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长城这么矮究竟能拦住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liu-zi-hu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题主的质疑其实没什么问题,明长城大多数是单边墙,何况在明朝大多数时间内还没包砖,像八达岭那样顶部宽阔,任人飞驰的一等边本来就是京师附近的异数。

问题不在于明长城能拦住什么,因为他往往拦不住什么,蒙古人破墙而入是常有的事。问题在于,人们理解的长城和真正的“明长城”,是存在认知偏差的。绝大多数人,其实都对明长城存在着巨大的误解,不仅认为明长城就是那道墙,而且认为那道墙是为了挡住敌人。其实,长城挡不住任何人,那道墙上绝大多数地方也没有士兵守卫。这道墙明朝人称之为边墙,只是长城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

长城是一套非常复杂的立体性防御体系,包括边墙,沿边墩台,烽火台,和他们背后无穷无尽的城堡,这些军事设施一环套一环,各自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边墙上每隔一定距离分布着一座方形敌台,明朝人叫做墩台,墩台上驻扎的士兵少则5人,多则十多人,他们往往是边墙上仅有的士兵,因为墙体上基本上不会有人的。这些墩台的用处就是警戒瞭望,遇到敌情后,立刻点火发炮,将敌情传播出去。边墙之后分布着不少火路墩,也就是烽火台,火路墩收到沿边墩台的敌情后,继续将其传递到自己所属的军堡,军堡将会首先作出反应,同时将敌情一层层继续上传。

所以,如果明朝北边的某个地方遭遇蒙古骑兵的袭击,长城防御系统是这样发挥它的作用的:首先由最近的沿边墩台紧急传递信息,然后相邻的火路墩台继续接力传递至上级军堡;军堡的负责军官(一般是守备,级别更高城堡的是参将,副总兵乃至总兵)首先应急反应,率军直接接战或伺机埋伏;军堡再向其所属的路城(路是一镇的分防区,负责人是参将,归兵备道节制)汇报,负责一路的参将接到军情后,调动本路官兵增援埋伏作战,如果军情重大,还要继续上报求援。除此之外,明朝边军还拥有非常重要的侦察兵种——夜不收,他们活跃于塞外,随时侦查敌情,传递情报。

那么问题是,那道墙究竟有什么用呢,为什么还要斥资修筑它呢?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限制蒙古人的进犯通道。以明长城的高度(以6米左右为标准)和经常不包砖的情况,蒙古骑兵只要人数稍多,即可挖墙穿过。但是挖墙需要时间,这就为明军发现敌情,调动军队赢得了宝贵时间。此外,修墙之后,蒙军只能从自己挖过的缺口进入,更加便利明军后续部队在交通路线上埋伏和包抄。这才是那道墙最大的价值。


user avatar   rewrgf 网友的相关建议: 
      

增加游牧民族劫掠战利品的成本。

游牧民族抢劫是一桩生意,要考虑得失的。抢劫自己要花费多少钱粮,又能抢到多少钱粮带回去,游牧民族的部落里估计海量专家都在做这样的计算。

有了长城,游牧民族虽然仍然可以进来抢劫,但把战利品带回去就变的困难了很多。带着大包小包的战利品在荒山野岭翻长城,那场景……本来抢劫利润就不大,这么一弄就亏本了,那他就不选择抢劫了。

本质上挡的是人心。


user avatar   he-mao-ch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隔了这么久,更新一下:

因为老是有人说长城防不了人什么的。

我只想说这些人根本不懂长城周边主要战争形态是什么。

你以为是“全面战争”?错了,汉匈之间最常见的是“骑马与砍杀”。

下面都是居延汉简的记录。

可以看到基本都是“几十骑”,正史当然不会浪费笔墨写这些每年成百上千次的小规模入侵。

所以老是有一些人认为凡事游牧入侵,就一定是数万骑兵一举突破长城饮马黄河,这是错误的想法。

事实上长城防御的就是这种几十个人的小部队,这些人数不够多,没法快速推倒城墙。有了长城,就可以保证这种小规模的入侵频率降到最低,就像一个小水坝,百年一遇的洪水挡不住,但是一年一次的汛期完全可以防御住。长城就是这样,几十年一次的万骑大突破未必挡得住,但隔几天一次的小规模侵扰却可以防御,保障长城内部普通农民生活。

而像几万人的大规模入侵,十年都未必有一次,那时候单靠城墙是防御不了的,但长城体系又有阻碍大规模部队进军速度,及传递信息的作用,能够为长城内集结大部队防御赢得时间。


