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不愿意打击你的写作热情,但是非常遗憾,我看了一章以后还是马上想到了一个非常直白又非常现实的问题:
截止到目前,这个问题的浏览量是685K。
这个浏览量就算再水,我相信也至少有几万人看了你作品的开头部分。
但是到底有没有人是真的被你的文字所吸引,于是能饶有兴致地把它看完的?
或者说读完它的十分之一的有几个?
所以我必须诚实的说,无论你写作的主题是什么,这部作品的可读性很差。
对于一部小说来说,十万字并不是很长的一个篇幅,可以说特别特别短。
《呐喊》中的一篇阿Q正传都有21000字。
打开并不厚的一本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它有272页,一共272千字,所以十万字的出版作品,如果中规中矩的排版,大概也就是100页。
除非,除非你这么排版:
那我相信你能把这本书非常勉强的水到150页左右。
但是这样页数的书仍然很少,哪怕能出版出来,也是很薄很薄的书。
但是问题又来了:在你这部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与故事情节毫不相干的景色描写和细节刻画。同时,还充斥着与故事主线毫不相干的很多小事件。
如果把这些东西都去掉,这部作品的字数会被再次压减;
如果不去掉这些东西,文章整体读起来又会非常不顺畅。
名家名作中有没有类似的景色描写和细节刻画?
有。
比如随便翻开《穆斯林的葬礼》第一页,这个人物刻画就是一个细节描绘,但是这个刻画是非常顺畅的,是有意义的,她在帮我们描绘主人公。
它很符合我们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
而对于和构设人物无关的场景描写,她只用了八个字:
晨曦熹微,小巷清幽。
我在报社干过一段时间,个人在杂志书刊上也零星发表过一些短篇的文章。
自己也想过出书,也有联系过,因为自己没什么名气,出版需要自己花一点钱,相当于自己买自己1000本书,就没有去弄。
作为一个年龄上比你大很多的人,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当年16岁的我写不出这样的作品。
但是作为一个接触过出版行业的人,我又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这样的作品除非自己掏所有的费用,否则没办法出版。
因为出版作品,至少要有这两样东西中的一样:
要么作品可读性非常强,并且卖点很棒;
要么作者非常出名,并且稍微通一点写作。
目前来看你二者都不具备。
可能以后你会写出很棒的作品,但是这部作品,并不棒,甚至很难称之为小说。
因为好的小说,之所以能成为好的小说,一定有一个重要的前提:这个故事有一个精彩的内核。
所有的词藻、细节,都服务于这个内核。
它们合起来,成为一部让人读完以后大呼过瘾的作品。
它或者洞悉人性,或者记录生活,或者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
而你这部小说,我目前为止找不到这些东西。
因为你十六岁,所以我选择看一段你的文字。但也因为你十六岁,我选择只看一段文字。
为什么,下面说。
事实上,我只看了几句话而已,就这几句
“现在是傍晚,天空是淡紫色,整个城市浸在一片橙黄。而云则是金红色的,唯薄薄一层,正朝海尽头铺过去。远处的山看不清了,只有淡淡的影子。这是不常见的夏日景致。”
我的第一个判断是,这孩子写得非常不错!文笔优秀,非常有纯文学需要的文字敏感,。
"正朝海尽头铺过去"中的“正”字,非常好。汉语是相对静态的语言,你前文的描述也是静态的景物描述。一个“正”字,将静态的画面瞬间转化成了动态的画面,很有张力。这一个字还露出了一点外国文学的味道,因为这是一个进行时,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汉语里对情景的描绘中,动态概念应用不多。瞬间让我想到了了不起的盖茨比里对庄园里草地的“动作”描写,“..The lawn started at the beach and ran toward the front door for a quarter of a mile, jumping over sun-dials and brick walks and burning gardens.....".
