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极长,希望信得过在下的诸位可以先赞后看。)
在2014年元月,我写下了这篇以少林方丈为衡量标尺的金庸武学排名答案。此答案在数年间历经风雨屹立不倒,虽有调整但内核始终坚挺,目前已经有一万四千余赞,着实令人欣慰。
不过这篇答案里一直有一个令人遗憾的地方,那就是设置了一个前提——忽视“武功越来越弱”的设定。因此这几年来,评论区不知道有多少条都是“武功就是越来越弱的所以你的标准有问题”这样的内容。
前几天又和一位路人甲长篇大论之后,我觉得已经有必要正式地开一篇答案,把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清楚地论述一下了。
金庸笔下的武功,随着时代推进的确有着明显的变化。但这个变化并非简单地逐渐变弱,而是受到武学理念和政治形势的双重影响后,呈现出“上下波动”的状态。
之所以在读者中会流传着“武功越来越弱”的说法,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在金庸的主要著作中,《天龙八部》年代最早,定位在北宋年间。而《天龙八部》中各种武学的效果是比较惊人的,比如童姥的独尊功,比如斗转星移,比如六脉神剑,等等。独尊功能返老还童,斗转星移能接住高空坠物,六脉神剑能从指头里喷酒——种种更加玄奇的武功效果,自然让人觉得年代最早的武功才最神妙。
第二,由于《射雕》《神雕》两部定位于南宋的作品中,武功水平整体较弱,而这两部偏偏又是金庸最脍炙人口的作品,把它们和《天龙》一比较,立刻弱了一档。然后金庸又有《鹿鼎记》这个定位于清朝的反武侠的作品,里面再牛逼的高手也挡不住火枪一击,更显得武功的弱小。再加上金庸还有个《越女剑》,里面先秦时期的阿青一根竹棒闯过二千人的守卫,简直不是武功而是超能力好吗。结果这五部作品一字排开,大家一看,武功明显是越来越弱的嘛!
第三,有许多细节描写,不仔细推敲的话,很容易进行错误的分析。举个经典案例好了,很多人听说过这样一件事:一灯大师无法在木板上刻字,而《天龙》的大理华赫艮可以用手指切木块,所以《天龙》武功远胜《射雕》。
怎么说呢?《天龙》武功确实胜过《射雕》,但如果想说华赫艮指力强过一灯,未免扯淡了。首先刻字和切木块难度不同,再者“一灯无法木材刻字”的说法,其来源是丘处机的一番话:
丘处机道:“是啊!凭一灯大师这般出神入化的指上功夫,就算是在木材之上,也未必能刻出字来,何况是在石上?”
像这种对白,实在不能拿来当做实锤看待。一来丘处机武功水平离四绝甚远,判断很可能有误;二来全真派是耍剑的,对于指上功夫并不专业;三来他说的是“未必”;四来他主要是想宽慰郭靖,说话未免有水分。
但是就有人拿这种对白当实锤去分析,结论当然和事实大相径庭,然后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最终导致了许多读者对《天龙》武功的过分推崇,更加深了第二条当中的印象。
以上三点,是导致“武功变弱论”盛行的主要原因。如果深究起来,这些都是在缺乏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产生的错觉。在所谓的“金书论武界”,虽然也有很多细心严谨的分析者在不断地批驳“武功变弱论”,但他们的努力却始终收效甚微,“武功变弱论”仍然是最为流行的观点。
和“武功变弱论”对立的观点,应该是“武功水平只是在波动而非变弱”,以下简称为“武功波动论”。之所以这个观点一直未能得到足够认可,原因有二:
第一,想要证明武功在波动,就需要对所有年代的武功水平进行全面分析,并用一个合理的标准进行全面衡量。这是个既考脑力,又考体力,还考你是不是闲得蛋疼的工作,因此以我目之所见,只有我的那篇武功排名答案在这个方面有所建树。事实上,能做这种繁重工作的人也是几年前的我,现在的我明知道《鹿鼎记》的相关评级有问题,但也一直懒得去修正了。
第二,“武功变弱论”把武功水平的变化主要归结为科技和武功的对立性,也就是“科技的发展削弱了武功的价值,进而导致了武林衰退、武功水平变弱”。这个解释确实是有一定说服力的,所以受众甚广。但“武功波动论”对于武功水平的波动现象,迄今为止还没有人提出过完整且合理的解释。解释不了原因,就只能苍白地认为是“金庸随意设定”或者“一件事情怎么可能永远不变”之类的迹近于耍赖的说法。而这种说法,很难得到广泛认可。
在我的排名文章中,我已经为“武功波动论”取得了事实依据。因此这篇文章,我要对“武功波动论”进行理论解释。既发现事实,又说明原因,这才能形成完整的观点。
重申一下观点:金庸武功不是逐渐变弱,而是受到武学理念和政治形势的双重影响后,呈现出“上下波动”的状态。
开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和时代尤其是科技的进步密不可分,武功也是一样。但主流的“武功变弱论”只是简单粗暴地认为科技和武功是替代作用,科技越强武功就越没有用武之地,所以随着科技越来越强,武功当然就越来越弱。
然而我在分析后发现,自北宋以来,一代代的武林人士并没有把科技视为武功的对立面。他们面对科技进步,有效地对武学理念进行了调整,最终衍生出新的变化与发展。另一方面,武林也是个深受政治形势影响的存在,所以不同的政治形势下武林也会呈现不同的特征和武功水平。
下面我们就一个朝代一个朝代地分析。
定位于这个时期的《越女剑》,篇幅很短,武功描写也不太翔实。
