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翻老照片,突然十分怀念。给一个开裆裤朋友发了条微信,说了句“老兄在干嘛?好久不见了。”
过了大半天,老朋友回了信息。
一连着回了好几条。
第一条是寒暄。后面几条就是说自己现在压力很大,手头很紧,老爸刚做了手术,房贷很高,老婆想换个车,女儿马上上小学了……
我懵了。
半晌我回过神,给他说,哈哈哈哈我不是来借钱的。我给儿子翻看照片,想起你了,就来给你打个招呼。
这样啊!对面似乎如释重负,接着对我说,是很久没聚了,改天出来喝酒。
看到“改天”我就知道,等于遥遥无期。
于是客气了几句,就不聊了。
中年人的生活,一地鸡毛。朋友这东西,成了奢侈品。时间有限,精力有限,金钱有限,还压力重重……如果不是利益相关,为什么要拿出稀缺的东西,去交换一些对自己生活毫无帮助的东西呢?老朋友尚且如此,何况新朋友。
相反的是,这些稀缺的东西对于年少时期,恰恰是拥有得最多的。就如我这位老朋友,我俩都住同一个家属院,从小就光着屁股一起长大,零食一起吃,打架一起打,闯祸的时候也是一起扛,只要我在院子里跪着,就没有他站着的时候。大一点他去追女生,我们班的,我给他递情书;我喜欢的女孩被别的男孩追走,他去偷偷拔那男孩自行车气门芯;第一次玩梦幻,我初三,学习紧张,家里都不让我玩,为了阻止我去网吧,克扣了我的生活费。老朋友省下自己的零花钱,和我一起啃馒头,找我一块去网吧。
后来升高中,他爸爸说县里教育水平太差,为了给他更好的学习条件,他们一家子都搬去了市里,距离虽然远了,但是我们两个哥们情谊还是一点没减,他不回来的时候我们就每周一次电话,长的爸妈来骂人心疼电话费那种,后来有了女朋友谈恋爱我都没打过这么长的电话。每个月他们家都会回老家一趟,这两天我们就几乎形影不离,也玩不出什么新花样,无非就是去村活动中心打篮球、去镇上的网吧玩网游,只要他一回来我们就粘在一块,街坊四邻都说我们这两兄弟比亲兄弟还亲,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高考。
平常我们不见面的时候也约定好,不管是谁有时间,大家都得上号把20个师门任务做了,当时为了方便,我们都选择了剑侠客,也都拜了大唐官府,主要是装备能一起穿,做师门任务的时候也方便。
我们两个成绩差不多,就约了一起考广东某大学,高考分数出来以后,我们前后只有两分之差,两人都开心的不行,填志愿的那晚,我爸找我谈心,他说家里条件有限,负担挺重,广东那个大学好是好,可惜是个私立大学,学费太贵,希望我再考虑考虑。最后我当然没能去广东的大学,我选择了复读。再后来,毕业了,他在当地定居了,也有了自己的女朋友,我们见面机会越来越少,联系的也越来越少,各自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后,我们都非常默契的淡出了对方的生活。
我们最后一次见面,大概是他结婚吧。他还是想起了我这个老朋友,提前很久就给我打了电话,给帮我订了酒店和机票。我和另外一个发小做了他的伴郎。那天晚上他特别开心,跟我们喝酒喝到2点,一边回忆着过往,一点吐槽着生活的无奈。我们虽然没结婚,但是也理解。毕竟有了家庭,就有了别的生活重心。发小结婚的时候,也叫了他和我。但是他老婆怀孕,他走不开,给了个红包让我随。再后来,大家都很有默契的,没有大事都不跟彼此联系。我们就这样,渐行渐远。
后来,偶尔发个信息。
后来,过年过节,我们的彼此的信息都变成了群发。
后来,就像前几天那样,我给他发个信息问候,他的第一反应是,我要去借钱。
生活是需要取舍的。
互不打扰,也许是中年人的一种友情。
去年的一个瞬间,我打开网游的时候突发奇想,向他发送了组队邀请。
他直到现在都没有回复过我。
自从有了女朋友,后来有了小朋友,就慢慢淡了老朋友,很难结交新朋友。
朋友有啥用呢?多赚点钱吧。
我在十几年前,我父亲在世的时候,审视了父亲的一生。
我当时无法理解父亲的朋友为什么越来越少,父亲病重过世时甚至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了。
慢慢地,随着年龄增长,自己也步入中年,逐渐明白,年轻时重感情,重人品,随性而为,周围的朋友自然不少。
岁月流逝,激情褪去,人到中年,生活重负所致,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生活奔波,几乎所有的社交活动都是以利益为主,无可厚非。
你生活富足,周围的人一圈又一圈,部分是酒肉朋友,部分是取经朋友,各取所需。
你生活困顿,周围的人会慢慢离开,这也无可厚非,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生活和压力,谁会天天跟你“君子之交淡如水”,上有老下有小,让家人喝西北风啊?
