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相撞
(谢邀)
(从网络上下载)
恒星能不能相互碰撞,前面已经有好多的答案里面提到了,在普遍的星际空间这个概率是非常非常低的,但是在致密的星团等特殊环境中还是会存在这种事件的。刘博洋所说的蓝离散星就是观测上的一个证据。下面我根据自己所了解的一点说一说恒星碰撞这件事。
首先,我们要定义碰撞。“碰撞”这个词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几乎是没有歧义,不需要特别定义的。但是如果是对于恒星来说,“碰撞”也需要定义一下。第一种定义就是两颗(或更多)恒星直接相互接触的过程;第二种是只要一颗恒星(或恒星系统)运动到另外一颗恒星(系统)的引力作用范围内(这时候引力会对他们的运动或其他性质产生明显影响)。
两种碰撞的区别还是很明确的。对于两个恒星都是单星的情况来说,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就可以高中物理了,双曲线。如下图:
(这里推荐这个网站可以随意玩My Solar System 2.04)
如果说不知道什么原因(比如第三体带走角动量或某种粘滞作用),他们之间损失了些角动量,让他们不能相互分开了,变成了相互绕转的两个椭圆,就形成了双星系统。
如果就是那么恰好,两个恒星也可以直接发生合并。
上面是两个恒星质量相差不多的情况,如果是质量相差很大,就和太阳与彗星之间的关系差不多了。如果有兴趣可以在上面那个网页中调一下两个物体的质量来试一下。
一般来说(尤其对于主序恒星相撞的情况),合并后的恒星的质量增大了,中心压强升高,会加速核反应的速度,恒星的半径会变大。这并不是废话,虽然两个球融在一起半径变大是很自然的,但是他的半径会成量级的变大(十倍或百倍)。这对于在致密星团中的恒星来说很重要,因为变大的半径就增加了继续和其他恒星发生合并的机会。
而具体的过程要考虑到相互并合的恒星的类型,以及合并的方式。甚至可能产生像共生星,Ia型超新星爆发,伽马射线爆等的奇特天体或天文现象。
双星碰撞
其实如果只考虑像太阳一样的单星之间的相互碰撞,即使是在致密的球状星团中心概率也会是很低的。简单估计一下:
假设都是太阳一样的恒星,他和其他恒星发生碰撞的截面为。如果我们考虑合并情况,可以采用恒星的潮汐半径(就是由于潮汐力会使得恒星发生明显形变的作用半径,大约估计为恒星本身半径的3倍),那么对于太阳,碰撞截面为。
球状星团中比较致密的密度是。恒星运行速度假设为v=10 km/s。
那么平均撞一次的时间为(手算估计,有可能算错)。也就是说年才会发生一次碰撞。而宇宙的年龄是年,这种事情可能真的没有发生过。
但是如果是红巨星或其他巨星,半径是太阳的1000倍,那么平均发生一次碰撞的时间将是年,这个还是很频繁的。对于双星系统,半径采用轨道半径,碰撞时间也可以缩短到类似红巨星的情况,甚至更短的时间。
对于双星情况的考虑,就不得不提到三体问题。三体问题严重依赖于初始条件。很容易发生蝴蝶效应。所以这样的系统也不是很稳定。这个时候就经常会出现恒星间相互合并或分离的情况。而双星的运动学特征其实本身也是很受关注的一点。如果希望有更深人的了解,可以看一下这篇论文:Fregeau et al. 2004 MNRAS
下面这个图就是模拟了一颗恒星与双星的相互作用。其经历了双星的替换,轨道的收缩,轨道的放大,和最终会发生恒星的并和。(可以按照这个参数到网站上试一下)
对于N体问题,可能会更复杂。下面是另一个模拟的网页(N-Body Gravity Simulation)
初始的样子:
后来的样子:
但是这种模拟并不是对于一堆恒星的情形,可能更多是对于行星形成,或者恒星形成的情况。
最后想给出一个视频,但是发现不能上传视频……其实是在wiki上的
(如今英文维基应该是无障碍的吧)
然而视频中讨论的主要是致密星碰撞的情况,可能对题目的理解会有些偏离,但稍微有些帮助吧。
------如果有时间,我们还可以仔细讨论一下关于共生星,以及双星演化中的公共包层等天文现象-----
SPH模拟出来两个恒星相并和(蓝离散星的形成)
并和后的混合成的恒星中心部分氢的含量会比之前的两颗恒星高,而在混合的过程中会出现超声速和激波现象。
文章链接-->http://www.jstor.org/stable/10.1086/367747
那么来玩玩这个游戏吧
加载有点慢……加入行星或其他,让系统保持稳定吧
感谢czq 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
版权所有,严禁未经许可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