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是AI从业人员,这些年,AI,我是亲身经历了从“黑科技”跌入“俗学”的过程。
我清楚的记得,早些年,在模式识别领域(例如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大家都发力在数学算法的时候,算法工程师虽然努力多年,精度却一直上不去,几乎没有实用价值。
然而,突然有一天,在NIST竞赛中,有一个厂家突然爆发,一骑绝尘,直接把竞争对手甩下几个身位,也直接把很多识别技术(例如人脸识别)推到了实用的地步。
这个事情对业界的震惊很大,不久后,大家了解到竞争对方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进步,正是因为引入了以“深度学习”为基础的AI技术后,整个业界的研发重点就迅速切换到了AI的跑道上。
在随后的时间里,大家都如饥似渴的阅读各种paper,就是我这个打配合的软件工程师,也开始接触与AI相关的各种技术,包括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等等。
之后,各家厂商的人工智能平台就搭建了起来,各种模式识别技术(例如人脸、语音)放弃了传统的数学算法研究,直接切换到深度学习平台上。
而经过深度学习的训练,在两年后的NIST竞赛中,各家公司的算法精度上虽然没有赶上原来的第一名,但已经开始接近了。
这也说明了,两年的时间,模式识别领域,在算法上,大家都统一切换到了以深度学习为基础的人工智能上。
同时说明了,从技术上来说,“深度学习”并不是一个特别高深,特别新颖的技术,而更多是“旧瓶装新酒”,是对大家观念的扭转。
因为在此之前,计算资源缺失,数据缺失,所以才使得严重依赖于此的深度学习技术难以实用化。
而经过互联网多年的积累,计算和数据都到位的时候,“尘封”多年的深度学习技术则突然“枯木逢春”。
我从不止一个算法科学家嘴里听过,从对脑力的挑战来说,深度学习的精巧度远不如传统的数学算法。
甚至,相对于早前的数学研究,大家都觉得“深度学习好“傻”,好“暴力”,一种常见的套路是:
设置框架,喂数据,调参数,喂数据,调参数…,循环往复.
而且,就这两年来说,好多普通的软件工程师,都慢慢开始对算法研究缺乏敬畏了,因为我听到最多的对话就如下面:
“你们算法实验室,能不能尽快把质量检测精度再提高下。”
“当然能,不是正在准备数据,正在训练嘛!”
从此,大家也能够感受到,算法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赖于数据,而不仅是算法工程师的脑力。
这直接导致了一个后果:以深度学习为基础的人工智能技术,在使计算机变得“聪明”的同时,却使算法工程师变得更“傻”。
这种傻有两个纬度,一个是从人的角度看,算法工程师的工作难度在降低,从阳春白雪变为了“朝市之学”。
另一个角度是,虽然机器变得越来越聪明,但我们却不知道它为什么变得聪明,它到底学会了什么?
原来,算法科学家通过数学精确的控制着机器的行为,是机器的“管家”,而现在,算法科学家在某种程度上沦为了机器的“保姆”。
因此,在技术上,深度学习不仅没有推高算法工程师的重要性。相反,正在降低他的重要性。
从我身边看到的,原来搞算法研究,博士是主流,而这两年越来越多的硕士正涌入这个行业。
而且,不仅在技术上,在商业上,算法工程师的稀缺程度也不如以前。
就拿人脸识别来说,原来大家的算法精度都比较低的时候,为了促进算法的实用性,大家都疯狂的招兵买马,以提高算法的精度。
而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各个厂家的精度都有了大幅的进步,都越过了实用的门槛。因此,在算法上继续大幅投入下去,再取得的回报是非常有限的,甚至连锦上添花都算不上。
这个时候,大家急需要做的就是尽快的用好的产品占领市场,以获取经济回报。而这,无论对资本来,还是对社会,才是一门技术健康发展的应有之义。
当然,在接下来的几年,人工智能行业肯定会继续繁荣下去。但这种繁荣之下,很可能不是技术的繁荣,而是产品和市场的繁荣。
因此,对将要入行的技术新人来说,还需冷静的观察和思考后,再做决定。
坚持那是肯定的,不坚持连饭都吃不上。
2019年,我给公司面试了很多人,时间超过1个半小时的应该在100人以上,但是入职的不超过5个。结合我自己在公司内部的工作,基本上可以说,至少在‘AI+’行业,2019年不仅就业前景严峻,连从业者前景也很严峻。