关于《越女剑》,一直有个传说就是阿青可以一剑秒几千人什么的(我在武功排名答案里也误入了这个歧途,但现在实在懒得去改了),事实上阿青的成果只是使用一根竹棒闯过了范蠡宫外的两千守卫。而且这两千人也并非要和阿青死斗,只是起到阻拦作用。至于怎么闯过的,文中没有直接描写,只能看出是正面突破。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阿青进攻的时机非常讲究,挑在了守卫们紧张了半个晚上之后的破晓时分:
范蠡走到宫门之外,月光铺地,一眼望去,不见有人,朗声说道:“阿青姑娘,请你过来,我有话说。”四下里寂静无声。范蠡又道:“阿青姑娘,多时不见,你可好么?”可是仍然不闻回答。范蠡等了良久,始终不见阿青现身。
他低声吩咐卫士,立即调来一千名甲士、一千名剑士,在馆娃宫前后守卫。
……
破晓的日光从窗中照射进来。
蓦地里宫门外响起了一阵吆喝声,跟着呛啷郎、呛啷朗响声不绝,那是兵刃落地之声。这声音从宫门外直响进来,便如一条极长的长蛇,飞快的游来,长廊上也响起了兵刃落地的声音。一千名甲士和一千名剑士阻挡不了阿青。
没有死斗,没有弓箭手,时机也够完美,再加上对手的战斗力也只是春秋时期的普通士兵水平,总体来说阿青的这个成绩跟后来虚竹、段誉二人空手闯入近千名密密麻麻严阵以待的辽国精兵之中拿下耶律洪基比较类似。虽然战阵成绩并不能说明其武功造诣,但至少可以放心地认为:
《越女剑》时期的武功依然是符合武学逻辑的,并不是什么毁天灭地的超能力。只不过因为那是武功刚刚萌芽的洪荒年代,连“武林”的概念都不存在,所以武功只属于那些无师自通的天纵奇才,根本不成系统,进而显得异常神妙罢了。
普遍认为,武功的概念是由达摩在南北朝之北魏时期传入中原的。在随后的三百余年间,“武林”的概念也逐渐形成,并在北宋末期到达第一次武学巅峰期。
在这三百余年间,武学研究的重点被主要放在了内力与身体的结合,也就是空手类武功之上。这一来是对达摩武学理念的传承,二来因为宋代以前中国的冶铁技术不够发达,兵器的锋锐度或杀伤力普遍难以给顶级高手们带来实力上的提高。换句话说,对宋代以前的顶级高手们来说,重视兵器的使用不仅对实力没什么提高,反而给自己增加了一种束缚(因为必须随身携带)。因此,北宋以前的武学研究很少以兵器为核心开展。
在北宋年间,中国的冶铁技术迅猛发展,但其影响还没有累积到足以打破固有武学理念的程度。因此,至少在《天龙》时期,顶级高手们的绝学槽里仍然都是空手类武功。
由于空手类武功的载体非常单一,所以在对空手类武功的极致钻研下,武林中出现了许多极具特色的顶级武功。例如修仙类的独尊功,修改器类的小无相功,刚猛类的降龙十八掌,吸蓝类的北冥神功,闪避类的凌波微步,以掌力作刀的火焰刀,以指力作剑的六脉神剑等等。这些武功不仅把内力玩出了众多花样,部分武功甚至带有一些反人类的功效,例如能暂时返老还童的独尊功。
而丐帮此时已经有了打狗棒法,算是唯一的兵器类顶级武功。但萧峰长期空手上街,显然就没怎么打算使用这门意识形态不够主流的武功。
可以说在北宋时代,兵器属于二流武林人士。由于内力修为确实不够,对他们来说用一把锋利的兵器战斗,对实力还是有很大提升的。而真正的高手,例如扫地僧、萧峰三兄弟、鸠摩智、萧远山、慕容博、童姥、李秋水,甚至游坦之、丁春秋、苏星河,都主要用空手和敌人战斗。在高手之中大约只有杂学家慕容复(算是职业病)和残疾人段延庆(不得不用拐杖)主要用兵器战斗。
以上内容说明,在这个时期里,由于科技水平的发展尚未打破固有武学理念的惯性,兵器完全不受顶级高手的重视,所以武林中尚未出现重视开发兵器威力的顶级武功。也就是乞丐里面偶然出了个武学天才,才会去创出打狗棒法(以及丐帮)。但打狗棒法从理念上来讲也不重视武器的硬度、力度或锋锐度,所以严格来说也不算是开发兵器威力的武功。
由于对内力运用的极端重视,这个年代的人物普遍会展现出超过后世同级别人物的更精巧的内力运用效果,例如前文举例的华赫艮。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战斗力也会超过后世的同级别人物。
总之从高手的数量和质量上看,《天龙》时期的确是武林历史上的一个武学鼎盛期,并且其空手类武功的水准也达到了峰值。
这个时期的作品是《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
从北宋到南宋,中原武林人士始终继承着《天龙》时期保家卫国的思想。可想而知,在北宋倾覆的过程中,有众多武林高手选择了以身殉国。这一方面导致了高手的断档,另一方面也是武学理念的洗牌。一些曾经的二流武林人士忽然成为武林中坚力量,而他们习惯的内力与兵器结合使用的理念也随之得到发展,并引领着新的潮流。
另一方面,经过北宋时期中国冶铁技术的大发展,铁器质量提高,产量提高,价格降低。因此在南宋时期,武林人士已经普遍地发现手中的兵器比以前更有杀伤力,即便是面对更强的对手,自己的兵器都能产生威胁。同时武林中也开始出现一些足以对顶级高手产生助益的优质兵器,例如君子、淑女二剑。
基于以上原因,武林新兴势力对武功的研究方向开始转变。经过几代人的探索,一些高手研发出了更好的兵器类武功,让使用者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兵器的威力。在兵器中开始出现一些高级武功,但其中的顶级武功却主要以多人配合类(七星阵、玉女素心)为主,这很可能是王重阳和林朝英二人以战阵概念融入其中所创造的武学。这又侧面说明了战争是促进这一时期武功转型的原因之一。