原答案:

首先,长城恐怕并没有那么矮吧。

现在我们看到的恐怕只有1~4米,但这仅仅是残高,原高并不矮。而且即使以3米计算,也不算太矮。

下面是战国长城。

其次,长城不止是一道墙,更是一道防御系统。

下面是西汉长城系统的一些资料:

一、整体防御结构呈三层网络结构

西汉长城防御体系并非简单的线性结构,而是一个由多种军事工事联合构成的网状结构,由外而内,根据功能侧重和分布规律,可以大致分为边境屏障、障塞防御带、边城防御区三层结构。其分布结构如下图所示。

边境屏障由长城墙体和虎落、 水门、壕堑等防御工事组成,沿线有用于侯望的烽燧和天田、柃柱等侦迹设施,共同起到防御、侦查、御敌的多重作用。

障塞防御带由各个城障和关塞联系而成,沿所属长城带状展开。障塞分布跨越至长城墙体以北,既是平时的防御堡垒,又是战时的前线据点。 长城以外的障城可作为前哨,部分障城还筑有烽燧用于传递战事消息,是攻守兼备的前线军事基地区。

边城防御区是边境线的大后方,由以各郡治为核心的边城构成。诸多城池相互拱卫,一城有难多方支援,形成交织的防护网,保护中原地区。这一部分的功能最为复合,包括军事指挥中心(太守治所在郡城、 都尉治所在县城)、军队屯兵屯田、 粮草辎重囤积等战时功能,以及徙民安置、兵器生产、生活用品生产、交通中转等和平时期的生产生活功能。进可组织进攻, 退可固守领地。同时这部分的战略纵深也最大,成为后方中原内陆的战争缓冲区。

以_上三个结构并非相互独立, 而是一套地理布局上相互嵌套,功能_上彼此支持的网络。从边境前线到后方边城,功能复合性层层递进。前线的城墙防线为后方提供基本的防护屏障和最及时的敌方动向;中间的障塞防御带可随战争形势随机应变,退可力守边境线保护后方边城,进可作为军事基地向北出兵;后方防御区战时总体部署战局,为前线提供物资、兵力各方面支持;平时是徙民实边、军队屯田的基地,满足边境军民正常的生产生活。三层结构之间还有亭、驿、烽燧等设施沟通交通,传递信息。这一套完整的体系层次清晰,网络严密,集合了多重战争功能,支持了西汉不同时期不同侧重的边防需求。

二、 局部重点防区的多城联防:“大城守尽端,小城守节点”

在整体的多层次防御体系之下,还有针对某些重点防御区段的强化防御。一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交通要道,往往由数个边城与障城联合防守。通过不同等级、不同规模的城池联合,实现局部重要交通节点的纵深防御。

以沟通乌拉山-大青山南北的昆都仑河一线为例。昆都仑河谷即汉至北魏时期出入关中的“稠阳道”,宽阔平坦,可通马车。在昆都仑河一线,仅目前考古发现的大小城址就有九座,它们呈一定结构、疏密有致地分布在河谷内部和河谷两端平原:在昆都仑沟南口的平原有孟家梁城址、麻池城址;在沟北口有三老虎沟城址;

汉代很多小城实际上是这个样子的:


user avatar   dai-zong-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要从长城的出生说起了。


最早的时候,在中原大地上,所有的民族都是狩猎采集为生的。


在大约在7000年前左右,农业技术的文明之光开始闪耀出现在我们的母亲河流域。


后来,农业文明经过成百上千年的发展与进化,随着工具的成熟和高产谷物的成功驯化,农业耕作相对于狩猎采集的优势出现了。


就是农业耕作收获的谷物所带来的能量,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而且更耐储存。


养活一个农耕家庭五亩地就可以了,养活一个游牧家庭则需要五千亩草场。


这两项优势,使得农业给人类的发展带来了两个优势。


1、单位土地内养活的人口越来越多。


2、物质开始出现结余并能够长期储存。


这两个优势又带来了两个巨大影响。


1、人口数量开始迅速增长,社会分工的条件出现了。


2、人类抵御天灾的能力增强了。


这两个影响,使得农业文明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伟大进步体制。


因为这标志着人类文明开始确定性的走向正循环!


