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觉得全剧的高潮阶段就是华妃之死。
也是从此皇上和甄嬛的感情产生转折
仔细分析可以得知
在赐死华妃以后,皇帝心理上多了一层的不平衡和不对等。
年世兰这个人,首先在宫里算是有资历的宠妃了。她的故事是从王府时期就开始的。皇帝为什么喜欢她这样久,以至于盛宠多年不衰,特殊的一点是,她骄横的作风,嚣张跋扈的样子就是皇上最喜欢也最懂得的。
即使后来新人不断分宠,时间或许冲淡一些感情,但她在皇上心中仍然占有足够份量的回忆和喜爱。
皇上对年世兰的爱,正正是欣赏她飞扬的神采,同时纵容她兴风作浪。多年以来她的骄纵即使皇上明里暗里都看在眼里,他也不愿意过重责罚她。
“世兰只是性子躁了些”
她再如何,皇帝选择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个前提下,处置年家,处置她害甄嬛小产的过失,处置她在后宫各种陷害争宠,在皇帝看来,要拿所有的这些来给华妃治罪,最最多,让她失势已经是足够的底线,到底是没有彻底抹杀她的必要。
哪怕在翻出了她所有的旧账和恶事之后,皇帝和太后的谈话里仍然有一句:世兰本性不坏,等一切平息下来,会给她一个贵人位分。
很明显,皇帝不希望她死。年家也好甄嬛也好陷害也好,皇帝仍然想要她能和自己常常见面,安分守己地过妃子的生活。
可是最后,年世兰被自己亲手赐死了。
赐死一事的契机是火烧碎玉轩。年答应被囚翊坤宫死灰复燃,指示小太监试图用火烧死甄嬛来复仇。这件事看似是华妃自己作死往枪口上撞,其实不然。
这个时候的年答应几乎已经失去所有,火烧这样的伎俩,皇上也看在眼里。一方面,皇帝理解她的破釜沉舟,另一方面皇帝也意识到了她和甄嬛的水火不容。
试想,皇帝连发生淳贵人之死这样严重的实锤事件,都尚且坚持留她一命,还会差这样一个火烧吗?可见,单单事件本身是不足以让皇帝撤去免死金牌的。
最终让他打破免死底线的人是甄嬛。
赐死的动力在于,皇帝意识到,哪怕再多的罪行加给华妃,只要她不死,甄嬛不会罢休。他也意识到,甄嬛试图用华妃的死来平复她自己的委屈,甄嬛在这件事上的水火不容,是不给对方留任何余地。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有今天,有明天,更有以后。皇帝很聪明,只这一次的事件,他马上就看明白了。
这个雨夜,碎玉轩火光漫天飞扬,却掩不住甄嬛的眼里焦急的颜色。她和皇帝双目对接,请求他处置华妃。
三分假,是为当下处境的忧虑之急;七分真,是为抓住对手要害,急切想置对方于死地的兴奋之急。
我想皇帝其实是做出让步的。是甄嬛推着他不得不做了决定。
没有甄嬛,他万万不会做到这一步。
她死了,也算是为你考虑的,你安心了。
皇帝其实没有选择,甄嬛所在一方即是道德制高点所在,即使再不忍,公正的帝王怎么可能把自己可怜的私心搬到台面上。
皇上赶到碎玉轩现场,嘘寒问暖之词甚少。
这一段拍的极好,甄嬛的眼色,眉庄的决绝,皇帝的观察,在冷冷的火光下显得颇有深意。
下达赐死命令后,皇上转过身头也不回地走了。他背过身子说的最后一句话是,
“别让朕再看见她”
何等的失望和无奈,皇帝给甄嬛的人情是华妃的命啊。
华妃的死给二人埋下了很深的芥蒂,
在皇帝心里,也不想会看到甄嬛这样失守本分,急功近利的一面。
小产后一直消沉的甄嬛连太后也怪罪她不懂事,这其中,少女甄嬛在明白帝王薄情的道理之外,多少也有意料到其中华妃的缘故。
后来甄嬛因为穿错衣服皇帝的大怒其实也有为华妃不平衡的一部分
“你真是太让朕失望了”
用世兰换来的嬛嬛不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