其余冷兵器类武功都未能达到绝学的高度,例如玉箫剑法、冰魄银针、五轮大法、阴阳倒乱刃法等。另外以上这些兵器类武功也主要出现在新兴门派、域外门派或边缘门派(桃花、全真、古墓、蒙古密教、绝情谷等)中,显然还属于非主流的武学理念。
值得注意的是,《天龙》中算得上高级暗器的只有生死符,但那仍然是内力性质的武功,而不是兵器类。直到《射雕》《神雕》的时代,暗器才开始具备了兵器属性。其中弹指神通只是扔扔石头,倒也罢了,古墓派的玉蜂针和冰魄银针可是具备划时代意义的高级兵器类暗器。赤练仙子能够纵横江湖,也得算是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了。
真正既是兵器类,又是绝学,还是一个人使用的武功(原则上一个人使,小龙女左右互搏加玉女素心是个特例),只有杨过手中的玄铁剑法。但那与其说是剑法,不如说是一力降十会,而且局限性太强,难以复制,不具备科研意义。
此处可以说一下独孤求败。
独孤求败可能是除阿青以外第一个以剑法为绝学的顶级高手。他的年代大约也就在南宋初期到中期,毕竟神雕是他的好基友,而一只雕再怎么神奇,活一百岁也差不多了。
杨过却不懂其意,眼见它站在石墓之旁不走,心想:「武林各位前辈从未提到过独孤求败其人,那麼他至少也是六七十年之前的人物。这神雕在此久居,心恋故地,自是不能随我而去的了。」伸臂搂住神雕脖子,与它亲热了一阵,这才出洞。
但是独孤求败的问题是,他和杨过一样,四十岁之前无敌于天下靠的是玄铁重剑,后面“不滞于物”“无剑胜有剑”什么的都是隐居深谷之后的事情了。因此对于南宋武林来说,这就是一个一闪而过的大Bug,很难对武学研究起到太大的影响。
总之,在南宋时期,武林仍以空手类武学为正统。顶级武学如《九阴真经》(虽然包括了兵器类武学,但最有杀伤力、普适性最强的仍是当中的摧心掌、九阴白骨爪等空手类武功)、一阳指、降龙十八掌、先天功、蛤蟆功等空手类武功仍旧占据着顶级高手们的绝学槽。但是新兴的门派势力已经开始了对武功系统的改良,逐渐开始发展兵器类武学。
由于战争对人才的损耗,以及武学转型期的阵痛,南宋末年时期武林的整体武学造诣处于明显的低谷期,顶级高手不仅数量有限,而且都在A+~S-的范围内扎堆。武林的整体水平在《射雕》中跌至谷底,在《神雕》中则随着阵痛的缓和和新一代高手的崛起而有所提升。
此外,唯一不太受战争影响,也由于哲学理念的限制而没有经历转型阵痛期的少林派,却恰好遭遇了火工头陀事件,以致中衰了数十年,更令这个时代的武林捉襟见肘。
这是《倚天屠龙记》的时代。在距离张无忌大约八九十年之前,郭靖黄蓉夫妇将杨过的玄铁剑重铸之后(相比独孤求败时期只能打一块毛坯出来,冶铁技术的发展可见一斑),得到了倚天剑和屠龙刀。
这个事件对武学发展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倚天剑和屠龙刀的锋锐度给战斗带来的加成作用不亚于当年的《九阴真经》,而且即拿即用,效果立竿见影。因此,整个武林席卷起了对于优质兵器的狂热追求,所有人都知道武功和兵器的结合才是新时代的潮流。
对倚天剑和屠龙刀的热捧,直接带动了刀剑这两门兵器的繁荣发展。而郭黄二人之所以选择铸造刀和剑这两种兵器,显然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从武功的普适性和可塑性,以及兵器的获取门槛上来说,刀和剑确实是最适合武学研究与发展的兵器。试想如果铸造的是倚天枪和屠龙斧,发展出来全武林的门派都在挽枪花、抡斧子,这到底是武林门派还是梁山匪徒呢?峨眉派、恒山派的女尼们又该如何自处呢?
由于刀剑这两门兵器迅速成了武林正统,空手类武功越来越变成了“万一失了兵器,总得有点东西防身”的性质。以六大派围攻光明顶为例,六大门派之中:
峨眉、昆仑擅长用剑,而华山二老擅长用刀;
武当武学比较驳杂,有记录的是俞岱岩用刀,宋远桥空手,殷梨亭用剑,张翠山“银钩铁划”等等,而且此时的张三丰也已经顺应潮流创出太极拳和太极剑,只是尚未传授给弟子;
少林受到职业限制而不太用刀剑,但很多人手持镔铁禅杖:
张无忌左手抓着圆音,右手提着禅杖,一跃而起,双足分点圆心、圆业手中禅杖,只听得嘿嘿两声,圆心和圆业同时仰天摔倒。幸好两僧武功均颇不凡,临危不乱,双手运力急挺,那两条数十斤重的镀金镔铁禅杖才没反弹过来,打在自己身上。
这百多斤的镔铁……少林和尚们还真挺有钱;
只有崆峒依然以七伤拳为绝学,因此空手居多。
从六大派的武学结构就能看出,在元末明初时期,武功的主流思想已经非常偏向刀剑类,或至少也是重视对兵器的运用,只有部分门派还秉承空手武学的传统。
另一个方面来看,顶级高手对战的时候,兵器类武功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例如六大派一役张无忌第一场用龙爪手对空性,第二场用树枝对华山、昆仑的刀剑,第三场用白虹剑打灭绝的倚天剑,这显然是空手热身,兵器压轴的节奏。再如救援武当一役,也是先用太极拳打阿三和阿二,再用太极剑压轴打阿大。后来出海迎接谢逊,遇到波斯三使,根本没有考虑空手作战,直接拿屠龙刀干圣火令,结果被圣火令这种奇门兵器打得晕头转向;后来学到圣火令武功之后,还拿来跟终极Boss三渡干架,三渡用鞭子张无忌用圣火令,又是一次兵器之战。
此时的武学,顶级武功已经呈现空手和兵器并重的态势。例如龙爪手、七伤拳、太极拳、玄冥神掌都是空手类顶级武功,而太极剑、圣火令、正反两仪阵、金刚伏魔圈则是兵器类的顶级武功。