17年之前我在互联网行业打拼, 虽然加班,但是基本上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算压力小,其他的事情也无需我过问。17年转入智慧医疗创业,负责的东西非常多了,从前端到后端,从产品到市场,都要操心,但基本上还是技术占主流。所以17年和18年基本上是在技术和数据上钻研。19年真正开始落地,主动和被动学习的东西非常多,切实感觉到远比调包堆层难太多。不管是‘互联网+’还是‘AI+’,垂直行业的关节比想象要复杂很多。用咨询行业经常讲的一句话:客户要的是solution,不是model。model是实验室的产物,solution才是推向市场的结果。solution意味着需要产品化和工程化的思维方式。
产品化除了包含传统意义上的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更多是指符合垂直行业的业务逻辑。这一点其实对于纯计算机行业的人很难,一方面计算机毕业的学生必然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主动愿意学的人几乎没有。毫不客气的说,可能只有生物医学专业的人或有过相关经验的人才能真正设计出符合医学逻辑的产品。而这一点恰恰是落地的关键。我个人负责的是医疗文本方向,举个简单的例子。肝癌中有一些预测预后是否良好的指标,比如分化程度,切缘,病理亚型等。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模型预测一下。首当其冲的问题是用什么模型?准备上AutoML吗?线性回归,SVM,深度模型其实都不算太好。医生们最喜欢决策树,因为临床过程中好落地。第二个问题是,用什么指标?如果完全按照模型的结果来筛指标,基本上失败了一半。最好的方案是先问一下医生有什么建议。有先验知识可以用,不用岂不是太浪费。以肝癌为例,其实上述指标都和预后有关,但是最好的是MVI微脉管侵犯。因为2015年国内指南明确推荐使用这个指标,而且有明确的临床意义。这种事情在智慧医疗行业很多,甚至有些不讲理。近几年在深度学习方向非常推崇端对端的学习方式,某种意义上给黑盒属性和不可解释性包装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外衣。我不是说端对端不好,但是这种完全忽视业务逻辑的模型范式,不是行业通吃的。尤其是注重决策的场景,是非常重视过程的。过程讲不通,roc再好也不行。
工程化的要求在2019年更为迫切。记得之前,有文章提到过,AI创业企业决胜的关键不是模型,而是工程能力。其实国内很多互联网医疗或者智慧医疗创业公司的工程化能力应该都不算强。我的这个论断是基于对一些有代表性的产品的考察和分析。我们自己的外包人员反馈,以及医院药厂对友商的评价,也支持这个理解。应该说,这些公司的算法能力可能和大企业没有太大差距,毕竟很多人都是从大企业挖过来的。但是工程能力差了一大截。可能与很多有经验的开发人员不愿意去小公司或被忽视,以及类似2C的高性能并发等场景需求不多有关。我个人也觉得招到一个合适的开发颇有难度。本质上讲,创业公司的开发人员初期最好是全栈,即使不是全栈,也能理解前端和后端的概念和接口。这种要求不是三年经验能训练出来的。另外,医学领域对于数据安全和稳定性的考量几乎是第一位的,有些时候有点不可抗力的性质。2019年发生了个别伦理审查已经通过,项目已经正式开始,但是最后被主PI院长因为数据不在私有云上而暂停的事情。这种自打自脸的事情医院是干的出来的。某种程度上,似乎也是医院内山头林立的结果。还有一个体会是,很多创业公司都喜欢用各种软件的开源版本或者社区版本。但是这些版本的灵活性和性能都会打折扣(有些版本只能支持单个账户登录,或者只能挂载一个数据库)。如果公司不愿意花钱,而且没有真正的工程人员介入的话,这些产品基本上是半成品。
