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早在《大明》开始之初,严嵩就已经失去了对“严党”的控制权,
甚至他连自己的老窝,严家大宅,这一亩三分地都控制不了了。
剧中的胡宗宪,这位严嵩最得意的门生,曾经两次进京。
第一次,竟然连严家的门都没进去,
胡宗宪当时是什么官职?
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又加直浙总督,总督浙江、南直隶和福建等处所有兵务。
掌管着大明接近三分之一的兵权,而且还是最富庶的江南地带。
对于时局最重要的增加赋税,和抗倭重任,全都和胡宗宪有直接关系,
而且放眼整个严党,甚至是朝廷,也没有人比他更有资格担当这一职务。
严党费尽心机提出的改稻为桑,就因为胡宗宪的反对,差点直接胎死腹中,
最后迫于无奈,采取迂回路线,还搞出个“隐患”,高翰文。
对于严党来说,第一号人物绝对是严嵩,那么第二号重要人物,就应该是胡宗宪。
这里当然不是说在严党的地位,而是在嘉靖眼中,对于朝局的重要性而言。
但就是这么重要的人物,来到严嵩的家门前,
因为严世蕃的一句话给逼走了,而严嵩竟然从始至终都不知道!
还以为他心爱的汝真背叛他,转投裕王了。
相比较之下,反倒那个整天做修真大梦的道长,却是一清二楚。
之后嘉靖把严世蕃赶出严家,实际上就在敲打严嵩。
你个老东西的耳目,都让你儿子蒙住了!
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都失去了控制,
还谈何控制严党,控制百里之外的鄢懋卿如何分赃?
严世蕃和鄢懋卿随便糊弄他一个分成比例,
他只有默认的份,根本没有办法核实。
之后正是因为这次闭门羹,让胡宗宪觉得自己在严党失势,在朝中失去靠山,
只能孤注一掷,加快清理倭寇,而且必须毕其功于一役才行。
让倭患继续拖下去,严党是树大根深,拖上再久也伤不到自己,
但他胡宗宪就危险了。
朝廷上,裕王身边的徐高张,一直都想搞掉严嵩,却苦于找不到突破口,
地方上,司礼监和严党还不停给他捅娄子。
毁堤淹田,制造局串通江浙官场集体贪墨,
浙江发生的事情,随便哪一件事揪出来,都是掉脑袋的大事,
他这个名义上军政一把抓的第一地方主管,都必须付上牵连责任。
不论是于公于私,不求晋升,只是为了活命,胡宗宪都只能加紧平倭。
增加自己的政治资本,或者说是保命的本钱。
好了,
倭寇一平,道长再不需要投鼠忌器,
担心因为动严党,而误伤牵扯到吴宗宪,伤到东南,伤到整个朝局了,
从倭寇被灭那一刻起,就已经被宣判了死刑。
至于借着巡盐贪污的鄢懋卿,不过是个由头而已,给了道长动手的机会。
事实上,之后严嵩也有过补救的机会,
前方军事紧急,胡宗宪几次上书求粮,
可诡异的是朝中两大派系,居然全部躲开了,
竟然在对待胡宗宪上,达成了难得的一致。
这时无奈的严嵩只能去找徐阶,
他不是不清楚,凭严党的力量,给胡宗宪筹粮根本不是什么大事,
他只是到这个时候才真正明白,自己已经使唤不动严党,
只能舔着老脸,去向政敌求人情了。
这应该属于“皇帝为什么防着太子”一类的问题里。
如果皇帝老子不防着太子,会如何,
《大明》里的严嵩就是例子,
不管真实史实如何,剧中的严阁老,百分之百就是被自己儿子坑死的,
权利只会替换,不会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