总之呢,自郭靖黄蓉铸造倚天屠龙开始,神兵利器和兵器类武学逐渐成为了元末明初时期的武林新潮流。如何更有效地以内力运用各类兵器,成了武林中人最关心的问题。这就好像勇士2015年夺冠之后,三分球突然开始盛行一样。最终,郭靖黄蓉的大侠名声、倚天屠龙的锋利无匹、内藏奥秘的极大诱惑,共同带动了兵器类尤其是刀剑类武学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武林已经度过了转型的阵痛期,而且人才的积累也逐渐完成,再次进入了武学鼎盛的年代。这个年代里的第一高手张无忌,可以跟《天龙》里的第一高手扫地僧一较高下。
大约处于明朝中期的作品有《笑傲江湖》《侠客行》。
通过元末明初的武学转型,刀剑逐渐成为了武林主流兵器。经过上百年的研发,武林中的顶级武学几乎都是兵器类,顶级门派也都是兵器类为主的门派。尤其剑这一门,在《笑傲江湖》里完全呈现席卷江湖之势,不论是五岳剑派,还是武当、青城,都变成了以剑法为主的门派。另外虽然任我行和向问天都是空手类武功的高手,但跟东方不败战斗时,也都是用剑的。
之所以武林人士对兵器愈发重视,除了思潮发展之外,很可能也因为明朝冶铁非常普遍,中后期的钢铁产量不仅达到历史峰值,而且还是世界第一,因此兵器价格已经不再是习练兵器的门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空手上街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江湖中人吧。
比较可惜的是明朝的冶铁是虚假繁荣,大部分的铁器反而质量不如两宋时期。也是因此,兵器的质量更成为了武林人士的重要追求。“宝剑”的概念在这个时期变得非常普及,例如林平之出场就自带宝剑,岳灵珊也有一口“碧水剑”,等等。
反观顶级的空手类武功,已经只能给顶级高手(例如左冷禅和任我行)丰富一下武功的全面性而已了。像令狐冲这种武学理念的前卫派,没了兵器干脆就战斗力归零。
随着对剑法招式的不断钻研,以华山派为首,江湖上出现了一种新的、极端的武学理念,就是依靠兵刃的锋锐度,极力追求招式的精巧,一定程度上放弃内功心法的“剑宗”理念。
这个理念严格来说,就类似于相信只要三分球够准,就一定能赢得比赛一样。可是这种仅在理论上成立的命题,照常理都是做不到的。因此,“剑宗”所提倡的理念其实是过于极端、不切实际的。当然一味讲究内功打底的“气宗”理念也有点过于保守,没有看到招式精巧的进步性。所以这两家打来打去,其实打的也是个权力之争,并非真的有谁对谁错。
然而世事无常,在《笑傲》中,三分百发百中的武功真的出现了,那就是从独孤求败那里流传下来的、“无招胜有招”的独孤九剑。由于这个讲究灵活性的剑法明显是跟玄铁重剑不兼容的,所以我推测是独孤求败后期自己钻研整理所得的。否则如果他早就创出了这么“破尽天下武功”的绝学,还累死累活地耍什么玄铁剑呢?
无论如何,这个源自宋朝的顶级武功,在明朝的令狐冲手中焕发了光辉,几乎达到了剑法变化理论上的极致。但这个偶发事件并没有太大的时代意义,因为在这个剑法繁荣的时代里,武林的焦点并不是武学理念,而是权谋机变。左冷禅、岳不群等野心家逐一登上舞台,一番尔虞我诈明枪暗箭之后,五岳并派事件最终成为了大量武林精英的坟墓。
然而需要说明的是,和冶铁一样,明朝中期的剑法繁荣其实也是虚假繁荣,或者说是一种剑法泡沫。武林中看似高手众多,但能够超过少林方丈方证大师的顶多只有两三人,距离《天龙》时期和《倚天》时期,都有明显的差距。这种虚假繁荣的成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与宋元两朝不同,明朝中期的中原人士没有面对明确的外敌威胁,因此无法在民族大义的口号下相互扶持、同仇敌忾,于是武林人士的杀伐之心只能转向内部,相互倾轧。在《笑傲》时期这种不正常的内耗达到了顶峰,正教和魔教才大战了一场损失惨重,华山剑宗气宗又内部打,没缓过来呢五岳又要打,各门派的高手就在这种打来打去中消耗殆尽,各种高明武功也随着这些高手的集中死亡而相继失传。华山后山石壁上的武功,恐怕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罢了。
第二,武学门类理应百花齐放,才能达到真正的武学繁荣。如果所有人都迷信剑法,都非剑法不练,那么武学发展的思路会受到极大的限制,不同的武学门类之间也无法相互借鉴,还会有许多剑法以外的武学人才被埋没。于是剑法虽一家独大,但整个时代的武学水平却反而低迷。这就好像所有人的投资都要往房地产里去,那房地产行业也许会繁荣,但社会的整体经济形势却是低迷的。
总之,《笑傲江湖》时期的武林,走入了病态追求剑法的虚假繁荣之路。武学理念误入歧途之余还有大量的内耗,结果武林人才为之一空,整体武学水平甚至比不上《神雕》时期,大约只能跟《射雕》持平。
当然了,虚假繁荣往往也能催生出了不起的事物。将《葵花宝典》练到极致的东方不败,妥妥是金庸小说前五级别的高手,只不过和很多虚假繁荣的产物一样,是被阉割过的。但遗憾的是,《葵花宝典》事实上是宋元时期的内功心法,且并非剑法;等到被明朝人士改造成辟邪剑法之后,威力反而下降了。虽然个中原因比较复杂,但终归是落后于前人了。再想想同属前人所创的独孤九剑、太极剑,以及继承于北冥神功的吸星大法,可知明朝中期的武学创造力着实不高,顶级高手几乎都在拾前人牙慧。
再说《侠客行》,这部小说的时代虽然也在明朝中期左右,可是和《笑傲》孰前孰后,却是个无法求证的事情。