少年重情,中年重利,老年重义,世人常态罢了。
…………
“赚了钱留给下一代”的思想严重危害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友谊,周而复始,无可奈何。
刷园子小兰居然刷到了这个问题= =……
因为大部分人并不会从“友谊”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同时维持“感情”的成本很高,以致长期有效地维护朋友圈对很多人来说是“入不敷出”的“亏本买卖”,只能惨淡经营,和相对最好的几个朋友保持长期的友好关系。
同时,因为“感情”和“情绪”本身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个人资源,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愿意随便浪费自己的“感情”和“情绪”(因为人长大了,都会有很多要求“时刻面带微笑”的“营业环境”,“感情”和“情绪”很多时候要为这些“营业环境”攒着)。
很多时候,即便想对朋友真心相待,自己的“感情”和“情绪”也已经被各种各样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中的各种大事小情消耗一空了,人越是繁忙,“感情”和“情绪”就越是透支。
更何况,被生活消耗的,还不只是“感情”和“情绪”。
大多数人所能支配的资源,也只是拆东墙补西墙,很容易就会顾此失彼的程度。
甚至还有A和B是朋友,A和C也是朋友,但B和C却是敌人这种尴尬的情况。同时维持和B与C之间的感情,对于A来说更是难上加难,A的能力和条件越普通越是这样。
在学校时大家相对能坦诚相待,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小时候大家生活轨迹相对比较同步,彼此的期待值也没有那么高,就像A送给B一本漫画或者一包薯片,并不会期待B能回赠自己一包游戏卡或者一瓶饮料之类,如果B回赠自己一台游戏机或者一个新足球,那么B在A心中的好感值几乎必然大幅提高。
但毕业走进社会后,基本就是“从此我们不再同步”了,总会有些人会发展得好,步入社会就进了快车道;也总会有些人发展得不好,磕磕绊绊步履维艰,个人发展的高峰低谷也不可能始终同步,有些人就是“年少成名”,有些人就是“大器晚成”,或者“三起三落”;当有些人正在事业上勇攀高峰的时候,当有些人正在情场上收获幸福的时候,有些人却可能正因为照顾顽皮的儿女或病弱的父母而无暇他顾……于是,不知不觉彼此之间不论是人生进程还是情感共鸣上,便都脱钩了。
也有一部分人一脱离学校规则的保护和束缚,便“归位”和告别之前的小圈子了,因为他们本就不属于这个基于学校和班级认同的“朋友圈”,进入这个圈子纯属偶然。
大多数“朋友”,本质只是基于一定共同利益的“准同事”和“队友”,所谓“友情”也仅仅基于彼此间利益互换的预期。
当自己在“朋友”眼中已无法满足其“利益互换预期”的时候,即便自己还单方面掏心掏肺地把对方当朋友,卑微地靠种种妥协让步维持着过去的感情,但在对方眼中,自己已经不是和他对等的朋友,甚至“不配”和他做朋友了,哪怕有时对方这种基于预期的利益考量判断并不准确,和客观实际是相反的。
在这种利益关系经营法的角度,对于很多人来说,“朋友”更像是一种“资源”,甚至一支“基金”或“股票”,而不是实实在在活生生的一个人;更像是一串自己手机上的号码,在遇到烦心事时可以用来发泄的“垃圾桶”;更像是一个在社交平台上能提供自己喜欢内容,可以和自己商业互吹和相互点赞的NPC;甚至只是自己行骗时会考虑一下的冤大头,或自己“抄底入股”,将来能依靠着“赚一票大的”的“大腿”。
……但所有“朋友”和“友情”都这么“势利眼”和“虚伪”吗?
