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固化对国家不好,当阶级固化时,这个国家就已经在走向动荡甚至崩溃了。
每次读历史时,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句哲言,即“任何事物都暗含着毁灭自身的因子”,其中既得利益集团干扰社会流动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您就好比说,自隋朝开始,直到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科举一直是打破阶级固化,实现阶级上升的重要渠道之一,是一个社会得以存续的基本支撑,道理很简单,那就是朝廷通过科举得以不断地吸纳民间精英,将其才智和力量纳入行政体制之内,以维护既有秩序。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社会上的既得利益者们就会彼此之间形成联盟,造成利益集团板结化,他们通过干涉科举等社会上升渠道不断地培养自己人,加强加固自身团体,以长久地支配甚至垄断社会资源,从短期来看,这或许可以带来不少好处,但是从长远来看,这完全是在酝酿巨大的风险,就仿佛是把浓缩铀不断地推向临界质量,因为只要样本空间够大,再小概率的事件也必然会发生,以中国数亿人口的基本盘来看,民间总会有那么一些个体在各种偶然因素的促使下成为特殊人物,而这些人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如果他们因为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没有进入体制内以维护既有秩序的话,那就会酿成巨大的动荡。
洪秀全就是这样的人,他曾经是个私塾先生,立志于考取功名,咱们有一说一,洪秀全没能中榜,他自身的文化水平有限确实是其中一个原因,但当年广东考场严重且频发的科举舞弊,以及参加考试需找同乡仕人担保等规矩,也确实在很大程度上阻塞了洪秀全进入体制的道路。
你甭管洪秀全这人的应试能力怎么样,从实际层面来看,他拉起一帮人,愣是势如破竹地拿下了大清的半壁江山,沿途锤爆不知道多少正经科举出身的朝廷大员和武将,把朝廷的部队揍的屁股尿流灰头土脸,最后乃至兵锋直指北京,吓得清帝魂不附体,被科举筛选出来的人至少在战争早期完全没有展现出超过这位落榜者的个人素质,洪秀全及手下的一批草莽人士,完全把体制内的精英们按在地上摩擦,这样一批人物没能被纳入体制内,很大程度上是利益集团腐败背景下,社会流动机制出现重大问题的体现。
这一切引发的后果是极其惨烈的,太平天国战争是中华民族的一场浩劫,伴随着惨烈的人口灭绝,曹树基教授估计,作为主战场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七省,损失人口达到7330万,而葛剑雄教授估计,如果再把其他地区的人口损失算上,太平天国战争的损失人口至少在1亿以上,超过二战全球死亡人口总和,曾国藩巡视皖南的时候,说有些地方只能看见荒草中的累累白骨,走一整天竟然都看不见一个百姓,洪秀全一众人怀着对既有体制的复仇之心,双目殷红地扫荡了大半个中国,这过程中,不知有多少既得利益者们身死家灭,成为覆巢糜卵。
我当然知道,太平天国战争是清中后期社会矛盾积累的总爆发,是一个整体性结构性的问题,非洪秀全一人之事,但是,如果当年那些地方上的利益集团能够讲究些吃相,能够让度出一些机会和资源,使得洪秀全和其他一些民间特殊人士得以被纳入国家权力框架,得以维护既有秩序,那么这天崩地裂的浩劫爆发的可能性也会相应降低。
如果以事后诸葛亮的口吻问慈禧,当年朝廷要是能给一个小小的功名,那这个叫洪秀全的人就能被稳住,南京就不会被打爆,江南就不会易手,皇上就不会抱头痛哭,天下就不会生灵涂炭,她给还是不给呢?其实这个问题没必要让慈禧来回答,真正应该回答这问题的,是那些在地方上徇私舞弊透支天下的既得利益者们。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已然发生的事再做事前推演也只能平添感怀。
我就总在想,我要是穿越回当年广东科举的放榜现场,看着洪秀全失魂落魄的背影远去,一定会脸色惨白冷汗涔涔。
这时候,旁边一个刚刚中榜的衙内用纸扇敲着掌心凑上来说:“我爹果真好使,帮我中榜了,咱今晚上去喝酒庆祝,不醉不归!”
看着洪秀全的背影消失在街道拐角,我会说:“喝你妈,天要塌了知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