也因此,所有的村落与部落,都要向农业文明靠拢,都要放下采集狩猎的老思路,去拥抱更辛苦但更稳定的农耕生活。


因为这不是你想不想的问题,而是你不得不的问题。


如果你拒绝拥抱新生活,你就面临着一个巨大的竞争问题。


落后就要挨打,你的地盘会被别的农耕文明吃掉!


农耕文明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人口和武器,人家会欺负你乃至消灭你。


因为采集狩猎根本养活不出和农耕文明一个数量级的人口。


即便你部落战斗力爆表,但在冲突与战争中,你很难长久面对数十倍于己的对手和远远多于你的武器。


而且对面这帮人占住了你的地就不走了,采集狩猎的部落因此开始被渐渐蚕食。


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开始发力,许许多多的村落与部落在农耕文明的发展与推广中选择了妥协和拥抱,农耕文明开始在中原大地普及。


直到农耕文明由中原辐射到了北疆。


也就是前面我们说过的400毫米等降雨线。





农耕文明发现,再往这条线的北部推进,农耕文明的那一套公式就不管用了。


因为降水和温度(温度也很重要,参考西藏地区)达不到作物生长的要求,尤其是降雨,是决定农耕能否进行的唯一硬性标准。


农耕文明拓展到这里,就拓展到头了。


游牧和农耕的天然分界线也就因此产生了。


我们的教科书总是说我们的老祖宗多么多么的聪明,打造的长城恰巧就在400毫米等降雨线上。


实际上,哪里会有这么恰到好处的顶层施工设计啊!


都是自然进化与摸索出来的结果。



自然条件局限后的农牧分界后,慢慢生活方式造成的军事差距也开始出现了。


农耕那边的财富总量日益增长,社会分工日益深刻,人们在日渐变得所谓的文明(有空吃饱了思考扯淡不用再天天面临生死存亡了)。


草原那边基本原地打转,继续与天斗与地斗与牲口斗其乐无穷。


两个文明交流基本上是根据自己的特产互通有无,你卖锅碗瓢盆,我给你牛马羊奶,这样本来是可以把日子就这么过下去的。


但是,老天爷注定总会有过不了这种日子的时候。


我们之前说过,天灾是横在游牧民族头上的达摩克斯之剑。


一旦草原闹灾了,游牧民族的牛羊产品大减,活下去都成了问题,就不得不南下讨生活。


没本的买卖这就只能抢了。


天生的战士属性和随身小摩托使得游牧民族在面对农耕化了的中原民族时,抢一把的成功率和收益率极高。


人家抢完后,带着财物飞车跑了,农耕民族这边则面临着打不着的郁闷。


因为没有马。


说到这里,要简单说一下,为啥中原没有马。


总说中国产马的地方一个西北一个东北,为啥别的地方不产马呢?


不是说咱条件不行,是因为马这种牲畜极其败家!


论口感、出肉率、产仔率以及毛皮的商品属性比不上牛羊。


论运输能力以及动能转化到庄稼上的力量更是被牛拉下好远。


论脾气更是跟牛羊没办法比。


一般我们形容这人脾气不好时爱说人家属驴的,其实马一个德行,还特么不如驴了!





马爷牛X起来时连狼都不敢惹。


唯一的一个优势就是军事上的,人家跑的快。


如果说仅仅这样,每家养匹这种奢侈性的宠物当摩托车使其实也是可以承受的,最早中原大地上在狩猎采集时代也是都有马的。


但时代一旦变了,马这种生物就不能忍了!


因为马有一个最不能被农耕文明忍的巨大缺点。


这货是个直肠子,能吃,能拉,粪还添乱!


一般我们养牛羊,白天放牧几个小时后就可以圈回来了,人家不用晚上加餐就能贴膘,自己好几个胃,能反刍进行食物再吸收,拉出来的粪便还是好燃料和好肥料。


所以养牛羊在农耕文明这还是被普及的,只不过是圈养而且数量没有游牧民族那么大。


但马这货就不一样了,这货一直吃,一直拉,一头一尾从来不闲着!


有句话叫做“马不吃夜草不肥”,就是说马这货得特么连轴转的吃才能胖。


你能吃就算了,更可恨的是,马粪酸性还大,不仅不能起到好肥料的作用,还祸害地!还特么随时随地的各种拉!


一句话来形容,这货的能量转化水平极低还特么糟蹋土地!


养活一匹马的草场大约能养活几十只羊,看看人家喜羊羊多么可爱!


