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导怕不是个摩尼教信徒。
《西游记后传》的故事虽然套在《西游记》的原始框架上,但它比原著更为脱离佛教,反而很接近摩尼教的思想。故事由一则摩罗引诱佛祖的寓言展开,扩展为佛祖与无天/摩罗之间的善恶对立二元论。整个主线同摩尼教的世界观如出一辙:光明与黑暗并立——黑暗入侵光明——光明重夺世间。
钱导是生错时代了。让他早生个几百年,他可以凭着这剧本搞白莲教起义的。
众皆一心,唯使二心。
黑衣释迦,领辖三界。
信仰藏传佛教的清廷(黑衣释迦)统治天下。
真性灵投,入释凡家。
涅盘重生,回归佛土。
流亡在外的皇子(朱慈烺/朱慈炯/朱慈炤)辗转为白莲教众收留。
唯子唯系,方解此厄。
乾坤清朗,二心归一。
化名孙xx的某白莲教领袖(钱导)辅佐皇子,于先帝驾崩后33年重夺天下。
当个反清复明的谶纬好像还不错XD
再胡诌几句。
从这个角度讲,摩尼教色彩的主线既是《后传》出彩的地方,也是该剧最终的败笔所在。因为主线描写太过于注重善恶二元论,以至于它实际上背离了佛教的核心宗旨——无欲无求。若我们放弃佛祖—摩罗是善恶二元对立,而将他们视作“无欲”与“欲望”的对立,故事中诸多矛盾之处就可以说得通;这也是该剧会出现很多阴谋论理解的主要原因。
佛祖这一人物的矛盾,就体现在佛教色彩的“无欲”与摩尼教色彩的“至善”间的不兼容。在《后传》剧中,佛祖的诸多作为皆不符合“正义”的标准;其行事作风看似十分冷酷,目的也显得颇为可疑。然而追求正义亦为“欲望”,剧中“无欲”至极的佛祖并不积极寻求“正义”,而是严格依照“定数”行事。
1、无天二次劫夺经书时劫数未至,佛祖主动出手炸毁黑莲夺回经书;而当无天现界灵山时,佛祖却直接劝众佛菩萨放弃抵抗,留下偈语悠然转世去了。
2、悟空为泾河龙王鸣冤时,佛祖拒绝直接插手;待其大闹天庭,玉帝请求帮助时,佛祖便欣然前往调解。期间顺利让悟空再度搭上秦广王这条线,还借机把他“流放”到花果山,为日后拯救三界留了火种。
3、接引、阿难、迦叶、阿依那伐……灵山叛徒不少,且多在劫数前即与无天早有联络,但即便悟空一行当众揭发,佛祖也并无任何实际处置。三界浩劫中,各二五仔均扮演重要角色,甚至无天真身现界都是佛祖送去的阿依那伐直接促成的。
佛祖的行动皆是依循“定数”,不参杂丝毫个人欲望。从这点上讲,无天说得很对,这位佛祖是“无欲无求到没有自我”的;也正因无欲无求,佛祖才能参透“三界浩劫”的定数,引导众人渡过劫难。反倒是包括悟空在内的诸佛菩萨参不透定数,生生落入了“拯救三界”的执念之中;虽言必称“邪不压正”,却每每辩不过无天的几番妄言。
无天的人物形象则对应着“欲望”。无天是摩罗的化身,而佛教中的摩罗是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之主,代表着世人的一切欲望。无天将“欲望”推至极限,妄图改易“定数”夺取三界,从而一念成魔。他有情有义有血有肉,可他的情义血肉,均是其“欲望”的直接体现——而这正是佛祖“无欲”的反面。
这点在乔灵儿与紧那罗二人的对比上更容易看出来。二人的对立不是善恶的对立,而是“无欲”与“欲望”的对立。紧那罗被逐出门时所谓的“六根不净”,并不是指败坏清规戒律;而是他始终抱着对阿羞的执念无法释怀,再也达不到佛教的“无欲无求”。反观乔灵儿,在最后一刻虽仍怀有对二女的情感,却也坦然地接受了自己作为灵童的命运;他将身为凡人的一切尽数放下,坐地成佛。二人对待自身“欲望”的不同态度,决定了二人各自的结局。
因此,佛祖与无天的对立是佛教中“无欲”与“欲望”的对立,而非摩尼教的善恶、正邪对立。这样“无欲”的佛祖被放在了主线中善恶二元对立的“至善”顶点上,就必然会产生剧情上的矛盾;因而引申出诸多“佛道争权”、“借刀杀猴”之类的阴谋论来,也就不足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