《侠客行》格局偏小,剧情主要集中在域外的雪山派、小门派上清观、黑社会性质的长乐帮,以及各种非主流高手(谢烟客、不三不四、张三李四)身上,对于整体的江湖格局只能管窥一下。从用剑的雪山派、上清观,以及后来的绝世武功“侠客行”(壁画内容在不认字且不擅用剑的石破天眼中是无数把小剑,且各路高手也主要把“侠客行”当作剑法在研究)来看,剑法依然是主流门派的选择,也是绝世武功的基本载体。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雪山派以招式精巧取胜,金乌派刀法也以招式克制雪山派为傲。这再次说明《侠客行》时期和《笑傲》时期一样,武林人士都会普遍看重兵器(主要是剑)和招式的运用,早没了几百年前精研身体机能的武学思想。
关于《侠客行》的时代定位,可能性有两种。
一种是《侠客行》在《笑傲》之前,那么《侠客行》就是剑法虚假繁荣之前的过渡时期。如果真是这样,那当时在侠客岛上众多高手对看似是剑法的“侠客行”的走火入魔般的多年钻研,很可能直接导致了后来《笑傲》中对剑法的过度迷恋。
另一种可能就是《笑傲》在《侠客行》之前,那么《侠客行》就是《笑傲》时期武林遭受重创之后,逐渐恢复生机的阶段。这也能解释为何雪山派、长乐帮甚至上清观这种此前名不见经传的门派会在这个时期这么抢镜,那是因为主流门派元气大伤,还没缓过劲来呢。
总之,由于时代接近,《侠客行》的武学思潮和《笑傲》没有太大区别,相互印证后可知明朝中期确实存在剑法极度流行的现象。只不过在侠客岛的引领下,《侠客行》时期的顶级高手们都跑去钻研武学而不是互相敌对、内耗了,因此《侠客行》的整体武功水平比《笑傲》高了许多。并且在这种学术钻研精神中,还催生出了金书第一高手——石破天。这充分展示了中国人只要团结一致不撕逼,就必然能取得优异成绩的奇怪现象。
这个时代属于《碧血剑》。
少林在这个乱世之中戏份很少,可能是明哲保身的缘故。因此,这个时代的武功水平只能用曾在金蛇郎君故事中出场的“十方寺清明禅师”为基础来推想。从身份地位来看,这个清明禅师大约是少林寺准一流高手的档次,B+~A-级人物(评级方法可参照我的武功排名答案)。他和另外两人对金蛇郎君三打一,金蛇郎君有金蛇剑的兵器之利,但几乎输掉。后来金蛇郎君一来被温仪激发状态,二来有雾气掩护,最终反杀得手。排除兵器、地利和人和因素,金蛇郎君对清明禅师大约是一打二的水平,也就是A+~S-。后来袁承志集金蛇郎君、铁剑门和华山派之成,再进一档到两档,达到S-~S+。而穆人清作为理论上的《碧血剑》第一高手,实在是打戏太少,只能通过一掌把何惕守推出四步(比秒杀的判定弱一档)来判断。而何惕守擅长兵器战,在有兵器有毒物的前提下还是打不过空手的袁承志,所以巅峰状态大约是A级。而穆人清推开的是空手无毒的何惕守(顶多B+级),所以穆人清也就是S级打底罢了。随后面对和袁承志平级的玉真子,穆人清一副如临大敌的状态,说明上限顶多也就是SS-。
以上作为武功排名答案的补充,先放在这里。
时代推进到明末,一来民不聊生,二来外寇当前,武林格局和之前有了极大的不同。
在几十年前的剑法泡沫破裂事件中,武林势力重新洗牌,长于剑法的门派只剩下了华山、峨嵋、点苍、昆仑四家。其中峨嵋、点苍和昆仑显然是未受五岳并派事件波及而幸存下来的,而华山派的开山鼻祖已经是“风祖师爷”,很可能已经是《笑傲》中华山灭门后由风清扬重建的门派了。
旧五岳覆灭后,武林势力的真空逐渐被幸存的传统门派和一些新兴势力瓜分。传统门派里的峨嵋、昆仑、点苍、崆峒各有少量戏份;另有太白派、清凉寺、仙都派等新兴小门派的表现也十分活跃。其中仙都派不仅是新门派,还是武当旁支,很可能是武当暗中抢占武林地位的一步棋子。
在新兴势力中,真正具有时代代表性的其实是各路帮会。在明末的社会动荡中,大量武林人士为求生存而走向了奸邪或盗寇之路,诸如青竹帮、金龙帮、龙游帮、山东群盗、七十二岛海岛等各类江湖匪帮层出不穷且声势浩大。除帮会以外,石梁派、太白派这些奸邪门派也很有代表性(玉真子代表铁剑门表示加入)。
综合来看,华山派在这个时代可谓一枝独秀。一方面他们仍有着名门正派的道德追求,在仁义方面的名声处于领袖地位;另一方面毕竟底蕴深厚,武功水平也居于武林之首。以梅剑和为例,只是三代弟子中较强的而已,竟然已能在武林中颇有建树,也很受尊敬。这既有华山威名之力,也是他个人实力的证明。而袁承志对梅剑和几乎呈碾压之势,而且显露出来的实力还将在场的清凉寺十力大师、昆仑派张心一等准一流高手震慑住了。
因为华山派的崛起,其武学理念也可作为这一时期武林的代表。具体来说,穆人清号称“拳剑无双”,大弟子“铜笔铁算盘”黄真擅长奇门兵器,二弟子“神拳无敌”归辛树擅长拳法。这说明华山派已经破除了两百年以来武林中对兵器的执念,既认可兵器类武功的优势,也重视空手类武功的运用。此外黄真的大弟子冯难敌擅使拳掌,归辛树的大弟子梅剑和却擅使长剑,这又是华山一派能够不拘泥空手或兵器,量才施教的证明。再以袁承志和玉真子的最后一战为例,袁承志虽然主要以剑招作战,但最终克敌的却是华山派“混元掌”。虽然过程还有诸多曲折,但至少袁承志不再是令狐冲那种人剑合一,离了长剑就手足无措的剑人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年代再次出现了一口著名的超级宝剑——金蛇剑。这把剑来自苗疆五毒教,而苗疆恰恰是明代少数仍能炼制“百炼钢”的地区。虽然为了加强奇幻色彩,金蛇剑的主要材料并非钢铁而是黄金,但无论如何这样的利器出自苗疆是十分合理的。
总之,由于《笑傲》后遗症和兵祸连结,明末时期的武林局势在新势力的冲击下各种混乱,传统门派的存在感普遍较低。幸好华山派涅槃重生,以领袖姿态整合武林,同时打破了长达两百余年的兵器迷思,最终让武学传承平稳而理智地过渡到了清朝时期。
《鹿鼎记》定位于康熙初年。
