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更新:
我还是觉得有些话要补充的。孩子的很多问题往往是父母问题的表像。光盯着孩子治,是永远除不了根的
就算没有手机的年代。还是有电玩,就算没有电玩的年代,还有打弹子,斗蟋蟀。这些本质上都是短期廉价的快感满足。就算你不给孩子玩手机,他在情绪上就是有这个需要,他需要这出口。他一样会去找到一个,让父母不满意的地方去发力的。因为,我觉得我们以前的教育就是把教育做出了一种反人性化的东西。让应该体验实情,实物的孩子们坐在教室里去用他们并没有发育到这个阶段的大脑去体验抽象的概念。而作为父母来说,又极少有人有能力有独立思维去带着孩子做各种的体验。而手机里面的游戏,电玩,打弹子,斗蟋蟀首先都是场景的体验,这种是孩子们大脑正对胃口可以消耗和释放压力的思维模式。
然后,父母和老师又极力的反对这种模式,于是又在孩子心理面勾勒下这么一个概念,我在做的这个事情就是错了,孩子往往又带着罪恶感。这种罪恶感转换成一种需要宣泄的情绪。出口呢?大脑不能适应的教学模式绝对不是出口。最现成的还是游戏。这种循环周而复始。可以说在很多男生的心里面回旋。(女性我不了解,有的可以现身说法。但我感觉由于女性脑发育比男性要早,这样的问题理论上相对会少。)
所以,我觉得很多人怕孩子抱着手机当中游戏机不放。但其实,我们要解决的是,让孩子的学习变得更为生动有趣。变成孩子喜闻乐见的,平时让他们有充足的释放压力,情绪的机会。在这个基础上。再来谈控制。否则孩子脑子里面两个先发育好的杏仁核,一包子的好奇、冲动和压力没处去,你怎么让他去谈控制?
======================================================================
7月7日更新:
有知友来请教关于育儿的问题。我觉得从问题中也侧面反映了很多家长在众多碎片化的信息之中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
就我个人而言。就像我之前说的。互联网上的知识的密度和浓度不够高。总感觉是在沙里淘金。所以,我觉得我推荐一下我之前的一个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都是我自己在读和读过的书。
我自己读下来的体验来说,我感觉这些书会对大家在育儿方面的认知有个提升,不至于局限于寻求一些具体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我觉得很多时候,孩子在某一点的问题,往往是需要一系列的观念的改变,然后导致大人的行为模式的变化,然后孩子的这些问题就自然化解了。这一点,在去学习过这些书之后,你会深有感触的。说得白一点。就是:孩子的问题是家长的观念、心理和夫妻关系等方面的问题的表层反映。
有哪些适合家长学习的儿童教育书籍?================================原文部分===============================
以我仅有的一个女儿作为样本来谈的话,我说:“要买”。但是对于多数隔代教养,留守儿童等等家庭来说。我要说: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认知来陪伴和监督孩子,还是不要买了吧。这东西本身不是坏东西,它只是是个倍增器,把好的教育和不好的教育成倍的放大。
不单单是手机,我觉得把这个范围定义得更为准确的说,应该是家用互联网终端设备。这里包括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电脑,平板,电子书等等。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范围。它们的公用非常的广泛。我觉得用一个简单的该不该用来评价很不合理。因为他们所起到的作用是以前很多东西的总和。这里面有:电视机,游戏机,书籍,日记,聊天等等。你不能说这些内容全部是负面的。反之亦然。
而现在的问题是。这个东西绝大多数的时间是用来干嘛了。如果说,绝大多数的时间是在起到满足低阶的短期欲望和快感的满足话。这个东西绝对是个毒品。
而且,现在这个东西的分级制度至今不知道在哪里。家长没法锁。锁了孩子还能root还能刷。这就好比一个失去监控和管理的工厂。即便里面的设备再顶尖一流,设计图纸再完美。每天随意的运作,是出不了好产品的。
作为父母对于孩子使用手机。是一件挺辛苦的监督活。如果她在用这画画,看书,做数学。要鼓励,乃至要陪着玩。如果在玩游戏。要控制时间。如果长期用一句:你怎么又在玩手机。来一杆子扫的话,孩子到最后就会对你的这句话麻木掉。反正都会被说,那干嘛我不玩游戏来释放被说带来的负面情绪呢。
至于玩游戏启发智力之流的。我就不想太多吐槽了。一般都会拿大航海,三国志,模拟城市来作为说辞。我就想说一个。这种学习方法的效率是极低的。大量的时间还是消耗在了一些机械重复的内容上。不能说没营养,只是密度很低。即使做到职业游戏开发。还是需要有硬货练出来的。光靠玩玩游戏是远远不够的。