也全不是的。
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比起纯利益相关的盟友要真诚的多得多。
即便许多年不相见,世殊时异,重逢时也会相视一笑敞开怀抱,彼此“仍是少年”。
因为彼此的价值认同是一样的,所在的赛场是同一个,虽然也相互竞争,却和利益反而不那么相关,不论彼此的成长轨迹多么不同,交集很少,也必然会在某一处相遇。
这样的人,即便前半生完全不相识,甚至立场相反,这辈子也注定会是好朋友。
所以,也会特别珍惜彼此吧。
想听实话么?
很多工作中,微信群里,还有知乎上认识的朋友,我心里面把你们当朋友,但是我不敢说,不敢问,不敢乱接话茬,不敢拍胸脯说有问题找你静叔。
因为你们兴致来了来我这旅游要我请假去机场接,还是家里有个什么事需要我帮个忙出个力,我做不到。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老的开始生病,隔三差五跑医院,小的开始哭闹,所有人都知道她要上好学校。
每天早上六点多要起床开车送媳妇上班,完事自己八小时工作,晚上要写知乎,写小说,更新公号,有时候运气好有几个商务合作的新闻稿。
最离谱的情况,五月不是我车出车祸了么?车被拖走,我当时还有活儿在身上,于是直接处理完车去网吧把商稿写完,因为我的确不能得罪甲方爸爸。
昨天晚上1点钟,我还在写东西,5个小时后,迎着晨曦弹射起步,车里循环放着毛不易的《平凡的一天》。
但我不是想卖惨,因为事实上我们家也没有穷得揭不开锅,两口子收入在武汉也算正常,我也从来没在知乎带货或者怎么样赚大家一分钱。
只是你如果要有了想保护的人,你就不会允许她们仅仅过上“正常”的生活,这一辈子就这样随随便便凑合算了。
爱让你心甘情愿地去实现人生的最大可能,在人生的任何阶段,你都愿意为了爱持续进化,不停前行。
在我焦头烂额的同时,我的朋友没有问题么?有啊。
有的和老公因为微信聊骚闹离婚,结婚证都撕了,我远程聊了2个晚上。
有的在香港定居,因为疫情工作全面瘫痪,转业拍vlog,我得每周帮着写脚本和拍摄方案。
有的妈妈进了传销组织,喊我帮着下班了去救人,我沉默不语。
有的刚北京买房,还差几十万,找兄弟们想办法,我不知道咋回。
很多情况下,中年人的确有心无力。
当我们的友谊已经不是,一截棒冰,一把弹珠,一盘dota,一场夜话就能解决时。
我付不起了。
我all in了我自己的人生,依然没有多大起色,你们的人生,我有些复杂的,真的参与不动了。
我也想和你们去喝酒,聊天,彻夜不归,我没有这个能力啊,我要做事啊。
所以朋友,不是我不是你的朋友了,我心里依然是,永远是。
只是我顾不过来,我依然在心里默默地为你的幸福祝福,为你的成功喝彩。
但家里有人等我,恕不远送了。
对不住啊。
因为各自有了家庭,就不会朋友们腻在一起了。
而且不仅仅是朋友,你有亲兄弟,亲兄弟姐妹,这样的,结了婚以后也会越来越远。
其实没这么多弯弯绕,只是人到中年后需求变化所致。
1
年轻的时候单身,刚刚步入职场,空闲时间多,精力无限,对这个社会还有许多新奇的地方待探索,所以会把时间花在玩上,花在交友上。
我记得自己刚刚毕业的时候,去了一家国企,这家国企的上班时间是上午8点,下午4点就下班了,距离晚上12点睡觉,还有8个小时,那可不是有的时间玩了。
一个人玩肯定孤单,而且还玩不起来,所以下了班后跟同龄的同事一起玩。比如打篮球,比如相约一起去西湖边溜达,比如去某个美食小店去腐败一顿,去打桌球,去游泳,KTV,甚至还有时间学习,那段时间我在突击英语,每天还能学个2个小时。