而且马如果你想骑的话,是需要煽的(宫刑),不然马爷那脾气您根本上不去,轻轻松松踢死你。


必须要在小马两岁的早春左右实施宫刑,随后还要有专业的遛马等一系列恢复手段。


这就意味着为了让你能被骑我还得专门派个劳力去伺候你,我那地咋办!


再说田间地头就那么两步道,谁家特么骑马下地干活啊!


所以不是说中原不能大规模养马,而是谁家也不至于败家到大好的土地和人力去养这么一帮败家玩意!


道理换算到游牧民族那其实也一样,他们也不愿意养这货,只是没办法,有打狼和迁徙以及放牧的刚性要求。


游牧民族养马群时也是由马倌将马群赶到草场不好的地方去单独管理的。


好草地要给牛羊吃,不能便宜这帮赔钱货!


一个刚需,一个非刚需,也就导致了在中原,马开始渐渐绝迹,而草原却仍然“套马的汉子你威武雄壮”。


马,也因此成为了农耕民族和草原民族的最关键军事不平等资源。



那么,两个文明间的矛盾就变成了摆在农耕民族面前的一个成本问题。


咋样应对草原飞车党们!


最直接的办法,也找块地,养上马,然后组织起骑兵,训练起来,随时准备应对草原飞车党的抢劫。


一扒拉算盘,这活儿没法干。


1、养马糟蹋地,养骑兵糟蹋钱。


2、规模和培训的成本太高,如果想对战从小就长在马上的匈奴人,你的骑兵部队只能在数量上大规模的压他一个数量级,才能起到巨大的震慑作用和战斗效果。


中国队踢巴西队,你得上20个,那帮巴西人才不敢上场。


活活吓死他。


但你要是真这样干了,你就被人家从成本上拖死了。


智慧的华夏民族开动起了脑筋,发现出了游牧民族抢劫的一个关键点。


马!


你牛X哄哄了半天不过就是因为你特么有马嘛!


我让你的马过不来了不就完了嘛!


想通了这个环节,农耕民族就开始在农耕游牧分界线上,根据地形在一些必经之路上修建起了一道伟大的墙,并设立了警戒烽火台和通往内地的驿传等“雷达”系统。





最开始的长城,基本上都是在平地上起来的墙。


一般是就地取材,直到北魏之前,长城基本上都是版筑夯土墙为主。





很明显,这道墙拦不住你,你蹬腿能蹦过来,但你的马爬不了城墙。


你随便进,你没了马就是个渣。


那么,游牧民族可以毁掉这座墙啊?


没问题,但代价很高。


不要以为土墙就好欺负,具体施工我就不说了,总之工程质量棒着呢!不比石头和砖差到那里去!这墙的最大对手是时间老人。


从这上面打开缺口是需要巨大如撞锤的专门工具的。


但这又是你南下抢劫时所根本不可能带的。


那么,即便你带了,废了九牛二虎之力弄开了这道墙鱼贯而入。


这个时候,长城继阻拦后的第二个功能出现了,它会迟滞你的入侵。


这中间的功夫早就被一道道预警系统传到了中原内陆和沿线长城。


人家可以从容的坚壁清野让你扑空并调人来堵你。


李牧先生就是这样让匈奴人十多年连根毛都抢不到的。


所以匈奴人在看见这堵可恨的墙后,第一反应是看看哪里还没建墙吧。


这就类似于找还没有海关的地方去武装偷渡一样。


这就苦了边境线没有建墙的地方百姓,也因此,所有边境沿线的政权与文明都开始了军备竞赛般的建墙。


你不建墙所有飞车党就都涌你这来了。


也因此,边墙开始渐渐的连成了一片,变成了我们看到的长城的前身。


在这里,要和大家解释一下,长城的经济属性。


看上去特别费钱,劳民伤财。


实际上,太特么省钱了!


它实际上是在很长的时间纬度中极大的降低并摊薄了中原政权的军备开支。


长城的出现使得游牧民族开始要面对突然升级的巨大军事威胁。


哪怕你再牛,你进入长城都需要毁边墙或者攻要塞。


那么这就意味着你是从这个点进来的,你也将由此出去,你抢劫最重要的是时间和效率,你很难再毁一道边墙。


这就有一个巨大的隐患,你很容易被人家步兵依托长城堵住归路包了饺子。





中原民族则极大的减轻了军备压力。


因为这就变成了你可以随便进入长城,但我有烽火台的雷达系统可以让你空手而归,而且你还得提心吊胆怕我回头堵死你!