要说互联网学知识的。我承认互联网的内容的确丰富。但是,就我个人感受而言。很多专业的内容光是看互联网是远远不够的。互联网上这种高浓度的知识信息还是比较缺乏的。很多时候,还是要依赖亚马逊买实体书。或者跑专科院校的图书馆的。
我觉得手机是个辅助工具。在未来也会愈发的普及。但是对于课堂来说。我们的课堂还远远没有跟上这种信息化。
其实我期望的未来,大家走到一个教室。老师直接无纸化的教学。各种案例现场通过各种媒体帮助学生理解。这是未来的趋势。但要削弱可能分心的部分。比如设置课堂权限,在课堂里面哪些应用就不能被打开之类。
来说说我家吧。首先和大家说明一下大背景:我全职爸爸,我女儿7周岁不到,小学一年级。家里出了动火动刀的我禁止她做以外,平时经常会刷碗、拖地、拣菜、包馄饨乃至抽虾筋等等,已经做到可以相信她绝大多数情况不会出错的程度了。网络上常说的陪伴阅读之类的事情,我们也一直做。现在姑娘已经经常吃过饭,一个人坐在阳台上开个落地灯,坐个儿童沙发看书。周末不参加补习班,和我常去户外骑车,野餐(去年暑假和朋友几个在他们老家的山里迷了路,这哥们也有阵子没回家了:),当时当地气温40左右,虽然山里会凉快点,但也在山里走了4个多小时,姑娘基本是靠自己走。整个路程不是很长,后来在地图上量了一下大约4公里左右,但基本没路,我们几个是一边劈一边走)。平时出去玩,晚上睡觉,早上起来,和她说一下。她基本上都会能做到说得听。总体来说,我个人觉得女儿的自理能力和自制能力至少不次于同年龄的日本孩子的平均值。
即便这样。你要是扔给她一个手机,她一样愤怒的小鸟,电视剧,动画,一个接一个的玩,一个接一个的看。你千万不能指望她对这个有什么自制力存在。如果没有我在一边监督,多久她都会看下去。所以,我觉得,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陪着孩子。这个东西还是别弄了。
我现在的几个应用:(仅限于我女儿现在,不普遍适用。)
我陪着一起玩的情况下,我们会用用sketchbook这类应用,发挥画板的作用。
一起出去玩的时候。给她一个手机,配合指南针让她告诉我回家的大致方向。让她对于方位有个基本概念。
下载一点绘本和电子书。发挥书本的作用。
英语流利说里面下载一些最简单的级别的对话练习,让她有开口的乐趣。
把手机的密码改成长密码,先设置为我的电话号码,然后等小朋友背熟了以后换成我妻子的电话号码。于是两个常用电话就记住了。
数学之王:这个应用挺不错的。基础级别的玩起来比较带劲。我算了一下。比她做练习题的量要大过一倍以上。但漏洞是,四选一的方式,小朋友多少会利用一下排除法。但感觉以后到高级别的就没这么容易了。
然后,不该有的应用就根本别去买。比如愤怒小鸟,植物大战僵尸,跑酷。这种比熟练度的游戏,我真心觉得意义不大。
未来,我也打算让她慢慢的对公开课感兴趣,学会使用wiki。慢慢的往自学的道路上带。
由于我全职。所以实在闲暇的时间多。可以陪着女儿慢慢的带入门,然后带到她对这个有感觉为止。但如果大家家里很忙的。只是把这个当作孩子的安抚器的话。我真心不建议大家使用。我认为这个方法的副作用实在太深厚。你不如让他在家里瞎逛。自己琢磨出一些奇怪的玩法。也好过玩这个东西。
又要说回到老话了。给不给孩子这类产品。是需要建立在父母对于孩子足够的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的。一味反对,还是各种的推崇。都是要建立在合适不合适我的孩子,合适不合适我的家庭教育背景的基础上来讨论。来不得各种的想当然。孩子的年龄阶段,生理心理的发展程度,受教育的类型,个体气质特征,家庭成员的状态等等。这都会影响到各种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的决策。
另外一个老话就是,你平时无意识在做的事情,往往就是最好的教育。女儿爱看书和她妈妈的关系很大。我老婆休息在家里的时候,基本上从早到晚抱本书。看完就和我聊感想。就我观察来看。我感觉妻子在这方面的作息习惯对孩子的影响更胜过陪伴阅读。女儿晚上坐在阳台上看书的样子,几乎就是我妻子的翻版。
所以说回来,我觉得教育上面各个“点”的问题。其实解答的方法往往是在题目之外的。当大方向破解掉了。很多时候,这些“点”就变得不那么难以破解了。
======================================================================
也看了看很多的回答。我觉得很多坚持不给孩子手机的朋友的观点其实也不错。
因为,就我对教育的理解来说。孩子肯定是多样性的。家庭也有多样性。从这广义的角度来说。的确需要顾及一些孩子在自制力上发展不足的现实。反对有反对的道理的。
而支持买手机的朋友,我觉得强调家庭教育的合理化。这方面的确是值得推的。如果孩子状态足够好。这种终端的确是有很大的助力的。坚持也是应该的。
而这两种观点其实站在的是不同的范畴在讨论。所以不会谈得拢。
我的观点是,在未来我们会在物质两极分化之后迎来一次知识和思想的两极分化。会学的人会在互联网的助力下,越跑越快。沉迷游戏的则是彻底一条道走到黑。如何让孩子走上前者的道路,这个才是比买不买智能机更重要的事情