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 zhuanlan.zhihu.com/p/34 211828
(FDA声明号称能治疗流感的OTC药物都是非法的。)
这个话题又变成中医爱好者狂欢的节日了,像野生的猫狗争宠一样让人看着心酸,你看,我们又蒙洋人垂青一次!真的,这样连脊梁骨都没有长好的民族自信心,就不要diss中国女孩巴结白皮男了,本质上是一样的。
且不说华尔街日报那篇文章副标题上赫然一个warning 摆在那,就是真的有一家报纸推崇了,或者有一个演员推崇了,又能怎样?止咳糖浆再神也只能止咳嗽救不了任何人的命,否则难道美国那“5万人”全都是咳嗽咳死掉的?
事实上今年流感季节之前CDC赌病毒株型赌错了,造成今年的流感疫苗效果奇差,而老百姓发疯了一样囤积的“神药”并不是啥止咳糖浆,而是抗病毒药物达菲。各地诊所排队等的也不是东方草药,而是针对乙型流感HA1-YAMAGATA,甲型H1N1和H3N2同时起作用的疫苗。
至于家庭医生让患者回家等自愈,那是检查了之后看患者的症状不足以造成严重后果的。严重点的自然早都转诊给医院了,同时还要上报给CDC。CDC有权下令将患者隔离,我要是没记错的话咱们知乎上的
@刘翔熙同志就被第一时间隔离了。很多家庭医生还会跟进病人的情况,实时的给开各种缓解症状药。
这套卫生系统中家庭医生在前线,就像是神经末梢一样不断地往CDC传回疫情信息,CDC则像中枢神经系统一样做出分析和决策,指导一线医生,还有通知药企调整生产计划。
至于川贝枇杷膏这种申报成“膳食补充剂”的鬼鬼祟祟的四不像,FDA并不是无权监管,而是“无需申报”,民不举官不究。既然消费者愿意用不是“药物”分类下的东西当药吃,这样反智的行为那自然是消费者自己的选择,FDA不能扒开每个人的嘴看看吃得是什么。
但是,一但枇杷膏吃得人多起来了,就有可能会有不良反应(喝糖水都有),这样的报告多起来,就会迫使FDA去做针对枇杷膏的成分分析和安全性实验。按照目前中药在FDA实验中通过率的惯例,其结果基本上就只有像甘草片一样见光死一个可能性。中医爱好者说这是偏见也好,迫害也罢,反正对枇杷膏的前景来说并不如不出名,至少不禁止的话还会有华人在买。
如果说这次的事件是厂家自己炒作,那么我觉得最后不了了之还好,玩太大了很容易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就酱。
2019 年 3 月 2 日更新: @妖伊社 提到了我的答案,然后摆了许多非临床证据,我猜测他可能误解了我的回答。我郑重声明:本回答针对的是《美国流感致 5 万人死,中医止咳药成救命稻草》作者断章取义、添油加醋、夹带私货的行为,对川贝枇杷膏的疗效未予置评。
呵,好一手「移花接木」!
拜读 @空一格 雄文《美国流感致 5 万人死,中医止咳药成救命稻草》,有些不忿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文章开门见山引述《纽约时报》数据,说明近几年美国流感疫情严重。但不知为何笔锋一转,将流感患者死因归咎于美国医生「不给开药」,理由是「没有合适的药」?这根本与美国疾控中心的 推荐意见 背道而驰嘛。随后又曲解现代医学理论的「自愈性疾病」概念,错误释读为「不需要治」。
接着文章标题中,拯救美国流感患者于水深火热的「救命稻草」,京都念慈庵蜜炼川贝枇杷膏(Nin Jiom Pei Pa Koa)闪亮登场——由于患者「想办法自救」,而「有人在网上晒出川贝枇杷膏能止咳」,于是该产品「需求大增、身价大涨」。
不过请先等一下,不是正在讨论流行性感冒吗?怎么画风突变,扯到「止咳」产品了?咳嗽与流感显然并非一回事,如此过渡未免生硬。
为了佐证枇杷膏的「丰功伟绩」, @空一格 继续引用公众号文章《超 5 万人丧命后,这个中国「神药」在美爆红遭疯抢!价格飙 7 倍!》,后文则主要参考了一条《华尔街日报》 消息。《华尔街日报》需付费订阅,我拜托海外同事查阅了全文。
故事的开头确如公众号所言,纽约普拉特学院(Pratt Institute)的设计专业教授兼建筑师 Alex Schweder 近两周患重病(super sick),咳嗽难止。其女友因香港旅居经验,推荐了香港产枇杷膏。Schweder 教授食用后 15 分钟感觉产生了止咳作用(start working),便向身边朋友推荐了枇杷膏。
美剧《怪奇物语(Stranger Things)》的演员 Matthew Modine 同样受人推荐,订购了一瓶枇杷膏。与公众号文章不同,《华尔街日报》并未报导 Modine 先生的使用体验,仅仅转述了他的一句评论:「我唯一的担忧是,它(枇杷膏)来自一个标准不同(different standards)的国家。」他的咳嗽好了吗?他爱上枇杷膏了吗?记者只字未提,不知公众号文章的溢美之词依据又在何处。
记者还采访了多位美国当地的专家、医师,公众号文章有所提及,@空一格 却不曾涉及。枇杷膏在美国属于膳食补剂(dietary supplement),上市前不必向药品食品监管部门提交其有效性、安全性证据,所以监管机构建议消费者服用补剂前征询医疗人员的意见。专科医师则告诫患者:如果感染流感,发病最初 48 小时尤为关键,此时药物能够发挥抗病毒作用,切不可因为其他药物耽误就诊时间;另外,草药制剂可能与处方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导致健康风险。
故事的最后是诗人 Max Blagg,他从「唐人街(Chinatown)」针灸师处听说了枇杷膏,但略有不安(apprehensive),毕竟标签上写了许多闻所未闻的植物名称。他后来向画家 James Gilroy 推荐,后者婉拒,坚持去看医生。
《华尔街日报》的文章,起于部分纽约市民对枇杷膏的关注,担心流感患者为此延误病情的潜在风险。原文一来未明确肯定枇杷膏功效,二来提供了不少专家的专业意见,起到提醒民众的作用。然而公众号文章将流感与枇杷膏有意无意联系起来,夸张产品效果,选择性披露用户评论,构成枇杷膏可能利于流感治疗的暗示。相比之下,比较不同规格枇杷膏价格,营造需求旺盛的现象,几乎不值一提了。
网友 @空一格 变本加厉,不仅在自己的文章里隐瞒负面声音,甚至无视现代医学坚实的理论、证据基础,罔顾流感患者的利益、安全,将公众号文章不严谨的结论进一步推广至其他清热解毒中成药。事关民众健康,两篇在公众领域流传的文章如此偷换概念、断章取义、添油加醋、以偏概全,传播偏倚信息,理应获得广泛警惕、讨论,必要时更应批评指出。
面对重疾、疫情,总少不了有些人妙笔生花,夹带私货,颠倒黑白,偷梁换柱。动机尚且不论,其对患者可能造成的伤害却货真价实,不容忽视。强化信息鉴别能力,提高健康生活意识,遵从专业人士指导,已然成为信息时代患者保护自身健康、权益不受损害的基本要求。对于流感,就是规律接种疫苗,良好卫生习惯,及时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否则,你可能不知不觉成了一些人的小白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