举个例子,过去没有长城,人家可以从四个缺口随意穿插。





甚至可以轻松连抢你四个地方。





你如果想要警惕这帮抢劫犯你就得四个地方全部准备一支强大的力量去进行警戒,因为你没有马,补位能力不强。





这个成本就太高了。


但长城建立起来后,四个地方没必要驻军了,而且对骑兵的要求也没什么压力了,牛X你就进来。





因为你仅仅是打算防守,并不打算追出去,你随便进,我只要保证在你抢劫逃跑前堵在你归路即可。


一支游走在长城边境的正规军就能满足安保任务了。


也因此,长城开始被彻底连成了一个整体。


过去在崇山峻岭上是没必要也联上墙的,但现在的意义出现了。


长城变成了一条高速公路。


西边山头发现军情了,东边山头的军队如果想要过去,过去需要绕山,这工程量就大了,你得蜿蜿蜒蜒的下山,再曲曲折折的从山下穿行。





唐僧师徒非得过地狱难度的狮驼岭就是因为这岭太特么大了,唐长老没法绕!





如果你指着绕山去支援的话,烽火台那就是个摆设了,因为等你绕过去人家早特么跑了。


但在山岭中建上高速,那效果就不一样了。





边防军可以迅速走长城高速支援过去。





你那边刚刚毁坏边墙,我的边防军已经赶到开始依托长城工事布防怼你了。


今天我们经常看到崇山峻岭中的长城修的跟景点一样豪华,之所以要废这个劲,是因为要达到迅速运兵的效果。


各地的驻军在收到烽火报警后,要迅速通过长城向出事地方集结。


长城这条高速公路,只能走步兵,没法跑马,天生就是只能中原民族使用。


所以我们能看到“九门口长城”这样在水上建的工程。





也能看到大榛峪野长城这样鬼斧神工的。





废这个劲,其重要的原因就是要起到快速集结的高速公路效果。


一旦长城开始联成了一个整体,这个时候,普通的草原小部落在中原人眼中就不叫个东西了!


因为你小规模的入侵非常容易被边防军甚至当地地头蛇武装堵死归路。


因此,突然出现的连成了一大片的长城也开始倒逼游牧民族进行自我进化。


进化的方式是什么呢?


只能抱团!


你一个五百人的小部落,想要打破长城并进来抢一把的危险性开始变得极高。


因为你一旦开始攻打要塞,摧毁边墙,边境的烽火台和伸往内地的驿传就会以每昼夜数千公里的接力速度把你的入侵规模(有入侵规模的信号规则)传遍整个边境并被内地的统治者知晓。


这个时候,你大可以继续毁边墙而入,但等待你的将是坚壁清野的百姓和及时赶到堵缺口的边防守军。


小规模的部落将再也无法单独行动去南下抢劫。


必须抱团了!


只有抱团你才具有资格再进来抢一把!


这就相当于农耕民族的边防军是两万时,最起码你游牧民族南下抢劫也得是这个规模了,真被堵上了才能杀出去。


是长城,开始倒逼草原民族抱团成一个大的“邦国”性质的政权。


到了战国时期,我们看到了,有秦长城,赵长城,燕长城。





而这个时候,草原上也变成了几个较大规模的草原种族了,匈奴,东胡,楼烦,月氏等等较大规模的部落林立在草原上。


再后来,楚汉争霸时期,猛男冒顿统一了草原,但非常神奇的是,这么一个偌大的草原居然此后并没有再分裂。


你这个松散的“邦国”体制应该更加容易合久必分啊!


散不了摊子了。


因为对面的前辈嬴政书记早已经统一了中原,并整合了整个万里长城。


西起甘肃临洮、东至辽东的静卧在北疆的蜿蜒巨龙彻底的变成了一个整体!





也因此,除了军事压力外,最开始并没有预料到的长城对草原民族的第二个衍生出来的关键影响也开始显现出来。


恐怖的经济封锁。




当年,在长城开始修建后,对游牧民族的经济封锁实际上就已经开始了。


草原上的部落发现,在双方没有战事时,你也没办法南下贸易了。


由于很难再通过正常手段去获得很多生活必需品,也就更加加剧了草原上的抢劫之心。


游牧民族因此也如前面说的那样,因为长城的军事威胁抱团组成了更大的军事体。


这个军事体,实际上也是贸易体。


而中原政权那边,也由于长城的出现,垄断了商业贸易的渠道。





但资本是逐利的,长城的出现使得南北的贸易出现了巨大的利差也因此催生了很多走私商团。


长城间的边防军日常巡查有两个关键任务。


一个是巡视长城的工程质量和敌情。


另一个就是打击本国打算走私的商人!


