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如果喜欢一个女生,不会因为她主动聊天而变得不喜欢她。
男生如果讨厌一个女生,会因为她老找自己聊天而产生反感。
有的女孩子会有一个迷思,觉得我主动和一个男孩子说话,这个男孩子表现出了厌烦,是因为「我主动」这件事。其实并不是,那男生从来就没对你感兴趣过,所以你老找人家说话他才烦。你不找他,他就可以默默地无视你。在这个过程中,你并没有积累任何他对你的好感度,只是「眼不见心不烦」。
你可能说了,那按照这个理论,我聊不聊天不是没有任何意义了?反正也改变不了现状。
并不是这样的,因为大部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喜欢」或者「讨厌」,而是「不熟悉」。
这就和看电影差不多。
有些电影,我们在他们出之前就已经很期待了,甚至是从他们刚开拍就等着看了。比如《复仇者联盟》之类的。这就是有口皆碑的女神系女生。有些电影,我们稍微了解了一下,就决定了肯定不会去电影院看,除非自己秀逗了,比如《逐梦演艺圈》,这种电影预告片,怎么宣传,哪怕告豆瓣,也只能引起我们的反感,我们更希望他老老实实地离我们的生活远一些。
但是大部分电影,在宣传期到来之前,我们是不熟悉的。在他们宣传的过程中,我们会更加了解这部电影,然后去选择看或不看。比如我特别喜欢黄渤,有黄渤的电影我都想看看,这部电影说哎我们是黄渤主演,那我可能就去看。比如我可能特别喜欢特效,一部大片上映预告片拍得酷炫无比,我本来是看别的电影的,结果看到了这个预告片,就决定接下来要看它。比如一部电影本来我还不是特别了解,结果点映口碑爆炸,片方决定提档,看过的都说好,那我也会感兴趣。
这年头,有多少电影拍完了不宣传的?不宣传我哪儿知道你拍的好不好?我可能连有这个电影都不知道。
你去想想,有哪部电影,观众们拒绝看,或者说看完了负评,是因为「宣传过度」的?从来没听说过。不喜欢一部电影,是因为不喜欢看到的东西,不管是之前的宣传还是真正的电影本身,而不是不喜欢「看到太多」这件事。
回到你的问题。
对你喜欢的那个男生来说,你可能就像是一部刚拍完的电影。如果你想让他对你感兴趣,你就得想办法找到自己身上吸引他的点。这就是所谓的宣传片效应。你只有一分半或者两分半的时间,怎么从一部一个半小时的电影里摘出来这么一小段时间,让人想在未来花时间花钱去看全片?
我曾经在我的文章里提到过所谓「五分钟效应」,是一个道理。
如果你想让这个男孩子对你感兴趣,你要展示你身上他感兴趣的点。注意,不是你欣赏自己的点。这二者很可能有重叠,也一定会有不同。
你拍一部电影,和一个人说,哎我这部电影有吴亦凡!有吴亦凡!他说我最讨厌流量小生了。你说哎我这是个感人的爱情片!他说我只看喜剧。有时候并不是你不够好,只是你觉得你好的这点,人家不感兴趣。其实你告诉他,这部戏有刘亦菲,还会裸背,他没准屁颠屁颠就买票去了。
聊天是一样的,你自己在那儿说着有的没的的话,什么吃了么,吃的啥,干啥呢,睡了么,觉得自己很开心,其实完全没有给他信息。任何人都不会喜欢和一个「陌生人」进行过多的聊天,你需要跨出陌生人这个门槛,成为一个他感兴趣的人,通过展示你让他感兴趣的部分。
这个部分是什么呢?每个男生都不太一样,又多少有些相似之处。一般而言,男孩子都是视觉动物,所以有可能看到一个女生,长得很好看,就感兴趣了。每个人都喜欢和自己有生活共鸣的人,比如老乡,比如校友,比如邻居。很多人会对在某个领域有特别建树的人感兴趣,比如创业成功者,比如艺术家,比如大学霸,比如运动员。这些都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到人的特质。
你说我这个人性格很好,或者我很有趣,或者我很体贴,这都没意义。为什么?因为这是需要长时间的相处才能感受到的。一部电影,宣传自己的细节到位,剧情合理,伏笔精致,这都不会吸引人走进电影院(得需要观众们看了之后,互相宣传)。你得有漂亮或者大牌的男女主角,得有让观众有共鸣的背景故事,得有极致的特效或者唯美的画面。这才是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的利器。电影本身的质量,是观众走出电影院之后的事情了。
当然,有一件事你必须意识到,任何电影,宣传的都只能是电影的一个投射。这个投射有时候巧妙,有时候粗糙,但都一定是电影的一部分。就像这部电影如果是凤姐演的,你不能说是高圆圆。这部电影压根没做特效,你不可能宣传片做出好莱坞的效果。这部电影它是个恐怖片,你怎么剪他也不会变成喜剧。有的电影,无论你怎么努力宣传,都没法吸引到你想要的一些观众的。
人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