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失望不失望的问题,孩子本来就不应该对父母抱有什么奇怪的期望。
孩子和父母之间本就不是互利共生的关系,而是互相寄生的关系。
在一个缝合了精卵结合和利益交换的现代家庭/现代亲子关系中,只要亲子之间不互相祸害就已经是top10%的水平了,而所谓的对父母“失望”,只是现代亲子关系的正常状态、和孝道教育所描绘的美好家庭形象,发生了冲突而已。
子女出生到这个家庭,本就不是自愿的,而是作为父母的自我增殖的工具而存在。
父母生下你,本就不是为了给你带来幸福的人生,而是利用你来满足他们自我增殖、自我延续、自我实现的欲望。更赤裸点,是利用你的情绪价值和经济价值,来回避自己的孤独和老年的狼狈。
别被铺天盖地的孝道逻辑带跑偏了。
作为工具,自然需要洗脑。这就是为什么明明宣称亲子之间是“血脉亲情”,古往今来的各路家长,却依然在孜孜不倦的往孩子脑子里灌输各式各样的“感恩”、“孝道”。
如果亲子之间真的是血脉亲情,孝道为什么要会占据这么大的教育篇幅?嫌园丁教师们事少吗?
这也是为什么小时候总被灌输童年青春无忧无虑,可是让周边人回忆童年,刨除对现状的不满,回忆起童年却没几个真正“快乐”的。长大后摆脱原生家庭,往往才发现当大人是真的爽,至少你是自由的,
--因为如果不去美化作为工具、玩具甚至驯化中的牲畜而存在的“童年”,那么要求孩子感恩父母养育的逻辑便不复存在。
同样的,作为自我实现的工具,孩子只能对父母的所谓“人生价值”进行增幅,而绝不能对父母的“人生价值”提出挑战。
最常见的情况,便是父母受过的苦,便要孩子也受一遍,父母不能理解的事物,也阻止孩子去接受。
并非父母没吃过苦的滋味,也并非父母不知道新事物的价值,只是如果孩子不吃苦却拥有和父母相近的品质,则证明父母吃的苦毫无意义。
年轻人想要正常生活,首先要做的就是认清现代家庭关系的本质,是利益交换而非什么其他的煽情的东西。
亲子情和爱情甚至爱好相比,含金量都差了不止一个数量级。爱情那是自己选的自己决定的,钓个鱼鱼竿还自己挑呢。
亲子关系是个啥玩意?俩随便从哪抓来的雌性雄性,干了点不可描述的事,然后就要决定一个人的人生?简直可笑。
如果原生家庭不靠谱,一方面要有赎身的意识,另一方面也要看清楚所谓“不孝”也并非多么沉重的道德枷锁。
不靠谱的亲子关系是一辈子的强买强卖,该砸店砸店、该跑路跑路。
刚毕业试用期刚发一个月工资不到4000,第二个月的还没发,我妈打电话说想问我借10000.我从入职开始就没问爸妈要钱了,偶尔还给家里交电费和话费,有时候还用社区团购买一些菜给家里,也会网上买一些吃的和其他。虽然都不值太大的钱,但我也本身没什么钱,自己上班也会花费钱,虽然有大学攒的小5千,但刚入职前期花的也不算少,还有日常开销。所以我很不解我妈怎么开的出口,虽然我妈说的是她问别人借的一万,每年给500的利息,想直接向我借,把利息给我。但我一个刚从普通高校入职的,刚工作快到三个月,第二个月工资还没发的人,我妈竟然向我借,如果我是工作一年或几年,我是会直接借给我妈的,虽说是借,但我应该是不会去向我妈去讨要的,因为我是这个家一份子。但我妈的这个行为让我都有些怀疑自己。
作为一条倔强的函数,我从不敢抱怨起点在哪个象限
作为一个前媒体人,我从发布的《推开K127那扇门--朱军“性骚扰”案真相调查》这篇文章看到,这并不是一篇中立报道,尤其是空间再现、仅提供一方证词、仅对话事件被告方(弦子的声音呢?)、分析事件对被告方产生的影响,读出了很强的导向性:弦子在撒谎,朱军是无辜的。
如何确保一篇报道中立?起码要体现真实、多方面看待问题、不掺杂写作者的主观臆测,这篇报道至少违反了后两者。
我认为事实会比较奇怪。
核弹越多,威力越大,那么发生核战的几率会越小。
美苏上万枚弹头捏在手里大家都很保守,嘴上骂的凶,打起来了还是要先掂量。
反而像以色列巴勒斯坦,巴基斯坦印度这样的敌对国家,知道对方不具备摧毁自己的核能力,世仇上头了真有可能给对方走一发。
特别关注以色列和巴基斯坦,如果有核战八成从他们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