长城不仅防外人,后来更变成了防自己人。


一旦中原开始垄断商路,游牧民族你再想跟我贸易,就得看爷的心情!


两个文明间,在不剑拔弩张的时候,政权之间也开始谈判。


你们长城建起来了,我们知道你们牛X,咱们还是贸易吧,现在我想做个好人。





我出牛羊和你们稀缺的马,你拿你们的盐铁手工业产品跟我们换。


这就形成了政权之间的大宗贸易。


草原上的小部落不能搞自主贸易了,必须要把自己的商品集中到盟主那边,由盟主统一前往边境互市。


俩原因。


第一,你最紧俏的商品是战马,出口的目标就是对方政府。


第二,你必须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才能把你的商品要上价来!


你必须有大单于谈笑间灰飞烟灭的架势,才能让鬼精的中原政权让出更多的利来。





后来即便秦、赵、燕的长城全都完善成体系了,其实游牧民族仍然有余地。


因为国际贸易的对手多。


比如我匈奴去年闹灾了,抢了赵国一把,现在老赵家跟我打贸易战玩封锁,我还可以跟秦国去贸易。


听说你最近在打赵国,我也在打,你看,我又给你提供了这么老些匹马,赶紧咱哥俩热乎热乎。


过两年,匈奴又跟秦闹崩了,没关系,又找赵国去了,咱爷们谁跟谁啊!这一匹匹新出炉的飞毛腿,赶紧骑上打秦国人去!


但这一切,随着嬴政书记统一全国后,都作古了!


十多年间,各游牧民族突然发现,那么长的一条上万里的边境线,咋都特么成一个领导了!





再贸易时就变成了,一个强大的,统一的,集权的,超级庞大的中原政权对很多草原民族。





中原开始用自己独家的买家优势地位碾压卖方!


对匈奴人,别废话!一口价,一个锅一匹马,你不卖我找东胡去啦!


对东胡人,那面匈奴人已经甩卖了啊!你降不降价!我可不是非跟你一个人做买卖啊!


而且更可怕的是,一旦草原和中原出现了武力冲突,草原将面临着上万里的贸易封锁!


没有盐,没有铁,您就等死去吧。


所以说,面对突如其来的这么大体量的唯一对手,无论是对武力的要求,还是对贸易的要求,都使得草原各部落也需要变成一个体量超级庞大的民族。


所有的部落在冒顿统一草原后没有办法的必须要成为一个整体,去对抗他妈的盖了这么一条他妈的长城的中原民族!


“团结就是力量”的嘹亮歌声响彻草原!





我得拉出来四十万骑,才能吓窜你刘老三!


我得变成只有一个卖方,才能跟你这一个买方进行均等博弈!


至此,长城的伟大作用终于说全了。


1、它以并不高的投入(相对后面持续的军备支出),几乎是一劳永逸的完成了对北疆的安防任务。


2、它极大的降低了游牧民族的战争优势(马),极大的提高了中原政权的战争力量(雷达、长城高速、步兵堵骑兵)。


3、它成为了中原政权对草原民族的经济封锁线,也因此有机会成为了在草原民族衰落后趁他病要他命的最关键战略性武器(东汉会讲到)。


但也因此,由于长城的出现,从此也基本上将草原上本来“邦国制”的松散游牧民族无可奈何的绑定成了一个整体。


它的出现,为两个民族实际上都降了成本。


对中原政权,长城降低了政权的运营成本。


对草原政权,长城减轻了各部落间的内耗拼斗。


但它的出现,也将两个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拱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再打起来,就是两个文明之间的战斗了。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渤海小吏的封建脉络百战


user avatar   lan-zhou-te-x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以为的长城

实际的长城

防线东西过万里各镇南北纵深越300里,军堡数以百计,民堡数以千计,墩台数以万计,组成的超大规模筑垒区。有明300年,也就只有明亡了清军越过了长城防线。


user avatar   chen-wen-bin-97-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太多不懂装懂的。

长城的作用:

1,迟滞游牧入侵者的后勤和机动能力,使重步兵可以围歼游牧骑兵;

2,防止走私,形成有效的贸易制裁基础;

3,提高边防部队的机动能力;

4,出塞作战/掠夺的出发基地;

5,防止偶发性的小规模抢劫。

就这些,真以为游牧会重兵攻击古北口那种地方吗?那不是傻子吗?