围绕着这个solution思维,2019年因为AI落地的事情占用了我大量的时间,技术方面主要是数据安全,知识产权和招聘。哪一个环节都不敢怠慢。数据安全很好理解,医院需要数据安全存放,药厂需要规避数据安全风险,监管机构需要数据安全方案。但是你要知道,目前的安全等保和HIPAA等,更多的是在用流程控制安全。公司要想提高数据安全除了物理隔离,加密,灾备,更多时间是在准备各种文档说明自己的生产过程符合安全规章制度。当一个领域无法用技术提升时,通常会采用过程管理。这东西非常像软件成熟度模型CMM,试问哪个IT人员愿意花时间在这上边。知识产权的问题主要是和医院药厂合作完成项目时的文章,算法,产品的产权分配。最一般的场景是,医生给你标注了数据集,你拿来训练深度模型,又发了文章,开发了产品。专利律师的理解是,这种情况下对方是否有权利要求知识产权目前完全看双方协商。其实从公司层面,多挂一个名字也没什么,主要是怕让甲方误会,曲解,影响了业内口碑啊。而且在AI爆棚的时期,发专利也并不难。招聘的事情,今年也废了老大劲。所以我说就业前景是严峻的。最深的感触是很多自称是算法工程师的人骗面试,最大的特点是专业非计算机,数据或统计出身,简历上各种“熟悉”,“精通”模型框架,加上泰坦尼克号项目经验。我个人又非常喜欢问基础问题,例如讲一个聚类算法或解释一下tfidf,瞬间露馅。还有些自称精通python的人,答不上来yield和return的区别,或者python的向量化操作。我是真的累了。我差点给hr训练一个基于简历的虚假申请者分类器。
2019年,我个人几乎没有在追什么前沿的NLP模型,各种BERT,transformer也是通过公众号的新闻了解。我主要觉得这些模型一来需要大量标注数据,这在中文医疗文本行业内几乎不可能;二来实际效果能有多大提升也未可知,医生是否接受也是个挑战。我越来越觉得AI掉进了一个大牛挖坑,小牛填坑,工程师调参,外行将信将疑的境地。大家都在关注工具属性,很少人关注落地属性。不过作为技术人员2020年可能还是要补一补。2019年因为响应各种需求也有些收货,学习了neo4j,arangodb等nosql数据库,还有面向仪表盘的web开发,自动化部署的docker开发,还研究了点异常点检测和度量学习。唯一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发现更多的方向是客户真正认可和关注的。东西都学杂了,脑子有点乱。有一次,在R里用str()想转换为字符串(python里str()是用来转换为字符串的,而R里str()是返回数据框结构的),一时没有发现。
我在知乎另一个回答中提了很多机器学习在医疗领域的坑。
其实我本人是希望大家都能理性看待AI的能力和前景。如果有机会,我甚至会写一个‘机器学习有哪些非常有意义的研究方向?’的回答。AI的2B业务和传统互联网中业务完全是两码事,尊重行业积淀,尊重兄弟学科是一个基本前提。不可否认,很多传统行业和制造业,例如AI最火的安防,自动驾驶和智慧医疗可能都深受社会制度和甚至行业痼疾的影响,你要进来,面对的不是一个企业,而是一个链条。
作为计算机出身的人,我自然希望AI能大放异彩。但是这个行业混进来一些浑水摸鱼的人,一些过于乐观的人,还有一些只想赚快钱的人。而坚持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多的是一种能力,未来必然会有一些企业‘化作春泥更护花’。
本人研二学生,CV方向,入这个方向是因为当时机器学习吵的正是火热,我在报这个方向的时候甚至不知道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到底是个啥,连python都几乎不会,
研究之初的困难就是配环境,基于一整周一整周的都在配环境,找各个环境的依赖包,tensorflow学一会,pytorch学一会,完全没积累出任何成果,纯属在浪费时间。
要是说怎么克服这个阶段的,那就是没有办法,多配就好了,几个机器都试试,服务器弄坏了就重配系统,就是需要耐心,还有安装过程并不是傻瓜式安装,注意教程
里面需要针对你的本地修改的地方。还有论文,一开始一周来来回回读一篇论文,读完了还是想不起来这个论文干啥的,看论文也不知道重点在哪里,词汇不清楚意思,
我记得我人生看的第一篇论文,我甚至不知道groundtruth是个啥,反正就是读了大概20多篇论文,你问问我,我还是不太清楚,因为只读论文没有用啊,要多跑代码,
多做实验,动手才能学习,后面突然一天融会贯通,仿佛知道看论文的重点在哪里,然后又把所有读的论文全部重新读了一遍,这样才搞懂,反正前期工作仿佛什么都没学到,
但是都是在为后面积累,前面就是坚持就好。
我以后还会坚持吗,当然是不会。。。因为编程能力较弱读了研究生,没想到现在又要重新捡起java开发,数据库开发,综合408,以后准备安安心心要么看看国企,要么看看银行,去互联网也不搞算法。
搞不了,太难了,也没天赋。
去年这个时候,最火的新闻是这样的:
今年这个时候,最火的新闻是这样的:
你要是跟着公众号选择自己的职业方向,你也就是个追涨杀跌的韭菜。