这个时期有众多武林人士以反清复明为己任。受到明末时期帮会盛行的影响,清朝初期的反清复明行动也大多以帮会或组织的形式进行。然而此时的武林门派明显更为理智,除了帮会性质的丐帮之外,全都对反清复明或诛杀汉奸的事情兴致缺缺。例如天地会曾想过联络少林、武当、峨嵋等门派,但都觉得不会得到响应,最终只有丐帮和天地会形成了联合。再例如河间府的“杀龟大会”,少林、武当两派掌门虽被推为一省盟主,但本人却并未出席,只派了弟子前往,显然只是为了政治正确而摆的姿态罢了。
另一方面,经过了明朝时期的各种动荡,清朝初年间的武学又有了百花齐放的态势。这一来因为武林重新有了共同的外敌——清政府,因而不再像明朝时期那样陷入内耗;二来因为武学研究逐渐摆正了心态,走向了空手类武功和兵器类武功并重,兵器类也不独尊剑术的兼容并包之路。
在这个时代里,空手类武功如陈近南的凝血神抓、归辛树的拳法、洪安通的拳掌等等,以及兵器类武功如冯锡范和九难的长剑、张淡月的短剑、许雪亭的判官笔、胡逸之的单刀、胖头陀的大刀等等,都被众多顶级高手当做绝学来使用。
与此同时,和一般的印象不同,这个时代的武林高手正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我在武功排名答案里把九难和葵花太监并列,而洪安通和张无忌、扫地僧并列。但后来仔细推敲后,其实有失偏颇,九难和洪安通其实水平基本一致,都是SS-的档次,介于葵花太监和东方不败之间。而继承《碧血剑》评级的归辛树夫妇,也至少有S-~S+级的水准。此四人以降,还有A+~S-级的陈近南、冯锡范、胡逸之;A级的澄观、胖头陀、许雪亭、吴六奇、归钟;A-级的瘦头陀、李西华、无根道人、陆高轩、张淡月、少林十八罗汉等。
总之,这个时代的武学理念已经发展到“百花争鸣、兼容并包”的阶段,空手类武功和兵器类武功各擅胜场,没有一方会占据绝对优势。与此同时,不论从一流高手的数量还是顶级高手的质量来看,清朝初期的武林都已经彻底走出了明朝时的低谷,迎来了武功的最后一次繁荣期。
然而在繁荣之下,隐藏着两股隐患。其一是《鹿鼎记》书末清政府对武林势力的打压趋势;其二是火枪的出现。后者尤其是不可逆转的灾难,因为金庸武学中的内力只能加强身体素质和冷兵器威力,和火器之间完全没有结合点。因此虽然书中没有明确体现,但火枪的出现,才是武功最终没落的最根本原因。
这三本书的时间,位于乾隆时期,跨度只有二十余年,而且书中的人物也有深度互动,所以基本可以看做同一个武林时期。
在《鹿鼎记》的后期,随着台湾郑王府的失败和康熙以来清政府对反清复明势力的力剿,以及百姓对清政府施政的认可度提高,中原的反清事业开始下滑。如果不是乾隆身为汉人的秘密被发现,红花会连搞事情的机会都不会有。另一方面,由于自《鹿鼎记》时期以来的各类帮会或组织被大量剿灭,武林门派栗栗自危,因此不再有闲心相互攻讦。
除此之外,此时的武学理念相比《鹿鼎记》时期并无太大变化,赵半山的暗器,无尘、张召重的剑,陆菲青的大刀,陈家洛的百花错拳,杨成协的铁布衫,天镜的掌,曾图南的枪,种种不同门类的武功说明了空手类武功和兵器类武功仍然呈争鸣之态。
但是非常可怕的是,哪怕没有内耗,武学理念也没有问题,但《书剑》时期武林的武功水平较之七八十年前的《鹿鼎记》时期,仍然出现了剧烈的滑坡。具体来说,少林寺的天虹方丈是少林第一高手,而第二高手天镜就已经能在几十招内击败陈家洛。并且此时的陈家洛已经是武功大成,可以在百招内击败张召重的水平。就算天镜是A+级,陈家洛撑死了也只有A级。而在他之下的张召重、陆菲青、张半山、天山双鹰等高手不过是A-水平,再弱一些的就得落入B级了。唯一能够达到S级水准的,也只有一个袁士霄,而且顶多是个S+。相比几十年前A级无数,S级或以上足有四人的盛况,这个时期的高手数量锐减、质量大降。
可以这么说:由于康熙时期以来的众多武林高手在反清复明活动中遭到清政府的清剿,武林的整体武功水平呈现了断崖式的下滑。为保平安,《书剑》时期的武林人士只好尽量明哲保身,只有少量有志之士仍在红花会里抱团取暖。
在随后的《飞狐》二部曲中,福康安对武林的衰落程度仍不满意,还要搞个掌门大会,试图把武林精英一网打尽。虽然这次谋划最终失败,但武林被清廷持续打压的状态是十分明显的。
至于此时武林的武功水平,虽然多了个主角胡斐,但其实也没有发生任何进步。少年胡斐只有无尘道人的水准,充其量是个A-,而此时胡斐和胡一刀之间已经只差着刀法火候而已;后来青年胡斐的功力有所精进,但最终也只是跟苗人凤打成平手罢了,最多达到A+级。而他的这些私人仇怨故事,也对武林格局没有什么影响。
总之,在《书剑》到《飞狐》的时期中,武林再次进入衰败。并且随着清政府对武林人士持续不断的压迫,以及武功的终极替代品——火器的逐渐盛行,这很可能是武林此后持续没落直至消亡的开端。
《鸳鸯刀》提到过满清皇帝,而《连城诀》里的官职则是清朝制式,这两部作品处于清朝时期无疑。而《白马啸西风》插图里的男性有结辫,因此应该也是清朝故事。
《鸳鸯刀》和《白马》的故事格局极小,分析意义不大。而《连城诀》格局略大一些,具有一定的时代代表性。
在这个故事中出过场的最有身份的正派人士,也就是落花流水四人组了。少林?武当?整部书里就没提过这俩名字。而全书最厉害的武功《神照经》,由于缺乏理想的参照系,所以只能大概认为是《易筋经》档次。以此推测,狄云的武功水平大约就跟数百年前的游坦之差不多,约为A-级。然后一个A-级,竟然就打遍天下无敌手了……足以说明此时并非清朝初期——那会儿至少A级的人物还是有一些的。此外虽然武学理念仍然是空手和兵器并重,但由于此时武林的整体水平急剧下跌,理念问题已经不再重要。