这个“正”字,反映出来了你的文字敏感。
而结尾的一句淡淡的“这是不常见的夏日景致”,又展现出了一种克制。这种景致是不常见,但作者所费笔墨却也不多,有一种压着的感觉。一句简单的收尾,反而比花更多笔墨来描绘这种“不常见”来得效果好。
这一句,反映出你对文章的布局也有一定的敏感。
但是,我的第二个判断是,这孩子走的是文学上的一条看似正确,其实效果很差,甚至根本不能通往任何地方的道路。
为什么?
唉。因为我是过来人。我之所以花时间敲这个答案,也是因为我是过来人。这个帖子回复已经很多了,所以我知道不会有太多人来看,但我知道提问者,也就是你,一定会看的。
因为我太明白一个十六岁的孩子,对写作充满热情是一种什么感觉了。这就是曾经的我。
我在这里给你写这个回复,也可以说是在幻想,对十六岁时的我提出写作方面的建议,会是什么样子的。
建议就是,正如上面说的,这是一条看似正确,但其实大谬不然的文学之路。
为什么?因为,就读那一段话,和我得出的夸奖的结论,同时也说明了你对文学的理解,以及更重要的是,你把文学上的精力,放在了什么地方。你放在了文字的精巧,文笔的提炼上。
并且正因为这方面你在同龄人中做得非常好,可以说出类拔萃了,所以,你更加不太可能自毁长城,否认自己这方面取得的小小成就。你更可能沉湎其中,并且享受因此得到的夸奖,赞赏,就像上面很多答案一样。你可能会继续朝着这个方向钻,钻着钻着,就更出不来了。哦,还有功利一点说,不知道你参加完高考没有,你这样的文笔水平,只要高考立意不歪,思想正一点,拿个高分作文是非常轻松的。
但是,这也就使得我根本不用去看你接下来的文字。
因为我已经知道你敢于在知乎上发这个帖子的原因,你知道你的文笔不错,这就是你文章的卖点。但同时,我也知道,你对文学的理解也就只限这个程度了。你不可能对世界有更深的洞察,不可能对你周遭有敏锐嗅觉。不需要看你的故事内容,我知道它一定很浅薄,充满少年人自我问答和似是而非的观点(当然我也扫了几眼,确认了我的猜测。)
因为你只有你的世界,你的文笔,你对文字的精雕细琢。这些,看起来似乎都是在“打基础”,为未来的更有深度的写作做准备。
但其实错了。这就是我说的看似正确,实则大谬不然的道路。
文学,或任何其他艺术,形式本身永远只是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可以很精致,精致到让人驻足观赏,但是花架子永远只是架子,盘子只是盘子。看客看的是花,食客吃的是食物。
你就像一个立志成为大厨的厨师,但是你现在整天想的,练习的,是如何造出一个精巧的装食物的盘子。你可能会想,当我今后做出最美味的食物,再装在这个精美的盘子里,我一定是这个世上最牛逼的厨师!
可惜啊。当你能做出最美味的食物的时候,人们甚至看都不会看一眼你的盘子。
而且,当你把你最美好年华,最有热情创作的时间段里的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做盘子上,你凭什么认为你还能做出最美味的食物呢?