@弗兰克扬 曾经说过:“切勿以风投的思想选专业”,霍华德说:“要以价值投资的思想选专业”。
在人工智能大火之前,就已经有很多人在这个领域耕耘,正因为他们的耕耘,才有了后面的收获。
正如刘知远老师说的,06年就进入人工智能领域,那时候根本不火,甚至根本就没几个人知道什么是人工智能。
技术进步总是在短期内被高估,但是在长期又被低估。alpha go火之后,资本疯狂炒作人工智能,疯狂制造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焦虑,疯狂吹嘘人工智能的商业价值,这些都是典型短期内被高估。现在制造的泡沫破灭了,又开始贬低人工智能,低估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
但长期看来,未来二三十年,人工智能都将渐进式的改变世界,未来可期。
另外一点提醒,人工智能的三个特点:1. 技术不成熟 2. 研究性质 3. 不确定性。就决定了这行并不是适合普通学生。但很适合有能力有创新力的人来深耕。
讲一个比中国还成功的故事可以不?
越南vinagame
越南网络游戏市场的起步比中国稍晚一点,从2003年开始,就陆续有破解版的网络游戏进军越南,越南第一款正式网络游戏叫坦克宝贝,据新闻说
第一网游如何炼成?《剑网1》越南历程全回顾 _国内网游资讯 _太平洋游戏网
2004年9月,越南vinagame成立,2005年初,《剑侠情缘》来到越南,从此,改变整个越南网络游戏的进程。
vinagame公司市占比非常极端,比中国最极端的时候都极端,2005年,刚刚起步的越南网络游戏市场,vinagame依靠剑网,占据整个越南网游市场收入的95%,简直是超级垄断。
2005年8月,《剑网》开始收费,刚开始vinagame想用点卡的模式,被玩家激烈反对,被迫改成月卡模式。2006年全年的《剑网》总销售达到1500万美元,雷军表示
这应该是雷军最后悔没去投的项目之一了。
vinagame的市占率比当年盛大集团还要极端,自然会受到当年盛大的同样待遇,与中国一模一样的是,自2005年9月开始,越南媒体突然指向网络游戏,这又和中国一模一样,什么电子海洛因之类,由于vinagame市占率最高,因此受到的打击最大。
《剑网》在越南的地位甚至可以说高于传奇在中国的地位,也是越南历史最悠久的网游之一,当然《剑网》在越南不叫《剑网》,叫《武林传奇》,嗯,诡异的名字,一度占据越南网游的70%的市场,震惊了雷军,运营商vinagame非常优秀,经常组织各种对抗赛,vinagame积极学习中国市场的推广经验,尤其是网吧这块,从2008年开始,vinagame免费给网吧提供网吧管理软件,但是要求网吧的桌面必须放置《剑网》的广告。
《剑网》在越南成功的本身,除了vinagame的成功推广外,本地化做的非常扎实,尤其是翻译这块,真是功不可没,我们知道《传奇》当年在中国,翻译也起了很大作用,举个例子
这把武器在中文传奇里面叫什么?叫炼狱,知道原版的叫什么吗?就叫大斧。
由于中文本身表达间接,比如说“降龙十八掌”,这要在越南语里面,得有26个字母,直译过去只有一个下场:乱码,甚至根本无法显示,因为超出对话框了,为了这个翻译的工作,vingame和金山来回矫正,包括名字,地理,历史背景等等。
在越南市场,《剑网》还有两个特别的优势
第一,由于武侠和中国古代文化在越南传播的比较广,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在越南早就流行,因此《剑网》这种游戏对于越南人来说不陌生。
第二,这点我敢说知乎的网友没几个想到的,就是中国特有审查机制。审查机制在中国早就被骂惨了,比如说《WOW》里面的骷髅之类的,中国政府要求所有的网游不能有过多的色情暴力之类的,这点看起来很操蛋,对于中国游戏开放商束手束脚,但是当开发商开发出这类游戏的时候,投放到越南市场,那就不一样了,因为越南政府也是这么规定的!所以中国游戏到越南反而删减的部分非常少。
可能大家还不理解这点重要性,越南本身就是一个小中国,越南政府长期在中国有驻点,中国政府一旦有各式各样的改革文件,一般都会被翻译成越南文,包括限制网络游戏在内,越南规定,网络游戏时间超过3个小时以上,经验和道具减少50%,超过5小时,完全无法获得经验和道具,同时禁止播放网游广告,从晚上10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所有网吧必须关门,学校200米之内禁止设立网吧
是不是很中国style?