蒙古后来连铁箭头都造不出来,这种禁运,没有长城能实现吗?

哎,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user avatar   SiobhanChristi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拦住你逃跑的路线。

你以为长城是以不让你进攻为目的的,实际上长城知道拦不住你进攻。

但是你进来抢了东西还得走啊,你不走就被包饺子了啊。

当你板车拖着/马拖着/人背着战利品,手上牵着抓来的奴隶,准备像来的时候那样,轻装翻越长城的时候…………你会瞬间发现自己原地尴尬了。


user avatar   qiu-yuan-89-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题主明确提到了明长城。那么好,我就以明长城作为说明对象


明长城不仅有军事上的防御用途,在外交宗藩礼法上,他首先的作用是界碑,是分隔“中国”和“蛮夷”之间的界限。

咱们不妨看两个资料——

明成祖靖难成功,当上皇帝后,大力招抚四方蛮夷,即有南征北伐,还有下西洋等外交活动,文公武略,一时极盛。明朝招抚、吸收了很多少数民族官员。于是,就有官员很担心,以唐朝、北宋的例子为鉴,提醒明成祖”宜严外夷。异类之人,不宜置左右“。明成祖回复了一句话

春秋之法,夷而入于中国则中国之,朕为天下主,覆载之内,但有贤才,用之不弃。——《明太宗实录》永乐十年十一月二十二

到了他孙子明宣宗当皇帝,放弃了明成祖的政策,改为修养生息、保守内敛了。

明宣宗宣德八年年底,建州女真凡察赶赴辽东广宁,向辽东总兵官巫凯告变,称其长兄、建州左卫都督猛哥帖木儿,与辽东三万卫指挥使裴俊一起招抚杨木答兀时,反被后者突袭杀害,请大明皇帝发兵问罪,讨伐杨木答兀。

巫凯迅速把此事呈奏给朝廷,明宣宗用一道敕旨作为回应,其中也有一句话:

彼之相仇乃常事,朕岂应疲中国之力,为远夷役乎?——《明宣宗实录》宣德九年四月十三


笔者把“天下”、“中国”等词,都用加粗重点标出了,显然,他们的含义,和今天的“中国”,很不一样。

明代作为中国传统封建集权政治体制,不可能有今天的国家关系和对本国的国际定位。

皇帝以“天子”自居,那么凡是纳入“天下”的地方,理论上都是要归天子管辖的。

朝鲜国向大明称臣,朝鲜半岛就是“天下”的一部分,朝鲜国王就是“天下人”的一份子。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到了东非,坦桑尼亚的某个黑叔叔酋长搭船来到明朝,给明成祖献上一只长颈鹿,坦桑尼亚也就成了“天下”的一部分,黑叔叔酋长也成为“天下人”的一份子。

“天下”,是虚渺、无边的,他没有严格的实际边界,而是强调宗藩礼法关系。中国古代帝王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只要可以向大明朝称臣入贡的蛮夷藩属,都属于“天下”的范畴,都是天下人。

明成祖好大喜功,喜欢建功立业,心大的很,全天下的事他都要管。又是南征又是北伐,搞的国困民穷。

到了明宣宗当皇帝,他觉得不能这么折腾了。“天子”这个头衔我还得保留,但我折腾不起了,一定要减少开销,开源节流,和蛮夷藩属保持宗藩礼法关系就可以,我不能再费力气了。

明成祖和明宣宗说的“中国”,相当于本土、本部、中原,是华夏之地,是皇帝的直属控制区。“中国”之外,是蛮夷、是藩邦。

这两部分合起来,才是天下。


让题主感触万分的八达岭长城,或者说我们今天俗称的万里长城,大部分是明长城。他在明朝叫作“边墙”。

边墙边墙,重点是突出这个“边”,沿着边界,修葺城墙,首要目的,是用如此醒目的人工建筑,告诉“边外”的虏夷:这条边线,是“中国”和“蛮夷”的分隔线,未经允许,你们不得越线,不要随便进来,更不要强行闯入。

你们想来朝贡,履行你们身为人臣的义务。这很好,当然可以了,但必须遵守天子的法度,什么时候入贡、来多少人,带什么贡品,从哪里入边墙,走哪条路线,都得听从天朝的安排。