这完完全全是两码事。做盘子和做食物,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技术工种。
就像写作一样。
我写这些回复给你,就因为我以前和你一模一样,而那时,并没有一个好的老师来给我指出这个致命的问题。我的父母,同学,老师都夸我写得好。我瞎掰一个故事,逻辑都理不顺,他们也说写得好。因此我沉湎其中了。我写了大段大段的精巧文字,我甚至会反复读这些文字,把一些气韵不通的地方改得更适合朗读,然后沉浸在自己“如水银泻地般流畅”的文字幻想中。
但我成长之后,我读了太多真正优秀的作品,名家作品。我终于发现,我年轻时造的那些盘子,都是一文不值的垃圾。
因为文学,要反映的是人,是社会,是思考。是你与周遭的互动,是这些互动中每一个闪光点。
如果我能给十六岁的自己说话,我会告诉他,不要写了。什么都不要写了。去观察。去互动,去与人交流,去学着谈场恋爱,去学着打次架。去感受,去从更高的维度看世界,从不同的角度看世界。
这些东西,才是成为一个好的文学家的必要条件。
我衷心希望你能听得进去。
------------------12月14日更新分割线-------------------
这个答案发了一个月,本来我以为除了题主,不会有多少人来看。但没想到赞数一路在涨,也承蒙评论区各位的感激之辞。
当然这首先应感谢知乎的推送....但另一方面,我相信大家之所以赞我的这个随手一写的答案,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大家能读到我写这些文字时的诚恳。
因为我确实很诚恳。正如我前面所回答的那样,我就是在想象给16岁的自己提建议,我会说什么。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要感谢题主这个问题。
可惜人无再少年。16岁的我已经不存在于这个世上了。我能做的,只是把这些想说的话说过你们这些真正16岁的写作者听。
更新这个回复,也是因为这段时间我收到了大量的私信,都是这个年龄段的写作者们问我,是否能提供进一步的建议。我一直疏于回复,因此在这里统一作答一下,也是尽我最大的可能,提出一些最真诚的建议。
但首先我想对评论区提到的一个观点讨论一下。有朋友认为我把“强调文笔”和“生活洞察”对立了起来,似乎我是在说一个人如果强调文笔,就不可能有生活洞察,从而不能成为一个好的作者。这样的互斥判断显然是很极端的。他们指出我以此来评论题主的文章显得过于武断。
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非常值得讨论的话题。
我想说的是,这个“极端的互斥判断”,确实从逻辑上看起来让人不太能接受,但是,这个判断往往是成立的。当然,针对不同的个体,程度上会有不同,例外也绝对存在,但是这个基本判断在几乎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成立,这一点似乎也有评论区很多年轻朋友的现身说法得以佐证。
当然,我们不能仅凭经验主义就得出这样一个武断的结论,但我们可以稍加分析。
首先很简单的一点,就是精力的问题。我们首先知道,绝大多数人都不是天才,哪怕题主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哪怕评论区很多有题主类似经历的写作者,他们都不是天才。这意味着一点:文笔的锤炼需要精力,而对生活的洞察,同样需要精力。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几乎都是学生,精力对他们来说是重要的资源,是不能随意挥霍的。这意味着他们只能选择一项投入。
并且这还不是关键。最为关键的,是这“文笔锤炼”和“生活洞察”所需要的精力种类,是如此的不同,不同到这两种精力几乎是互斥的。
作为一个曾经沉迷于“文笔锤炼”的人来说,我非常清楚我的精力消耗,我的关注点在哪里:我自己身上。我写作时思考的是我一句话是否说得漂亮,阅读时思考的是我能从这段描写中获得什么,以及我与这个作品之间的情感互动。这就是所谓“强烈的自我意识”。但各位要知道的是,能催生“表达欲”,也就是那股逼着你往纸上写东西的欲望,正来自“强烈的自我意识”。