当然,当年在金山的雷军说没钱投了,对于腾讯来说,钱这玩意,那还算个事?
于是乎
2008年,腾讯收购游戏公司VinaGame约20.2%的股份,并于2009年增至22.34%,后者目前是越南当地最大游戏运营商,并开发出一款类似微信的通讯应用Zalo。
我们翻翻当年的报纸,以《电脑报》2005年11月7日的报道为例
《剑网》奇迹与走出国门
本报记者蜡笔小新
发生在越南的 网络游戏奇迹
提起越南,大部分读者的印象可能仅仅是从东南亚旅行的介绍中得知的。这个国家,正经历着和我国改革开放一样的“革新”,IT 行业也在这个时代,悄然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产生越南的互联网奇迹、网络游戏奇迹的土壤已然成熟。
2004 年 10 月。此时的越南没有任何网络运营商认为人们玩游戏应该交钱。就在这个月,越南公司
Vina Game 来到了北京寻找一款中国的网络游戏准备代理运营。此时他们竟然也面临着和中国的网络游戏创业前辈的尴尬:同样账面上只能拿出 30 万美元最后一搏,同样面临一个未知的前景不明朗的市场。
他们拿出这最后的 30 万美元选择了代理金山的《剑侠情缘 ONLINE》,由于游戏名称意译过去比较复杂,因此他们给越南版的《剑侠情缘 ONLINE》取名《武林传奇》。他们当然不知道,“传奇”这两个字对于网络游戏业界,特别是中国网络游戏业界,代表的是一个奇迹。
《武林传奇》于 2005 年 6 月正式公测,结果这一个开端惊人地与当年那个网络游戏奇迹一样:首日公测在线人数就突破了越南的历史最高记录,过了万人。在 9 月正式收费第一天 3 万多
付费用户把他们吓了一跳。而到了10 月,这个数字是 5万,到了11月初,这个数字已经是 6.2万,活跃账号有 80 多万,并在不断增长中。此时,越南各大网吧里,已经充斥着这款来自中国的网络游戏。而 Vina Game,也和当年盛大一样,淘到了越南网络游戏的第一桶金。
奇迹的另一头
这个奇迹无疑让 2005 年有些郁闷的国内业界有了当头棒喝的感觉。
“我的理想就是把金山的软件卖到全世界去。”,金山公司总裁雷军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显得非常有信心因此这个成功他认为是非常自然就发生了的。
谈到《剑网》在越南的成功,他显得兴致勃勃。当时金山考虑到越南市场容量并不算大,折合起来潜在消费人口 2000 万左右,因此就抱着大家友好合作,支援越南方面的心情把《剑网》的代理运营权给了 Vina Game而在分成等方面的条件也“相当优惠”,十分灵活。
30 万美元,同等金额在中国也许是很多渠道商代理点卡销售的入门保证资金。可以说在一开
始似乎《剑网》卖得似乎太便宜了点。然而 2005 年 8 月雷军应 Vina Game 的邀请到越南考察运营情况的时候吓了一跳。“走进每一个网吧都看到里面六七成的人都在玩《剑网》越南版,我拉住一个高中生模样的玩家询问,他说他们班上每个同学都在玩!”
