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花的地方一定要花,该攒的地方一定要攒。
说到这里非常巧了,我在昨天刚在想法里讲了“平滑历史的幻觉”。
大家中学历史都学过汉谟拉比法典,这个东西因为是第一部成文法所以写到了我们的历史书里。
但是对于当代人来说,它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奇怪的历史哲学内涵。
汉谟拉比法典自证永恒的方式是这样的:因为社会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如此,所以法典的效力是恒常的。
这个说法在几千年前似乎完全是成立的——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升非常缓慢,前三代人和后三代人看到的东西差别并不大,这样很容易产生社会是凝固的幻觉。
如果社会是凝固的,今天花钱和明天花钱就没有什么区别,而如果是明天花钱,我还要额外承担今天夜里我出意外挂了的风险——因此及时行乐是最优的策略。
这个心态在大航海时代的水手那里也非常普遍,因为出海事故率非常高,他们非常倾向于每次靠岸就在酒吧/赌场/温柔乡那里把上次赚取的所有收益花光。
但是现在完全不一样了,某位伟人有一句话:坐地日行八万里。它本来是形容地球转动的距离的,但是形容现在的社会一样合适——你什么都不做也能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飞跃。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电子产品,二十年前等同于一台大哥大的购买力现在可能能买很多台最先进高档的手机,而它的功能是大哥大完全无法想象的。
相对于功能而言,钱是在飞速升值的。
考虑到app相对于硬件也是滞后的,5g出了两年都不一定有需求5g的消费级app,那么排除装逼需求,这时及时行乐就非常不划算了。你最合适的办法是隔代换机,出爱疯11的时候买爱疯8,出爱疯13的时候买爱疯11,两年的代差就能为你节省最少50%的支出,而你一样能享受到科技的进步。
那么你的生活实际上就变成了做区分。区分什么在翻天地覆,什么在悄悄静止。
比方说你为了买房,每天殚精竭虑睡4个小时又神经衰弱又一身职业病,平时吃糠咽菜维生素蛋白质都不足碳水超标,社交时应酬烟酒都来加大鱼大肉,值不值?不值。
诚然你的房子有可能升值,但是损害身体的行为会让你减少不少寿命,进而享受飞速提高的科技的时间就大幅度缩短,无论房子的风口你错过与否,你都是亏的。
这也就是我说的不能拿命换钱的基础。
再比方说你有一个爱人,失去了ta可能这辈子都会懊悔,你说希望对方和你一起吃糠咽菜,甚至因为各种杂事疏于陪伴导致关系不好最终分手,值不值?还是不值。
因为真爱是超越时间的,以后换一个人未必就能行,这种懊悔最后会延续终生。
所以你宁可少攒钱也要经营好这段关系。
如果你把你的收入分为三份,对于爱情和身体的消费(或者影响赚钱)一分都不能省,因为它是立刻生效的。对于科技相关的尽可能的省和储蓄,因为未来你能得到更多。
最后一份很有趣,在经济景气的时候,通胀很高,不消费就亏了。在经济糟糕的时候,通货紧缩,持币更赚。那么理论上应该在景气的时期改善生活,不景气的时期积蓄起来。
但是考虑到所谓的改善生活更多是陷入消费主义泥潭(参考我动态区置顶帖),我建议在这个周期投资出去,因为在经济上行周期,投资收益率也很好。
那么在未来某个节点(义体化怎么样?)你能有足够的储蓄跃龙门,进而更长久和高效的享受“坐地日行八万里”。
所以我建议把第三份钱当成对遥远未来的预期。
那么我们的公式就是三位一体的。
身体和感情是短期但持久的,一分也不能省。
科技产品是中期的,建议滞后食用。
科幻未来是长期的,你要一直为它做一个计划。
当然,说到这里就是续命学的范畴了,大家读的不过瘾可以翻看一下我的老文章,会非常有趣的。
我在下面扩展阅读几篇。
没法攒钱看这里,如何发现攒钱的快乐。
续命学相关两篇。
ps:可能很多朋友对于钱是升值的这个反直觉概念非常难以理解,因为大家印象里钱一直是贬值的。
其实钱这个东西最简单的理解方式是你分配人类社会全部生产能力这个大蛋糕的份额。就算它相对贬值了,只要蛋糕本身在扩大(科技进步),你实际上的购买力也在提高。
还是拿那个买房人的例子来说,多活10到15年多领的退休金都能让你补足全部损失,因为退休金首先强效抗通胀,它是按照社会当年的平均工资发放的,它是浮动利率而非约定利率。
其次多活的10到15年,你的钱对于当时的科技进步又是增值的了。
所以计算收益率这种事情,一定要把寿命这个变量算进去,一切都是——小命要紧。
应该先赚钱,赚钱才是一个人的头等大事。
赚钱多少,才能决定自己有多少钱可以攒,有多少钱可以花,而且攒钱和花钱都不是多大的难事,赚钱才是难事。
对于人这一辈子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事,才需要花大力气去思考和实践的。
这就是为啥要努力学习,努力提升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