而反观“对生活的洞察”,这一特质要求的内容,恰恰是与“自我意识”最为极端对立的。要真正好的观察生活,就意味着你要有极强的同理心,要与世界,与周遭融为一体,也就意味着,你绝不能有太强的自我意识。而在与周遭融为一体,甚至,在有些时候是处于低位观察的时候,你往往是没有任何表达欲的。
为什么?很简单。因为这样的观察使你没有自己,你不相信自己说的话有意义,你不相信自己的存在价值。你一直在观察,但你什么都不想说,更不要说写任何一个字。
这正是相对立于题主和评论区很多爱好写作朋友的另外一种生存状态:并且注意,这往往是一个更为广泛的生存状态。你们看看你们班上那些同学,他们就是这样的状态,他们不喜欢语文课,写作文更是头疼,你甚至可能有一点暗暗的瞧不起他们。但是你注意到没有:他们中,就是有人比你更能注意到身边人的情绪和所需所要,因此他们的人缘比你更好;他们中就是有人更能注意到老师今天哪里有一点不同,注意得到身边在流行什么,发生什么,因此他们往往跑得比你快得多。
并且,我也想提到,我见过那种从小不在父母身边,寄养在亲戚或朋友家庭长大的孩子。那种孩子,怎么说呢,只要你见过一次就会记忆犹新。哪怕只有几岁的时候,他们就对身边周遭极为敏感,察言观色能力比很多成年人还强。但这不是他们的本性:寄人篱下的生活迫使他们有了这些对生活的洞察。但是这样的洞察能力,往往是不能赋予他们相应的表达欲的,因为他们的生活太压抑了,他们觉得自己的地位太低了。
但是,如果恰好这样的孩子又偏偏因为某种原因,或者就是有天赋,有足够的表达欲,那么一个非常好的作家的苗子就此诞生了--他唯一所欠缺的,就是一点点“表达能力”的提升,这也正是题主们所最擅长的内容。通常来说,我们的义务教育就已经足够给他们这些表达能力了,如果他的表达能力再好一点,那这就是一个潜在的作家。
事实上,很多真正的作家,也就是这样来的。
然而,写到这里,不知道诸位有没有看明白我写以上内容的用意是什么。
我其实是在论证一件事,一件很显而易见的事。那就是成为一个好作家,假设我就将其简化为需要三个要素:生活洞察,表达欲,表达能力的话,我们的年轻写作爱好者们,都只专注在了”表达能力“这一个单一点上。
并且悲哀的是,往往哪怕只在这个单一点上的努力,都用错了方向----如果你能注意到,我用的是”表达能力“,而非”文笔“这个词的话。这是因为文笔和表达能力甚至是压根不能划等号的。”表达“最重要的是”准确“,只要你准确无误地传递出了你的信息,那就够了。”文笔“只是”表达“的一个下属分支,并且都不是最为重要的分支。
说到这里,我相信你们就会明白为什么我会写这么一大段文字。我需要各位能注意到,在真正的(非为高考服务)的写作道路上,存在着这样一个巨大的陷阱,它就叫”文笔“。它是一个深不可测的坑:没人知道文笔的上限是什么,因此你理论上可以花一辈子去追求;同时它又是一个吸引人,尤其吸引年轻人的坑,因为它有时看起来如此华丽,有时又如此深沉,如此强烈地召唤着写作者们旺盛的自我意识。这个坑又是有其实际作用和价值的:例如高考,例如大家对你的赞赏。这一切都在让你们深陷其中。
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提醒过去的我(以及现在的我),还有在读的各位。我并不是说大家都必须跳出这个坑(说过了,这个坑有其价值所在),但首先,意识到这个坑的存在,恐怕已经足够有意义。
好了,说了这么多,那我再说回给年轻写作者们的建议。
有了上述的铺垫,事实上使得我以下的建议显得更容易理解了。
首先我之前提到让题主不要写了,多去观察,多去接触世界,打次架(有朋友提出反对意见..),当然是有一些极端的说法。这是出于我首先认为题主的”表达能力“在他的现阶段已经够用了。但是也正如一些朋友所说,完全不写会丧失写作热情,也就是”表达欲“会丧失。保持一定量的写作,也就是在保护自身的”表达欲“,这一点仍然很重要。
但是,这要把写作的重点完全改变一下。为此我有以下建议。(注意,以下内容如果导致你语文成绩作文分数下降,我可不负责...)