“看到这个情景我就知道这游戏在越南算是成了!”雷军依然掩饰不住当时的兴奋。而越南方面则对收费还是有所顾虑,因为玩游戏收费在越南还是头一次,何况收费金额并不算便宜:月卡价格
6 万盾,折合人民币 40 元,只比中国版《剑网》便宜8元。
“我坚信网络游戏一定会响彻全球,因此告诉越方,收费后玩家过 3 万绝对没有问题,运营得好可以上 10 万。”后来的情况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
现在可以说,《武林传奇》确实已经成为了“越南的《传奇》”,在越南的网络游戏市场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上周我们有员工去武汉,在网吧中看到一种没有发现过的《剑网》,以为是私服,上去调查,却发现是一个在武汉读书的越南留学生在玩。”
尽管雷军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没有给记者透露具体数字,“这是商业机密”,他笑着说,“但是我们今年的确可以从越南的代理运营业务中收入不少。”
看来,奇迹的另一头,也未必不是奇迹。然而,这个奇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奇迹三要素:品质、题材、耐心
的确,国产网络游戏在内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走出去不是第一次了,但是为什么没有取得很大的成就?这是一个让人很难理解的难题。
“品质是最重要的。”在和《电脑报》记者的讨论中,雷军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国产网络游戏‘走出去’要想成,要做到以下几点:别吹牛、好题材、慢慢来。”而这一切都是以品质作为核心的。
“要想在海外成功,就先不要吹牛,你就必须在本土市场成功你如果连本土市场 10 万人的市场规模都做不到,怎么做规模小些的海外市场?要在本土做成,品质就很重要。”
的确,国产网络游戏以前是走出去了不少,但是国内的玩家在看到这些“振奋人心”的新闻的时候,往往会非常纳闷:我怎么没玩过这款游戏?
很多“走出去”的国产网络游戏,往往并没有在国内进行正式运营,甚至连规模大的公测都没有进行过,像这样游戏品质当然难以保证,怎么不会影响运营商的成绩。而且这种“拿洋人当小白鼠”的心理,也极大伤害了海外合作者。因此很多“走出去”的国产网络游戏往往走的是“一锤子买卖”,在很低的游戏品质下,游戏往往运营一年便无疾而终,海外运营商也将其转为免费运行的“添头”游戏。可以说,粗制滥造是中国原创网络游戏在海外之路并不顺利的一大症结。
同时,以游戏品质为核心牵涉到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题材。很多国内厂商在自身条件不同的情况下盲目模仿“韩国模式”,操作的题材大走奇幻路线,而且是在对奇幻文化不熟悉的情况下操作这样的欧美化的游戏。结果是欧美的玩家认为这些游戏完全没有内涵,错误百出,而亚太玩家又毫无认同感(特别是在一些文化发展水平低于中国的国家),两头不讨好,只有失败。而立足于本土文化或者是文化圈的认同感,发挥自己的优势才是成功的经验。
而慢慢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很多公司选择海外代理商只看人家有钱没有,急功近利,不看对方的长期合作诚意。结果有钱的海外代理运营商不重视,往往只把这些游戏作为扩大的产品线的组成部分。而《剑网》在越南的成功就是因为金山看到了对方的诚意──后来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他们(Vina Game)的推广确实非常卖力,还搞了很多选秀之类的活动大造人气。”
看来,国产网络游戏长期以来走得出去,赢不回来的困局,并不是因为我们先天不足。经过数年的市场与玩家的考验,我们的运营与开发商在世界上对网络游戏可说是最为熟悉,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自信务实的心态,认真严谨的态度,以及精工制作的品质,只有拥有这些,我们的原创网络游戏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从代理国外游戏开始,然后注重线上线下培养市场,注重网吧推广,甚至连起家的本钱都有点像盛大:都是30万,当年陈天桥从陆家嘴集团辞职,而VNG的CEO黎洪明也是一样,他是从普华永道公司辞职的,而今天的VNG比曾经的盛大集团更加成功,它不但有王牌的网络游戏,而且已经推出了ZINGMP3,电子支付123pay,输入法laban key,网吧管理软件CSM,互动社区zing me,甚至还有个即时通讯软件zalo。
它是越南的盛大,又是越南支付宝,又是越南腾讯。
而且它已经准备赴美上市
目前,VNG自主研发的游戏包括Sky Garden、Farm in Paradise and Dead Target 已经陆续登陆230多个国家;其聊天应用程序Zalo在越南和缅甸,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台湾等国家拥有超过7000多万用户。其管理团队预计2017年营收为1.8亿美元,相比去年的财务数据,同比上涨70%。
而同样依靠网络游戏起家的盛大集团,哎,不说也罢了,人家上市,它退市,还说个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