)说法错误

(2)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它是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表现,它依赖于人的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通常称之为秉性、脾气、性情,心理学叫气质。气质并无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其优势的一面,但是也都有消极的一面,所以没有办法比较其好坏。

(3)故表述错误。

11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1)题目说法错误

(2)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这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特点。但是教育的独立性并非绝对独立性,而是相对独立性,教育归根到底是受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制度决定的,每一时代的教育从以往教育中继承什么,也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和政治制度分不开。

(3)综上所述,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受到社会的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等的制约,题目说法错误。

12、知识越多,能力越强。

(1)题目说法错误

(2)知识不等于智力,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取的知识与能力,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应,能力是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能力的高低。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有条件的,教给学生的科学规律性的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智力。

(3)可见智力的高低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知识的掌握与智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题目说法错误。

13、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同一概念。
(1)题目说法错误

(2)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培养要求。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因此,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不同的。

(3)故题目说法错误。

14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

(1)题目说法错误

(2)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自发形成品德的过程。

德育过程不等同于品德形成过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从主体上来说,德育过程是双边的,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单边的;2.从影响上来说,德育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而品德形成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3.从结果上说,德育过程的结果与社会要求一致,而品德形成过程与社会要求可能一致,可能不一致。因此,德育过程不等同于品德形成过程。

(3)故该说法错误。

15、接受学习一定是有意义的学习。

(1)题目说法错误

(2)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接受知识的学习。接受学习既可以是机械的,也可以是有意义的。当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时,这种学习就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如果学生接受学习是死记硬背式的没有建立相应的联系,这种学习就是机械的接受学习。

(3)综上所述,接受学习并不一定是有意义的,也可以是机械的,题目说法错误。

16、根据科尔伯格的观点,道德发展的阶段性是固定的,相同年龄段的人都能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

(1)题目说法错误

(2)科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认为道德发展水平的顺序是固定的,不可逾越的。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在同样的年龄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研究表明,大多数10岁以下儿童的道德推理处于前习俗水平,10岁以后开始进入习俗水平;但仍有少数青少年与成人罪犯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推理阶段;青少年和成人大多都处于习俗水平;但是只有少数人会达到后习俗道德水平。

(3)因此,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虽然顺序固定,但发展速度及水平因人而异,题目说法错误。

17惩罚就是负强化

(1)题目说法错误

(2)惩罚是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体罚、谴责等),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负强化是有机体摆脱厌恶刺激(即通过撤消惩罚),从而增强其良好行为的出现的概率。

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惩罚是通过呈现厌恶刺激来降低不良行为发生的概率,而负强化是通过摆脱厌恶刺激来增加良好行为发生的概率。因此,惩罚与负强化不是同一概念。

(3)故题目说法错误。

18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只有消极作用。
(1)题目说法错误

(2)非正式群体指的是没有正式文件规定而构成的群体,其成员以某种共同利益、观点、爱好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非正式群体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有助于班级管理与建设,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管理起着阻碍作用。因此,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3)故题目说法错误。

19教学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1)题目说法错误

(2)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题干将教学评价等同于学生学业评价,缩小了教学评价的内涵。因此,教学评价不只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3)故题目说法错误。

20习得性无力感与人们对失败的归因有关。

(1)题目说法错误

(2)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一个人总是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因素时,就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

(3)因此,习得性无力感与个体的失败归因有关。故题干说法正确。

21某人从光线明亮的地方进入暗室,开始什么都看不见,慢慢能看见一些物体了,这种变化就是由学习导致的。

(1)题目说法错误

(2)从亮的环境到暗的环境,开始看不到东西,是一种感觉上的暗适应。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改变。因此题干的描述不属于学习现象。

(3)故题干说法错误。

22常言道,做事先做人,因此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德育。

(1)题目说法错误

(2)做事先做人,体现了德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学校工作中应该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但这并不代表学校的中心工作就是德育,教学才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因此,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

(3)故题目说法错误。

23、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

(1)说法错误

(2)智力是学习成绩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会对学习成绩有重要影响。只有在学习动机强且学习行为良好的情况下,学习成绩才会好。

(3)综上,智力高学习成绩不一定高。

(3)故题目说法错误。

以上就是今日份的分享啦~

最后,很多备考教师资格证的小伙伴,手上或多或少有一些资料,但资料并非越多越好,尤其在仅有几天准备时间的情况下,时间已经很宝贵了,你如果再花时间去甄别资料的好坏,整合资料的重点,只会让你更加焦躁,因此备考资料要少而精,不要大而全,否则和看教材就没有区别了。小7建议小伙伴们参考以下复习顺序选用资料,使备考事半功倍:

1、初始期:学霸笔记(科一+科二),过一遍常考知识点

2、强化期:必背简答题+作文素材,强化重要得分项

3、进阶期:做几套模拟题,寻找薄弱环节,补短板

这些资料不用费心寻找,我已经给大家一次性打包好了,点击下方文章就能领取: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 2021 年的国考行测?考完感受如何? 
  自学备考雅思现实吗? 
  教资笔试还有几天,没看书,怎么才能过? 
  2020 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笔试成绩公布,大家有什么感想? 
  有哪些有意思的执照值得去考? 
  为什么现在孩子普遍对考试抱有抵触情绪? 
  教资从这会开始看来得及吗? 
  如何看待北海艺术设计学院思修与毛概题目? 
  外教老师给全组同学挂科了,我们错在哪里? 
  考试前越稳的学霸越喜欢说自己虚/凉凉。这一普遍现象说明了什么?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