另一方面,武林人士不仅丢失了实力,还丢失了气节。一些金银财宝就能够轰动武林,让无数人前来争抢,这和宋元时期争抢《九阴真经》、倚天屠龙的氛围相比,简直可悲。
总之,和常见的认知不同的是,千余年传承的武林并非在《鹿鼎记》时期迎来衰落,而是经过了《书剑》三部曲的大滑坡之后,到了《连城诀》时期才行将就木的。
而自此以后,武林终于再无兴盛之日。
本文通过以上分析,已经梳理出了金庸十五部作品在其各自的年代背景下的武学水平、武学理念和时代特色。
剔除细节之后,再次总结一下其发展历程:
先秦至北魏时期——混沌状态,有天纵奇才的高手,但没有武林概念。
北魏时期至北宋年间——随着达摩东来,武林的概念开始萌生。此后的武学理念以重视内力与身体的结合为主,空手类武功盛极一时,而兵器类武功很少有高手研习。最终,以三百年武学发展为基础,以团结一致共御外敌为契机,武林的整体水平在北宋末年迎来第一次高峰。
南宋时期——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武林进入了从重视内力与身体的结合(空手类武功)转向重视内力与兵器的结合(兵器类武功)的阵痛期。由于武学理念的剧烈转变,以及前辈高手在战争年代的大量凋零,南宋一朝的武学水平大幅下降,直到南宋末年才有了些许的抬升趋势。
元朝至明初——随着科技的发展,兵器类武功的优势开始极大显现,武学理念已经明显向兵器类武功靠拢。由于转型的阵痛期已过,武学理念跟上了科技发展的脚步,再加上又一次团结一致共御外敌的契机,元末明初的武林再次迎来了武功水平的繁荣期。
明朝中后期——由于兵器类武功尤其是剑法的盛行,武学理念逐渐走入了过度迷恋剑法的虚假繁荣期。同时由于缺乏外部威胁,武林各门派陷入大量的自相争斗。随着明朝中期“剑法泡沫”的破裂,武林的整体武功水平再次出现明显下滑。直到明朝末年,武林人士才逐渐摆正心态,开始走向空手类武功和兵器类武功平衡发展的道路。
清朝初期——以平衡、包容的武学理念为基础,以第三次共御外敌为契机,康熙初年间的武林出现了第三次武学鼎盛期。但随着反清势力被大量清剿,以及此后清政府对武林人士持之以恒的压迫,武林的整体武学水平自康熙中期开始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
清朝中期——武林已经走入末路,武学水平的降低已无可挽回,武林人士的气节也如残风败柳,不堪一击。而随着后来火器的持续发展,武学之道也终于被新的时代彻底抛弃,再无重生之机。
经过以上总结,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金庸武功的变化曲线。对这条曲线产生影响的,一是随着科技进步而发生的武学理念变化,二是随着朝代更替而出现的政治形势变化。
因此金庸作品的武功水平,绝对不是简单粗暴的“越来越弱”,而是成因复杂的“上下波动”。
此处需要说明一下,之所以我选择用少林方丈作为武功评级的基础标准,是因为少林派的确是非常优质的参照系。有关这一点,请参见《鹿鼎记》中的以下两段文字:
1.
澄观甚是得意,道:“以四十二年而练成一指禅,本派千余年来,老衲名列第三。”顿了一顿,又道:“不过老衲的内力修力平平,若以指力而论,恐怕排名在七十名以下。”说到这里,又不禁沮丧。
2.
少林寺众僧于隋末之时,曾助李世民削平王世充,其时武功便已威震天下,千余年来声名不替,固因本派武功博大精深,但般若堂精研别派武功,亦是主因之一。通晓别派武功之后,一来截长补短,可补本派功夫之不足;二来若与别派高手较量,先已知道对方底细,自是大占上风。少林弟子行侠江湖,回寺参见方丈和本师之后,先去戒律院禀告有无过犯,再到般若堂禀告经历见闻。别派武功中只要有一招一式可取,般若堂僧人便笔录下来。如此积累千年,于天下各门派武功了若指掌。纵然寺中并无才智卓杰的人才,却也能领袖群伦了。
这两段文字,第一段说明了清朝时的澄观,指力和练功速度都在历史平均水准之上;第二段说明了少林寺的武功传承十分系统,因而武功水准也十分稳定。两段结合来看,可以总结出一个事实:不论时代如何变化,少林派的武功水平始终稳定,而且并未因为年代推进而逐步下滑。
因此,我们可以负责任地说:“武功变弱论”是缺乏事实依据的。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还可以发现,“武功变弱论”不仅没有事实依据,其最主流、最具说服力的理论基础“科技进步的同时武功自然会退步”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科技发展和武功发展并非始终处于敌对关系。在冷兵器时期,科技和武功完全可以在磨合之后成功合体,实现共同发展。虽说武功一途走到最后还是会因为无法和火器结合而衰亡,但至少在金庸作品的范围内,这种情况还没有确切地出现。
反观“武功波动论”,首先我的武功排名答案通过定量分析找出了“武功波动”的事实依据;其次本文又通过定性分析对“武功波动”的现象作出了理论解释。因此“武功波动论”事实和理论俱全,足以作为任何金庸武学分析的基础观点。
总而言之,金庸作品中的武功水平并非越来越弱,而是在上下波动。希望在本文之后,“武学波动论”可以取代“武功变弱论”,成为金庸武学分析的主流观点。
没有任何证据证明金庸小说时代越近武功越差。
本来跨书论武就和盲人摸象差不多,书剑鹿鼎和神雕天龙的武功怎么比?没有任何可靠参照物,怎么比?还有可笑的少林方丈参照论,你又凭什么说少林武功一千多年都没咋变呢?硬要比砍树论,那要不要请李沅芷出来表演一下?不叫她也行,阿九可以隔着老远用内力控制火折子转弯点蜡烛,这水准比三部曲差到哪去?