你们在边墙外安居乐业,不侵扰边内,这叫“看边守纪”,天朝会给你们记功封赏;如果你们叛逆无常,频频作乱,这叫“入边犯境”,把天朝惹急了,会出兵讨伐你们。


同理,在大明朝内部,处理边疆地区的事务,叫“边务”。官员没有处置好,惹出祸事,叫“边祸”;贸然和少数民族引起武装冲突,叫“启边衅”;通过军事行动驱逐了犯境的少数民族,或者拓展了大明朝的领土,叫“立边功”。


user avatar   luo-xuan-zhen-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长城不仅仅是一道墙。

边墙(长城)作为军防工程,是由本体和附属设施组成。本体是指墙体、敌台(马面),附属设施是指城堡、烽台。墙体、敌台连在一起,是防敌的主体;城堡用于驻兵、烽台用于传递军情,属于提高墙体防敌能力的辅助设施。——景爱·《辽宁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读后

至于某标榜“自由”的答案,兼职让人笑掉大牙。大概是经济学读多了,全篇都在理论推演,但是没有一点实证功夫,谈历史基本上一说就错。

明初山西内长城沿线森林密布,林带一般宽度约50公里左右。其密集程度,据说是“虎豹穴藏,人鲜径行,骑不能入”。内长城沿线的三关十八隘之间的如此深厚的森林地区对大同外长城来说,“实为第二藩篱”。——曹象明·《山西省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演化极其保护与利用模式》

请问这种环境能发展出商路来吗?

而且并不能把商业仅仅简化成商路,与游牧民族的规模贸易,商品吞吐量不小而且颇为多元;此外,商业的存续需要良好的商业环境,杀戮是无法进行商品交换的,而大量商品、好的商业环境都需要都市和军事来维护,而并非仅仅是“商人往来自由”的无政府主义环境就能形成的。

以长城边贸都市张家口为例,起初是军事功能的张家口堡,起初是与长城结为体系的军事要塞,后来随着外交局面的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才成为边贸都市的。

长城可以使中原王朝以较小的军事投入形成军事均势,也只有在此情况下,才能发展贸易,不然,抢能获得战利品,为什么要花钱买买买呢?为什么要用大牲畜换换换呢?


user avatar   jsf-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点赞能过30的话,就报几张照片,让大家看下野长城。^ ^)

照的不好,请轻拍,手机传照片,第一次手抖白忙活了,0 0














































(下面一张是四姑娘山用htc重启了好几次拍的,终生难忘,希望有机会去玉珠峰。)



每周都会去爬野山野长城,不能出错,一步失误,轻则骨折,有时候上去腿都在抖,根本没退路。说什么一到过节,长城上人山人海,我没遇到过。

回归本题,以箭扣、剑门关,上帝折鞭处钓鱼城举例,才能充分理解说中国人和德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不是小聪明,是智慧,古罗马的重装大兵看了会哭吗?实在是太阴险了。

长城矮吗?单看高度,不高,掉下来摔伤应该没问题。何况是在500-1000米的陡峭的山上,还是犬牙交错,互为犄角,有的地方以悬崖代城墙,像哥跑半马,骑行200公里每天,上去也得费点劲歇会,况且垒木滚石、刀山火海油锅伺候,上去一看,妈蛋,城楼几米高就几个射击孔,排着队钻,还是那句话,太阴险了,就不能平地单挑吗?

点赞能过30的话,就报几张照片,让大家看下山势。^ ^




        

相关话题

  德川幕府时期的财政困难,原因是什么? 
  李世民有鲜卑族的血统,那么在唐朝历史上有没有什么侵吞、削减汉文化的事情? 
  历史上真的有《武林外传》中的免罪金牌这种神器吗? 
  近代几乎一直维持着完整领土的法国人口为什么比割了东部的德国还要少? 
  网友称《王牌特工:源起》将列宁塑造成控制俄国局势的间谍,你看过这部电影吗?如何看待其叙事? 
  既然皇权和相权自诞生起就有矛盾,那当初为何要设立相权,并给丞相那么高待遇? 
  为什么我们自古就自称为中国? 
  用一枚战斗部700kg的导弹精确攻击福特号航母,攻击什么位置能最大程度降低其战斗力? 
  有哪些历史上著名的合影? 
  司徒雷登是悲剧的一生,还是轰轰烈烈的一生?为什么? 

前一个讨论
舍友的什么骚操作让你笑了四年?
下一个讨论
开药时 1 片写成 7 片导致孩子中毒,院方称「确实写错,但家长应该有常识」,事故责任该如何界定?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