年轻人为了认识到更多的人和事,自然喜欢交友,喜欢聚会,反正大家的需求都差不多,所以只要有个理由,就能凑在一起,玩游戏,玩狼人杀,吹牛,喝酒,那个事都可以聚集到一批人。
这都是空出来的,闲出来的,一到周末那就更能玩了,几个同事一起约着,去新塘,去乌镇,去千岛湖,去宁波的海边,玩遍杭州的大小景点。
玩的多了,认识的朋友也多,下次玩的时候肯定也会约在一起,朋友的朋友就认识的更多了,所以显得朋友很多,再加上同学圈,QQ上加了上千的好友。
我就记得那个时间段还在玩《魔兽世界》,在游戏上认识了一批人,加了QQ,他们来杭州玩的时候,我都当过他们的向导,带他们逛西湖、杨公堤、三台山,逛河坊街。
年轻有闲,造就了交友很多,但是人到中年后就不一样了。
2
人到中年后,需求变了,对这个社会认识已经全面,时间也有限了,就会专注于更为实际的事。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还要发展自己的事业,单单这三样就把自己的时间占用光了。
老人有个头痛脑热,现在的医院都是走线上的系统,老人根本不会这一套,所以得陪着,逢年过节也得回家,大小事也需要。
小孩子的教育得关注,现在的小学生微信群天天有事,加上作业得辅导,那还有什么多余的时间。
工作上要发展,不仅仅是把工作做好,还要有目的性的,围绕事业整合人脉。
工作上要发展整合人脉,这事是以利益为基础的,所以人际关系显得功利,显得少了许多感情的成分,但是事业这件事上就认这个,你要跟客户谈感情,能行吗?跟老板谈感情,老板不得天天上你007,讲钱老板还能收着点。
事业这个大环境,决定了交友更看重利益,大家都有得赢,有的赚,才更容易发展。
不赚钱,单谈感情,钱包允许吗?孩子要上兴趣班,老人要手术,房贷要还,那样事不得需要钱,而且是越多越好。
3
人到了中年,更多的会为了生存而拼搏。
工作上发展的一般的,得花时间和精力进去,想办法发展的更好。
工作上发展的不错的,会考虑搞点副业,看看有没有机会以后自己干。我身边好些朋友同事都是这么干的,30岁之前还在职场,35岁往上就开始谋划自己干了,一辈子给别人打工,也要老板肯才行,40岁往上职场对于上了年龄的人不再友好,还不得提前准备。偶尔会在网上看到一些人没有提前准备的,等到了年龄段,突然失业了,结果把家里搞的一地鸡毛,没办法,只能一家人承担。
人到了中年,就知道这个社会上都只能靠自己,靠自己实实在在打拼出来一定的收益和地位才行,情感的需求更多的会在家里,在亲情上,亲情之外都会在事业上。
我不觉得这有什么可惜的,也不觉得这不是好的,人到中年面对现实,为整个家庭承担责任,努力赚钱养家,发展事业,发展以利益互换为基础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中年人成熟的表现。
如果一个人人到中年,还在建立以情感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对于这个人的家庭而言,对于家庭的未来而言,都将是灾难。
如果一个人活到30岁都还弄不明白,其实经济需求和情感需求都是一个人的刚需这件事,那说明你还处在人际交往的转型期,而且很可能转到牛角尖里去了。
朋友变少了,
那是因为你精力衰退了,
琐事变多了,
成家立业了,
孩子上学了,
父母的身体也开始闹点小病小灾了,
你的时间开始变得金贵了,
