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装,十个有九个,都有精神问题,只是还没有妨碍生活与工作。
剩下那一个呢?
扭送司法部门了。
可以伪装。
罗森汉恩实验(Rosenhan Experiment)
197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系教授罗森汉恩做了这个实验,并在1973年于《科学》杂志发表,实验结果很打脸。
有两次实验。
第一次,罗森汉恩派8个“卧底”去了一家精神病院,职业各异,他们所有人只声称自己有严重的幻听,其余言行表现得一律正常。“卧底”提供给医院的信息除了姓名和职业以外,都是真的。然后,这8个人中,有7个人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
进入医院不久以后,这8个“卧底”表明自己已经没有幻听症状了,行为表现也没有任何精神病理性的症状,但当病人提出想要出院的时候,医生给出的诊断是“妄想症”加剧。
更让人无语的是,这几个人在精神病院里的一切行为都被以一种“反常”的态度来审视,比如“卧底”如果写东西,医生也会认为他们的行为异样。这些“卧底”因为在精神病院内被贴上了标签,产生标签效应,以至于他们的一切行为都被预先判断。
实验结果出来以后,心理学界和精神病界很震动。
有一家很有名精神病医院决定挑战罗森汉恩——我们的医院绝对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于是,第二次试验开始。
罗森汉恩告诉该医院,在三个月以内,会有若干假病人进入医院,到时候看医院能不能查出来谁是假冒的。
这家随即展开排查工作,最后,他们声称在接近两百名病人中发现了41名假病人。
结果是——这三个月中,罗森汉恩压根就没安排任何人进入这家医院!后来,这家医院的名声就一落千丈了。
但第二次实验并未形成论文(因为罗森汉恩根本就没进行“实验”,什么都没做)。
我们以前有一个梗,说如果你被关进精神病院,你不要强调自己很正常,要配合医生的工作。但实际情况是,只要你进入精神病医院,无论你配合不配合,你的行为都很有可能已经被贴上了精神病的标签。让人想起电影《飞越疯人院》。
如果想更详细地了解这个实验,就看我写的长一点的文,也更全面、客观些:
个人愚见
另,有兴趣也可关注个绿号《弹幕集》,聊聊心理学与文学,和一些有的没的。
有人会说,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事,现在精神病学已经有很大的发展了,不再会出现这种荒唐的事情。
真的吗?其实我很怀疑,毕竟,我没看过有人做过类似的实验(这实验不好做呀,弄不好影响医院的生意。咱们的文化,断人财路,杀人父母,不太好吧)。
当然,我承认,精神病学和心理学有很大的发展。比如,我们现在好像不再叫精神病院(只是民间称呼),很多地方都叫精神卫生疾控中心之类的名字,为的就是尽可能地以中性词汇形容病人,避免标签效应。
但你要说诊断的准确性提高了多少,还真不敢说。诊断一个真的精神疾病患者(或者叫心理障人士),可能比较容易,但鉴别假冒的患者嘛——还是那句话,没有实验验证的情况下,我选择相信罗森汉恩的实验结果。除非某一天我们有学者又做了相同的实验,诊断正确率不用多高,超过60%我就相信,精神疾病的诊断技术有极大的飞越。否则,你光口头上说我们技术多么进步,没经过验证,就是空话。
别忘了,罗森汉恩的第一次实验中,8个人可有7个人被诊断出精神分裂症,这可是重度精神疾病,更别提一些轻微症状了,比如疑病症,焦虑症等等。心理或精神医生有把握说自己能确保60%以上的诊断准确率吗?
我自己就是学心理的,我也去见习过精神病院,里面的人看上去的确有点阴森、诡异——但你要知道,他们的那些呆滞、迟缓的表情,很多时候是吃药产生的副作用。
当然,当然,我还是认为,精神病院里的人大多都有心理障碍(精神病),哪个正常人会想去那里呢?
但你要说,正常人能不能伪装成精神病,并且被确诊——我认为,很有可能。
个人愚见
如果要去门诊上混一下的话,太简单了。一夜不睡觉,撑到第二天早上去门诊,你这一看,好家伙。
但是,就如同曾经的某个试验。医生伪装成病人,可能会骗过医生,却会在病人那里翻车。我观察发现一个现象,在一些群体里面,有一些人会用特殊的交流沟通方式。可能是他们大脑对信息的编解码机制差不多,所以会出现这种特有的交流方式。比如打招呼,可能用的是:“出来挨操!”这句话完全不是表示约炮,也不是一种侮辱,而是一种打招呼!相当于说“你好,在吗?”好家伙有木有!而对于这种打招呼的回应,是没有特定的句式的。如果把正常人放进去,也许经过一段时间,他能学到,这是一种打招呼的方式,也能学到可以用同样的“出来挨操!”来回应,但是他也没办法进行灵活的变化。所以当你把正常人放进这个群体的时候,很容易被大家看出来“这个人似乎和我们不一样”。
而这种看似无厘头、奇怪的对话里,传递的信息甚至可能比正常的多。相似的人,可以从中解读出对方的情绪、精神状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