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赢球的一方,我们来回答这个问题。虽然我们是赢球的一方,但这个比赛无疑是让人尴尬的。中国足球落后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在青少年比赛中,有大量类似的比赛存在。这样低质量的比赛,对于赢球和输球的球员来说,都是一种“负向”锻炼,很毁人。
经常有人说,中国足球的崛起要靠哪个人,或者要靠哪个俱乐部。这种说法都是很片面的,中国足球想要崛起,绝不可能靠个体的力量。如果没有更多的孩子踢足球,不能提升整体足球水平,中国足球永远崛起不了。
很多人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跳水、体操这些奥运项目中国很厉害,但中国足球就不行?”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不过有一点被大家忽略了,那就是很多奥运项目是打分项目,而不是对抗项目。说白了,只要练好自己就可以了,训练过程中不需要陪练。但足球是高对抗项目,想要提升成绩,不光要训练,更需要不断通过高水平比赛来提升水平。在足球世界中,训练做得再好,如果没有实战对抗的话,也是纸上谈兵。而这就要求,足球运动员必须要有足够多、足够好的陪练,才能一步、一步提升成绩。
所以,跳水、体操这些项目,只要挑出精英选手,日复一日的训练就可以了,但足球却不行。如果足球你选出了精英,每天只靠训练是提升不了他们的水平的。必须让他们能够打足够多、质量足够高的实战。因此,想要提升足球水平,就不能只搞精英化,必须搞全民普及。因为精英没有对手,最后还是白搭。
据国外媒体统计,国外青少年球员基本每年可以踢60场高水平实战比赛。与之相比,国内青少年比赛严重缺位,我们的青少年球员每年只有20场左右的实战。不仅数量严重不足,而且比赛质量也参差不齐,很难起到锻炼孩子的目的。比如,这种30比0的比赛,有什么锻炼价值呢?作为赢球一方,也丝毫不高兴、不兴奋。
虽然在中国足协的努力下,青超等U系列赛事正在逐步发展,已经比以前改观很多了,但比赛的数量和质量仍然不足。
与国外同龄球员相比,我们的小球员每年要少踢40场比赛。如果从14岁算起,到20岁进入职业队,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小球员比国外同龄球员要少踢240场左右的比赛。也就是说,即使我们14岁的孩子与国外14岁的孩子水平相同,到了20岁的时候,双方的能力、实战经验也将有巨大差距。
更何况,我们每年20场的比赛里,还有30比0这样毫无锻炼价值的比赛。
保定英利是最差的么?并不是。在青超U14正赛之前,曾经有个选拔赛,保定英利曾在排位选拔赛中12比0大胜山西,得以获得参加正赛的资格。
说到这里,再给大家介绍下今年U14青超比赛的整体情况。今年U14青超联赛华北大区共18支球队参加,分成A、B、C三组,每组6支球队。然而这些参赛队伍的水平差距非常大,主客场之间的距离有的也很远。这些客观因素,都降低了比赛队孩子们的锻炼价值。整个华北大区,才有18支球队有参加U14青超的能力,这就是中国足球落后的根本原因之一。
按照华北地区的城市布局、人口密度,京津冀这样的大都市圈完全有能力培养出几十支能力相差不多的球队。如果那样的话,孩子们不用离开这个都市圈,每年就可以踢上几十场高水平实战比赛,那样的话,对孩子们的锻炼价值将极大。
曾经有一位新疆的青训教练就曾表示,缺少足够多高质量比赛很影响小球员的发展。“像我们新疆地区,很难找到同年龄段的球队,有时候只能跟大学生球队踢比赛。去内地踢比赛的话,路程太远、时间太长、费用太高。”
其实不只是新疆地区,全国各地都面临一样的问题。虽然内地球队数量要多一些,但水平相同的高水平球队还是太少,各地足球水平发展不够均衡。这些都导致孩子们踢不上足够多的比赛。
为什么大家都说有能力的年轻球员应该留洋?不是因为欧洲有豪门球队,而是因为欧洲赛事整体水平更高。如果德甲只有一个拜仁,其他球队都是中超水平,那么去德甲留洋没任何意义。而现在国内青少年赛事就是这种情况,鲁能、恒大、国安、上港、绿城这些球队的梯队都很强,但是其他很多球队与这些球队不在一个档次上,而且差距巨大。所以最终这些比赛对这些强队的球员没有锻炼价值,对弱队的球员自信心又是一种摧残。
也正因如此,鲁能足校才会办潍坊杯。办潍坊杯这种赛事为什么?就是为了和高水平对手过招,帮助我们提升。北京中赫国安也要举办中赫国安杯U19国际邀请赛了,参赛球队阵容会非常豪华,为的就是给我们国安的小球员创造更多高水平比赛机会。跟高手过招,哪怕输了,也比30比0这种比赛有意义的多。
未来,什么时候中国每个大城市,在每个年龄段都能出现几十支水平差不多的青少年球队,那中国足球就能真正崛起了。这是靠一个教练、一个俱乐部能搞定的么?显然不是。所以,中国足球绝对没有救世主,中国足球真正的救世主是每一个喜欢足球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