年轻时候狐朋狗友一个电话就蹬着自行车跑几十里路去赶个饭局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也没有那么多旺盛的荷尔蒙供你肆意挥洒了。
你开始意识到,你只有把自己缩的越来越小,把有限的精力都集中在几个点上才能爆发出更大的力量。
这几个点分别是:
能带给你情感反馈的人。
能带给你利益反馈的人。
能带给你文化反馈的人。
其实你年轻的时候也一样,
但是第一,你年轻的时候找不准这几个点在哪儿,瞎tm打。
第二,你年轻时脸皮薄,潜意识里不愿意承认自己交友中有功利化的一面,不愿意承认自己从交朋友这件伟大的事情中居然得到了些许好处。所有的问题都被“我这个人就是好交朋友!”这句话给掩盖了。
其实你是个啥样的人,在这些点中更侧重于哪些方面,这在你十二岁之后可能都没咋变过了。
三十岁了,也到了该有点数的年纪了,先别急着去剖析社会啥的,把自己琢磨清楚了再说,情感需求和经济需求不是你死我活的冤家对头,不用急着给他们搞二元对立。
人到中年,头等大事是审视内心深处,找到那个不完美,不理想,甚至是平庸怯弱的自己,和他握手言和,拥抱他,倾听他,爱他但是不放纵他,问一问他想要什么,然后带他走上那条可以安放内心的道路。
人最要紧的一个朋友就是自己,这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当我们看到身边有很多人纵容自己动物性的本能,贪嗔痴妄。无视自己内心的需求,而去争夺他人为自己树立的价值,各种拧巴。面对外界的伤害无力反抗,反倒用怨念和嫉妒狠狠的否定自己,审判自己,折磨自己。我们就能清醒的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非但不拿自己当朋友,他简直是恨自己。
今天回头看,说的不透,需要补充几点:
年轻人肯定会质疑我这种一定往社交中要好处的论调——这很正常,我要是年轻,我也反对。因为我们小时候交的朋友确实不功利,你连基本的选择权都没有的时候,何谈功利?
一个人成年之前,能交到什么样的朋友,大多数取决于生下来你和谁做邻居,上学后和谁坐同桌,住校后和谁同宿舍。但有人就熬得住,比如叔本华,他说“要么孤独,要么庸俗”,反正就是不做无效的社交,省下大把时间做学问。我就属于熬不住的,年轻时出去喝酒,碰到条狗都恨不得和它磕一个,交了很多八竿子打不着的“兄弟”。长大了就后悔,后来又不悔了——就算当时给我挤出来这些交朋友的时间,也无非是多搓几把麻将。
前几天和一个朋友吃饭,席间他接了个电话,说有一人也来,我说,此人甚无谓,他来我就走。
我朋友诧异的瞪着我——不会吧?我以为你们俩关系很铁呐。
忽然间,过往的回忆瞬间拉回脑中——我和此人,曾经整整半年腻在一起,一起吃饭一起喝酒一起泡网吧打dota。现在想起来,宛如另一个平行宇宙发生过的事情。
很多人,30岁之后已经被我选择性遗忘了。
写完这个答案之后又写了下面这个,一面写一面想,想我这是不是在打自己的脸。。。
为了看一个小时就能看完的电影,去充一个月的会员,很不合算。
其实如果能够便宜买断一部电视剧或电影的话,也不会到处去借会员。
而且爱奇艺、腾讯什么的视频网站会员账号,也不存在什么隐私信息,关系好借一下,也不太担心造成信息泄露或其他损失。
但比如知乎、B站、微博会员账号就不太好借了,尤其是写作、投稿比较多的,借给熟人都很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