武学退化论纯粹是意淫。
之所以作品给人以近代武功不行的印象,归根结底是因为清朝有半只脚踏进近代,还出现了热兵器的描述,和“现实世界”的心理距离比较近,把清朝武功写得太玄幻就很别扭了;至于清朝之前,时间久远,听起来就比较“上古”,那就尽往魔幻了写呗,没人觉得违和。
所以金庸写清朝武功的风格就比较朴实,看起来好像退化了而已。把清朝作品扣掉,一切武学退化论的错觉立刻烟消云散。
文学的问题,我就用文学来回答了。
其实不仅金庸小说的武学存在这样的规律,甚至整个中国文学也有这样的规律。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说得很清楚,中国小说发展史基本也是遵循着神话神仙→怪人怪事→奇人奇事→人间冷暖这个趋势。
当然,即便久远如汉朝,也有生活化如《吴越春秋》类作品;晚如明清,也有《封神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等神魔鬼怪类的小说,但是不论各类小说的创作时间,基本也遵循「越是年代越久的,小说中人物神力也就越大,鬼怪越是频繁;越是年代越后的,小说中人物越是平凡化生活化」的规律,这也是完全和题主的疑问重合。
比如《封神演义》和《西游记》,虽然是写于明朝,但是背景一定隔代久远,一个在商周发生,一个在唐朝发生,哪怕是小说里,也是时间越往前越神仙越多,越靠后神力越弱。
比如替他类生活化的文学作品,背景几乎就在当朝或是前朝,根本没有神力可言了,基本都是平民百姓。
巧的是,除了中国是这样,西方世界也是这样。
最开始的「奥林匹斯神系」诞生于公元前八世纪左右的古希腊神话中,从古希腊到伊利亚特,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基本上都是诸神的各种淫乱事迹,每天除了勾心斗角借机上位强抢美女什么都不干;
到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各种人文主义和民间文学,虽然好些小说还是建立或者取材于以前的神话故事,但一般都歌颂人间的爱情与欢乐,小说背景也都近了不少;
再到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等,很多都是通过描写小人物来表现当下的社会动荡和阶级冲突。
所以文学的东西,还是回到文学本身吧,非要从小说角度来看的话,我最喜欢的一位喜剧演员说过一句话:「小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淡化英雄的历史」。而且,随着作者阅历和笔力的提升,反而越不会执着于描写英雄了,从文学地价值来看,往往平民角度的东西会比英雄史诗更有价值,所以同为四大,红楼梦比另外三部文学价值更高。金庸最后一部没什么神功的《鹿鼎记》也普遍被认为是其造诣最高一部,亦是同理。
那么,我觉得武侠小说作为文学的载体之一,符合年代越近武功越弱的这种等差数列规律,也再正常不过了。
(编者按:近年来,“武功下滑”似乎成了一种普遍的观点,这种说法是否有根据,它的成因又是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采访了康熙年间的武术家们,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看法。)
“现在武林的整体水平,与过去相比有很大差距。”
这是笔者在走访过程中经常听到的感慨。继出现过“南慕容、北乔峰”,“天龙三兄弟”以及新老五绝等诸多名宿的宋朝之后,明朝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武学的另一高峰,先后产生了张无忌、林远图、东方不败、令狐冲等顶尖高手。前明崇祯年前,也就是仅仅三四十年前,武林中高手数量仍然是井喷的局面。
华山派掌门冯难敌认为,当时武林中武功第一档有穆人清、前少林方丈观证大师与铁剑门玉真子,紧随其后的有武当昆仑峨眉各派掌门、归辛树、袁承志、黄真和木桑等人。
“武功天下第一的,应当是我师祖穆人清。”说出这句话时,冯难敌满是皱纹的脸上泛起了红光,这显然是一件值得令他骄傲的事情。
但是仅仅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为什么武功水平出现了如此大的下滑?
“这是满清统治者的问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掌门说。前不久发生的《明史》案显然对人们的言论自由造成了负面影响,许多人不愿公开谈论清朝政府的问题。但在私下的访谈中,将武功水平的下降归罪于清廷,是一个比较普遍的观点。
但少林寺达摩院的澄心有着不同的看法。“这种观点有一个缺陷,”澄心说,“武林的衰落在清朝入关的当年就已经发生了,它的发生是断崖式的,清朝军队在华北甚至没有遇到来自武林的有组织抵抗。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一年发生了某些事情,导致了这一状况的发生。”
天地会的马超兴证实了这一说法,“我们当时曾试图组织武林的力量,但奇怪的是,整个淮河以北的武林势力就像突然消失了。”天地会是反对清朝统治的秘密组织,在中国南方有着巨大的势力,但在华北的发展一直举步维艰。
“我们堂的当地人很少”,来自天地会青木堂的玄贞道长说,青木堂是天地会在华北开设的分支机构,“大部分人,比如我自己,是从东北逃难到这里的。”玄贞随后向笔者展示了他身上的枪伤,这是他小时候在黑龙江与罗刹国强盗交手留下的。
“我们试图联系过一些有名的武林人士,比如“盖孟尝”孟伯飞和程青竹,但他们神奇地消失了,无法打听到他们的下落。”青木堂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说。
华山派的袁承志与这件事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原为七省武林盟主的袁承志,在清军入关的同年突然失踪。有人称袁承志最后在公众面前出现,是在西安附近闯军的军营里。不久之后,这处军营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原闯军大将李岩和刘宗敏大肆火并,李岩身死。有人认为,作为李岩的好友的袁承志同样殁于该役,但事后并未发现他的尸体。
另有一种说法是,袁承志离开了,他带着大量宝藏,与七省中的武林同道一起远赴海外。但这种身携宝藏归隐的说法,可能是一种对英雄归宿的浪漫憧憬。
关于袁承志的下落,笔者询问了华山掌门冯难敌,但他拒绝透露任何信息。
笔者还询问了前面提到的不愿透露姓名的天地会成员。“不,我不太清楚,”他回复道,“我和华山派没有关系,我的姓氏只是一个巧合。”
“我们曾试图寻找过他,但没能成功。”天地会负责人陈近南说,“我们曾联系上了刘培生和梅剑和,但他们在反抗清兵的战斗中相继阵亡,后来就无法再得知袁承志的消息。”
“如果袁承志在,我们的事业也许会顺利得多。”陈近南最后感叹道。
-
以下阅读理解,由 @鲍艸鳏狸螈网友提供:
1.First two paragraphs try to convey us the concept that_____.
A.当下的中国武学发展十分顺利。
B.明朝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武学的最高峰。
C.近年来武林高手的数量没有显著提升。
D.宋朝的高手比明朝的更加厉害。
2.According to paragraph 6_____.
A.《明史》可能包含不宜公开讨论的政治内容。
B.一名掌门公开指责了满清政府。
C.少部分人认为,清朝导致了武林的衰落。
D.广大百姓议政的积极性非常高。
3.The word “断崖” is closest in meaning to_____.
A.山峰
B.急剧下降
C.逐渐减少
D.断裂
4.玄贞道长 would most probably agree that_____.
A.青木堂是天地会在东北开设的分支机构。
B.青木堂成员大多是幼年时被从黑龙江和罗刹国拐来的。
C.青木堂设法联系到了下落不明的孟伯飞和程青竹。
D.大部分青木堂成员早年都经历了艰难的生活。
5.Which of following statement is true about 袁承志?
A.他与闯军之间存在某种联系。
B.他已经被闯军所斩杀。
C.他已经携宝归隐海外了。
D.他对反清反剃发斗争仅能作出微小的贡献。
--
个人公众号“大猫想”,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