一,停止写一些似乎很深的主题。将你写作的主题从所谓的”生死“”人性“”命运“这些东西完全移开,转向一些非常非常”浅薄“的的主题上,并要求自己写好。写你的同桌。题目可以就叫”我的同桌“。写你的父母亲。写你的老师。写你上课很烦很无聊,午睡一醒,一只瘦小的灰麻雀掉在你窗台边,用轻蔑的眼神看你。写你们班花展开一封粉红色的信,读后用同桌女生可听见的语气说了一声”无聊“,把信揉成了一团,但你注意到她把信偷偷地又塞回了自己柜子里。就写这些东西。
对,这些东西就是很基础,就是小学教材里要你们反复写的,最难忘的一天,我的同学XXX。就这些东西。
但我说过了,要写好。要写到非常好。
写到多好呢?写到你把这样的文章发到网上来,知友们会纷纷给你点赞,说读起来就让我想到了我念书的时候,真好啊。至于怎么样才能写到这个程度,就需要你们自己的才华了。
二,开始一些真正的”创作式写作技法“的培养。这包括:开始对”叙事起止点“有概念;对”叙事角度“有概念;开始对”叙事精度“有概念。可以以两种方式来进行这个训练:
1,描写你们班上/你身边最近发生的一次重大事件,最好是你亲身经历过的。描写过程注意以下几点:
a,我从这个事件的什么时候写起,可以保证读者有足够的背景信息,(同时又有让人想要读下去的悬念)?写到什么时候为止,可以让人觉得这个事件完整了,(同时又似乎有留白,意犹未竟)?
b, 我在这个事件中是什么身份?直接参与者,旁观者,还是完全道听途说者?注意,这个点你应该能瞬间理解到:你可以虚构,你也应该虚构。叙事角度的选取,不是你在事件中的真实角色如何,而应取决的是,你认为怎样的叙事角度是最吸引人的,可以把事件诠释得更具有深度。
c, 我是否最为准确地,用了最精确的词描述了整个事件?会不会让人产生误解?会不会有人看完了对整个事件还是一团模糊?如果是,就重新描写,直到你确认事件的精度毫发毕现:但同时,你也应有详略和侧重点处理,这也一样取决于你自身的才华。
2,这是一个我非常喜欢的方法:重写一段你所熟知的故事,或剧情。
举例来说,假如你对金庸小说倒背如流,尤其喜欢萧峰误杀阿朱的情节。这个故事的所有前后,人物,剧情你都一清二楚。现在,你用你自己的语言,来重写一遍这段故事。仍然注意我以上说的几点。
这个过程中你可以无所顾忌地加入自己的风格,加入自己的演绎。其要求只有一点:好看,吸引人。拿给你的同学看,他会看完,你就成功了。就这么简单。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故事,你写的还是能让人想要看完,你就成功了。(你甚至都不知道,这有多成功....)
以上就是我建议的写作技法练习。我觉得,如果我一上来就把这个练习提出来,一定会遭到质疑,有的朋友也会懵,觉得我胡说八道来着。
但是结合我前面的理论分析,你一定能知道我强调的重点是什么。
那就是,第一个练习,通过大幅度降低,甚至抛掉所谓文章的”立意“和”思想深度“,来先避免你的”自我意识“。在没有”自我意识“干扰的情况下,真正锻炼你是否用眼睛,用心看到了身边的一切事物的发展,锻炼的是”洞察能力“;
第二个练习,通过写一件明确无误的具体事件,将重心放在描写是否吸引人,是否写得足够清楚这两点上。这里其实是我一开始开玩笑说让题主学着”打次架“的原因。你可以不自己打,但你要保证,通过你的观察,你有能力将打架的过程准确真实地记录下来。
事实上,这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专业作家来说,都不一定是件容易的事。但是话又说回来,你想想,你连你们班上李明和韩梅梅打了一架这个事儿都描写不清楚,你如何在未来描写你笔下那个超凡入圣的剑仙与世上最强刀客的世纪对决?你恐怕只能写一句,”强者之争,竟然恐怖如斯“了。
这些描述的能力,才是你未来要创作的”小说“所需要的”表达能力“的基础。
废话很多很长,如果看到了这里,我衷心祝你好运,写作之路顺利。
就跟之前NBA辱华,中国赛的门票退不退的问题一样。
成年人的世界,风险和代价是统一的。这几百块钱是您个人的财产,你可以采用任何合法的方式处置。没有人能强迫你为民族尊严牺牲个人财产。
但话又说回来了,入党誓词中有“随时准备为党牺牲一切”,之后如果您加入党组织、考取公务员而政审不成时,也不要发泄和抱怨体制,请记得当初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